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自卸车转向设计计算说明书
3090自卸汽车设计说明书要点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1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总体布置概述总体布置概述总体布置概述总体布置概述§§§§1.11.1 1.11.1 总体布置设计作用总体布置设计作用总体布置设计作用总体布置设计作用汽车作为商品在世界各处都有广阔的市场,又因其生产批量在而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汽车品种的多样性可满足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需求,而且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是汽车从构思到投入市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汽车的各项开发都很复杂,特别汽车总体布置设计。
总体布置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同级汽车的国内外资料,以及国内的使用调查和试验报告等,对设计任务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具体的技术方案,完成整车各主要方面的设想,为各总成的设计提供依据。
如选择什么样的车型,外形尺寸的大小,所设计的汽车具有什么样的性能,选择什么样的总成,采用什么新结构、新技术,以及为满足各方面的要求需要采取什么措施等,从而保证所设计的汽车不仅在预定的使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重量轻、寿命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性好等,综合指标方面上要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总体布置设计在整个汽车设计过程中,向总成设计提供整车方面的数据及与总成有关的参数、各部件的结构型式、重量控制、空间布置、负荷状况及支承连接方式等。
从整车的结构性能出发,对部件提出必要的要求,协调整车与部件、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关系,使之构成一个各方面均很完好的整体;总布置设计人员应密切配合各部件的设计,在统一的目标下,充分发挥总成设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1.2 1.21.2 主要空间布置项目主要空间布置项目主要空间布置项目主要空间布置项目车辆总体布置设计主要考虑的项目列于表1-1,布置之初,先设总布置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布置,然后验证这种布置达到原设定的主要尺寸性能等目标的程度。
重型自卸汽车设计(转向系及前桥设计)

重型自卸汽车设计(转向系及前桥设计)摘要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驾驶员的意志经常改变其行驶方向,即所谓的汽车转向。
汽车的转向系统是一套用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专用机构,本文的研究内容即是重型自卸汽车的转向系设计。
本文针对的是与非独立悬架相匹配的整体式两轮转向机构。
利用相关汽车设计和连杆机构运动学的知识,首先对汽车总体参数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对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进行选择,接着再对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主要是转向梯形)进行设计,最后,利用软件AUTOCAD完成转向梯形和转向器的设计图纸。
转向器在设计中选用的是循环球式齿条齿扇转向器,在对转向器的设计中,包括了螺杆—钢球—螺母传动副的设计和齿条—齿扇传动副的设计,前者是基于参照同类汽车,确定出钢球中心距,设计出一系列的尺寸,而后者则是根据汽车前轴的载荷来确定出齿扇模数,再由此设计出所有参数的。
转向梯形的设计选用的是整体式转向梯形,本文在设计中借鉴同类汽车转向梯形设计的经验尺寸对转向梯形进行尺寸初选。
再通过对转向内轮实际达到的最大偏转角时与转向外轮理想最大偏转角度的差值的检验,和作为一个四杆机构对I其最小传动角的检验,来判定转向梯形的设计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本文在消化,吸收,总结,归纳前人的成果上,系统、全面地对机械动力转向系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及优化。
为重型自卸汽车转向系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一种步骤简单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转向系,转向器,转向梯形IITHE DESIGN OF HEAVY DUMP (THE DESIGN OF STEERING SYSTEM AND RRONT AXLE)ABSTRACTIn a moving vehicle, the driver will need to frequently change its traveling direction, the so-called steering.