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误译浅析——以莫泊桑小说《一生》译本中的误译为例

合集下载

翻译中误译

翻译中误译

翻译中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简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11104086 徐维摘要: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完成原文的全程转换,有时需要译者的一些创造性发挥,这就容易在翻译出来成品中出现一些错误,简称为误译。

误译指的是译者部分扭曲了原文某些内容的深刻含义甚至重新创造了与原文不同的另一种意向的一种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大类。

关键词:有意无意误译一、有意误译的概念界定有意误译是指:“译者为了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的需要,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文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

有意误译是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用不正确手段进行翻译的一种方式。

二、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1.由于原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改变原文的形象和比喻说法,用内涵相似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含义。

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

例1:美国诗人Fletcher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Fletcher的译文为: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I thought hoar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原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译文里,译者把“故乡”译为Youth's sweet memories,外国读者从译文里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本感情的。

而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首先考虑对于目标读者来说,Youth's sweet memories比homeland 更具有诗情画意,更浪漫,更易于接受。

从语言层面浅析日汉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

从语言层面浅析日汉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层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探讨,详细地从词的误译、句子结构的误译、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旨在对正在学习日汉翻译的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汉翻译语法解析翻译过程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对应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始终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

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中外语言功底,对日语和汉语都要非常精通。

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误译。

笔者主要结合日语的一些特点从对词的误译、对句子结构的误译和对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1.对词的误译许多人认为,日语中有汉字,似乎为中国人学习和翻译日语提供了便利,其实不然。

反而容易给汉字的日汉翻译带来误导,下面主要从同形词语的误译、多义词的误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1同形词语的误译日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字形相同的词,一般把这些词称为同形词,其中虽有如“教室、学校、社会、外国、銀行”等词形相同且意义也相同的词,但是还有许多如“高校、娘、丈夫、汽車、新聞”等词形虽然相同,意义相去甚远的词。

有的译者在翻译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想当然地认为和汉语意义一样,造成翻译上的错误。

この問題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

误译:希望这个问题你们检讨一下。

“检讨”在汉语中是“自我批评”之意,若如上所译,就变成了一种指责语气,会使对方不愉快。

正译:希望贵方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2多义词理解失误所谓多义词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各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关联的词,它们历史长久,使用频繁,经常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义项比较多,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多义词,重要的是要时刻结合语境考虑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

但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因为会遇到来自辞典等各方面的干扰。

如:「人が認めないことをすれば、どんないい事をしても罪人さ、だから世の中に罪人ほどあてにならないものはない。

」(夏目漱石,《我輩は猫である》)译文:“只要别人不同情,即使干了,天大的好事也是个罪人。

西方汉学家批评视角下的华兹生史记英译_吴涛

西方汉学家批评视角下的华兹生史记英译_吴涛

第13卷第1期2013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13,No.1Feb.2013收稿日期:2012-07-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兹生英译《史记》的翻译诗学生成研究”(10CYY007);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翻译即重写:华兹生英译《史记》研究”(08Y009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吴涛(1978-),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典籍英译、文学翻译研究。

西方汉学家批评视角下的华兹生《史记》英译吴涛(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美国汉学名家华兹生教授英译的《史记》是20世纪西方汉学界的重大成果。

西方汉学家从文本语义考证、英译本完整性和学术性以及文本互涉关联性视角对华兹生《史记》英译文进行了批评与分析。

这些分析评论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华兹生《史记》英译,促进美国汉学界对《史记》的进一步研究与译介。

关键词:华兹生;史记;英译;西方汉学家;评论视角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3)01-0092-07Burton Watson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hiji from CriticalPerspectives of Western SinologistsWU Tao(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Abstract :Distinguished American sinologist Professor Burton Watson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hiji rank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Si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Western sinolo-gists made critical comments on Watson ’s transl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namely ,the seman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the integrality and scholarship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hiji ,and intertex-tuality.Their critical analyses systematically bet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Watson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hi-ji and will definitely promote further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Shiji in American Sinology.Key words :Burton Watson ;The Shiji ;English translation ;Western sinologists ;critical perspectives 美国著名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兹生(Burton Watson ,1925-)的《史记》英译本是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重大成果,出版后在西方汉学界广受关注,多位汉学名家撰文对其进行了细致点评。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

