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报告
【最新文档】实验一实验报告-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实验一实验报告网络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_ Winsock编程接口实验 _实验类型:_______ 验证型实验 ________指导教师:专业班级:_________XXXXXXXXX__________姓名:________ XXXXXXXXX_____ ________ 学号:_________XXXXXXXXX____________电子邮件:_______XXXXXXXXXXXX________实验地点:_______XXXXXXXXX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 XXXXXXXXX实验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掌握Winsock的启动和初始化;2.掌握gethostname(),gethostbyname(),GetAdaptersInfo()等信息查询函数的使用。
二、实验设计实验流程图三、实验过程1.在实验过程中调用GetAdaptersInfo()时,出现了undeclared identifier 的报错,原因是没有包含其头文件,但在加了头文件iphlpapi.h后,依然出现如下错误:fatal error C1083: Cannot open include file: 'iphlpapi.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Error executing cl.exe.查阅资料得知,该错误的出现是因为没有安装SDK,将SDK安装并添加到VC中后,程序错误得到解决。
2.实验结果1.程序主界面2.选择解析指定域名3.选择查看本机信息四、讨论与分析1)Winsock初始化的作用是什么?答:使用winsock初始化可加载winsock编程的动态链接库。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安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一些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防护方法,提高对操作系统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和Linux(Ubuntu 2004),实验设备为个人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账户管理创建新用户账户,并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如管理员、标准用户等。
更改账户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性要求、密码有效期等。
启用账户锁定策略,设置锁定阈值和锁定时间,以防止暴力破解密码。
2、防火墙配置打开 Windows 防火墙,并设置入站和出站规则。
允许或阻止特定的应用程序通过防火墙进行网络通信。
3、系统更新与补丁管理检查系统更新,安装最新的 Windows 安全补丁和功能更新。
配置自动更新选项,确保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并安装更新。
4、恶意软件防护安装并启用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进行全盘扫描,检测和清除可能存在的恶意软件。
(二)Linux(Ubuntu 2004)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用户和组管理创建新用户和组,并设置相应的权限和归属。
修改用户密码策略,如密码强度要求等。
2、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了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如读、写、执行权限。
设置特定文件和目录的权限,限制普通用户的访问。
3、 SSH 服务安全配置安装和配置 SSH 服务。
更改 SSH 服务的默认端口号,增强安全性。
禁止 root 用户通过 SSH 登录。
4、防火墙配置(UFW)启用 UFW 防火墙。
添加允许或拒绝的规则,控制网络访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1、账户管理成功创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账户,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权限设置。
严格的密码策略有效地增加了密码的安全性,减少了被破解的风险。
账户锁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暴力破解攻击。
实验报告一

21.测量同一温度下,正向电压随正向电流的变化关系,绘制伏安特性曲线;2.在同一恒定正向电流条件下,测绘 PN 结正向压降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确定其灵敏度,估算被测 PN 结材 料的禁带宽度;3.计算玻耳兹曼常数。
DH -PN -2型PN 结正向特性综合实验仪, DH -SJ 温度传感器实验装置, 加热炉, PN 结传感器, Pt100传感器,四芯连接线等。
一、 PN 结的正向特性理想情况下, PN 结的正向电流随正向压降按指数规律变化。
其正向电流I 和正向压降 V 存在如下近关F F系式:I = I exp(| qV F )| (1)其中 q 为电子电荷; k 为玻耳兹曼常数; T 为绝对温度; I 为反向饱和电流,它是一个和PN 结材料的禁 带宽度以及温度有关的系数,可以证明:( qV )其中 C 是与结面积、掺质浓度等有关的常数, r 也是常数(r 的数值取决于少数载流子迁移率对温度的关 系,通常取 r=3.4);V g(0)为绝对零度时 PN 结材料的带底和价带顶的电势差,对应的qV g(0) 即为禁带宽度。
将(2)式代入(1)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k C )1 n1 ( k C ) 其中方程(3)就是 PN 结正向压降作为电流和温度函数的表达式,它是 PN 结温度传感器的基本方程。
令 I = F常数,则正向压降只随温度而变化,但是在方程(3)中还包含非线性顶 V 。
下面来分析一下 V 项所引起的n1 n1非线性误差。