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is used to change or restore a car in the direction of a dedicated agency,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s the study of light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design.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non-independent suspension and would like to match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two steering. The use of the relevant vehicle design and kinematic linkage of knowledge, first of all, the overall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design, in this basis, the steering gear, steering transmission choice, and then to the steering gear and steering transmission (mainly trapezoidal steering ) design, and finally, the use of AUTOCAD software and the steering gear steering linkage to complete the design drawings.Steering the ball of choice is the cycle of fan-type steering gear rack teeth, in the design of steering gear, including a screw - Ball - Vice-nutIIIdrive the design and rack - fan drive gear pair design,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reference to similar vehicles, to determine the center distance of the ball, the design of a series of size, while the latter is based on the vehicle front axle load to determine the fan module out of gear, and then all of the resulting design parameters.Steering linkage design is a whole selection of steering trapezoid, the paper design is used in car steering linkage from a similar experience in the design of the size of the steering linkage to the primary size. Through to the actual steering wheel in the maximum deflection angle with the steering wheel in the most ideal test of the difference of deflection angle, and four institutions, as a minimum transmission angle of its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design of steering trapezoid in line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In this paper, digestion, absorption, and summing up, summing up the results of their predecessors, the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to carry out theoretical analysi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For the light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vides a simple design method steps.Key word: steering system,steering gear,steering trapezoidIV目录前言 (1)第一章从动桥结构方案的确定 (3)§1.1从动桥总体方案确定 (3)第二章转向系结构方案的确定 (5)§2.1转向系整体方案的分析 (5)§2.1.1转向器方案的分析 (5)§2.1.2 循环球式转向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2.1.2动力转向系统分类 (7)§2.2转向系整体方案的分析 (8)第三章从动桥的设计计算 (10)V§3.1从动桥主要零件尺寸的确定 (10)§3.2 从动桥主要零件工作应力的计算 (11)§3.2.1 制动工况下的前梁应力计算 (12)§3.2.2 在最大侧向力(侧滑)工况下的前梁应力计算 (16)§3.3 转向节在制动和侧滑工况下的应力计算 (17)§3.3.1 在制动工况下 (17)§3.3.2 在侧滑况下 (19)§3.4 主销与转向节衬套在制动和侧滑工况下的应力计算 (20)§3.4.1 在制动工况下 (20)§3.4.2 在侧滑工况下 (22)第四章转向系统的设计计算 (24)§4.1 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 (24)VI§4.1.1 转向器的效率 (24)§4.1.2 传动比的变化特性 (26)§4.1.3 给定的主要计算参数 (27)§4.1.4 转向盘回转总圈数n (28)§4.2 转向系计算载荷的确定 (29)§4.3 循环球式转向器的计算 (30)§4.3.1 循环球式转向器主要参数 (30)§4.3.2 螺杆、钢球和螺母传动副 (31)§4.3.3 齿条、齿扇传动副设计 (32)§4.4 循环球式转向器零件强度的校核 (35)§4.4.1 钢球与滚道间的接触应力σ (35)§4.4.2 齿的弯曲应力σ (37)VII§4.5 液压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 (38)§4.5.1 动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38)§4.5.2 转向动力缸的工作分析 (39)§4.6 转向梯形机构确定、计算及优化 (45)§4.6.1 转向梯形结构方案分析 (45)§4.6.2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 (47)第六章结论 (57)参考文献 (58)致谢 (60)VIIIIX前言自卸车是利用发动机动力驱动液压举升机构,将车厢倾斜一定角度从而达到自动卸货,并依靠箱货自重使其复位的专用汽车。
矿用自卸车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影响参数分析

转向角,K 为两侧主销轴线与地面相交点之间的距离,L
为轴距。理想转向过程中,自卸车的内外转向轮的转角应
满足如下 Ackermann(阿克曼)关系[5]:
cot α0- cot β0= K/L
(1)
图 1 所示转向机构的几何结构如图 3 所示。图 3 中:
AF =K 为两侧主销轴线与地面相交点之间的距离;AB = FE =a 为梯形臂的臂长;θ 为梯形底角;点 G 为铰接点,点 G 到车辆前轴轴线的距离为 s;点 C 与 D 为梯形的断开
(3) (4)
μ= arccos(GJ)2+c2-b2 2GJ ×c
(5)
由式(2)~ 式(5)可得:
γ=ψ- arcsin
asin(φ+ α)
-
姨a2
+
2
d
-
2ad
co(s φ+α)
arccos a2+c2+d2-b2-2adcos(φ+ α)
2c
姨a2
+
2
d
-
2ad
co(s φ+α)
(6)
同理可得实际因变角:
由式(6)与式(7)可知,影响左、右转向轮实际转角关 系的参数有主销中心距 K、梯形臂的臂长 a、梯形底角 θ、 铰接点 G 到前轮轴线的距离 s、铰接点 G 到断开点 C、D 连线间的距离 h,以及断开点 C、D 的距离 e 等。
设计·计算
Design and Calculation
矿用自卸车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 影响参数分析
林 羽,王卓周,傅小青,蒋 宽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摘 要|以某矿用自卸车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为例,从几何结构角度推导出左、右转向轮的实际转角关系。详细分析断开 式转向梯形机构各影响因素对转向轮转角误差变化曲线的影响规律,揭示出转向梯形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优化的参数。 影响左、右转向轮实际转角关系的参数有:主销中心距 K,梯形臂的臂长 a,梯形底角 θ,铰接点 G 到前轮轴线的距离 s,铰接 点 G 到断开点 C、D 连线间距离 h,断开点 C、D 的距离 e 等。分析结果表明:在 h、a、e、s 等 4 个值变化相同的数量值时,对转 向轮转角误差变化曲线的影响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 h、e、a、s 值,s 值的改变对转向轮转角误差变化曲线几乎没有影响。θ 值 的改变对转向轮转角误差变化曲线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断开式转向梯形;轮转角误差;优化设计
矿用自卸车整体式转向机构设计与优化

矿用自卸车整体式转向机构设计与优化摘要:矿用电传动自卸车为非公路车,其车身宽、轴距长,并且整车自重和载重量大,尤其载重量在200吨以上的车型,为了避免结构过于复杂,通常采用整体式转向机构。
而整体式转向梯形的转向误差较大、左右轮运动相互干扰,设计与优化难度大。
本文根据360吨矿用电传动自卸车转向机构的设计与优化过程,为此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矿用电传动自卸车转向机构0 前言大型矿用电传动自卸车(简称“矿车”)主要用于露天矿山、有色金属矿山和大型水利工程等,承担着世界上40%的煤、90%的铁矿运输,其载重量已达到360吨,整车重量超过600吨。
露天矿山工作环境恶劣,路面不平整,矿车在转弯过程中对轮胎磨损大,并且轮胎价格昂贵、更换轮胎难度大,将直接导致矿车运营成本增加。
因此对转向机构进行分析优化,尽可能减小转向误差,对矿车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经济意义。
1 矿车转向机构介绍图1 转向机构1.车架2.横拉杆3.节臂4.转向油缸如图1所示,该车采用整体式转向机构。
根据设计原理可知,梯形臂长度R通常取0.11K~0.15K,由车架数据可知:K=4418MM,L=6650mm,因此可知R在460.9~628.5mm范围内。
2 实际内外轮转角的确定理论上汽车在低速转弯行驶时(忽略离心力的影响),假设轮胎是刚性的,忽略轮胎侧偏的影响,此时若个车轮绕同一瞬时转向中心进行转弯行驶,则两转向前轮轴线的延长线交于后轴延长线上,这一几何关系成为阿克曼几何学,如图2所示:由于车架结构限制,内轮转角≤40°能够保证轮胎与车身不干涉。
根据上述边界条件,能够得到一个不等式方程,通过数据迭代优化分析处理,最终得出:R=866.9mm,γ=67.34°。