模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

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关键词:文本误读;模糊语言;变异;前言长期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复制,不论形式还是内容,译文都应该与原文等同,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忠实"等,这些标准都是把原文作为绝对标准,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和译者具有主体性的事实,这就容易导致文本的误译。

汉语与西方印欧语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模糊性。

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互译时,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一、语言模糊性的成因1.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言传性是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在语言中十分常见。

从艺术方面说,语言很难准确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

人类的情感、潜意识等都是独立于发声的语言之外的,一些与直觉有关的体验和情绪,是很难用语言来体现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能表达出来的远不及能感受到的多,因此,人类的语言是不能将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准确地传达出来的。

2.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与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模糊性反映在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换言之,现实中的事物具有无数种样式,且每种样式都是由无数更细小的部分组成,但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是无限的。

因此,人类只有通过最简单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

3.历史与文化对个体思维的影响国家的历史由无数的历史事件组成,后代人用语言将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浅谈文学翻译的不等值问题及其补偿

浅谈文学翻译的不等值问题及其补偿

左安飞
翻译总是在寻求等值。但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 由于受语音、形式、语义、语用以及文化背景等各种 因素的影响,不存在完全等值的现象,只可以达到部 分等值。因而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借助信息增值或 信息减值等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最大限度的 等值。 一、文学翻译中的不等值现象 文学翻译在翻译对象、语言形式和翻译手段上 不同于非文学翻译,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各种不 等值现象。下面就用帕纳休克俄译本《红楼梦》中的 例子来加以说明。 帕 纳 休 克 将《 红 楼 梦 》 中:“ 好 知 运 败 金 无 彩, 堪 叹 时 乖 玉 不 光。 白 骨 如 山 忘 姓 氏, 无 非 公 子 与 红 妆!” 翻 译 成:Он скоро узнает крушенье надежды -/И золото блеск потеряет;/ Когда же вздохнет он о трудной поре -/Сиянье утратит нефлит,/Горою лежат побелевшие кости, /И имя давно позабыто; /Конечно, здесь юноши з н а т ного прах/И девуш ка рядом лежит. 原文中的“金无彩”“玉不光”“白骨如山” 都在暗暗地传递着悲惨的气息。虽然帕纳休克的译文 传递出了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但却忽视了原文所要表 达的深层含义,翻译略显生硬。此外,“红妆”在古 代语意中不单单指女子,还包括男子。但帕纳休克的 译文却仅包含一个意思:姑娘。也即是说,帕纳休克 的翻译具有片面性,传递的信息不完整,我们把这种
情况称作译文信息减值。 再 如《 当 代 英 雄 》“ 贝 拉 ” 中 的 民 歌:Стройны, дескать, наши молодые джигиты, и кафтаны на них серебром выложены, а молодой русский офицер стройней их,и галуны на нем золотые. Он как тополь между ними; только не расти, не цвести ему в нашем саду. 这是在一次婚礼上, 贝拉即兴唱给毕巧林的民歌。歌曲以对比的形式来表 达对俄罗斯军官毕巧林的赞美以及对远方来客的景仰 与钦佩之情。在冯春版的《当代英雄》中,该句被翻 译为:“我们年轻的骑士多英俊,他们的长袍镶着银 花边,俄罗斯年轻军官更俊美,他的制服镶的是金花 边。在他们中间他就像一棵高高的白杨,只是不在我 们的花园里生长和开花。” “тополь”在俄语中泛指杨树。杨树是 俄罗斯随处可见的一种树,被俄罗斯人赋予了特殊情 感。杨树高大挺拔,就像是卓尔不群遗世独立的将军, 在俄罗斯整个民族的内心深处蕴含着特有的民族文化 情愫。冯春的译本将 тополь 定位为“白杨”, 而且还加了特定的形容词“高高的”,所以读者在读 到此句时,便会在脑海里浮现白杨高大挺拔的形象, 继而感知译者不一般的比喻, 在脑海里加深印象。 “只 是不在我们的花园里生长和开花”这句又紧跟其后, 更凸显出了白杨树那种卓尔不群的气质及象征意义, 前后相应,逻辑清晰,因果明确,使译文读者可自然 地捕捉其深层含义,这也正契合莱蒙托夫在此运用此 类比喻的真正目的。译文中“高高的”三个字虽然是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摘要]文学文本翻译是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相互交流,“误译”现象在中外文化的传递中无处不在。

从翻译和文化的相渗互动、翻译主体的心理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前理解及意识性心理是造成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根本缘由。

