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word版有答案)

9 古诗三首一、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渭城朝雨浥.轻尘()A.城市B.湿润2.西出阳关无故人..()A.死去的人B.老朋友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A.天将要亮B.快要明白了二、读拼音,写词语。
huáng hé qiāng dí yáng liǔ hé xū()()()()wèi chéng yáng guān( yí mín mó tiān()()()()三、默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
四、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的句子是:。
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戌边的时间之长,边塞战斗频繁的句子是:。
2.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意相反的诗句是:。
3.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采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山河的壮阔、雄奇的特征的诗句是:。
六、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最后一句中“望”和“又”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七、课内阅读。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第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戌边生活的。
2.本诗最后一句用典,作者借汉喻唐表达了3.本诗第三句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3.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作业第9课《古诗三首》(含答案)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一、填空题1.读拼音,写生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rèn()yuè()上mó()天。
yí()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形近字组词。
岳()遗()楼()凉()摩()兵()遣()搂()掠()磨()3.写出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在括号里。
(1)这场决赛,难道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吗?()(2)山风梳理着他那蓬乱的头发。
()(3)葛洲坝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 4.积累名句。
(1)博学之,__________,慎思之。
__________,笃行之。
《礼记》(2)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3)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可怜”的意思是_________。
《暮江吟》二、连线题5.请把相对应的诗句及题目连接起来。
露重飞难进乾坤日夜浮《迎燕》翅湿活微雨落日满秋山《咏蝉》谈笑有鸿儒风多响易沉《陋室铭》荒城临古渡往来无白丁《归嵩山作》吴楚东南拆泥香带落花《登岳阳楼》三、语言表达6.口语交际。
你不小心伤害了一位知心朋友,想向他真诚道歉,最得体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综合实践。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
节目中诗词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各个诗歌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7.《中国诗词大会》的徽标设计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马腾同学想研究一下唐代的边塞诗他先搜集了一些边塞诗,然后写了一篇研究报告。
下面的诗歌中,()(多选)可能是他搜集的对象,他的研究报告的名字可能叫()(单选)。
【精品】语文五年级下部编版第9 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精品】语文五年级下部编版第9 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第一课时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答案】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第二课时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二、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案】一、D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三、消息来得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第三课时一、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将晓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篱门快要天亮。
迎凉篱笆的门。
三万里河指华山。
五千仞岳指黄河。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训练题一.选择题(共7小题)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南望王师..又一年()A.南宋朝廷的军队B.大王的军师2.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A.即将知晓B.快要天亮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A.听说B.新闻C.名声4.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初闻涕.泪满衣裳()A.哭泣B.鼻涕C.眼泪5.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A.快要天亮。
B.将要知道。
C.快要告知。
6.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却看妻子..愁何在()A.男子的正式配偶。
B.妻子和孩子。
7.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青春..作伴好还乡()A.年龄。
B.青年时代。
C.指春天。
二.填空题(共6小题)8.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横线上打“√”。
鼻涕.①dì②tì五千仞.①rèng②rèn蓟.北①jì②yì襄.阳①xāng②xiāng9.看拼音,写词语。
yuètùmócāyíluò10.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1)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2)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1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诗人“涕泪”是因为。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13.给带点的字或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剑外忽传收蓟.(jíjì)北,初闻.(①听说。
②闻到)涕.(tìdì)(①鼻涕②眼泪)泪满衣裳。
三.翻译(共1小题)14.翻译诗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_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7)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7)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2分)1. 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词语。
渭(wēi wèi)________水之南的华山绝壁千仞(rěn rèn)________,高耸mótiān________,被称为xī yuè________。
华山东峰上有些景观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荒废,现仅存yí zhǐ________。
2. 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城/遥望/玉门关B.五千/仞/岳上摩天C.渭城/朝雨/浥轻尘D.劝君/更尽/一杯酒3. 按要求完成练习。
(1)“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读________。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更”字与(1)中“更”字意思相同的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长相思》)C.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4.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渭城朝雨浥轻尘浥:________(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晓:________(3)三万里河东入海三万里河:________五、读诗句,按要求完成练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尽”的意思是________,“故人”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发挥想象,写一写诗人和朋友离别时的情景(注意从外在环境以及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方面进行描述)。
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军行》是一首________(选填:送别诗边塞诗),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2)《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
诗的前两句中,点明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为送别营造了伤感的氛围,一个“________”字委婉地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同步练习题一、书写1.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hǎi gūchéng wàn rèn chūn fēngwèi chéng mótiān qīng chūn yímín二、给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2.不破楼兰终不还.。
()A.还有B.物归原主C.归来3.南望.王师又一年()A.拜访B.向远处看C.盼望4.却看妻子愁何在。
()..A.妻子和孩子B.男子的配偶C.孩子作伴好还乡。
()5.青春..A.青年时期B.指春天C.美好的时代三、填空题6.比一比,再组词。
纫(_________)兵(_________)第(_________)摩(________)仞(_________)岳(_________)涕(_________)磨(________)7.多音字组词。