为了验证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再将内外转角根据内外轮、转向角之间的几何关系,利用余弦定理可得出整体式转向机构内外轮实际转角关系,的实际值与理论值偏差进行对比,得到转向偏差曲线图:图4 外侧车轮转角误差图4曲线走势与理论特性曲线在整个范围内温和的很好,且最大转角误差为0.8°。
重型自卸汽车设计(转向系及前桥设计)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_重型自卸汽车设计(转向系及前桥设计)重型自卸汽车设计(转向系及前桥设计)摘要汽车的转向就是驾驶员按照自己的意志使行驶中的汽车行驶方向改变。
使汽车行驶方向恢复或者改变的一套专用机构,即所谓的汽车转向系统。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重型自卸车转向系及前桥设计。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整体式转向机构,与非独立悬架相匹配。
首先通过发动机型号选择相应车型,再查找转向系结构及计算公式的相关书籍,根据已选车型,找出相关的基本数据,运用机构运动、汽车设计的知识,对转向系进行参数设计,再选用相关的转向机构,对轴、齿轮等进行强度校核,最后用汽车专用软件CAD 进行图纸设计。
由于这次是重型自卸,那么在转向时,就要有转向助力缸,帮助司机转弯。
在参考往年的资料的基础上,先选用液压式的助力缸。
前桥转向轮,一边靠转向直拉杆、转向节臂,另一边靠助力缸助力,把力平分到车轮上,这样液压助力缸可以做的小一点。
转向梯形就是由前桥、左右转向节臂、转向横拉杆组成的梯形。
其作用就是保证转向时左右车轮按一定的比例转过一个角度。
本次设计采用整体式转向梯形,参考往年毕业设计及同类汽车设计经验初选转向梯形的尺寸。
用内轮最大实际偏转角减去外轮理想最大偏转角,得出的差值进行检验,检验是否符合计算要求,从而进行设计。
在吸收、参考各类重型汽车转向系,在此基础上略作改进。
为重型自卸汽车转向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转向系,转向梯形,转向器,转向助力缸THE DESIGN OF HEAVY DUMP (THE DESIGN OF STEERING SYSTEM AND RRONT AXLE) ABSTRACTThe steering of the car is the driv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will make t he driving direction change. A set of special mechanisms that enable the vehicle to move in or out of a vehicle's steering system. Next, we discuss the design of the st eering system and the front axle of heavy dump truck.This design uses the integral steering mechanism, and the non independent susp ension. First through the engine model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odels, then find t he books related to the steer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calculation formula, according to the selected models, find out the related basic data, using the knowledge of mec hanism motion, car design, design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eering system, and the rel ated to institutions, to check the strength of shaft, gear and so on. The final desi gn drawings with the special software of automobile CAD.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circulating ball rack and pinio n steering device in the design of the steering gear. Recirculating ball type steeri ng gear rack with two level gear transmission pair in the first stage, in order to r educe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steering and steering screw nut, the rolling fric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transmission pair, to adjust the meshing clearance and the gear rack. Wherein, the steering nut follower is a first stage transmission pair, and th e driving part is in the second stage transmission pair.The steering trapezium is composed of front axle, left and right steering knuc kle