设温度由 T 1 变为 T 时,正向电压由 V F1 变为 V F ,由(3)式可得T kT ( T )r V = V - (V - V ) - ln | |F g (0) g (0) F1T q (T )1 1V 应取如下形式 F= V + F1 (T - T ) q V ?V TF 1 等于 T 1温度时的? T F值。
由(3)式求导,并变换可得到按理想的线性温度响应, V 理想 V = - ln T rn1 q kT ln T r = V +V V(4)(5)(3)kT FSF1 T 1V = V - | ln |T ,1 g(0) (q I )FV = V - | ln |T - F g (0) (q I ) I = CT r exp | - g (0) | (2) S( kT )F S ( kT )k kT ( T )r所以V V - V k T T q1V 理想 = V F1 + (|(- V g (0)T - V F1 - q kr ))| (T - 1T ) 1(6)= V - (V - V ) -(T - T )r g (0) g (0) F1 T q 11(7)由理想线性温度响应(7)式和实际响应(4)式相比较,可得实际响应对线性的理论偏差为:A V = V 理想 - V = - (T - T )r + ln | | 1(8)设 T 1=300K ,T=310K ,取 r=3.4,由(8)式可得△V=0.048mV ,而相应的 V F 的改变量约为 20mV 以上,相 比之下误差△V 很小。
实验报告1

实验一创建链表和链表操作一、实验目的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插入、删除、查找、以及线性表合并等操作在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上的实现。
二、实验内容:1. 创建单链表2.在链表上进行插入、删除操作;3.设计一个程序,用两个单链表分别表示两个集合,并求出这两个集合的并集。
四、测试数据:∙(3,9,5,6,11,8);在5之前插入4,7,并删除11∙求集合{1,12,8,6,4,9}和{2,5,12,7,4}的并集五、概要设计:本操作应完成如下功能:(1)创建链表说明:分配一定的空间,根据给定的链表长度输入值,创建链表。
(2)合并链表说明:将两个链表合并为一个链表只需修改链表头、尾指针即可实现。
(3)在链表中插入值说明:将给定的值插入到指定位置上,只需修改插入位置的前后结点的指针即可。
(4)在链表中删除值说明:将指定位置的值删除,只需修改删除位置的前后结点的指针即可。
六、详细设计:源代码:#include<stdio.h>#include<conio.h>#include<stdlib.h>#include<iostream.h>#define OK 1#define ERROR 0#define OVERFLOW 0//线性链表的存储结构,一个结点typedef struct LNode{int data; // 数据域struct LNode *next; // 指针域}LNode,*LinkList; //结点结构类型和指向结点的指针类型int TraverseList_L(LinkList L) //遍历单链表{LinkList p;p=L->next;while(p){printf("-->%d",p->data);p=p->next;}return OK;}//尾插法创建的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void CreateList_L(LinkList &L,int &n){L=(LinkList)malloc(sizeof (LNode));//建立一个空链表L。
检测实验一实验报告

实验一传感器实验班号:机械91班学号:姓名:戴振亚同组同学:裴文斐、林奕峰、冯荣宇1、电阻应变片传感器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2) 了解半桥的工作原理,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3) 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原理及优点。
(4) 了解应变直流全桥的应用及电路的标定二、实验数据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性能曲线A、单臂电桥性能实验由实验数据记录可以计算出的系统的灵敏度S=ΔU/ΔW=0.21(mV/g),所以运用直线拟合可以得到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B、半桥性能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半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0.41(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C、全桥性能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0.78(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检测实验报告戴振亚D、电子称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1(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2、分析a、从理论上分析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因由实验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运用应变片来测量,主要是通过外界条件的变化来引起应变片上的应变,从而可以引起电阻的变化,而电阻的变化则可以通过电压来测得。
而实际中,电阻的变化与应变片的应变的变化不是成正比的,而是存在着“压阻效应”,从而在实验的测量中必然会引起非线性误差。
b、分析为什么半桥的输出灵敏度比单臂时高了一倍,而且非线性误差也得到改善。
首先我们由原理分析可以知道,单臂电桥的灵敏度为e0=(ΔR/4R0)*e x,而半桥的灵敏度为e0=(ΔR/2R0)*e x,所以可以知道半桥的灵敏度是单臂时的两倍,而由实验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而由于半桥选用的是同侧的电阻,为相邻两桥臂,所以可以知道e0=(ΔR1/R0-ΔR2/R0)*e x/4,而ΔR1、ΔR2的符号是相反的,同时由于是同时作用,减号也可以将温度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电阻变化的误差减去而使得非线性误差得到改善。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测量电源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对电源的稳定性测试,了解电源的性能指标,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器材:电源测试仪,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电源测试仪的输出端连接到需要测试的电路上。
