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综述

我 国作 为世 界著 名 的 文化 古 国 ,有 着 五 千 年 传 承 的灿 烂 文 明发 展 史。在 这 五 千 年 的 文化 发 展 史里 ,留 给 我 们 的 不 仅仅 是 文 字、习俗 等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还 包括 大 量 的 文化 古迹 。 文 化 古 迹 不仅 可 以考 证 古 代 的 文化 发 展 ,也 可 以作 为 文化 教 育 基地 ,为人们提供科研 、教 育、游憩等功能 。
目前 ,我 国 已经 将部 分 文化 古迹 开发 为考 古遗 址 公 园。这
些 公 园 不仅 是 考 古 文化 场 所 ,也 是 公 益 性 的教 育 和 娱 乐场 所 。 因此,研 究如何保护和 有效利用考古遗址公 园,是现代 一个很 严 峻 的 问题 。
一 、 考 古遗址公 园简介 现 阶 段 ,为 了向世 界 展 示 中 国 的 文化 发展 史 ,也 为 了让 人 们 更好地 了解和接 触到 中国的古代 文明,我 国正在将部 分文 化 古 迹 开 发 为 考 古 遗 址 公 园。 考 古 遗 址 公 园 是指 以重 要 的 古代 文化 遗 迹 为主 体 或 者 背
中国考 古遗址公 园的保护与利 用综述
文 /孔庆 柱
摘要 :我 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 ,有着 十分 灿烂的文明发展史 ,同时也保 留着大量 的文化古迹 。现 阶 段 ,我国已经将部分文化古迹开发为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 园作为公益性的文化 场所 ,向人们提供着科 研、教育、 游憩等诸多功能。但 同时人们也会面 临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 的问题。本文通 过对 曲阜鲁 国故城考古遗址公 园的介绍 , 对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的保 护与利 用做 了相关性 的研究 。这 些研 究对 中国考古遗址公 园的开发与利用有着 很积极 的意 义 ,有很好 的现实实用意义 。 关键词 :考古文化 遗址公 园 保护利用
遗址,承载千年历史

遗址,承载千年历史作者:南窗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9期在中国考古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考古学家都把寻找史前文化的重心放在了中原地区,但一次偶然的发现,直接打破了学术界的这种成見。
1959年5月,在泰安市郊大汶口镇的京沪铁路施工现场,工人们挖出了大量陶器碎片,很明显,这是挖到文物了。
得知消息后,考古工作者立即奔赴现场。
在对出土文物作了初步鉴定后,专家们判断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当年6月,考古队进驻汶河南岸的宁阳县堡头村,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
在50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墓葬群、房址、窑址等多处遗址,出土了2000多件随葬品。
经过三次大规模发掘后,专家们一致认定,这是一个独具内涵的文化类型,并以其发现地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山东省以外的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及辽东半岛地区发现了与大汶口文化类型相同的遗址。
大汶口文化分布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令考古学家震惊不已。
说起大汶口文化,就不得不提另外两大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20世纪20年代,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一直认为这两大文化类型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两大源头。
而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则纠正了这种片面的看法。
作为中国史前文明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龙山文化找到了源头,把山东地区的史前文化一下提前了2000年。
大汶口文化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及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使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了一个相当大的进步。
大汶口遗址是齐鲁大地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为更好地保护遗址,利用考古发掘的成果服务社会,让更多人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上日程。
作为中国首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之一,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要规划建设了大汶口遗址核心展示区、大汶口文化博物馆、滨河观光大道、大汶口文化历史风情再现区,并辐射至大汶河、山西会馆、上泉古泉群等周边文化遗产。
国家文物局关于邾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邾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
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2.05.30
•【文号】文物保函[2012]1316号
•【施行日期】2012.05.3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邾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
(文物保函〔2012〕1316号)
山东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申请邾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立项的请示》(鲁文发〔2012〕121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同意邾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和你局意见。
二、请你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和专业考古研究单位一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有关规定,在考古工作的基础上,开展邾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建议现阶段先行编制保护规划纲要,注意遗址本体和景观风貌的整体保护,统筹考虑遗址保护、道路调整、村镇建设、农业生产等问题,确保规划纲要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请你局指导专业考古研究单位系统总结、研究已有考古工作成果,在此基础上加强邾国故城遗址考古调查和测绘工作,进一步搞清遗址的分布范围、布局
和内涵,做好价值和现状评估,明确保护对象;同时,尽快编制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工作计划,并按程序另行报批。
四、请你局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切实做好邾国故城遗址保护工作,加强专门管理机构建设、日常巡查和看护,妥善处理邾国故城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此复。
国家文物局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这些与文化和旅游有关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这些与文化和旅游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日前发布,多处重要内容涉及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其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共19篇65章。
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
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
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完善邮轮游艇、低空旅游等发展政策。
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集散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
