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0240
【语文】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宋志坚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
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
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
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
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
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
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
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
“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
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
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
”葬礼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
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
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
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PDF)

批判$
*)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 在 于 主 张 薄 葬 的 墨 家 )人 死 辄 为 神 鬼 而 有 知"能 形 而 害 人*的
有鬼论$
/)生在一个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 俗谈鬼 神"正 是 因 为 如 果 孔 子 坚 持 无 鬼 论"那 么 儒 家 主 张 的 葬 礼 中 的 )礼 *"就 不 会 被 人 们 认 同 $
三 +减 轻 教 师 负 担 ' 让 老 师 安 安 静 静 教 书 &做 好 教 书 育 人 主 业 &才 是 教 育 的 正 道 ' 四+关心教师健康'教师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强度很大'除了业 务工 作外&学 生 管 理 更 是 要 很 多 精 力 ' 还 有 很 多 份 外 工 作 &更 是 让 老 师 身 心 疲 惫 ' 五 +因 地 制 宜 依 法 安 排 教 师 休 养 &必 须 保 证 教 师 寒 暑 假 的 休 假 权 '
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
原 载 文 汇 报 !"#' 年 #! 月 !% 日
#)下 列 关 于 原 文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分 &
% &
.)王充在'薄 葬 (中 结 合 有 鬼 无 鬼 的 观 点"对 儒 家 的 厚 葬 主 张 和 墨 家 的 薄 葬 主 张 均 进 行 了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今年产生的#"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高 教+职 教+基 教+ 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男教师+人+女教师-人&年龄最大-$岁+最小'' 岁&乡 村教 师 ! 人 +少 数 民 族 ' 人 '
湖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湖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1. (6分)(2017·湘潭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说“士节”王学泰“士节”这个词有点“古”,现在很少有人用了。
最初“士”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
“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
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士人在严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的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
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再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了。
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导致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
秦代以后,士节外部条件总倾向是越来越恶劣,士人在皇帝眼中越来越像奴仆,他们用刑罚和名利双向消解着士节。
士节是士人的灵魂。
这在两汉很突出,给后世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两汉有的士人竟敢触动皇权专制制度下最为敏感的帝位问题。
他们看到国家动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遵循原始儒家的“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理论,要求皇帝下诏“求索贤人,禅以帝位”。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与虎谋皮,表现出坚挺的士节。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争”中广大士人面对宦官的镇压与迫害,前赴后继,宁死不屈。
两汉之所以士节高涨,这与汉朝初年,士人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以及士人有意识师法先秦密切相关,另外汉代皇帝经常提倡与褒奖气节,于此也有一定的效用。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2019年秋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语文答案1.C(A.王充批评的并非墨家薄葬主张,而是其“有鬼论”。
B.是“王充认为”,而非“作者认为”。
D.“总”错误,原文为“很容易”)2.B(从全文来看,孔子是持“无鬼论”的,其持模糊观点,“此非不能,实乃不为”)3.D(A.强加因果。
B.从原文来看,并非所有儒家学者支持厚葬主张,晏子和王充就反对厚葬,也并非所有的儒家学者对有鬼无鬼问题避而不谈。
C.晏子之论并不能体现儒墨之争的激烈)4.C(A.“都是教师的权益保障”错,“减负”“关心健康”“因地制宜安排休养”属于“人文关怀”,并非“权益保障”。
B.“逐年上升”错,1992-1995、2002-2005、2013-2014、2015-2018四个时间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下降趋势。
D.“主要作用”原文无据。
)5.D(材料二是中央资金调拨,材料四是地方政府举措,不属“教育部”)6.1、做法:①领导重视②政府政策支持③相关立法保障;2、建议:①争取社会资源支持②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③教师自身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形成良性社会影响力。
(每点1分,共6分)7.A(“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只是猜测,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8.①前后两个细节描写形成对比;②我的强壮和老妇人的孱弱、我对马的束手无策和老妇人对马的轻松驾驭形成了对比;③通过对比突出老妇人与马之间息息相通,表现了生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主题。
(每点2分,共6分)9.①小说最后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对老妇人这个形象,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表达出老妇人胸怀与情感的深沉与伟大。
②小说在最后点明时间是1972年、地点是贡乃斯草原,以及天山,起到了点明并深化主旨的作用。
只有在这个没有被现代文明侵染的时间和地点,才会有老太太和大青灰马那样令人感动的故事。
(每点3分,共6分。
学生有能自圆其说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0.B.11.C(“孝文皇帝”是谥号。
2020高三(上)期中统考语文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现代文阅读(36分)1.C(A项“直接激发”错;B项生态文学反映的根本主题是中和、协和、平和等哲学要义;D项“整体比重相对均衡”错)2.B(“逐层递进”错)3.B(“一直从正面反映”错)4.A(材料一“艾特肯盆地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固体天体中最大最深的盆地”)5.D(根据材料三可知,美国和新加坡是对“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的肯定评价;俄罗斯、荷兰和德国是对“嫦娥四号”搭载的各国前沿科技的介绍,不是评价)6.材料一侧重介绍“嫦娥四号”月背着陆的研究价值、深远意义和影响。