2.打开电源:开启电源,调整电源测试仪的参数。
3.测量电源指标:分别测量电源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波动率。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1.输出电压:10V2.输出电流:1A3.波动率:0.2%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该电源的输出电压稳定且波动率较低,可以满足需求。
实验名称:LED亮度测试实验目的:测试不同电源电压下LED的亮度情况,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器材:电源测试仪,LED灯,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LED灯连接到电路中,连接电源测试仪进行测试。
2.设置电源电压:调整电源测试仪的输出电压,依次测试不同电压下LED的亮度情况。
3.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在不同电压下,LED的亮度如下表所示:电压(V)亮度(lm)5 507 809 10011 12013 130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随着电压的升高,LED的亮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一定电压范围内,增加的亮度逐渐减少。
实验名称:运放放大器增益测试实验目的:测试不同负载情况下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大小,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器材:运放放大器,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运放放大器连接到电路中,设置不同的负载电阻。
2.调整电平:调整电源输出电压,使运放放大器的输入电平符合要求。
3.测量增益:通过测量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大小,计算出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大小。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在不同负载电阻下,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如下表所示:负载电阻(Ω)增益10 2050 40100 60200 80500 100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加,运放放大器的增益也呈现上升趋势。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甲醇水溶液粘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粘度的测量方法和粘度与浓度的关系,了解甲醇水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原理:当两层液体隔有无限小距离,外层静止不动而内层沿着内壁缓慢流动时,内层流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高度而不同,最靠近内壁时速度最小,离内壁越远而速度越大,因此液体内部各层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为内摩擦力,内部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内部之间的不规则活动所引起。
液体粘度的大小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
实验仪器:粘度计、甲醇、蒸馏水、容量瓶、移液管、计时器、温度计、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1. 用甲醇和蒸馏水配制出5%、10%、15%、20%、25%五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水溶液。
2. 将各种浓度的溶液分别取一定的量,称重记录质量。
3. 将溶液倒入粘度计中,注意勾兑均匀。
4. 将粘度计放置于恒温水浴中,控制温度为25℃,20分钟后进行测量。
5. 用移液管用力吹两下,将移液管中的空气全部排出,将粘度计倾斜成一定的角度,记录滑球上升的时间。
6. 对每种浓度的溶液分别进行5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实验结果:浓度/% 时间/s5 11.1310 8.3215 6.7320 5.8925 4.96数据处理:1. 利用测量数据绘制出甲醇水溶液浓度与粘度的曲线。
2. 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出甲醇水溶液的相对粘度和黏度,并绘制出相对粘度和黏度随浓度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由实验结果可知,甲醇水溶液随着浓度的增加,其粘度不断降低。
此外,相对粘度和黏度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些结果说明甲醇水溶液的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浓度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为甲醇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实验报告一

实验一 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和γ能谱的测量引言γ射线是原子核衰变或裂变时放出的辐射,本质上它是一种能量比可见光X 射线高得多的电磁辐射。
利用γ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人们设计和制造了多种类型的探测器。
闪射探测器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利用某些物质在射线作用下发光的特性来探测射线的仪器,既能测量射线的强度,也能测量射线的能量,在核物理研究和放射性同位素测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嫦娥一号”卫星有多项探测功能,其中 γ射线谱仪通过采集月球表面发射出的γ射线光子,得用反符合技术抑制本底,根据能谱中的特征峰线来辨别月球表面元素的种类和丰度。
