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康熙帝的评价

合集下载

对康熙的评价

对康熙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康熙皇帝的评价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概括说来,共有八点: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盛世"辉煌康雍乾三朝治国方略及政策长期保持了连续性,互为继承,各有发展。

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可以从耕地、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产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财政保持增长的势头,其财力雄厚更显示其经济繁荣的程度。

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盛世的文化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

诸如《红楼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成为盛世时代的文化标志.著名的考据学派即乾嘉学派独树一帜,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诗歌艺术,格调、性灵等门派纷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学术百家争鸣,艺术争奇斗妍,构成了一幅盛世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观。

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

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我认为。

从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看待当时的中国,中国之落伍康熙皇帝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一、关于康熙所处的时代康熙即位前夕,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

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王朝》观后感康熙王朝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史诗级电视剧。

通过该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康熙帝这位伟大君主的智慧与胆识。

剧中展现出的康熙帝执政期间的政治手腕、谋略以及对国家发展的远见卓识,令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康熙帝在剧中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

康熙在位期间,面临着诸多的政治挑战,他成功地利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保持朝廷的稳定。

他采取了明智的选人制度,用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

康熙还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改革政府机构,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这些政治手腕使得康熙成功地掌控了朝廷,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其次,在剧中展现的康熙帝具备了卓越的谋略。

面对内忧外患,康熙帝以其独具慧眼和深思熟虑的智慧,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他善于借用各方力量,进行联合和利益博弈,使得国家得以应对各种挑战。

而且,康熙帝善于识人,通过审时度势,确定正确的政策和决策,充分展现了一个伟大君主的智慧和胆识。

第三,康熙帝展现了对国家发展的远见卓识。

他始终把国家的发展放在首位,并积极推行各种改革和开发政策。

康熙帝深知国家要强盛,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的发展。

他大力倡导学术文化,打破封建文化束缚,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他致力于发展农业和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康熙的远见卓识使得中国在他的统治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最后,在观看康熙王朝之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康熙帝的智慧、胆识和领导才能,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个伟大君主的力量和影响。

他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远超我们想象,但他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首要目标,不断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抉择。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伟大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也为我指明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和途径。

总的来说,《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通过展现康熙帝的智慧、谋略和远见卓识,使我对这段历史和这位伟大的君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剧中的情节扣人心弦,人物的形象立体而鲜活,故事的铺陈合理且引人入胜。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少年天子康熙帝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8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他志向远大,聪明好学,对中外文化均有研究。

二、巩固统一1.平定“三藩”(1)原因:清初,“三藩”割据势力对国家统一构成了威胁。

(2)措施:1673年,三藩反叛,康熙用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取得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

归纳总结康熙初年面临的矛盾(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民族矛盾(满族与汉族)。

历史评价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2.收复台湾(1)原因: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使东南沿海地区政局不稳定。

(2)过程:在招抚失败后,用武力收复了台湾。

(3)管理: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实施了“展界开海”和轻税政策。

(4)意义:①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②从此,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3.抗击沙俄(1)原因:17世纪中叶,沙俄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修筑据点,对中国的东北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过程:①康熙亲政后,开始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准备。

②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思维点拨抗击沙俄的入侵,在性质上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

《尼布楚条约》的平等协商签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三、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开疆拓土,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1.3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1.3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约》)
三、评价康熙帝 1、功绩
对内:平定“三藩叛乱”、平定噶尔丹叛乱、 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册封五世班禅等, 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对外:进行了雅克萨反击战,抗击沙俄,维护 了国家主权,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过失: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评价康熙帝
功绩(肯定) 政治 智擒鳌拜、恢复开科取
烨继位,年号康熙
总览大权:
除鳌拜,立权威
康熙14岁亲政,智擒鳌拜, 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措施
措施 作用 结论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措施
措施1:平定三藩叛乱 原因: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拥兵自重、割 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后“ 三藩”起兵反清 过程: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启用汉将、重用 绿营
士,稳定朝廷秩序,缓 和了阶级矛盾
过失(否定)
设南书房、强化君 主专制制度,集权 于皇帝手中
民族 平叛乱,定边疆,巩固 关系 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奠定了我国辽阔 疆域的基础。
对外 抗击沙俄,维护了国家 关系 主权
实行闭关锁国,轻 视西方,未能紧跟 先进潮流,为后来 西方侵略中国埋下 战败隐患。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 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 (1624-1662)
收复台湾
郑成功,1662年
收复台湾之过程
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材料二: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 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三 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 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中国通史全编》(下)

历史学家对康熙的评价

历史学家对康熙的评价

历史学家对康熙的评价
康熙,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从1661年到1722年,是清朝长寿的皇帝之一。