材料二侧重介绍“嫦娥四号”的着陆过程以及在发射过程中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
材料三侧重介绍了国外媒体、专家对“嫦娥四号”的积极评价以及各国对“嫦娥四号”搭载本国前沿科技的介绍。
(每点2分)7.D(“激烈的矛盾冲突”错)8. ①“水泥桶里的信”讲述了另一位水泥工的不幸遭遇,也是对松户与三繁重工作的进一步交代。
②这封信烘托了松户与三的形象,“看着信尾”松户与三叫喊“想把一切都砸个稀巴烂”,信将人物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催化为反思与反抗的思想变化。
③这封信连接了另一位水泥工与松户与三,表现了工业时代“一类人”(工人)共同的悲剧命运。
④写信是一位女工充满无奈的求助方式,而小说结尾读信的松户与三也向命运妥协,表达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孤独无助的普遍伤痛。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9.①夫妇对话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残酷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幸、痛苦和无奈。
②夫妇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松户与三的怒吼,表现出心中强烈的愤怒和渴望砸坏不公平社会的愿望,妻子的话则体现出内心的无奈。
③小说以夫妇对话作为戛然而止的结尾,使小说具有含蓄而动人心魄的力量,引发人们的深思。
(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10.B11.D(“此处指国都”错,应指封国)12.B(“以迟到为借口杀掉一个反对自己的人”错)13.(1)有的年轻人对彭越说:“很多豪杰争相树旗号反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
2020届湖北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届湖北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湖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湖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佛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纱帐是属于北方的,它粗犷、豪放、壮阔,像北方汉子一样________。
青纱帐是在盛夏时节形成规模的,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列列,一排排,一片片,齐整而又周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恪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那是土地史上最绿的时代,绿得________,波澜壮阔。
风过时,绿波起伏,仿佛绿绸一般荡漾着。
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高处俯视壮阔的青纱帐。
秋风起,我和伙伴们攀上高高的土坡,居高临下,挥着手臂在风中高呼:“风儿风儿好凉快,庄稼庄稼快熟咧……”青纱帐好像听到我们的呼声,发出“唰啦啦”的声响,似乎是在回应我们。
青纱帐里,玉米、高粱们________,迎风而动,它们修长的叶子摇摆着,仿佛________的女子。
那么多玉米、高粱,站成了无比壮观的青纱帐。
居高临下看青纱帐,只觉得眼前绿色奔涌,波澜壮阔。
如果不是在高处,人会淹没在绿海里的,找都找不到。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片片,一列列,一排排,齐整而又周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恪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B . 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列列,一排排,一片片,齐整而又严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恪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C . 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片片,一列列,一排排,齐整而又周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坚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湖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

湖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1. (6分) (2019高二下·随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
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而南宋,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
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
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
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
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
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气势磅礴苟且偷安相反相成故弄玄虚B . 气势磅礴偏安一隅相辅相成故弄玄虚C . 惊心动魄偏安一隅相辅相成故作高深D . 惊心动魄苟且偷安相反相成故作高深(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11月12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宋志坚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
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
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
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
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
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
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
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
“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
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
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
”葬礼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
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
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
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
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
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
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子以及儒家的小旮旯。
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
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
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
王充在《作对》篇中直言:“今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晓解约葬,更为节俭。
”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以观点划线,党同伐异。
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
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
(原载《文汇报》2013年12月28日)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充在《薄葬》中结合有鬼无鬼的观点,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判。
