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实验1_认识汇编语言

实验一 认识汇编语言1.1 实验目的(1)理解汇编语言的概念及其与高级语言的区别(2)了解MASM6.11和TASM软件包的安装及配置(3)了解常用汇编语言集成环境(4)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1.2 预备知识1.2.1 系统环境对汇编语言的初学者来说,DOS环境的优点是:DOS操作系统简单,程序员可以管理系统的所有资源,访问和修改系统中的所有内存(包括内存控制块、中断向量表),直接对I/O端口进行读写,便于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其缺点是:单任务的DOS操作系统只有一个运行级别,任何进程与DOS操作系统都是同等级别的,致使系统中各个进程会相互影响。
如果某个进程死机,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但是DOS系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目前的学生只熟悉Windows环境而对DOS知之甚少,继续要求学生在DOS系统的命令行界面下编写和调试程序,无疑存在巨大的困难。
目前,IBM PC及其兼容机配置的Intel系列微处理器可以工作在实模式、保护模式和虚拟86三种模式下。
实模式是汇编语言入门的基础,是汇编语言教学中无法跨越的阶段。
了解实模式是理解内存分段式管理和寻址方式的基础。
保护模式是Windows系统的工作模式,虚拟86模式则是在保护模式下提供的模拟8086处理器工作的模式,为学习汇编语言提供了便利。
DOS汇编程序在Win32环境中运行时,操作系统会模拟实模式运行16位进程。
对于一些可能会影响整个操作系统工作的指令,windows操作系统会拒绝执行。
64位的Windows 环境则不提供16位应用的虚拟环境。
因此,采用Win32环境进行汇编语言程序的编辑工作,在虚拟控制台环境中学习(汇编、连接和调试)汇编语言是最佳方案。
下面我们将逐步给大家讲解如何安装和配置汇编语言的编译调试环境,并选择适合的编辑软件来组建汇编语言的集成环境。
最后,叙述如何使用Visual Studio 2008 Express作为汇编语言的工作环境。
1.2.2 汇编语言上机过程汇编语言程序需要经过编辑、汇编、连接、调试与执行等过程才能实现其具体功能。
实验1 酸度计的使用

实验一 酸度计测定溶液pH一、 实验目的1. 掌握酸度计测定溶液pH 的原理。
2. 学会正确使用酸度计。
3. 熟悉标准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直接电位法测pH ,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以银-氯化银电极为内参比电极,构成复合电极,插入溶液中,组成原电池:E=K ’+0.05916pH (25℃)采用二次测量法消除公式中的K ’,分别测定标准缓冲溶液和待测溶液的电动势:Es=K ’+0.05916pHs Ex=K ’+0.05916pHx 将两式整理后,得:059.0pH pH X S S X E E --= 三、 仪器与试剂1.仪器:精密酸度计、pH 复合电极、烧杯。
2. 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pH4.00)、磷酸盐标准缓冲液(pH6.86)、硼砂标准缓冲液(pH9.18)、pH 未知溶液、广泛pH 试纸。
四、 实验步骤1. 接通酸度计电源,开机预热30min ,安装电极。
2. 准备好pH4.00、pH6.86、pH9.18三种缓冲溶液。
取下电极上保护套,用蒸馏水清洗电极,用滤纸吸去电极上的水。
3. 校正酸度计:仪器使用前首先要标定(校正),一般情况下仪器在连续使用时,每天要标定一次。
常规的测量可采用一点标定法,精确测量时采用二点标定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二点标定法。
用广泛pH 试纸测试待测溶液的pH 后,用pH 相接近的标准缓冲溶液和pH=6.86的标准缓冲溶液进行仪器的校正。
PHS-3C 型pH 计:(黑色)(1) 调到pH 档;把“斜率”旋钮顺时针旋到底;调节“温度”补偿旋钮,使旋钮白线对准溶液温度值。
(2)用蒸馏水清洗电极并用滤纸轻轻吸干,插入第一种缓冲溶液(与待测液pH值较接近)中,并轻轻摇动烧杯使溶液均匀,调节“定位”旋钮,使仪器显示读数与该缓冲溶液的规定pH值相符(误差在±0.02pH内);(3)用蒸馏水清洗电极并用滤纸轻轻吸干,插入第二种标准缓冲液,并轻轻摇动烧杯使溶液均匀,调节“斜率”旋钮,使仪器指示值与第二种标准缓冲液的规定数值相符(误差在±0.02pH内)。
物理实验1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Δx =aT 2).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1)作用:计时仪器,每隔0.02 s 打一次点.(2)工作条件⎩⎪⎨⎪⎧电磁打点计时器:4 V ~6 V 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220 V 交流电源 (3)纸带上点的意义:①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②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可以利用纸带上打出的点来确定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2.利用纸带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不同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v 4、…,若v 2-v 1=v 3-v 2=v 4-v 3=…,则说明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等,由此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a =Δv Δt =Δv 1Δt =Δv 2Δt=…. (2)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3.速度、加速度的求解方法(1)“逐差法”求加速度:如图1所示的纸带,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T ,且满足x 6-x 5=x 5-x 4=x 4-x 3=x 3-x 2=x 2-x 1,即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a 33,这样可使所给数据全部得到利用,以提高准确性.图1(2)“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得到如图2所示的纸带,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T ,n 点的瞬时速度为v n .即v n =(x n +x n +1)2T .图2(3)“图象法”求加速度,即由“平均速度法”求出多个点的速度,画出v -t 图象,直线的斜率即加速度.图4图5三、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四、实验步骤1.仪器安装(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图3所示,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图32.测量与记录(1)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2)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从后边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 =0.1 s .