他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位杰
出的统治者,康熙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一致认可。

就其政治执政而言,康熙秉承“养民政策”,关怀百姓,破除农业落后;在金融、外
交等方面,康熙能够展现出稳定国力,让清朝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力基础。

此外,康熙也
是宗教文化方面的巨匠,在他统治的地方,不仅修建了大批的宫殿,而且在历史上他创建
了友谊会议,作为一个特殊的礼仪,加强了当时的外交政策,受到全国要求的欢迎;而他
也让北京用汉语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扩大了教育规模,提供了全校学校,普及化汉语
文字。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康熙的政治能力很强,他的政策也有助于清朝的发展,虽然
他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总的来说,天下都是康熙的荣耀。

外交方面,康熙计划贸易,并且很成功的促进了和异族的融合与共有习惯,让清朝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大增加
了国家的声望,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康熙当政时,清高宗也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丰硕的政治文化成果。

康熙
以其丰功伟绩、宽仁大量而著称于世,使得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在历史学家眼里,拥有许多赞誉。

总之,康熙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皇帝,被视为清朝繁荣发展和政治文化
启蒙的催化剂,值得人们尊敬。

康熙中国历史上的明君

康熙中国历史上的明君

康熙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康熙: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在位)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君主,被称为明君。

康熙皇帝执政时期是清朝强盛的时期,他不仅扩大了国土,统一了中国,还实行了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政策。

本文将重点阐述康熙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明君的原因。

二、康熙的治国理念康熙作为一位明君,他首先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治国理念。

他相信只有通过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恪守道德价值观和充分发挥人民智慧,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因此,康熙采取了多元的决策机制,鼓励各地方官员提供建议,并根据人民的需要制定政策。

三、加强国家统治康熙明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国家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举措,以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首先,他对汉人进行了宽容和融合政策,允许汉族人进入政府和军队,以促进民族和睦。

其次,他对明朝的后裔实行宽恕政策,减少了统治中的分歧和不稳定因素。

此外,康熙还将满族传统与汉族文化相结合,以扩大统治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四、促进经济繁荣作为一位明君,康熙十分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并积极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康熙改革了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他还建立了广泛的市场网络和商业机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这些措施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关怀民生康熙明君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怀民生。

他在位期间,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政策。

首先,他实施了减税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其次,他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人民接受教育。

他还关注灾民的福祉,采取了积极的救灾措施,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福祉。

六、保护文化遗产康熙明君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视,并鼓励文人墨客的活动。

他扶持了许多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许多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

同时,他对历史文物进行了广泛的保护和修复,确保了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七、康熙的影响康熙明君的治理理念和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康熙的评价(大学选修清朝帝王评说论文)

对康熙的评价(大学选修清朝帝王评说论文)

200 —200 学年第广东工业大学公选课平时作业
康熙晚年储位之争很激烈,了解了这方面历史后,立刻写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康熙一生对权力的欲望很大,不愿意自己的皇子在自己在生的时候比自己更强大,不愿意看到皇子威胁到他的皇权,是引起他晚年储位之争的重要原因,说到底就是封建皇权的集中表现。

他的儿子,其实每一个都有很大的能力,都具有拥有皇位的实力。

追求皇位的,也是因为他们想在最高的地方来展示自己。

比如八阿哥胤襈,其实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适合做一位仁君。

可是,也正是因为他完美,太得人心,而康熙疑心很重,因此对八阿哥反而防范有加,加上康熙对胤禩的出身不满,这样导致胤禩的必然失败。

但换位想想,倘若康熙能放下自己的疑心,懂得给予儿子一个更大的舞台,相信儿子,这样相信每一个儿子都有能力成为一代仁君。

对于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的经历,可以看出康熙其实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而对于四阿哥,雍正觉得他孝悌,因此对他有很好的形象。

每个皇子,不同的特点都给雍正留下了很多印象,表现太突出,又可能留下坏印象,因此,想做皇帝但又要保存自己
的太子,到最后留下的,应该属于最有心计的四阿哥胤禛。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君王才可以统领全国上下吧。

储位之争,就是因为皇子们能力都太强了而无法避免,可惜的是康熙晚年要在儿子的明争暗斗中度过,也许,他在为自己的权利和生命担忧。

但换位想想,如果他在儿子已经有能力能做君王时,放手让那个儿子来,自己安详地度过晚年,这样或许能欣怀走完余生。

评价康熙、雍正、乾隆三帝

评价康熙、雍正、乾隆三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他机智果敢。

八岁即位,十六岁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平定三藩叛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重视农业发展。

