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 -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教案标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概念,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和网络等方面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文件管理、网络浏览器的使用等。
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计算机相关任务。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第一课时:计算机基础概述- 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0分钟)- 讨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30分钟)第二课时:计算机硬件-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40分钟)- 展示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维护技巧(20分钟)第三课时:计算机软件- 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等(40分钟)- 演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使用(20分钟)第四课时:计算机网络-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40分钟)- 演示网络浏览器的使用和网络安全知识(20分钟)第五课时: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 演示操作系统的使用技巧,包括文件管理、快捷键等(30分钟)- 练习操作系统的常用功能和操作(30分钟)第六课时:计算机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包括逻辑判断和问题解决的方法(40分钟)- 分组讨论和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20分钟)第七课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 分组合作完成计算机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中充分沟通和协作(60分钟)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技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班级:XX级XX专业授课教师:XXX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组成、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计算机基本概念和硬件组成2. 操作系统基础3. 网络基础教学难点:1. 操作系统的高级应用2. 网络安全与防护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基本概念和硬件组成-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硬件组成(CPU、内存、硬盘、主板等)- 计算机性能指标2. 操作系统基础- 操作系统的概念- 操作系统的功能- 常见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 OS等)3. 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网络协议(TCP/IP、HTTP等)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硬件组成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练习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程序运行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计算机相关新技术。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课或课程设计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2. 多媒体课件3. 网络资源(如教育平台、论坛等)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如何改进。
大学计算机优秀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组成。
2. 掌握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和主要技术。
3. 熟悉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和基本操作。
4. 能够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和主要技术。
3. 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1. 操作系统层次结构的理解。
2. 操作系统技术的掌握。
3. 操作系统命令和基本操作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等。
2. 提问: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新课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 讲解操作系统的四大功能: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
- 通过实例说明操作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2. 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 介绍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硬件层、内核层、用户层。
- 讲解各层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 通过实例说明层次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3. 操作系统的主要技术- 介绍进程管理技术,如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和进程通信。
- 讲解存储管理技术,如内存分配、内存保护、虚拟存储等。
- 介绍文件管理技术,如文件系统、文件目录、文件存取等。
- 讲解设备管理技术,如设备驱动、设备分配、中断处理等。
4. 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和基本操作- 介绍常用的操作系统命令,如ls、cd、cp、mv等。
- 讲解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 通过实例演示命令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使用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如查看文件列表、复制文件等。
2. 让学生分析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实例,如Linux系统,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层次结构、主要技术和常用命令。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和应用。
-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
- 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组成。
- 掌握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和应用2.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3.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4.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5. 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2. 教学难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实物演示:展示计算机硬件设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计算机的组成。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分类和应用。
3.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4. 详细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
5. 讲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6. 讲解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包括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等。
7.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8.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参与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课时安排:16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3. 熟悉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 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联。