huán (________)zhāo(________)shè(________)jìn(________)还朝舍尽hái(________)cháo(________)shě(________)jǐn(________)8.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从军行》中,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抱负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达中原人民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诗人忽闻捷报喜极而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9.把古诗补充完整。
凉州词[唐]王之焕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
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9古诗三首一、读拼音,写词语。
XXX、天、一、流、替、泪、屡、舞、侠二、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孤城遥望玉门关(远远的)B.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C.五千仞岳上摩天(一种旅游玩具项目)D.不破楼兰终不还(回来)正确解释:不被攻破的楼兰就不会失去,不会离开。
)三、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XXX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XXX,这首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写的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土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XXX《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云露”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又”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著名诗人XXX写的,XXX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中的“狂喜”,“长安”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本诗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品析句子,完成练。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是“穿戴”的意思,“金甲”是指金属盔甲,“穿金甲”的意思是穿上金属盔甲,从中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危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语基训练1. 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 拼一拼,写一写。
遗民泪尽胡尘里。
()A.在金统治地区的宋朝老百姓。
B.在辽统治地区的宋朝老百姓。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A.知道。
B.快要天亮。
却看妻子愁何在。
()A.男子的正式配偶。
B.妻子和儿女。
五千仞岳上摩天。
()A.摩天轮。
B.碰到天。
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黄沙漫天的西北,守边战士身经百战,虽然身上的________磨穿了,但是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的敌人,________。
(2)从“黄沙”可以看出西北的气候________,“百战”而至“穿金甲”可见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表明战士们有着________的决心。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放歌”和“纵酒”这两种行为写出了诗人的“狂态”,表现了诗人________。
(2)“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在喜庆之余急于还乡的心情。
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________(判断对错)“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青年时期。
________(判断对错)“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他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
________(判断对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________(判断对错)二、阅读提高默写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2)“三万里河”是指________,“五千仞岳”是指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古诗三首一、读拼音,写词语。
mó tiān yí liútì lèi wū xiá()()()()二、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孤城遥.望玉门关(远远的)B.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C.五千仞岳上摩天..(一种旅游玩具项目)D.不破楼兰终不还.(回来)三、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____________,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土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____________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____________作了铺垫;第三句“____________”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____________”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____________”,其诗被称为“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本诗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是________的意思,“金甲”是指________,“穿金甲”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中感受到战争的_____、___。
“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从“将晓”可以知道作者写诗的时间是__________,“有感”说明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
(2)诗题正确的朗读节奏是()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又一年。
(1)对“遗民”理解正确的是( )A.感到遗憾的人民。
B.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两句话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方,用加点的词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_________。
(2)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所以用“_____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驰,所以用“_____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______”。
六、课内阅读(一)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是_____________曲名,内容多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孤城”的意思是孤零零的城池。
B.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C.“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返回。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3.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__。
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__和很____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D.对比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4.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A.春天。
B.年轻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气氛?()A.和平宁静B.悲伤凄凉C.欢快热烈D.紧张激烈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
C.第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3.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摩天遗留涕泪巫峡二、C三、A四、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夸张2.抒情沮尽望3.现实诗圣诗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五、1.磨穿盔甲把盔甲磨穿了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2.(1)快要天亮的时候表达诗人的感受(2)A3.(1)B (2)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在金人的暴政下,眼泪都哭干了,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能收复河山。
4.(1)回家的船疾速奔驰,一下子就到家了(2)穿下向六、(一)1.乐府边塞情况战士的生活 2.D 3.“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二)1.黄河华山长高 2.B 3.C 4.不好。
“尽”字强调眼泪流干,程度比“滴”和“流”字要深。
5.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三)1.D 2.A 3.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七、1.C 2.A 3.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4.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首民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个,如:端午节、端阳节、龙舟节、粽子节、地腊节、诗人节……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要数吃粽子、赛龙舟了。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了纪念22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他们还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吃屈原的尸体。
一直延续到今,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每到端午节,妈妈还会用五种彩色的线,搓成五彩缕给我戴在手腕、脚腕和脖子上,意谓可避灾、除病、保安康。
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画门符、吃五黄、戴香包、挂艾草等。
怎么样,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