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设计的表格中(3)利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4)增减所挂钩码数,再重复实验两次.3.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1)由实验数据得出v -t 图象①根据表格中的v 、t 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仔细描点,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对于每次实验,描出的几个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 ②作一条直线,使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这条直线就是本次实验的v -t 图象,它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由实验得出的v -t 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两条途径进行分析 ①分析图象的特点得出: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5所示,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Δt 时,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值Δv ,由此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②通过函数关系进一步得出:既然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v随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v=kt+b,显然v与t成“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五、注意事项1.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3.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4.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 s=0.1 s.6.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相邻计数点间所选的时间间隔T.8.测x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考点一完善实验步骤例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其中错误的步骤有________.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源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D.取下纸带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加速运动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以上步骤完善并填写在横线上(遗漏的步骤可编上序号G、H……);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纸带数据的处理例2(2010·广东理综·34(1))如图6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图6(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2)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图7B 两点间距x =________;C 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例3 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7.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在平板上标出A 、B 两点,B 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时间.实验步骤如下: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d ,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②用直尺测量A 、B 之间的距离s ,A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 1,B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 2;③将滑块从A 点静止释放,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 ;④重复步骤③数次,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t ;⑤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F f 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cos α;⑥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作出F f -cos α关系曲线.(1)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重力加速度为g );①斜面倾角的余弦cos α=________________;②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________;③滑块运动时的加速度a =______________;④滑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F f =________.(2)测量滑块挡光长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如图8所示,读得d =________________.图8实验原理迁移创新高考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即所谓情境新而知识旧.因此做实验题应注重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用教材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处理新问题.针对本题,纸带的处理、游标卡尺的读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都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只要熟练掌握,就不难解答本题.图9 1. 如图9所示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一部分.