本实验介绍一种常用的γ射线测量仪器: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
实验目的(1)了解γ闪烁谱仪的原理和结构,掌握用谱仪测γ能谱的方法;(2)鉴定谱仪的基本性能,如能量分辨率、线性等。
(3)解核电子学仪器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和数据处理原理。
注意事项1、实验使用到放射源,需认真做好防护工作;2、放射源和探头由起屏蔽射线作用的铅玻璃罩住,实验室不能拿开铅玻璃;3、放射源置于起屏蔽射线的铅罐中,使用时,先把铅玻璃右边的盖子打开,然后再打开放射源的盖子,使用结束后必须盖上放射源的盖子。
绝对不能把放射源拿出铅玻璃罩外,更不能把放射源拿出来打开盖对着人。
4、进入该实验室后必须先打开γ个人剂量仪,用以测量实验过程中的累积剂量,选择剂量仪中以sv μ为单位的模式,剂量仪检测到剂量每增加0.1sv μ就会响一短声报警,一般整个实验过程测到的剂量约为1sv μ,是符合安 全标准的(安全限值为msv 5≤)。
5、连接好实验仪器,把高压调节开关逆时针调到零后接通电源,开机预热30分钟左右;实验原理一、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般特性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过程可以看作γ光子与物质中原子或分子碰撞而损失能量的过程。
γ光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因此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带电粒子有显著的差别。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与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是主要的能量交换过程,每一次碰撞所转移的能量是很小的,经过许多次碰撞后逐渐损失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报告——matlab
实验一:数字信号的产生和基本运算
一、实验目的
因为现实世界里存在的是模拟信号,因此数字信号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是将信号离散化,得到一个数字信号,然后再进行数字处理。
熟悉matlab的开发环境,理解运用matlab, 加深对数字信号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用Matlab 产生和绘制出一些常用离散信号序列。
二、实验要求
1.在同一个FIGURE中,画出采集声音x(n),背景音乐y(n)和混音Z(n)的时域波形,
2.提交实验报告时,请把声音文件转换成MP3格式,图像转换成JPEG格式,以节省空
间。
3.通过本次实验,掌握MATLAB中这些基本运算命令,对数字信号处理有一个基本概念,
为以后的数字信号学习打下基础。
三、
(1)常用数字信号序列的产生
熟悉MATLAB产生数字信号的基本命令,加深对数字信号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用MATLAB 产生和绘制出一些常用的离散信号序列,请用MATLAB画出下列序列的波形(-10<n<10);
a) δ(n)
b) 单位阶跃序列2 u(n-5)
c) 矩形序列R(n)
d) y(n)=2sin(0.3πn)+ 0.5cos2(0.6πn)
(2)加、减、尺度(乘除)和移位是数字信号处理中最基本的算术运算,将上述基本序列进行这些基本运算,得到多个序列构成的组合序列。
(3)请用您的计算机声卡采用一段您自己的声音x(n),长度为45秒,单声道,取样频率44.1kHz,16bit/样值,然后与给定的一段背景音乐y(n) 按下式叠加为一个声音信号z(n):z(n) = 0.7x(n) + 0.3y(n)
四、关键算法分析及结果
n=[-10:1:10];
代码:
x=(n==0);
stem(n,x);
2u(n-5):
代码:
n=[-10:1:10]; x=(n>=5)*2; stem(n,x);
R(n);
代码:
>>n=[-10:1:10];
>>x=(n>=0)*1+(n>5)*-1;
>>stem(n,x);
y(n)=2sin(0.3πn)+ 0.5cos2(0.6πn)
代码:
>> n=[-10:1:10];
>> PI=3.1415926;
>> y=2*sin(0.3*PI*n)+ 0.5*cos(0.6*PI*n); >> stem(n,y);
乘法运算:
>> n=[-10:1:10];
>> x=(n>=0)*1+(n>5)*-1;
>> PI=3.1415926;
>> y=2*sin(0.3*PI*n)+ 0.5*cos(0.6*PI*n);
>> z=x.*y;
>> stem(n,z);
混音实验:
>> x=wavread('E:\北邮\软件\matlab\实验一- 副本\朗读单声道','size')
x =
2232320 1回车后系统显示的内容
>> y=wavread('E:\北邮\软件\matlab\实验一- 副本\琉璃湖畔序列01.wav','size')
y =
2400337 1
>> x=wavread('E:\北邮\软件\matlab\实验一- 副本\朗读单声道',[1,2232320]);
>> y=wavread('E:\北邮\软件\matlab\实验一- 副本\琉璃湖畔序列01.wav',[1,2232320]); >> subplot(3,1,1);
>> plot(x);
>> subplot(3,1,2);
>> plot(y);
>> subplot(3,1,3);
>> plot(z);
>> wavwrite(z,44100,16,'E:\北邮\软件\matlab\实验一\混合音频');
五、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加深了我对MATLAB的理,尤其是在对声音和图像的处理方面。
MATLAB编程语言简单,更容易理解,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在编程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书本的辅助,基本上全靠自己摸索。
编程时,善于运用help语句,能锻炼我们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判断能力。
MATLAB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软件,我们应该多加了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