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3)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 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教学设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 课程评价与反馈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咬文嚼字》在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地位
01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属 于文化经典阅读系列。
跨学科知识链接
语言学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质、结构和发展规 律的学科,而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 术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不仅涉及 到了语言学中关于词义、语境等方面的 知识,还展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和 审美价值。通过跨学科知识链接,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拓展视 野。
VS
美学与文学的交叉点
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 音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 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 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平台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发布 教学资源、作业和测试等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 学习和交流。
互动教学软件
使用互动教学软件,如课 堂互动系统、在线答题等 ,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 教学效果和质量。
最后,作者总结了“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 值,并呼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重细节 ,仔细品味文字。
D
关键语句解读及赏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在原文的基础 上增加了“这”字,使得语气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 对这些文人的极度愤怒和鄙视。同时,“这”字也起 到了强调作用,让读者更加关注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和态度。
02
该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语言文字的 魅力和运用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课件演示:P.1 课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看看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明确:———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像仙露明珠,就像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二者用意相同。

2、从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黛玉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标题[PPT课件演示:P.2 课题]二、简介作者[PPT课件演示:P.3 ]三、研习课文1、让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PPT课件演示:P.4]○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2形容卖弄学问○3形容强词夺理词典里的理解都是贬义,那么作者有是如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PPT课件演示:P.5]明确: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PPT课件演示:P6]2.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2王若虚《史记》——文字与情境有关○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PPT课件演示:P7]3.找出郭沫若改字的例子“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好处何在?明确:“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没有感情色彩,“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情感发生了变化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明确:“你这”句式多半表示深痛欲绝,不适合用于赞美[PPT课件演示:P8]4.通过此例,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堂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堂案

【知识目标】
1、熟读文章,通过文中事例理解作者的观点。

2、通过阅读本文,领会“咬文嚼字”的妙处,提高语句及文章的鉴赏能力。

【自学检测】
请找出文中作者所举事例。

【交流合作】
1、根据作者所举事例,概括分析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你能否举出其他相关事例?
2、五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结合自己读书经历,你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1。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细致品味文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讨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4. 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的应用5. 咬文嚼字的活动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方法和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咬文嚼字。

3. 实践:让学生阅读文本,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学生能正确理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阅读文本时进行分析欣赏。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咬文嚼字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六、运用实践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则经过多次修改,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据洪迈《容斋续笔》)试说说为什么用“绿”字最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咬文嚼字”精神与方法的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培养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重点赏析第五段,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课文中知识的课外转移——古诗炼字鉴赏题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讲练结合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看课件上的2个句子,你能理解它们的含义吗?(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

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可见,文字真的是很有魅力,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二)、复习上堂课内容: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本文的1——4段,同学们看课件做下面这道题。

(板书:咬文嚼字朱光潜)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A.形容卖弄才学。

B.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B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C )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答案。

全答对了。

请坐本课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回答得很准确,说明你上节课的听课效率很好!)都不是,那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呢?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1)“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学案

8 咬文嚼字朱光潜【学习目标】1、明确作者观点。

2、从课文内容中得到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提示。

【重点·难点】明确作者观点。

(重点)从课文内容中得到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提示。

(难点)【学法指导】1、通过速读,在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带着问题细读文本,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思考文章在我们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指导意义。

【预习案】知识链接(1)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2)朱光潜三立座右铭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

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

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

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

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模块语言,存在的家园
第二课专题如琢如磨第一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3 课题]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

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

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PPT课件演示:P.4 ]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

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6]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
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7]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12]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

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

“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14]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
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

”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

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

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

“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

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

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