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推进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
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提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
推动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
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网络交易、旅游等的监管,强化要素市场交易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9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9号](https://img.taocdn.com/s3/m/a268f3f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e.png)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通知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为进一步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规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等有关法规要求,我局组织开展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议工作。
经专家现场考察和评议,国家文物局局务会议研究决定:牛河梁等12个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元中都等31个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见附件1、2)。
现予公布。
请你局(厅)指导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构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应按照我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暨启动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函〔2012〕2285号)的要求,坚持原生态保护,加强考古遗址公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明确建设内容,规范建设过程,妥善处理好遗址考古、保护、研究、展示和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二、严格按照我局已批复的各遗址保护规划和关于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意见,组织规划设计单位和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修改、完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按程序报批后逐步实施。
三、加强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正确区分考古遗址公园的公益性活动和经营性活动,探索创新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考古遗址公园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案例分析

规划理念
1.精神之城――孔子故里、东方圣城 儒学研究 参观旅游、朝圣之路 祭祀活动、祭祀大典、教师节、修学活动 文化旅游 2.文化之城――教化曲阜 教育产业:加强大学、研究院带来经济动力 文化产业:博览业、出版业 3.生活之城――和谐曲阜 具有活力的:有活跃的经济活动 宜人的环境 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内容 平等和谐的:社会的平衡 老人关怀、学生活动场所 安全通达的:公共交通、旅游交通、 步行交通、控制停车 具有社区意向的:社区中心、公共空间、 社区归属感 生态的:绿化指标、社区绿化、泮池绿化、 环城墙绿化带、庭院绿化
►
游客类型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有四种类型的游客,分别是学者型、大众型、学 生性、享受型。对曲阜旅游来说,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对象是学者型和学 生型。与其它城市相比,这两类的游客应得到重视。这与曲阜本身的旅 游资源特点有关,因为曲阜最突出的特点不是自然风景,历史街区,优 秀建筑或是民族文化,而是作为孔子的故乡,儒教的起源地所具有的历 史意义。这个历史意义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就是具有原真性的三孔。而曲 阜的这个特色是学者型和学生型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对于大众型和享 受型的游客来说,可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从而将其旅游方式偏向学 者型,此外这两类游客还可能带来其它类型游客。 规划从旅游需求的角度配置更好的设施,以满足以学者型和学生型为 主,大众型和享受型为辅的各类旅游者的需求。
明故城格局特色与演变
明故城风貌特色研究
地理环境:外围山水形成的大风水格局、泮池、古泉 城市格局:孔庙居中、以城卫庙 建筑物:各类府第、庙宇、民居等 构筑物:牌坊、水井、城墙 传统街巷:街、胡同形成的“丁”字型街巷体系 历史遗址:府第、庙宇、古河道、古城门、古牌坊 建筑肌理:传统公共建筑多进院落,传统居住建筑单进院落 建筑色彩:传统公共建筑色彩辉煌,居住建筑淡雅
曲阜鲁国故城保护措施探析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80Vol.201曲阜鲁国故城位于山东曲阜境内,历史十分悠久,同时曲阜鲁国故城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近几年,为了更好地对曲阜鲁国故城的文化进行保护,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就针对曲阜鲁国故城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并针对曲阜鲁国故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策略。
1 曲阜鲁国故城的整体情况1.1 曲阜鲁国故城的历史沿革情况曲阜鲁国故城邻近沂河以及泗河,1961年,国家将曲阜鲁国故城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进行管理。
曲阜鲁国故城的形状为方形,整体略扁,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曲阜鲁国故城的东面、西面以及北面和南面分别设置了城门,四周都建立了城壕,其中,南面设置了两座城门,其他三面各设置了三座城门,门道的宽度在7~15米之间,故城的内部共设置古道路10条。
曲阜鲁国故城总占地面积10.45平方千米,占地面积整体较大。
1.2 曲阜鲁国故城的实际发掘情况曲阜在古代位于鲁国境内,同时它也是古代鲁国的都城,曲阜鲁国故城的存在时间为900余年,建立于西周初期,消亡于战国末期,在当时的中国东部地区,它是十分重要的城镇。
曲阜鲁国故城中文物资源丰富,能够为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
一直以来,人们对这座古城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从文献资料方面实现的,很少有人具体考察过文献资料所记载信息的真实性。
①从1977年开始,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指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大规模地对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
在对故城遗址进行钻探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针对一些距离较长的遗迹,比如曲阜鲁国故城内的河道、城墙、道路以及城壕等,在实际挖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探宽度结合单线追踪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是以遗迹的走向为导向,每隔10米进行一次打孔处理,每隔300米进行一次宽度探测,直到对整个曲阜鲁国故城探测完毕为止。
但是,由于地面上依然有曲阜鲁国故城城墙的残存,并不适合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钻探。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的思考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的思考作者:孙胜利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8期摘要:文物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存,是先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它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搭建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形态间的对话桥梁。
