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

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

(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一.引言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
杨帆;柏茜茜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13
【摘要】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是连接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传达作者原意的过程,导致译者个人的主体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译者主体性话题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众多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表达,都能明显感受到译者对整个翻译活动的主要支持。

该文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随着主体性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译者作为主体在
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译者的主体性给文学作品翻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使得
翻译作品更具活力和多样性。

【总页数】5页(P165-169)
【作者】杨帆;柏茜茜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兼论文学作品自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
2.浅析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现象
3.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
者主体性探析4.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论文学作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是指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还会受到文本、社会环境和主体三个方面的影响和限制。

本文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翻译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汉语文本被翻译成英语,其中包括文学、金融、时政等各个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府的“窗口”,其英语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中国政府的声音。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例行公文,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报告通常分为三部分:一年来的工作回顾,当年的工作任务,政府的自身建设;其他方面包括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等。

国家总理在“两会”發表政府工作报告后,将引起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讨论与分析,是重要的“指向标”,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译者主体性概念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盛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以及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查明建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作为动作执行者及主体的译者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译者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

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自己的视域和原著的视域,译者发挥能动性就是达到这种融合的必备要素,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另一方面,因为译者的翻译行为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译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如当时时代的话语与权力束缚、政治外交关系等,表现为译者的受动性。

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较新的翻译观念,其指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这样能够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也能够赋予译本新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原文的主体性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自我认识与创作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领悟,切实理解原文的主题、人物性格及背景等重要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互通。

比如,翻译《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时,译者需要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让译文表达出与原作同样的深刻含义。

二、译者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译者可以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但同时需要遵循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证原作的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之间进行权衡。

比如,翻译《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准确表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采用风格优美的中文表达,准确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三、译者的艺术创新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添加适当的情节、语言或细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改变原作,而是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使译本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成就。

比如,在翻译《小王子》这本书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更加精彩的情节和细节,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核心不变。

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原作的内在精神,以达到最佳的文学艺术效果。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两英译本中的谶言翻译为例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两英译本中的谶言翻译为例
— —
以《 浒传》 水 两英译本 中的谶 言翻译 为例
欧晓南 , 贾德 江
( 南华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衡 阳 4 10 ) 20 1

要: 译者主体性贯 穿于翻译 活动 的全过程 , 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一种创 造意识。它表 现在 译者接受原 它
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任 何一种翻译活动都 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 和理解。 因此 , 每个 译者 的理 解方 式以及 对文本
而富, 遇州而迁 ( 七十回本 ) 遇水而兴( / 一百 回本) 遇 ,
江 而止 。
这四句偈语实际上是对鲁智深一生命运的一个暗
示 和总结 。遇林 而 起 , 指鲁 智深 遇 到 与 “ ” 有关 的 林 字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 《 的译 本 不在 少数 , 而大多 数是 以节译 本 出现 , 有两个 英译 本
沙博理译( 沙译 )T k tni t r t p s r :ae c o eo s r p a i n h fe , o e
i e mo n a n ,f u ih a d t e wae s u at a n t u t i s l rs mi h tr ,b t h l t h o ter e .’ 5 h i r [ 0 v ]
容 :第一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 “ 第二体现
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 。两者相互融合并贯穿 于翻译过程 的始终 ”3 【 。可见 , 者在翻译 中充 当着 ] 译 读者、 阐释者和再创造者的多重角色, 这无疑会给翻译 作 品融 入个人 风格 。
《 水浒传》 五回( 第 原文 以沙译一百 回本为参照) 智真长老临别赠给鲁智深 的四句偈语 : 遇林而起 , 遇山

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声屏世界2021/7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阴闫馨予刘志芳摘要:文章针对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的全文第一段内容,选取陈良廷、戴侃、李野光和傅东华翻译的三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译本的质量。

关键词:《飘》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具有主体性地位,但译者发挥主动性并不意味着任意篡改或胡译乱译,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由于英汉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在阐释原作时发挥其创造性。

另外,译者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成长背景、教育经历、思想个性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呈现出个体差异。

