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的说课课件解析
万历十五年读书分享PPT课件

《内容概要》
内容概要
• 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 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 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 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 ,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 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 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 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 ,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
感谢您的聆听
《启发》
《万历十五年》带给我们的思索:
• 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 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 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 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 ,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
万历十五年读 书 分享
编辑:XXX
20xx年x月xx日
肆 叁贰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启
四
内
活
个
容
动
关 键
概
简
发
词
要
介
总
结
CONTENTS
目 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 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 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 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 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 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别人的赞扬与责难 ,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 。别人的赞扬与责难,只是外表的波澜,永远不能 影响我们内心的坚定。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其内心的剧烈矛盾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矛盾也带给他悲观的心态,甚至在去世前写下了“七十老翁何所求”的诗句,或许这样悲观的心态也是导致他在狱中自杀的原因。
李贽内心自相矛盾的一个体现是在1587年他完成了一切对于家族的义务之后,次年即落发为僧。
李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长大成人的,因此他一直是儒家的信徒。
而儒家思想要求人们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因此李贽一直肩负着家族的重任。
而人们的家族观念之所以如此之重,是因为一个家族世代务农,单指望着能有一个走上仕途的能够光耀门楣,有这样一个念想,这个家族在几代之前就开始苦心经营,争取创造出一个好的经济条件。
还是马克思老爷子看得清楚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之后才能供孩子读书,科考,中榜,做官。
所以我们看到红榜上的一个名字,其背后往往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努力,那么你不肩负起家族重任,对得起谁呢?然而做官,就一定有他们想的那么光鲜吗?之前已经提到过多次,本朝的官员们被限制在严格的道德框架中,可以说是被简朴了。
就李贽那点俸禄养家都困难,他还得教书补贴家用,可以说做这个官就只是有一个虚名而已,就这个虚名,也足以使他陷入无数的纠缠中无法自拔。
而李贽,这个哲学家,追求的是独立之人格,又怎会甘愿被世俗纠缠呢?于是,在姚安府任期到达之后,正值官运亨通之际的他毅然退休,在履行完对家族的义务之后,李贽便落发为僧。
家族的反对声越大,他的反抗就越激烈。
不过李贽自相矛盾就在于他既然已经遁入空门,却并没有看破红尘。
他的妻子去世后,李贽为此颇为神伤,写了很多诗来悼念亡妻,他还告诫别人,家里如果有亲人,千万不要落发为僧。
忽然想起在一期《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听到儿子Jasper说“我不要爸爸变老”之后的潸然泪下,梁咏琪当妈妈之后搁下了自己对于极限运动的热爱,我也想起了中兴程序员被裁跳楼后妻子的撕心裂肺。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人,我们的身后有许多人需要我们来遮风挡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由知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讲述了明朝晚期皇帝万历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在这本书中,黄仁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细致描述,描绘
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体制,以及诸多失败的决策和政策,揭示了明朝末期内忧外
患的原因。
读完《万历十五年》,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政权的强大和衰败并非是天意的决定,而
是由人的不良决策和权力运作所导致的。
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万历十五年》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观点,同时也让我对
当今的社会和政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的历史作品,值得一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以其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黄仁宇先生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无法摆脱的困境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
万历十五年,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这一年中,明朝面临着财政困难、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成为了这个系统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通过对明朝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症结所在。
他认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制度中,皇帝和官员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同时,这个制度也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奢侈腐化的官僚阶层,另一方面是贫困无助的百姓。
这种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明朝晚期社会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制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是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的,只有改变制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对明朝晚期社会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以及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历15年读后感

万历15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清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画卷。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让我对明朝的末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万历年间,明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而且,由于朝廷的软弱无能,外患频生,明朝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政治的清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政治的腐败往往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覆灭。
其次,书中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绘也让我对当时社会的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停滞,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民生困苦。
而在文化方面,书中也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士人的虚伪和功利心态。
这些描绘让我对于当时社会的状况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仅仅是政治的清明。
最后,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也让我深受触动。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和思考,指出了中国历史的一些特殊性,也提出了一些对于中国历史的新的解读。
这些反思让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读完《万历十五年》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绘,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也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让自己对于中国历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历十五年深度解读讲解

万历十五年深度解读讲解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本大名鼎鼎的《万历十五年》。
你说这万历十五年,咋就这么特别呢?就好像咱过日子,平平常常的一天,可要是仔细一琢磨,嘿,这里头故事多着呢!想象一下啊,这一年就像是一个舞台,各种人物粉墨登场。
有皇帝万历,他呀,坐在那龙椅上,看似威风八面,可心里头也有不少烦恼和无奈呢。
还有那些大臣们,一个个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得头破血流,这不就跟咱单位里那些争功劳的人差不多嘛!这一年发生的事儿啊,看似不起眼,可就像那蝴蝶效应,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后面一连串的大动静。
比如说张居正,他以前多牛啊,可这一年之后呢,他的那些事儿被翻出来,落了个啥下场?这就好比那高楼大厦,根基要是不稳,早晚得塌呀!再看看戚继光,那可是大英雄啊!可在这一年,他的处境也不太妙。
这就像咱生活中,有时候你再有本事,也抵不过大环境的变化呀。
还有那海瑞,清正廉洁得让人佩服,可在那个复杂的官场里,他就像个另类。
这不就像咱身边那个特别正直的朋友,有时候反而会被人排挤呢。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啊,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那段历史里的细节都给咱呈现出来了。
它让咱明白,历史可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各种灰色地带。
咱读这本书,不只是了解过去,更是能从中学到好多东西呢。
比如说,人在大环境下的无奈,利益的纠葛,还有那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和咱现在的生活不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吗?咱得学会在复杂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保护好自己呀。
总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不是那种死板的历史书,而是能让你读着读着就入迷了,就好像你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看着那些人那些事儿在你眼前发生。
朋友们,要是你们还没读过这本书,那可真是太可惜啦,赶紧去读一读吧,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钱穆先生所著的一本历史文化作品,我在阅读后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对这本书进行一个个人的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以及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详细叙述和分析,钱穆先生展现了明朝晚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与悲剧。
在书中,钱穆先生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明朝走向衰亡的原因。
他认为明朝在经济政治上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官僚主义腐败、赋税过重、地方割据等。
这些问题导致国家治理体系不堪重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崩溃。
通过对明朝的分析,钱穆先生不仅看清了问题所在,也对中国历史的不断循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还指出了明朝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的极度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明朝的士人崇尚经世致用之道,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的缺失,也加剧了明朝的衰败。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晚明社会的思想倾向进行了透析。
在阅读中,我也深刻感受到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塑造和事件发展的重要性。
钱穆先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详细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明朝晚期社会变革的艰难和困境。
其中,对明朝最后的几位皇帝的评价尤为犀利,他们的统治不仅没有改变社会的衰败,反而加剧了国家的危机。
钱穆先生的分析清晰深入,给人以深度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钱穆先生对明朝万历年间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详细叙述了明朝历史的各个角落,如倭寇之乱、西南边界问题以及东林党斗争等。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
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不仅使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启发了我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
总而言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历史的细致叙述和深入剖析,全面展现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与悲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PPT