所以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尤为重视的内容,我们需要树立积极保护责任意识,有效管理和保存珍贵的遗产。
目前,文物保护部门的文物宣传保护教育工作仍需完善,无论是宣传教育方式,还是保护意识,都存在一定不足。
这需要精心谋划,认识不足,守正创新。
以新时代理念实施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拓特色化的宣传路径,更好地发挥文物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通过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文物保护意识。
关键词: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宣传教育是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工作人员明确职责,树立文物保护意识。
也可以让大众认识到文物价值以及保护工作的意义,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行列中来。
在新时代环境中,尽管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部分历史遗址景区仍旧会发生文物破坏的不文明事件,全社会在文物保护意识方面还亟待强化。
文物保护部门面临较大挑战,既要做好自身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又要与民众取得联系,创新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
1 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意义1.1 文物的价值文物属于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长期社会活动中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具有艺术、科学以及历史价值的遗物、遗迹。
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印记,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形形色色的文物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窥视到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审美情趣以及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创新发展的情境。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时代的印迹使文物拥有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对文物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历程和先人们卓越的创造能力,对促进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思路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摘要大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和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在保护历史遗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塑造曲阜城市形象、促进区域发展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深远。
在全面深入探讨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建设策略,并体现在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中,这是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区域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AbstractGreat site protection is a major issue fac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field.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carry forward the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city of Qufu,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key problems deep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is reflected in th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land use,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to achieve regional social,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harmon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Key words:Great site protection;The archaeological site city park of Lu;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研究背景大遗址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大遗址不仅受到地质灾害、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处于盗掘文物、城市用地扩张等人为因素的侵扰之下,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有效途径成为城乡规划建设领域与文物保护领域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中明确规定“要重视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重视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在国家大力重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大形势下,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国家第一批23个考古公园立项之一。
“2012年5月21日,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暨山东省文物保护88项重点工程开工仪式在曲阜鲁国故城宫殿区遗址隆重举行。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济宁、曲阜两级市领导出席仪式”。
我国历史悠久,前人留下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
对于今天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文化遗址,而是使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我们生活中的途径。
当今社会上很多工程仅仅是一些文明信物的展示,没有化入人心的生动方式。
怎样在当今文明的坐标下,完成穿越千年的文化呈现,同时,给人们提供放松但能够反思、恢复、振作的心灵栖居地,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场所。
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遗址类文化景观,是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种保护、展示与利用方式,它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规划建设相互结合,运用保护、展示、修复等一系列有效的手法和技术,对现存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和再生,使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