因此,全面关照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学文本前理解心理缘由策略文学文本翻译的全过程从原语作者创作原作开始,经译者的理解和阐释,后经译入语的读者对译作进行阅读。

译者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他横跨原作和译作,联结作者和读者,所以,翻译中的误译都与译者相关。

译者的前理解及心理作用,译者阅读原文文本中的误读生发了译者翻译原文文本的“误读”。

如将《西游记》中的“赤脚大仙”译成“红腿的不朽之神”,这种“误译”,并非译者不懂这个名词,也不是疏忽,而是社会风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对译介学来说,这种“误译”是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切入点。

本文从译者的前理解、有意或者无意的心理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全面关照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

一、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1、前理解生发的误译翻译本身是一定文化背景中的翻译,我们常说翻译负有“文化传真”的使命,即文化信息的“原汁原味”,但在文学文本翻译这一具体的层面上,绝对的传真是不可能的。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指出:“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作为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误译,并非是单纯的表面现象,如果将某些误译置于宏观的文化背景下考察,那么它将会向我们揭示更深层的原因。

中外不少翻译理论家对误译现象作过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中国学者乐黛云先生认为:“误译其实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民族事物去解读异文化。

一般来说,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浅析

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浅析
易, 笔者尝试对 红楼梦 、 静夜思 等文学作 品中的误译案例进行分析, 挖掘其背后的原因, 并探讨如何避免这些误译, 提出相应的对策, 也 算是一种 学习。
一、历史、地理背景知识缺乏
静夜思 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 表作之一, 千 百年来传诵不衰, 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妇孺皆 知, 是唐诗中的佳作, 在国外也广为流传, 我 们 来 看看它的两则英译: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 igh ,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 ith lifted eyes: Then h ide them fu ll
of youth 's sw eet m em ories ( T ranslated by W. J. B. F le tcher). [ 2 ]
从以上例子可以 看出, 要 正确地 译出一篇 作 品, 除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外, 相关的历史、地理背景 知识不可缺少, 否则就会造成误译。
二、概念混淆 /错误
翻译的过程常被简练地概括为理解和表达, 所 谓理解是指对原文进行认真地分析, 弄懂原谅的意 思; 所谓表达则是指在译文中将原文的意思尽可能 完整地表达出来 [ 5] 。因此, 理解是第一步, 而对某
在翻译 红楼梦 时都出现了一些错误, 可见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再高明 的译者也 难免有所闪 失。试图通 过一
些译例来说明造成误译 的原因, 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误译;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008) 01- 0051- 05
K ey word s: literary w orks; fa lse translat ion; causes; counterm easures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的不对等性.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的不对等性.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的不对等性摘要:讽刺是钱钟书小说的最大特征,长篇小说《围城》表现得最为集中、突出、引人注目。

本文主要从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心理讽刺犀利精妙,讽刺手法灵活多样这三个方面对钱钟书《围城》中辛辣的讽刺艺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探讨钱钟书的《围城》中,几乎每页可以看到讽刺,每页都可以让你捧腹大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在钱钟书的笔下都成为可笑之人,可笑之事,以及可笑之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在《围城》中,钱钟书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现实生活的荒谬现象、可鄙可笑的人物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和讽刺,幽默中却深蕴严肃的意义。

[1]方鸿渐花了10 美元买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结果“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不停喝醉了酒,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外商以来的唯一的胜利。

”由文凭而引出国家大事,把方鸿渐与爱尔兰人假文凭交易升格为国家间的外交或协商,从而讽刺了爱尔兰人骗局的失败,更讽刺了旧中国外交上的屡屡失败。

这确实是件令人发笑的事情,然而笑过之后,不免使人心中感到无限苍凉,而对于展现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钱钟书也是通过诙谐的笔调一一勾画。

1、“哼,高松年还要我全篇英文投到外国系志上去发表,让外国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不知怎样,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气:“不知道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有些怀疑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外国的东西去就变了颜色,这未尝不是事实。

”2、“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莉沙白’,有的叫‘迭克’,有的叫‘小花朵’,有的叫‘火腿’,因为他的中文名字叫‘培根’。

”在语文水平日益低落的今天,这段嘲讽文字可以说是现实最好的写照。

二、心理讽刺犀利精妙一切琐庸的、可怜的、鄙陋的东西,似乎都不可能逃过一位讽刺幽默作家的眼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