arm and steering tie rod. Its role is to ensure that the steering wheel left and right wheels in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an angle. The design of the whole steering ladder, reference to previous years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similar car design expe rience of the size of the steering trapezium. The maximum deflection angle of the in ner wheel is subtracted from the maximum deflection angle of the outer wheel, and th e difference is tested.In the 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of all kinds of heavy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mprove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dea for heavy duty truck steer ing system.KEY WORDS: steering system ,steering trapezium, steering gear, steering booster cyli nder目录前言 (1)第一章从动桥结构方案的确定 (2)§1.1从动桥总体方案确定 (2)第二章转向系结构方案的确定 (3)§2.1转向系整体方案的分析 (3)§2.1.1转向器方案的分析 (3)§2.1.2 循环球式转向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4)§2.1.3动力转向系统分类 (4)§2.1.4转向加力装置 (6)§2.1.5转向加力装置的转向控制阀 (8)§2.1.6转向加力装置的结构布置方案 (9)§2.2转向系整体方案的分析 (9)第三章从动桥的设计计算 (11)§3.1从动桥主要零件尺寸的确定 (11)§3.2 从动桥主要零件工作应力的计算 (11)§3.2.1 制动工况下的前梁应力计算 (12)§3.2.2 在最大侧向力(侧滑)工况下的前梁应力计算 (14)§3.3 转向节在制动和侧滑工况下的应力计算 (15)§3.3.1 在制动工况下 (15)§3.3.2 在侧滑况下 (16)§3.4 主销与转向节衬套在制动和侧滑工况下的应力计算 (17)§3.4.1 在制动工况下 (17)§3.4.2 在侧滑工况下 (19)第四章转向系统的设计计算 (20)§4.1 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 (20)§4.1.1 转向器的效率 (20)§4.1.2 传动比的变化特性 (20)§4.1.3 给定的主要计算参数 (21)§4.1.4 转向盘回转总圈数n (21)§4.2 转向系计算载荷的确定 (22)§4.3 循环球式转向器的计算 (22)§4.3.1 循环球式转向器主要参数 (22)§4.3.2 螺杆、钢球和螺母传动副 (23)§4.3.3 齿条、齿扇传动副设计 (23)§4.4 循环球式转向器零件强度的校核 (25)§4.4.1 钢球与滚道间的接触应力σ (25)§4.4.2 齿的弯曲应力σ (26)§4.5 液压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 (27)§4.5.1 动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27)§4.5.2 转向动力缸的工作分析 (27)§4.5 转向梯形机构确定、计算及优化 (30)§4.5.1 转向梯形结构方案分析 (31)§4.5.2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 (32)第五章结论 (35)参考文献 (36)致谢 (37)前言自卸车能将汽车用来承载货物或者人的东西按必然的角度来卸货,并靠自身的重量让汽车用来承载货物或者人的东西自动回到原来位置的专用汽车。
重型卡车双前桥转向系统开发计算说明书

编号北奔威驰8×4宽体矿用车1950轴距转向系统开发计算说明书编制审查审定标准化审查批准包头北奔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研发中心2010年7月22日1 计算目的双前桥四轴车在转向过程中,理论上要求所有车轮都处于纯滚动,或只有极小滑动,为达到这一目的,要求所有车轮绕一瞬时转动中心作圆周运动。
每个转向桥的梯形角匹配设计,是为满足车轮的理论内外转角特性曲线与实际内外转角特性曲线尽可能的接近;第一、二转向前桥转向摇臂机构设计是为了让第一、二转向前桥最大内转角与轴距之间的理论关系与实际关系尽可能的相匹配。
本次计算是为新开发的8×4宽体车XC3700KZ 匹配北奔高位宽体前桥的转向系统中转向传动机构和转向动力机构中各元件的选型及尺寸提供理论依据。