考古遗址公园能为文明方式的演进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与特色文化展示提供舞台,为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与遗址整体保护构建平台,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提供途径,为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和提升生态环境提供保证,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民个体认知反省营造场所。
随着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改变,结合曲阜市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将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引入遗址公园开发模式,为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二.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一)公园范围的合理划定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需要对大遗址的整体风貌和历史环境进行保护和展示,因此,在规划之初,首先要加快考古工作的步伐,在获得明确而权威的考古报告后,按照国家规范加强修编文物保护、遗址保护规划,确定遗址公园的选址范围。
明确核心历史保护区,风貌环境协调区,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保护,保证大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条件。
其次要根据遗址公园定位和开发的目的,合理划定开发建设区域顺应城市开发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制定区域和遗址公园周边建设范围的控制要求,扭转大遗址对于城市发展制约的因素,使得遗址公园成为带动城市新区发展的新机遇。
(二)文化解读和规划定位大遗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潜藏了历史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大遗址带给所在城市以独特的气质和品格,带给人们迥然不同的气场和文化基底。
因此,以大遗址为核心的遗址公园在规划建设中必须深入解读大遗址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文化挖掘、文化梳理奠定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基调。
通过解读鲁国文化鲜明的特征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将恢宏壮阔的鲁国文化遗迹、鲁国文明再现于曲阜,将鲁国文化中博大的、优秀的品质注入现代城市的发展之中,将古人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融入现代人们的血液之中。
这样的规划才不仅仅是文明信物的展示,而是将深入人心的文化成为当下文明的坐标。
遗址公园的定位在规划设计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体现了当代人们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手段,明确了大遗址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的作用。
总体定位是形成规划设计的原动力,是规划、策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和主轴线,后续工作的开展都将在总体定位的基本框架下展开,如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体定位为“一轴三环五重点”的基本建设脉络,集鲁国文化、旅游休闲、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周代鲁国历史文化品牌区。
具体针对文化、功能、形象的定位分别为周文化、游憩地和会客厅。
(三)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大遗址往往在遇到保护不利,问题矛盾激化的窘境下才“穷则思变”,寻找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大遗址保护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环境的表现。
然而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牵扯较多,不同的利益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此事进行设想,通过几番博弈,最终形成一个能被大多数利益主体接受的途径。
然而作为大遗址本身,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是国家文化资源的精髓部分,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具体“量”的标准和“度”的限制,如何划定其保护或是开发的级别和手段,在规划建设中也同样比较模糊。
另外,作为遗址公园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必然引入开发项目,无论是政府行为或是市场行为,人们本能地更为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经济性。
如果是当地政府投资建设的,又要考虑财政运作的种种渠道,受到市场行为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按照考古专家的设想,对大遗址全貌进行整体保护,必然有所取舍,否则前期投入将与收益差别巨大,导致政府财政运作困难,项目品质缩水。
所以各地政府也常常强调大遗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可以带来旅游效益的增长,或是成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开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
当然也不乏出现以保护的名义进行商业策划的情况。
当仅仅有损大遗址的一部分,而使各方利益主体受益的情况出现时,也许规划项目本身在没有法律条文的严格约束下,会达成相对“满意”的结果。
因此,如何在体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保证历史文化价值不受到影响,必须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进行仔细考量。
(四)遗址公园建设的瓶颈规划建设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环境,从实际问题出发找寻规划建设的突破口,往往是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深入的实地勘探和研究,对规划对象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其矛盾和问题,将这些现实疑难进行排序,通过巧妙的方式着重解决最主要的现实瓶颈,为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可行的良策。
若找不准现实瓶颈所在,或者忽视实际的问题,流于理想的状态可能导致更多问题的产生,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规划建设要以现实问题为基础,慎重解决。
例如本规划建设中存在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挖掘不深,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与周公庙、三孔景区、明古城墙的联动发展,缺乏对旅游资源的延伸整合;文物考古工作进展相对滞后;近域范围同类旅游发展带来的竞争等问题都需要仔细梳理研究,找寻恰当的解决方式。
(五)策划规划的整体考虑规划的关注点往往侧重于土地和空间上二维或三维的布局设想,常常指导开发建设的某些环节。
而策划则是整个项目从起始到终结的全过程计划,更加偏重于资金的运作,项目的选择、评估和运行,房地产开发与土地运营,项目启动、开发、营销、管理策略等等。
作为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应将策划与规划进行整体考虑,由策划提供给开发建设者基本的理念和流程,再由规划对空间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对策划进行必要的修正,进行动态推进,保证有效保护利用大遗址的同时平衡多方利益主体的权益。
策划提供给规划以基本的规划思路和项目的推进方向,再由规划根据这些理念进行进一步剖析,并根据现实状况进行设计,修正完善策划的想法和意图,并提供空间上的保护和开发建设策略。
依托大遗址保护和利用进行的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对所在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立项到运营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繁杂、疑难的问题,如果仅仅对项目进行规划而不考虑建设和管理运营、投入产出等现实问题,那么这样的规划也不可能是一个好的规划,起不到缓解现实矛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