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扁平化”的知识型城市
广东知识城简介

孵
导
化
航
机
小
构
组
项 目 准 入 委 员 会
利
项
联 合
目
甄
池
选
专利分 析评价
专利运营
商
市
技
孵
前
务
场
术
化
期
代
关
服支扶理联务持持
方
方
方
方
金
运营盈利通道
通道方式
专 利 成 果 孵 化
知 识 城
电 商 公 司
知 识 城
知 工识 业产 设权
计运 机营 构机
构
创 业 工 场
知 识 城
专知 利识 项城 目运 所营 有公 者司
六、推进计划
项目投资建设总体期限预计为2年,分两期建设,从2014年4月~ 2016年5月止。第一期以运营公司及孵化器平台为主体,预计可于2014 年9月底建成投入试运营,二期为综合平台建设和加速器建设,可于2016 年建成。具体计划如下:
1、2014年4月- 5月,项目方案制定和论证,完成现有园区的合作关 系确立,运营公司筹组、区镇政府间协调、争取上级支持、项目立项,确 立省区共建等前期工作。
四、相应赢利模式
主要:专 利运营收
益
主要:投 资收益
赢利 模式
租金收益
增值服务 收益
政府资金 支持
五、公司运营实体
1、建设(投资)主体 官助民办,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省区镇三级共建。 由专业团队机构和关联公司协会联合组建,民营控股。由 该公司统一实施上述设想与知识产权园(孵化器、加速器)的 经营管理。 公司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按国家孵化器建设标准。
二、公司商业模式
1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1.什么是“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指的是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全身心投入,形成勤奋好学氛围的组织,是一个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共享,促进所有成员不断学习的互动组织;是通过不断学习调动成员积极性,发挥创造性,调整和改造组织自身以适应环境变化。
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组织;是凭借学习,将所有成员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生产或服务价值,进而体现个人价值,大幅度提高组织绩效,实现共同理想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会想方设法通过机制建设,促进全体成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会创造并形成一个宽松的、适于成员学习和交流的气氛,促进全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会制定详尽的教育和培训计划,鼓励员工不断更新知识。
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由于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学习型企业能够清楚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随时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市场适应能力,并因而站在时代的前例。
我们熟知的许多大公司,如美国的AT&ST、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联邦快递、欧洲的赛恩斯钢铁等都相继把自己的企业改造成学习型组织。
新加坡政府也在努力打造学习型社会。
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有哪些?从实践的情况看,“学习型组织”一般拥有以下特点: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拥有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了学习共享与互动的氛围;具有实现共同理想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工作学习化,成员在工作中享受生命意义;学习工作化,组织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不仅可以使企业不断突破自我,持续创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其他组织如机关、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等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挖掘不同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创建学习型工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等等,最终形成学习型社会。
3.学习型组织有什么特征?学习型组织讲求持续的学习、转化与改变,强调学习是一种演进的过程,而不是终结状态,强调把学习和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
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及模型

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及模型--------------------------------------------------------------------------------一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
应屏除僵化、片面的思考方式,以整体性为视野,观察事件发生的环境因素和互动关系,避免为了追求问题的迅速解决而忽略了问题的整体性。
自我精进(personal mastery)。
培养组织成员自我挑战的胸怀,确认以达成的目标,并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克服情绪性的退缩反应,作出适当的反省、调整和修正。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与传统的组织不同,学习型组织的信念是愿景、价值观及心智模式;惟有鼓励组织成员有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才能在意见交流或行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团队智慧、凝聚共识。
建立共享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这是一项自下而上的组织沟通过程,而且愿景的建立有其进阶的指标,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
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关键在于组织成员间的“对话”(dialogue)和“讨论”(discussion)的能力,这种对话强调同中求异的原则来探索真理,透过对话能让组织成员正视自己的思维屏障,进而面对事实,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发展更高层次的共识。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学习工具□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障碍1.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十几年来一直混淆学习型组织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一个问题是:具备怎样的特征才算是建成了学习型组织?问题的答案与问题本身一样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焦点。
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概括出学习组织的五个特性: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5)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学习型组织内的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内的五项修炼2003年12月达丰学习型组织管理的五个基本问题●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什麽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信息化时代管理方法。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所著。