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测得第二个、第三个计数点与零点相距d 2=6.0 cm ,d 3=10.0 cm ,则 (1)第一个、第四个计数点与零点相距d 1=________;d 4=________;(2)物体经过第一个、第二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 1=_____,v 2=________;物体的加速度a =________.2.(2010·重庆理综·22(1))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 =50 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10所示,A 、B 、C 、D 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x A =16.6 mm 、x B =126.5 mm 、x D =624.5 mm.图10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2)打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取2位有效数字);(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用x A 、x B 、x D 和f 表示).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11所示,是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图11(1)在打点计时器打B 、C 、D 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 B =________ m/s ;v C =________ m/s ;v D =________ m/s.(2)在如图12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小车的v -t 图象.图12(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是________,此速度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13所示,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图13图14(1)所需器材有打点计时器(带导线)、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台和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____(填字母代号)中的器材.A .直流电源、天平及砝码B .直流电源、毫米刻度尺C .交流电源、天平及砝码D .交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2)通过作图象的方法可以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为使图线的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除作v -t 图象外,还可作________图象,其纵轴表示的是__________,横轴表示的是________.5.(2011·课标·23)利用图14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 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滑至乙所用的时间t .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的距离s ,记下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1)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 、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 t 、测量值s 和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15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s t-t 图线;图15(3)由所画出的s t-t 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____m/s 2(保留2位有效数字).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6甲所示的滴水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过程如下:在斜面上铺上白纸,用图钉固定;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小车的末端,在小车上固定一平衡物;调节滴水计时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0.2 s滴一滴(以滴水计时器内盛满水为准);在斜面顶端放置一浅盘,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调好的滴水计时器盛满水,使水滴能滴入浅盘内;然后撤去浅盘并同时放开小车,于是水滴在白纸上留下标志小车运动规律的点迹;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立即将小车移开.图乙为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量出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是x01=1.40 cm,x12=2.15 cm,x23=2.91 cm,x34=3.65 cm,x45=4.41 cm,x56=5.15 cm.试问:图16(1)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课本上介绍的________原理类似.(2)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v4=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课堂探究例1 AD G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BEFCADG 例2 (1)0.02 s (2)0.70 cm 0.100 m/s例3 (1)①1s s 2-(h 1-h 2)2 ②d t③d 22s t 2 ④mg h 1-h 2s -m d 22s t 2(2)3.62 cm 随堂训练1.(1)2.67 cm 14.67 cm (2)30 cm/s 36.67 cm/s 66.67 cm/s 22.(1)0.1 (2)2.5(3)(x D -3x B +2x A )f 2753.见解析4.(1)D (2)v 22-h 速度平方的二分之一 重物下落的高度 5.(1)s =v t t -12at 2或s t =v t -12at (2)见解析中图 (3)2.06.(1)打点计时器 (2)0.20 0.19。
实验1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1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的(1) 加深对停留时间分布概念的理解; (2) 掌握测定液相停留时间分布的⽅法; (3)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应⽤。
(4)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法。