实行更名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但他也有过,认为康熙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失去了迈向资本主义的最佳时期,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因此,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

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缜,是康熙帝的第四子,45岁登极,在位13年,雍正帝盛年登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

他最主要的就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谓快刀斩乱麻。

整顿吏治,惩治贪污受贿,澄清官员队伍。

摊丁入地,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后来还创造秘密立储制度,使皇位继承事故不再发生雍正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皇帝,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

后期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当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

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中国周边出没,正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的大门。

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乾隆时代的清王朝,开始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乾盛世究竟盛于何处
城桥中学金菊香
一、背景: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治世。

它包括清朝时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从公元1662年起,到公元1795年止,历时130多年,在此期间,由于统治者相继施行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措施,保证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安定,劳动人民得以安心生产,从而使社会经济从明末清初战争的疮痍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登上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治世局面,清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同学们学了课文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说是“盛世”辉煌,有的说是夕阳残照,同学们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过程:
自从学到了明清时代的历史,我们心中不免产生许多质疑,尤其是对康乾盛世的描述,我们对此有不同之见。

“盛世”辉煌
1、康雍乾三朝治国方略及政策长期保持了连续性,互为继承,各有发展。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统治集团长期稳定,政局平稳,内部矛盾和斗争很快被化解,于大局并无防碍。

历史证明,维持统治集团内部的一致性与稳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康乾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经济指数,无疑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准。

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可以从耕地、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产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财政保持增长的势头,其财力雄厚更显示其经济繁荣的程度。

顺治时,入不敷出,根本无积蓄。

康熙时,前中期呈增长态势,至晚年,由于钱粮亏空,库存银仅有800万两。

雍正时大力整顿,雍正五年(1727年)已增至5000万两。

而乾隆时,常年保持在8000万两上下。

国家财政充足,施惠于民,实行大规模蠲免钱粮。

3、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

清代中国的疆域,其东北地区,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叶岛;其西北地区,西至巴尔喀什湖以西;其北部地区,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恰克图;其南部,至南沙群岛;其东部,达沿海地区。

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4、盛世的文化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

诸如《红楼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成为盛世时代的文化标志。

著名的考据学派即乾嘉学派独树一帜,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诗歌艺术,格调、性灵等门派纷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学术百家争鸣,艺术争奇斗妍,构成了一幅盛世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观。

夕阳残照
1、科技落后,没有出现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发明;严格的思想专制统治,制造了不少文字狱,使正在萌芽中的新鲜思想受到压制与打击,等等。

2、“闭关锁国”的政策,若不是这一自大的政策,中国在以后的路上也不会沦落到成为落后国家的惨不忍睹的地步。

这闭门造车的愚蠢行为是中国的历史长云中不堪回首的一页。

3、历史已经证明,封建社会不可能有永久的盛世。

当康乾盛世发展到顶峰时,也就是它衰落的开始。

乾隆晚年,力求“持盈保泰”,却无法解决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

当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把皇位禅让给嘉庆时,白莲教起义爆发,敲响了盛世的丧钟,百余年盛世就此终结,清朝在“盛世”的余辉中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4、满清入关吞占全国以后,实际上跟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类似,造成中华文明的毁坏和全面大倒退。

康熙雍正乾隆等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中止了明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扼杀了科技文艺事业的进步。

因此,所谓“康乾盛世”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并不值得自吹自擂、引以为光荣和“民族骄傲”,而必须深入清算,总结历史教训。

直到如今,它的后遗症仍然阻碍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总结: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将汉朝、唐朝、元朝以来的中国版图从此固定下来,为多民族的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为后人称颂的“康雍乾”之世。

但封建制度的没落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为了加强统治,清庭大兴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都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

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重农轻商,轻视科学,都注定着它必将走向灭亡。

而清代以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禁锢思想,更加速了这个封建王朝的灭亡。

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等一系列的挫败,陷入了一种停滞的状态。

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致使封建制度走向灭亡,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激烈的变化。

三、反思:
1、处理好“活”与“实”,达到“鱼”与“熊掌”兼得
《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没有说哪一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

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大家都很明白,很实在,活动只是形式;学习才是内容。

只有实实在在的掌握知识,以知识为载体求得实实在在的能力,在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中,又实实在在地陶冶纯真的品格、美好的性情、突出的特色和感悟到学习的方法。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处理不好,学生活动就是表皮的,肤浅的,不能上升到思维领域。

2、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
“兴趣是最好地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煽动学生的情绪,《课程标准》也指出: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沟通,理解,互取长短,互为镜鉴的关系,因此,师生的、生生的相互交流与相互感动,是教学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因素。

因而要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到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