本文从选词用词、句式结构和篇章翻译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词汇层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词义选取、搭配和顺序上存在差异,在进行翻译时,有时无法完全逐字对应。

在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善用动词,所以可以进行词性转换,将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

如选段的第一句中caught by her charm ,陈良廷翻译的版本为:“给她的魅力迷住”;戴侃、李野光译为:“为她的魅力所迷住”。

这两个译本都保留了charm 一词英语的名词词性,而傅东华译本将这一词译为“极富于魅力”,译为了动词。

这样的翻译使行文更具动态,符合汉语的特点。

这里虽呈现出局部的不忠实,但可以体现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和匠心之独运,使作品可读性更强。

另外,这本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众多,但都各具特点、性格鲜活。

如郝思嘉坚强、有魄力、争强好胜;梅兰妮娇怯、温柔善良、稳重端庄;黑妈妈默默付出、严慈兼备、忠心耿耿。

在翻译时,同时也要对注意人物的塑造,既要保留形貌,又要传递神韵。

在原作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描述:“……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对于heavy 这个词,陈良廷译为“粗野”,戴侃、李野光译为“粗犷”,而傅东华译为“豪爽”。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译本的忠实,强调与原作对等,而译者本人则被看做是翻译机器、仆人。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

本文以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着手,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引言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是翻译的重要形式。

不同于非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多是作家,其本身的创作意识决定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发挥。

杨武能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曾作如下分析:“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的创作的客体。

而在这整个创作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

基于此,本文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探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内在能动性,它作用于主体的对象性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外化。

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以原作为中心,忠实地再现原文是评判译作好坏的主要标准。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被提出,人们对翻译有了重新的认识,翻译研究者开始把译者放在主要的地位研究。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定义主体性呢?学者查明建和田雨将其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

译者的主体性受其主体意识的操纵,中国翻译学者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3]。

可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进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关于《老人与海》及其译本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部作品讲述了老渔人山蒂亚戈与大鱼的抗争经历。

主人公山蒂亚戈连着84天都没有捕到鱼,在第85天,他将船驶往大海深处,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

山蒂亚戈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才将大鱼杀死。

在返程的途中,大群鲨鱼前来袭击,最后老人拖着仅剩的鱼骨架回到了岸上。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用凝结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困难面前敢于抗争、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张爱玲的译本是《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

海明威因其简洁凝练的文笔,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称。

作为中国杰出的女性作家,张爱玲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张爱玲发挥怎样的主体性?本文将从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其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上的体现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优秀的作品很多,译者站在其特定的立场,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文本,这本身就带有主观能动性。

张爱玲选择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首先就体现了她的个人意愿。

张爱玲在序言中写到:“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活动,我对于这一切完全不感兴趣。

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

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4]1。

张爱玲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原作的喜爱。

而且,海明威电报似得
语言与张爱玲一贯推崇的“平淡自然”的风格也很相近。

所以,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并不是偶然。

(三)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目的上的体现
同一部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不同的译者因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往往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印记,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翻译目的。

张爱玲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5]。

在张爱玲的笔下,苍凉是生命的外衣,生命本身是悲哀的,人类无法抗拒外界的力量。

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是一部悲剧主义作品,更是英雄主义颂歌。

在这部译作的序言中,张爱玲写到:“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

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

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心酸,我不知道青年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4]2。

所以她的译作更突出表现山蒂亚戈在命运面前所感到的迷惘和无助,深化了原作悲伤、苍凉的主题,从而淡化了原作的英雄主义气概。

(四)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上的体现
从解读原作开始,到翻译过程中措辞的选择以及句子的组合,都能够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下面选取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的几处译文,与吴劳、海观和余光中的译本作对比,分析其主观能动性在翻译策略上的显现。

张译:他绝望地用木棒乱打,目标也看不见,不能够感受到,听得见,他觉得有一样东西攫取他的木棒,木棒没有了。

吴译: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受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

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海译:凡是他能感受到的,听到的,他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

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那根棍,随着棍就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