(5) 了解物料流速及搅拌转速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实验原理(1)停留时间分布当物料连续流经反应器时,停留时间及停留时间分布是重要概念。
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密切相关。
流动模型分平推流,全混流与⾮理想流动三种类型。
对于平推流,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均相等,对于全混流,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是不⼀的,在0~∞范围内变化。
对于⾮理想流动,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情况介乎于以上两种理想状态之间,总之,⽆论流动类型如何,都存在停留时间分布与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问题。
(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定义:当物料以稳定流速流⼊设备(但不发⽣化学变化)时,在时间t =0时,于瞬时间dt 进⼊设备的N 个流体微元中,具有停留时间为t 到(t +dt )之间的流体微元量dN 占当初流⼊量N 的分率为E (t )dt ,即()=dNE t dt N(1) E (t )定义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由于讨论的前提是稳定流动系统,因此,在不同瞬间同时进⼊系统的各批N 个流体微元均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显然,流过系统的全部流体,物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为同⼀个E (t )所确定。
根据E (t )定义,它必然具有归⼀化性质:()1∞=?E t dt (2)不同流动类型的E (t )曲线形状如图1所⽰。
根据E (t )曲线形状,可以定性分析物料在反应器(设备)内停留时间分布。
平推流全混流⾮理想流动图1 各种流动的E (t )~t 关系曲线图(3)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测定,常⽤的⽅法是脉冲法。
实验1:循环与递归算法实验

实验一:循环与递归算法的应用【实验目的】1.掌握循环、递归算法的基本思想、技巧和效率分析方法。
2.熟练掌握循环和递归的设计要点,清楚循环和递归的异同。
3.学会利用循环、递归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内容】1. 问题描述:(1)题目一:打印图形编程打印如下图所示的N阶方阵。
1 3 6 10 152 5 9 144 8 137 1211(2)题目二:计算前n项和根据参数n,计算1+2+……+n。
要求:用循环和递归分别实现(3)题目三:回文判断判断s字符串是否为“回文”的递归程序。
2. 数据输入:个人设定,由键盘输入。
3. 要求:(1)上述题目一、二必做,题目三选做;(2)独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具体实现过程】题目一:【算法分析】通过两个for循环控制数字的输出。
【实现代码】#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i,j,k,n,l,middle,temp;printf("请输入n的大小\n");scanf("%d",&n);k = 1;temp = 0;middle = 0;for(i=1;i<=n;i++){middle = i+1;k += temp;printf("%d ",k);l = k;for(j=n;j>0;j--){if(j==1)printf("\n");else{l += middle;printf("%d ",l);middle++;}}temp++;n--;}return 0;}题目二:【算法分析】定义一个sum函数求和,把求出的新值赋给sum,最后求得的值即为前n项和。
【实现代码】递归#include "stdio.h"int fun(int num){int sum;if( num==1)sum=1;elsesum=num+fun(num-1);return sum;}void main(){int n,s;printf("n=");scanf("%d",&n);s=fun(n);printf("s=%d\n",s);}循环#include<stdio.h>void main(){int sum=0;int n,i=1;printf("n=");scanf("%d",&n);while(i<=n){sum+=i*i;i++;}printf("%d",sum);}【实验心得】通过本实验掌握循环、递归算法的基本思想、技巧和效率分析方法。
实验1密度计测定和折光计测定

实验一比重计和折光计的使用折光计的使用一、实验内容用折光计测定食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折光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用折光计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的方法和操作技能。
3.正确、熟练地掌握阿贝折光计及手提折光计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是利用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速度不同,光线改变本身的方向而产生折射。
入射角正弦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称为折射率。
折射率是物质的特征常数,每一种均一物质都有其固有的折射率。
折射率的大小决定于入射光的波长、介质的温度和溶质的浓度。
对于同一种物质,其浓度不同时,折射率也不相同。
因此,根据折射率,可以确定物质的浓度。
折光计的浓度标度是用纯蔗糖溶液标定的,对于不纯蔗糖溶液,由于盐类、有机酸、蛋白质等物质对折射率有影响,测定结果包括蔗糖和上述物质,所以通称为可溶性固形物。
四、实验材料橙汁饮料、浓缩橙汁、粒粒橙等饮料。
五、仪器1.手提式折光计(手持糖量计)。
2.阿贝折光计。
3.温度计。
4. WSC-S测色色差计。
六、操作步骤1. 样品制备(1)液体饮料;将样品充分混匀,直接测定。
(2)半黏稠软饮料(果浆、菜浆类):将样品充分混匀,用4 层纱布挤出滤液,弃去最初几滴, 收集滤液供测定用。
(3)含悬浮物质软饮料(果粒果汁饮料):将样品置于组织捣碎机中捣碎,用4 层纱布挤出滤液,奔去最初几滴,收集滤液供测定用。
2.手提式折光计测软饮料中固形物含量(1)开启照明棱镜盖板,用蒸馏水洗净进光窗和折光棱镜,用滤纸吸干。
(2)取制备好的样品溶液I〜2滴,滴于折光棱镜面上,合上盖板,使溶液均匀地分布于棱镜表面。
(3)将进光窗对向适当光源,调节视度圈,使视野中出现明暗分界线,读出分界线相应的读数,即为软饮料可溶性固形物之百分数。
(4)使用完毕,用清水洗净棱镜和盖板,并用滤纸吸干。
(5)温度修正。
测量样品溶液的温度,若温度不在标准温度(20C )时,查温度修正表进行修正。
试验一_寄存器试验

1实验一:寄存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 ,工作寄存器W ,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 ,堆栈寄存器ST ,输出寄存器OUT 。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说明: 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因为我们的模型机是8位的,因此在本模型机中大部寄存器是8位的,标志位寄存器(Cy, Z)是二位的。