03 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 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 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 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
04 位显示
标题文本预设
05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
位显示
06
标题文本预设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
位显示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文字内容, 或复制文本粘贴至此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文字内容, 或复制文本粘贴至此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文字内容, 或复制文本粘贴至此
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添加文本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 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 余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 说明分项内容。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 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 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 项内容。
添加文本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 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饰,言 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点击添加标题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神宗万历
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 皇帝,明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次年改元万 历。 登基初期,内忧外患,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 新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务。军事上发动了 “万历三大征”,对内平定叛乱,对外帮助朝鲜 击败侵朝日军。后期不理朝政。女真在东北迅速 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此后,明朝国 势衰微。 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 历创作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是长达28年 不上朝,所以有学者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 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明亡,实亡于 万历。”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 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 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 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 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 族英雄,卒谥武毅。 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 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
海瑞
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 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 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 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 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 从不谄媚逢迎。 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 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 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 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 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 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李 贽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 思想家、禅师、文学家,泰州学派的 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 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 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 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 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 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 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 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 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 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 《藏书》等。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 汉族人,祖籍安徽凤阳,湖北江 陵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 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 忠”,追赠: 上柱国 。
明代内阁首辅政治家,改革家。 代表作品: 《张文忠公全集》
申时行
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 官员。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 居士。谥号: 文定。 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 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 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 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 辅、太子太师、中极殿生是史学界的异数,他继承了钱穆先生的特点:作一个 真正的平民学者。 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 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 “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 本原则下,同时又能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识为 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斋中之物。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 联系和因果关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 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 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 运用独特的逻辑研究技巧和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 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法尤其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发挥得 淋漓尽致。
(二)内容概要
全书语调平实,言语诙谐,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 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 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 第一章、万历皇帝 (大明帝国被既得利益集团垄断)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失败的政制体制改革)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失败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失败的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失败的文官集团先进性)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失败的军事危机处理)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
万历十五年
---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黄仁宇,Ray Huang,1918年6月25日生于 湖南长沙,1936年入读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 系。抗战爆发,黄仁宇辍学,加入国军。1950 年退伍后再度赴美国,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 先后获学士学位(1954年),硕士学位(1957 年),博士学位(1964年)。 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1980年任 纽约州立大学分校教授,又曾任密歇根大学访问 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先后出版 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大历 史观”(macro-history)享誉华人学界。2000年 1月8日病逝于纽约,享年82岁。
(三)关键词
矛盾
阴阳 道德 文官集团
结 语
-- “道德体系的干预,一切问题的症结,一个大失 败的总记录”
“表面四海升平、无事可记的1587年,此时,皇帝的励精图
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 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 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身败名裂。以李贽 所代表的思想界画上句号,给出结论,万历十五年,是为历史上 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二)主要著作
《缅北之战》,2006.4年 《明代的漕运》,2005.4年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2001.1 《万历十五年》,1982.5 《放宽历史的视界》,1988.7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989. 《长沙白茉莉》1998 《地北天南叙古今》1991 《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1991.11 《现代中国的历程》1992 《中国大历史》,1993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1993 《近代中国的出路》,1995.4 《汴京残梦》1997 《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1998年 《关系千万重》,1998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2001.1 《大历史不会萎缩》,2004.9 《黄仁宇书信集》2006 《中国并不神秘》,1974(没有出版)
书评
(一)关于本书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代表作,明史研究专著。中文版有三个版 本:2007年中华书局版、1997年三联书店版、1990年台湾版。 “大历史观”。简而言之,就是要“从技术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 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般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 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1587年,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和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这一年 去世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出征英吉利的前一年,揭开世界 历史新的一页……本书无意将万历十五年琐碎的事件递补进来不厌其烦 地讲述,而是意图通过探寻人物背后的命运,命运背后的时代背景,时 代背景后的历史不可抗拒性,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
思考
为何将李贽置于文章最后章节?
思想的维度,是呼应。是结束,也是开始。思想是社会现 实的真实反映,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 粗浅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法律缺乏创造性,社会必然 受到限制。即便宗旨善良,也不能弥补技术不及。 李贽代表是明朝那个时代独有的自由的思想,李贽个人的 不幸,代表着当时思想界的苦闷。因为李蛰的剖析争辩,使 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得以观察孔孟思想的影响,朱熹和王阳 明的是非长短,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和戚继光,他 们的生活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