2. 复杂应用软件的高级操作。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
2. 教学课件、教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计算机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1.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包括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
2.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现代计算机。
三、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组成1.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
2. 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组成,如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
3. 分析硬件和软件的关联,阐述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四、操作系统1. 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
2. 讲解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如文件管理、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等。
3. 简要演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五、文字处理软件1. 介绍常见的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等。
2. 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如文档编辑、格式设置、打印等。
3. 演示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操作,如样式、目录、表格等。
六、电子表格软件1. 介绍常见的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WPS表格等。
2. 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如数据录入、公式计算、图表制作等。
3. 演示电子表格软件的高级操作,如数据透视表、条件格式等。
七、演示文稿软件1. 介绍常见的演示文稿软件,如PowerPoint、WPS演示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一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 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设计。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 信息技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对计算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算盘到电子计算机,介绍计算机的演变过程。
- 计算机的分类:根据计算机的规模、功能、应用领域等分类。
- 计算机的分代:介绍第一代到第五代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科学计算、数据分析、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板书等形式,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3.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报告;2. 针对某一领域,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方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硬件设备;(3)学会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4)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习惯;(3)培养学生遵守计算机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讲计算机概述1. 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第2讲计算机硬件1.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第3讲计算机软件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作用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 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2.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和软件工具的使用;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3. 实验设备:计算机教室,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4.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辅导。
六、教学安排第1讲计算机概述(2课时)第2讲计算机硬件(2课时)第3讲计算机软件(2课时)第4讲操作系统(3课时)第5讲计算机网络基础(3课时)第6讲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2课时)第7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2课时)第8讲计算机编程基础(2课时)第9讲数据库基础(2课时)第10讲计算机信息安全(2课时)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机知识;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4.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2. 授课对象:大一学生3. 课时安排:每节课45分钟,共18周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分类2. 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OS的基本操作和使用3. 计算机网络: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使用、网络安全4. 文字处理软件:Word、Excel的基本操作和使用5.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使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应用技巧2. 实践法:上机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互动法: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上机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测试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计算机概述2. 第二周:Windows操作系统3. 第三周:Linux操作系统4. 第四周:macOS操作系统5. 第五周:计算机网络六、教学内容6.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和使用7. 音频处理软件:Audacity的基本操作和使用8. 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的基本操作和使用9. 编程基础:C语言、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方法10. 数据库基础:MySQL、Oracle的基本操作和使用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应用技巧2. 实践法:上机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 互动法: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八、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上机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测试3. 项目实践:完成综合性项目,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九、教学进度安排6.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和使用第19周:讲解Photoshop的基本概念、界面布局和工具使用第20周:练习图像处理基本操作,如裁剪、缩放、调整颜色等7. 音频处理软件:Audacity的基本操作和使用第21周:讲解Audacity的基本概念、界面布局和工具使用第22周:练习音频剪辑、混音等操作8. 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的基本操作和使用第23周:讲解Premiere的基本概念、界面布局和工具使用第24周:练习视频剪辑、特效添加等操作9. 编程基础:C语言、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方法第25周: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方法第26周:练习C语言编程,完成简单程序10. 数据库基础:MySQL、Oracle的基本操作和使用第27周: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MySQL的安装和使用第28周:练习数据库的创建、表的设计和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十、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等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3. 上机实验教材:提供丰富的上机实验案例和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论坛和教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5. 软件工具:提供Photoshop、Audacity、Premiere等软件的安装包,方便学生课后练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师姓名郭松涛