B.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C.生在一个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正是因为如果孔子坚持无鬼论,那么儒家主张的葬礼中的“礼”,就不会被人们认同。
D.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以观点为标准划清界限,党同伐异,而王充却不是此类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充准确地抓住了墨家主张问题的核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好的揭示了墨家包括“薄葬”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B.“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C.作者先驳自相矛盾的墨家,再批推崇厚葬的儒家,顺势提出自己对王充的看法,有理有据,水到渠成。
D.引用《作对》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王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不信鬼,主张薄葬,且毫不避讳谈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
B.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
C.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
D.王充虽指斥墨家的有鬼论,但能摒弃派别之争,赞同墨家薄葬主张,正是其作为学者的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为了庆祝第35个教师节,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笔者对照了最近几年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通知,发现今年的通知跟以往有五处不同的地方。
一、落实教师待遇。
今年的提法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依法维护教师权益。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中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三、减轻教师负担。
让老师安安静静教书,做好教书育人主业,才是教育的正道。
四、关心教师健康。
教师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强度很大。
除了业务工作外,学生管理更是要很多精力。
还有很多份外工作,更是让老师身心疲惫。
五、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必须保证教师寒暑假的休假权。
(中国教育网) 材料二: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90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约为4.11%。
并已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
(中国教育在线) 材料三:今年教师节,教育部将推出八大重点活动:1.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表彰全国模范教师720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80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600个,以及全国优秀教师1440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60名。
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今年产生的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6人,年龄最大69岁、最小33岁,乡村教师2人、少数民族3人。
3.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
4.新时代教师形象在线宣传。
5.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活动,带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广大教师投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教师题材优秀影片展播活动。
7.新时代教师好故事征集活动。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向全社会征集反映教师高尚师德和教书育人的好故事。
8.推广教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新浪网2019.9.7) 材料四:9月9日,湖北省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召开。
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大会,省政协主席徐立全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会上宣读了楚天园丁奖、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决定并颁奖。
蒋超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向全省76万多名扎根基层一线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蒋超良在会上指出,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抓好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确保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同时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和完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体现教育优先原则,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
会上,湖北省优秀教师代表韩伟、吴又存、何成才、刘经南作了发言。
(2019.10.10荆楚网,有删节)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有五处跟以往不同的地方,都是对教师的权益保障。
B.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显示,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和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之中的比例逐年上升,2018年分别46135亿元、4.11%。
C.教育部在2019年教师节推出的八大重点活动,类型众多、覆盖面广,以全面展现模范优秀教师形象为主题,值得称颂。
D.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对湖北地区发展起主要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的提法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灵活性。
B.“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的提法,体现了教师待遇落实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需要建立有效机制进行督促。
C.蒋超良在湖北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政府对教育的优先原则,体现了湖北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D.选文四则材料分别从政策、资金、具体举措等方面列述教育部为教育保驾护航的做法,利国利民。
6.请结合材料,归纳我国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过河周涛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
一路走了20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
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
但是它却怕得要死。
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线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
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出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顽固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脚踢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线。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
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