COP2000用74HC574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的功能如下:1. 在CLK 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8个触发器中74HC574工作波形图第一部分:A,W寄存器实验寄存器A原理图寄存器W原理图寄存器A,W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 2 -将22H写入A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22H置控制信号为: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22H被写入A寄存器。
将33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3H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被写入W寄存器。
体会:1.数据是在放开CLOCK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LO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2.WEN,AEN为高时,即使CLOCK有上升沿,寄存器的数据也不会改变。
第二部分:R0,R1,R2,R3寄存器实验3- 4 -寄存器R 原理图寄存器R 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将33H 写入R0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3HR0寄存器。
放开CLOCK 键,CLOCK 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 被写入R0寄存器。
实验1----塞子的钻孔和简单玻璃工

实验一塞子的钻孔和简单玻璃工一、实验目的1、掌握塞子的选择和练习塞子的钻孔方法2、掌握玻璃管和玻璃棒的简单加工二、预习要求了解实验室常用塞子的种类、规格;了解玻璃的物理性质;掌握钻孔器的选择原则;了解酒精喷灯和酒精灯的区别和使用范围;思考在本实验中如何防止割伤、烫伤、火灾等实验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意义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在装备实验装置时,如果使用的是普通玻璃仪器而不是标准玻璃仪器,就会用到不同规格、形状和类型的玻璃管、塞子等配件才能将各种玻璃仪器正确的装配起来。
其中有些常用的玻璃用品如熔点管、减压蒸馏的毛细管、气体吸收和水蒸气蒸馏的弯导管、胶头滴管(玻璃端)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自己动手加工制作。
所以在实验中较熟练地掌握玻璃管、玻璃棒的加工和塞子的选用及钻孔的方法,是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必不可少的基本操作。
四、实验仪器钻孔器(一套)、垫板、圆锉、三角锉、玻璃管(φ0.5~1.0 cm)、橡皮塞、软木塞、酒精喷灯、工业酒精、火柴五、实验内容(一)、塞子的钻孔1、塞子的选择①类型的选择:软木塞和橡皮塞是有机实验室最常用的两种塞子。
通常根据两种塞子的特点和用塞子时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塞子。
软木塞的优点是不易和有机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缺点是容易漏气、容易被酸碱腐蚀;而橡皮塞的优点是不易漏气、不易被碱腐蚀,缺点是容易被有机化合物所侵蚀或溶胀。
一般说来,级别较低的有机实验室多使用橡皮塞,主要考虑安全性和经济成本;级别较高的有机实验室多使用软木塞,主要考虑有机腐蚀和污染试剂、引入杂质等,因为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接触的主要是有机化合物。
②规格的选择:塞子的规格通常分为六种,即1号塞、2号塞、……,6号塞。
号数越大,塞子的直径就越大。
塞子规格的选择要求是塞子的大小应与仪器的口径相适合,塞子进入瓶颈或管颈部分是塞子本身高度的1/3~2/3,否则就不合用,如图1-1所示。
使用新的软木塞时只要能塞入1/3~1/2时就可以了,因为经过压塞机压软打孔后就有可能塞入2/3左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数据传送及输入输出接口实验
1、实验目的
1.1 掌握51单片机数据传送指令;
1.2 熟悉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1.3 掌握Keil 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1.4 练习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的编辑、汇编和模拟调试。
2、实验内容
数据传送类程序设计
1)设计数据区清零程序,将片内RAM 20H~5FH单元清零。
2)设计数据块传送程序,将片内RAM 30H~3FH单元的数据顺序传送到片内RAM 50H~5FH单元。
3)设计数据块传送程序,将片内RAM50H~5FH单元的数据顺序传送到片外RAM 1000H~100FH单元。
3、实验设备
Keil仿真
4、程序流程图
片内RAM 20H~5FH单元清零程序流程图
数据块传送程序流程图
5、程序清单及程序运行结果
实验1-1 设计数据区清零程序,将片内RAM 20H~5FH单元清零。
;主程序
ORG 0000H
MOV R0,#20H ;设置地址指针
LOOP: CLR A ;清空A里的内容
MOV @R0,A ;将A里的内容送给R0所对应的地址
INC R0 ;R0加1
CJNE R0,#5FH,LOOP ;判断R0是否为5FH,为5FH顺序执行,不为跳转到LOOP
RET ;子程序返回指令
END
实验1-2 设计数据块传送程序,将片内RAM 30H~3FH单元的数据顺序传送到片内RAM 50H~5FH单元。
;主程序
ORG 0000H
MOV R0,#30H ;R0为原数据区地址指针
MOV R1,#50H ;R1为目的地址指针
MOV R2,#10H ;R2为数据长度
LOOP: MOV A,@R0 ;将R0对应位置的内容给A
MOV @R1,A ;将A的内容给R1对应位置里
INC R0 ;R0加1
INC R1 ;R1加1
DJNZ R2,LOOP ;判断R2减一是否为0,为0则顺序执行,不为0则跳转到LOOP
END
实验1-3 设计数据块传送程序,将片内RAM50H~5FH单元的数据顺序传送到片外RAM 1000H~100FH单元。
;主程序
ORG 0000H
MOV R0,#50H ;R0为原数据区地址指针
MOV DPTR,#1000H ;设置1000H为目的数据区地址指针
MOV R1,#10H ;数据长度10H给R1
LOOP: MOV A,@R0 ;将R0对应位置的内容给A
MOVX @DPTR,A ;将A里的内容给片外地址指针
INC R0 ;R0加1
INC DPTR ;片外地址指针加1
DJNZ R1,LOOP ;判断R1减一是否为0,为0则顺序执行,不为0则跳转到LOOP
END
6、思考题
设计数据块传送程序,将片外RAM的2000H~201FH单元的数据循环传送到片外RAM 1050H~106FH单元。
;主程序
ORG 0000H
MOV R0,#2000H ;R0为原数据区地址指针
MOV DPTR,#1050H ;设置1050H为目的数据区地址指针
MOV R1,#20H ;数据长度20H给R1
LOOP: MOVX A,@R0 ;将R0对应位置的内容给A
MOVX @DPTR,A ;将A里的内容给片外地址指针
INC R0 ;R0加1
INC DPTR ;片外地址指针加1
DJNZ R1,LOOP ;判断R1减一是否为0,为0则顺序执行,不为0则跳转到LOOP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