教师编号18010002
学年2011~2012
学期第一学期
重庆大学教务处制
教案
第1~2讲(4学时):
内容
章节
教案内容学时分配
第1章1.标题
计算机系统基础
课堂教学
+实验
2.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及应用
●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组成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掌握微机硬件各部分的特点作用
3.教学内容
1.1计算机的概述
1.1.1计算机的发展
1.1.2计算机的特点
1.1.3计算机的分类
1.1.4计算机的应用
1.2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2.1存储程序控制原理
1.2.2计算机的构成原理
1.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3.1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3.2计算机软件系统
1.3.3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4+0
第1讲:
1.1~1.2
第2讲:
1.2~1.3
4.重点难点
●存储程序控制原理
●计算机的构成原理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理工科各专业
学生年级:2011 学期:2011-2012第一期任课教师:郭松涛编写时间:2011.9.10 课程承担学院计算机学院教师所在学院计算机学院
5.知识深化和拓宽
●微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最新发展、最新外部设备使用的简介
●当今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介绍
6.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理论讲解,实例教学
●计算机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冯.若依曼原理的理解
●数制的表示和相互转换
●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7.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文件:1. 课程简介及教学参考书.ppt (33张幻灯片)
2. 第1章计算机系统基础.ppt (共127张幻灯片)参考书部分幻灯片:
参考书部分幻灯片:
教学内容部分幻灯片:
8.思考题和习题
1.教材习题1:1)题~ 4)题(1~3题必做)
课外作业2.计算机等级考试样题练习(实验教程附录)
第3讲(2学时):
6.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实例教学,如:进制转换、码制、二进制运算、等举例讲解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强调程序、指令和程序流程(通过图形,比喻)
7.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文件:“第2章信息的表示.ppt”(59张幻灯片)教学内容部分幻灯片:
8.思考题和习题
1.教材习题2:1)题~ 4)题(1~3题必做)2.计算机等级考试样题练习(实验教程附录)课外作业上机练习
第4~6讲(6学时):
5.知识深化和拓宽
●介绍当今流行的操作系统的种类、各自的特点,今后发展的方向
●Linux操作系统应用前景
●64位操作系统的应用前景
6.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理论讲解、实例教学、操作演示
●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实例讲介绍Windows的使用
●多用操作实例的演示使学生掌握Windows的各种操作
7.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2章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上机操作
实验1Windows的桌面、窗口和菜单的操作
实验2中文输入法的安装使用
实验3 文件系统及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2学时实验4桌面的规划和任务栏的设置
实验5“我的电脑”及控制面板的使用
实验6系统设置
实验7命令方式的使用
实验8综合练习
8.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文件:“第3章操作系统基础.ppt”(215张幻灯片)
“第3章操作系统基础_WinXP简介.ppt”(27张幻灯片)教学内容部分幻灯片:
9。
思考题和习题
教材习题3:1)题~ 4)题(1~3题必做)重点:Windows的操作课外作业上机练习
第7~8讲(4学时):
8、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文件:“第4章办公自动化基础.ppt”(43张幻灯片)“第4章办公自动化及其应用_OfficeXP的应用.ppt”(54张幻灯片)教学内容部分幻灯片:
9、思考题和习题
教材习题4:1)题~ 4)题(1~3题必做)
重点:Word、Excel、PPT的版式设计、综合应用课外作业上机练习
第9~10讲(4学时):
5、知识深化和拓宽
●结合软件设计介绍当今软件开发的新方法。
●以实例介绍软件工程开发过程的复杂性。
6、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各节串讲、系统介绍本章知识;重点
讲解知识点和教学重点。
●以程序示例为引导,重点介绍程序设计语及其语言处理、程序的基
本概念;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过程和方法。
7.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6章程序设计的上机操作
2学时实验1C++程序运行环境
实验2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初步
实验3分支及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初步
8、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文件:“第5章程序设计基础.ppt”(81张幻灯片)
教学内容部分幻灯片:
9、思考题和习题
教材习题5:1)题~ 4)题(1~3题必做)
重点:TC++ V3.0软件环境的使用和程序的样例的调试课外作业上机练习
第11~12讲(4学时):
8、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文件:“第6章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基础.ppt”(125张幻灯片)教学内容部分幻灯片:
9、思考题和习题
教材习题6:1)题~ 4)题(1~3题必做)重点:数据库、数据表的建立课外作业上机练习
第13~15讲(6学时):
理论讲解;实例、案例教学;操作演示。
7.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8章计算机局域网和Internet的上机操作
实验1Windows XP中网络设置和对等网的使用用实验2Windows 2000网络中服务器的使用
实验3Internet的接入设置与IE浏览器的使用实验4Internet信息搜索的应用
实验5文件传输工具的使用
实验6OE和Foxmail电子邮件的使用
实验7网页的制作和网站的建立
实验8综合练习2学时2学时
8、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文件:“第7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基础1-2.ppt”(159张幻灯片)多媒体教学文件:“第7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基础3-4.ppt”(130张幻灯片)多媒体教学文件:“第7章计算机网络用基础3-4下载.ppt”(55张幻灯片)多媒体教学文件:“第7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基础5-7.ppt”(62张幻灯片)教学内容部分幻灯片:
9、思考题和习题
教材习题7:1)题~ 4)题(1~3题必做)
重点:局域网的使用、Internet信息搜索、网站建立课外作业上机练习
第16~17讲(4学时):
9、思考题和习题
教材习题8:1)题~ 4)题(1~3题必做)重点:各种多媒体软件的综合应用课外作业上机练习
第18讲(2学时):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软件知识产权
5、知识深化和拓宽
●结合当今信息安全的最新发展介绍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的重要性。
●以案例介绍重视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必要性。
6、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理论讲解、案例教学
7、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文件:“第9章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ppt”(65张幻灯片)教学内容部分幻灯片:
8、思考题和习题
课外作业教材习题9:1)题~ 3)题(1~2题必做)
练习:实验教材附录中的等级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