其宗旨是由个人到组织通过学习、应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方法,增强适应不断变革的能力及创造未来的能力。
目前国内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已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发展趋势。
●什麽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好在那里?●什麽是学习型组织所讲的“学习”?学习型组织管理与其他管理是什麽关系?促使组织学习的三种技能的培养:–系统(整体)思考的能力——认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系统的结构,培养见树又见林的动态思考能力,提升决策品质。
–集体深度汇谈、团队学习的能力——提高沟通效率,加强团队关系发展,增强从差异、歧见中学习的技能,增强整体综效。
–实现愿景的能力——个人与组织对愿景的承诺,并将其转变成企业求新求变的原动力。
第二单元: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创建学习型组织进行的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要把企业从传统的“权利控制型组织”改造创建成“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应进行以下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自我超越使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样,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使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基与每个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
此项“修炼”兼容并蓄了东方和西方的精神传统。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企业活力的来源是,而每个人由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
如果员工本身未被充分激励去挑战成长目标,当然不会有企业的成功与发展。
“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学习修炼,在这里“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我国将形成九大都市圈

我国将形成九大都市作者:蒋存良存良寄语:地理虽是冷门科系,但也可能在找工作时少了些许竞争的烦恼,工作做久了,好像没有好与不好,只有享不享受,试着享受自己的工作种类,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最后生活与生命都将变成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借助周末休假的契机忙里偷闲,挤一点时间出来写一篇微型论文,姑且叫作微论。
内容摘要:谈到经济区域化、城市群、都市圈等等一些战略规划的概念,大家的印象中不外乎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等等一些地方,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逆城市化出现,国际贸易频繁,各地政府行政干预,纷纷举起旗帜,喊出口号,付诸行动, 戮力实现,相继打造出一批批新兴经济区O譬如天津滨海高新开发区, 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开发区,江苏沿海经济开发区等等,大大小小的经济试验点星罗棋布。
都市圈的经济辐射,自然流,物质流是沿着同心圆顺势向外的,而行政利益往往会与经济利益产生矛盾,因为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重合,岀于权衡利弊的考虑,就需要整合行政资源, 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市圈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
城市圈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圈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
城市圈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地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圈的内聚力。
城市圈能够克服单个国际性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圈内城市的共同增长。
城市圈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
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 从而使城市圈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
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圈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
产业梯度承接;产业区域化;沿长江经济开发带(一)、长三角都市圈:狭义的长三角即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共计15个城市。
如何建设学习型组织

如何建设学习型组织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原始数据不断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知识经济白银时代。
自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社会化、组织化反腐倡廉的学习才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新思维组织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
按照学习型组织方法论社会团体奠基人彼得。
圣吉的观点,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而建立得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工作。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班组,诸如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院所、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车间,等等。
学习型组织理论鼻祖佛睿斯特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模式应该是“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和系统内开放化”。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扁平化问题。
有专家认为,学习型社会将迎来一个“知识人”时代。
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到“知识人”,社会结构正趋于从等级制向扁平化转型。
因此,学习型群众组织不能群众团体成为等级权力控制型的,而应该采取非等级权力控制型管理模式,即圆柱形科学管理式结构的组织管理模式。
如果学习型组织仍然保持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就不利于信息工业产品。
必须对原有组织机构进行“扁平化改造”,减少组织层次,允许信息“越级”的、多向的流通。
这样,非政府内部的相互咨询(整个部门就像一个咨询公司,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之间彼此询问、学习,相互间形成非常和谐、非常融洽的关系)、信息系统开放化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组织内部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平等伙伴关系、协调合作的群体,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学习型组织也就有了活力。