2 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来源和公式符号说明符号定义及赋值如下:1α为第一转向前桥外转角,1β为第一转向前桥内转角 2α为第二转向前桥外转角,2β为第二转向前桥内转角1L 为第一转向前桥主销中心线与地面的交点到第三桥轴线的距离 2L 为第二转向前桥主销中心线与地面的交点到第三桥轴线的距离3 计算过程及结果 3.1 转向动力系统参数计算3.1.1 原地转向阻力矩计算① 状态一:第一、二转向桥载荷按标准载荷13T 计算 已知参数如下:第一转向桥、第二转向桥的轴荷为1G =2G =13000×9.8=127400 N 轮胎气压1P =0.77Mpa滑动摩擦系数μ=0.6(干燥土路)滚动摩擦系数f =0.035(干燥压紧土路推荐0.025-0.035) 轮胎自由半径0r =685mm 轮胎静力半径1r =670mm 侧偏距a =204mm内轮最大转角max α=35.74°[借用现有一桥拉杆及垂臂W3400112AE 极限内转角](新设计垂臂936 463 00 01使转角能达到车轮极限转角38度)轮胎宽度1B =375mm轮胎接地面积8212BK ==175782mm ,K=132.6mm主销内倾角Φ=6°对于单桥的原地转向阻力矩,有如下计算方式: A.按半经验公式计算131P G 3μ=半M =77.012740036.03 =10364271 N.mm =10364 N.mB.按采用雷索夫公式()2s 201r r 0.5a f G -+⋅⨯μ=雷M=127400×(0.035×204+0.5 ×0.6×22670685-)=6358499 N.mm =6358 N.mC.采用经验公式max11sin sin a G a G αφμ=经⋅⋅⋅+⋅⋅M=127400×204×0.6+127400×204×sin6°×sin35.74° =17181 N.mD.算术平均求阻力矩为了使计算更趋合理,避免上述四种公式单独使用时与实际工造成的误差,故用以上三种方式求得的阻力矩的算术平均值作为静态原地转向阻力矩0s M 。
基于RecurDyn的大型矿用自卸车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

多数使用工况下 , 处于小转 角, 取加权 函数
为: c c J ( ) 一1 +0 . 5*c o s ( 4 . 5*O i ) , 加 权 函数 曲线 如
图 6所示 。
2 0 1 3年 第 1 期
矿
用
汽
车
・ 1 3 ・
★ 年会论文选登★
优化 后 内外 车 轮转 角 曲线 如 图 7 所示, 与图 4 相 比, 优化 之 后 , 车轮 内轮转角 3 5 。 以 内 对 应 的 实
目标 函数 可描述 为 : 式中, 为 内轮 转 角 , . 为实 际外 轮转 角 ; 0 o 为 理论 外轮 转角 ; 一 为 内轮最 大转 角 ( 4 2 。 ) 。
3 转 向机构优化
针对现有 转 向机构存 在 的不 足, 运 用 Re c u r — D y n软件 中 自带 的 Au t o D e s i g n De s i g n Op t i mi z a t i o n 模块 , 建立 转 向梯 形 机构 参 数 化模 型 , 运 用 优化 设
3 . 2 优化 设计 方案一
X l
Y l
X 2
Y 2
对 参数 化 的模 型 进行 优 化 , 结 果 如表 l 及图 7
所示 。
表 1 优 化 结果 显 示
项目
优 化 前 O . 1 1 6
9 0 0 1 7 8 . 4 2 2 1 0 3 0 . 7 9 2 1 . 5 1
优 化 目标 取 梯 形 机 构 实 际 转 角 与 理 论 转 角差
图 4 内外车轮转 角曲线
值最 小 , 由于 转 向梯 形 机 构 本 身 的 原 因 , 转 向梯 形 不可 能保 证 在 任 何 转 角 时 都 满 足 理 论 转 向特 性 的
矿用自卸车转向机构设计与仿真

10.16638/ki.1671-7988.2017.04.052矿用自卸车转向机构设计与仿真王志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方法,建立转向机构的数学模型和虚拟样机模型,分别利用Matlab和Adams对数学模型和虚拟样机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然后利用Matlab对原转向机构进行优化,并分析了设计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而优化结果在Adams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最后根据得到的优化参数建立转向机构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利用Matlab和Adams进行转向机构的设计,不但可以互相验证计算过程中的正确性,还能减少前期试验的次数,对于转向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运动学;动力学;数学模型;虚拟样机模型中图分类号:TB5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 (2017)04-154-04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the Dump Truck Steering MechanismWang Zhijie( Information Institute;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 ocational Technology, Zhejiang Ningbo 3151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kinematic and dynamics, mathematical model and virtual prototyping of the steering mechanism were built, used Matlab and Adams to conduct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analysis,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 was verified. Then used Matlab to optimize the original steering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f design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s well the optimization result was validated in Adams. Last according to the optimized parameters, new steering mechanism was bui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e Matlab and Adams to design steering mechanism, not only can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each calculation process, but also reduce the number of experiment, it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steering system.Keywords: kinematics; dynamics; mathematical model; virtual prototypingCLC NO.: TB53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 (2017)04-154-04引言矿用自卸车属于非公路自卸车,载重大、弯道多、作业路面条件恶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用自卸车转向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陈琼校核:审核:批准:目录一、转向系统相关参数 (2)二、最小转弯半径计算 (3)三、理论转角和实际转角关系 (4)四、转向阻力矩计算 (5)五、转向机的选择计算 (5)六、转向动力缸的选择计算 (8)七、转向油泵的匹配计算 (9)1、转向机理论流量计算2、动力缸理论流量计算3、油泵排量计算4、油泵的选择八、转向升缩轴升缩量计算 (13)九、动力缸行程计算 (14)十、转向系的运动校核 (17)设计原则本车转向系统的设计应使得整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转向轻便性,并使得上述性能达到国外同类车型的先进水平,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
一、转向系统相关参数表一整车参数前轮胎采用14.00-25,轮辋偏置距207.5mm,负荷下静半径为640mm,满载下前胎充气压力850kpa二、最小转弯半径:对于只用前桥转向的三轴汽车,由于中轮和后轮的轴线总是平行的,故不存在理想的转向中心。
计算转弯半径时,可以用一根与中、后轮轴线等距离的平行线作为似想的与原三轴汽车相当的双轴汽车的后轮轴线。
图一转弯半计算图最小转弯半径R=9975+(2471-2100)/2=10160.5mm二、理论转角和实际转角关系图2 内外轮实际转角关系图图3 内外轮理论转角关系图根据图2和图3得出表二数据表二外轮转角(°) 0 5 10 15 20 25 27.3 阿克曼理论内轮转角(°) 0 5.1 10.6 16.4 22.8 30.7 34.1由上图可见在外轮转角在0°—27.3°范围内,实际转角关系与阿克曼转角关系较接近,与阿克曼理论值差值在2°以内,转向桥梯形臂符合设计要求。
四、转向力计算1.转向阻力矩计算转向时驾驶员作用到转向盘上的手力与转向轮在地面上回转时产生的转向阻力矩有关。
影响转向阻力矩的主要因素有转向轴的负荷、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和轮胎气压。
计算公式如下:Mr=f·(G13/P)1/2/3其中:Mr——在沥青或混凝土路面上的原地转向阻力矩,N.m;f——轮胎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取0.7;G1——转向轴负荷,N;P——轮胎气压,Mpa;因此:Mr=0.7×[(16000×9.8)3 /0.85]1/2 /3=15714N.m2.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用下式计算:Fh= Mr·Δβk/(Δф·R·η)其中:Fh——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N;R——转向盘半径,mm;R=480/2=240mm;η——转向系正效率,转向系的正效率一般在0.67~0.85,此处取η=0.8;Δβk——转向节转角增量;(见图一)Δф——对应Δβk的转向盘转角增量;图4、转向节与转向摇臂的转角关系因此,在没有助力转向的情况下,原地转向所需的方向盘手力:Fh= Mr ·Δβk/ (Δф·R ·η)=15714 ×103 (27.3+33.4)/[(38.3+37.7)×23.27 ×240×0.8]=2809(N)2809已超出人体承受极限,需要加设动力转向装置。
3.转向系总传动比计算:在转向盘全行程中,转向器传动比为23.27(见表3),则转向系总传动比为:i=(38.3+37.7)×23.27 /(27.3+33.4)=29.14五、转向器的计算所选转向机需满足前桥最大负荷要求。
表三转向器参数按照下式计算转向系理论输出力矩:在原地助力转向的情况下,原地阻力矩主要靠液压油压力提供,同时方向盘输入力矩也起部分作用,考虑发动机怠速时动力泵的输出压力,按动力转向器的最大压力计算,即:M=M1+M maxM——转向系输出力矩N.mM1= F×R wwF——静态转向方向盘手力(N); Fw≤50 N ,取Fw=50N;M1=50×240=12.4N.mMmax=M2×L2×η/L1M2——最大输出扭矩(效率90%)=8743N.mL1——转向摇臂长度=235(见图2)L2——转向节臂长度=280η——转向系输出效率,此处取η=90%Mmax=8743×280×90%/235=9375.4(N.m)M=9375+12.4=9387.8<Mr =15714转向系输出力矩不能满足汽车原地转向要求,需要增加动力缸。
六、动力缸计算:表四动力缸参数最小输出力矩:M3=P×S×L×ηP——液压压强=17MPaS——活塞最小面积S=π×〔(70/2)2-(32/2)2〕=3042.66mm2 L——左转向节臂长度,L=220η——动力缸输出效率,η=90%M=17×106×3042.66×0.9×0.22×10-6=10241 N.m设整车总的转向输出力矩为M4则:M4=M+M3可见M4> Mr=9387+10241=19628>15714,可满足输出力矩要求七、转向油泵选择计算1. 转向机理论流量计算:对于汽车转向盘的最大转速n,此处取n=1rev/s 计算,计算公式如下:Q0=60×n ×I’×S h其中:S h——油缸实际工作面积,mm2;活塞缸径=120mm对所选转向机,S h =π×3600=11304mm2转向机线传动比:i’=40*2/6.14=13mm/rev;取转向盘最大转速n=1rev/s所以,理论流量Q0=60 ×n×i’×S=60×1×13×1.0×104×10-6=7.8L/min2.动力缸理论流量计算对所选动力缸,S=π×352=3 847;活塞缸径=70mm动力缸线传动比:i’=240/5.25=45.7mm/rev;(当方向盘转5.25圈时,动力缸行程为240 mm)Q1=60×1×3847×10-6×45.7=10.5 L/min油泵工作流量的选取是根据转向盘最大瞬时转速计算的,先计算出满足转向盘最大瞬时转速所需要的理论流量Q2,然后再计算出实际需要的流量Q4。
前面算出理论流量Q2=Q0+Q1=7.8+10.5=18.3L/ min Q4 =(Q0+ Q1) /ηv+ Q3其中:Q4——实际需要的流量,L/min;ηv——油泵的容积效率,计算时一般取ηv=0.85~0.95;取0.9Q3——动力转向器和油泵允许的内泄漏量(此值由厂家确定) L/min,此处取2L/min 计算。
实际需要的流量Q4=18.4/0.8+2 =22.3(L/min)3.油泵排量计算在怠速原地转向时,转向油泵需满足方向盘在一定转速下,转向机和动力缸能正常工作,不出现方向变重现象。
其油泵排量计算公式如下:q= Qi/( ni×i0)式中:q——油泵排量,ml/rev;ni——发动机怠速转速;ni=600rev/min;i——转向泵与发动机速比;i=1.47;故:q≥22.3×103/(600×1.47)=25.3ml/rev 4.油泵的选择根据以上计算选择转向泵参数如下:表五油泵参数图5 油泵流量图在所选转向泵条件下,方向盘的转速:(1).怠速条件下Qi=Q1+Q0Qi=n×q×i0=600×21×10-3×1.47=18.5L/minQ0=60×ni ×I’×S h/η=60×ni ×13×1.0×104×10-6/0.9Q1=60×n ×I’×S h/η=60×ni×3847×10-6×45.7/0.9所以:ni=18.5/20.3=0.9rev/s (怠速时方向盘最大转速)ni<1rev/s,排量21ml/rev不合理。
(2).正常行驶条件下正常行驶时Q取控制流量Q=25L/minni=25/20.3=1.2rev/s(正常行驶时方向盘最大转速)ni >1rev/s, 排量21L/min合理。
在怠速情况下,油泵排量偏小,但从综合情况考虑:排量加大,油温升高,影响液压介质的使用性能及其它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如果在满载情况下,发动机怠速情况下发生转向沉重,可适当加油提高发动机转速。
一般转向油泵的流量随油泵的工作转速升高而增加,要求在油泵的限制转速900~1000r/min 以下线性增加,在限制转速以上流量不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有动力转向器的汽车,希望在正常车速行驶时,系统的工作流量稳定,不随发动机的变化而变化。
不希望出现随发动机转速升高而出现油泵流量线性增大,导致转向过于灵敏,以致转向盘发飘的现象。
矿用自卸车选用的转向油泵特性曲线如上图,可以看出来其满足实际流量要求外,在达到控制流量时,增长趋于平缓。
满足转向机流量特性要求。
油泵的最大压力18.3MPa,而转向机克服最大转向阻力矩的压力需要17MPa,综合考虑转向机、转向泵的最大工作压力,将整个系统压力暂定为17MPa。
以上所诉:转向泵满足要求。
八、转向升缩轴的计算:图6 驾驶室翻转轴升缩量计算图方向基输入点位置相对于驾驶室A点坐标(208,-930,-124)驾驶室最大翻转角度=53°升缩轴安装长度BC=593mm当驾驶室翻转到极限时,C点绕着A点旋转到C'点汽车在行驶时,驾驶室上下跳动,此处取驾驶室向上和向下的跳动量分别为30mm取方向盘的上下调节量为50 mmL=770-593+60+50=287 mm即:伸缩轴的伸缩量须大于287 mm注:此矿用自卸车的升缩轴和转向管柱的设计和安装由驾驶室厂家确定。
我们只提供方向基输入轴的安装点坐标。
九、动力缸行程计算1. 动力缸在空载情况下行程计算图7 动力缸在空载情况下行程计算图AB为车轮直线行驶动力缸安装距=731mmAB’为车轮右转动力缸最短距离=597mmAB’’为车轮左转动力缸最长距离=833mmS1=L1-L2S2=L3-L4S1——为车轮左转极限位置时动力缸的行程余量S2——为车轮右转极限位置时动力缸的行程余量L1——动力缸最大行程长度(见表四)L2——动力缸在空载情况下实际最大行程长度= AB’’=833 mm L3——动力缸在空载情况下实际最小行程长度= AB’=597mm L4——动力缸压缩到最短长度(见表四)S1=856.5-833=23.5 mmS2=597-586.5=11.5 mm2.动力缸在满载情况下行程计算图8 动力缸在满载情况下行程计算图AB为车轮直线行驶动力缸安装距=731mmAB’为车轮右转动力缸最短距离=596mmAB’’为车轮左转动力缸最长距离=831mmS3=L1-L2S4=L3-L4此处:L1——动力缸最大行程长度(见表四)L2——动力缸在满载情况下实际最大行程长度= AB’’=831 mm L3——动力缸在满载情况下实际最小行程长度= AB’=596mm L4——动力缸压缩到最短长度(见表四)S3=856.5-831=24.5 mmS4=596-586.5=9.5 mmS3为车轮左转极限位置时动力缸的行程余量S4为车轮右转极限位置时动力缸的行程余量结论:在满载和空载情况下,动力缸行程均有余量,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