学习型组织可以打破传统组织超越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法定”边界的界定方式,超越自己原来的组织结构,形成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的弹性组织结构。
当前我们在学习型创建学习型组织中,存在一些偏差。
学习型组织一般即使是组织按照行政或职能部门来确定和划分,而很少按照兴趣和着力点来划分好奇心和确定;学习型组织缺乏个人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组织推断出学习的目标)、共同价值观、共同使命;在学习型组织内部,领导者和管理者与其他成员还存在“身份位差”,彼此难以沟通信息和思想,缺乏良好的默契,等等。
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及启示作者:曹为忠臧建东来源:《群众》2016年第06期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2006年初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推进管理创新,全面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积极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
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有效评价机制,实行科技分类评价管理。
优化科技计划布局,将科技计划整合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应用示范计划五大类。
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从网上征集到资金拨付实现“一站式”办理。
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
制定出台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落实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等,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科技创新,切实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深圳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布局建设一批高端科技基础设施。
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实施“登峰计划”,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实施技术成果应用示范计划,在云计算、物联网、卫星导航等领域建立了45个高水平产学研联盟,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一体化发展。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设立科技服务专项资金,成立科技服务业协会,积极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科技服务体系。
促进金融创新,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体系。
深圳积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开展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引导、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扁平化”的知识型城市发表时间:2010-05-10T09:06:59.280Z 来源:《城市观察》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 [新] 拉维·S·沙玛王圣洁陈余芳陈庆[导读] 中国即将成为先进的知识经济大国的趋势,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摘要:中国即将成为先进的知识经济大国的趋势,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
本文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以知识经济发展为指导的管理政策作为工具,一个人口大国的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均衡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扁平化”。
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正在发展中的知识社会是否能够缩窄知识鸿沟以及由此缩短整体的发展差距。
“扁平化世界”的概念就是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的起跑线上。
我们选择以中国为例,是因为她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不少学者们认为,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
但笔者却持相反观点,认为中国的兴衰成败,并不单纯地取决于国界的开放与否,而是取决于整个社会是否存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可供借鉴学习的参照体。
关键词:知识型社会扁平化中国一、引言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如何利用参照体对比进而分析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对比框架。
综合参考世界银行的知识评估办法(KAM)(200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及Edvinsson和Pasner提出的“国家知识资本”概念,笔者选取了四大支柱框架(Sharma et al., 2008),锁定基础设施、政府管治、文化和人才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在这四大支柱框架的理论基础上,笔者再细分出10个关键的衡量标准,以助我们剖析知识社会运作的成败。
本文采用从外部公开途径获得的实证数据作为这10个方面的替代指标,讨论了中国8个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知识型社会。
笔者在此重新审视了知识鸿沟和发展差距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一问题,以及对此政策制定者是否应该从理论角度精细地把握并恰当处理的问题。
文章还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恶性循环,即现有的知识鸿沟将拉大发展差距,反过来拖慢发展的步伐。
当前的金融危机影响着未来的经济走势,如果危机继续蔓延下去,很有可能会限制知识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设法将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
知识因素能够加快缩短知识鸿沟的步伐,进而缩小整体发展差距。
若果真如此,中国乃至世界就真的是“平”的了。
二、知识型社会的特征何为知识型国家(Learning Nations)?知识型社会可以是一系列城市、社群、组织及其他大规模社会群体的集合体。
关于知识型社会有多种的定义,一般来说,知识型国家是与知识型经济和知识型社会相辅相承的。
所谓知识型社会、知识型国家、知识型城市以及其他更多的知识型群体,它们都是一种有着共同主题,包括共同的目的、兴趣或地域,协同合作与相互学习,尊重多样性,具有向上发展的潜力以及能够产生良性的结果的群组(Kil- patrick, Barett, & Jones, 2003)。
Castells(2000)指出,知识型社会的精华就在于信息网络。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人们对知识与学习之重要性的认同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一个国家的财富要想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依赖于国民的学习能力、创造力、研发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那些具有多样性、应变性、能够从知识资本中发掘机遇的经济体将能够蓬勃地发展;而那些落后的经济体则会丧失竞争优势(APEC, 2000)。
总之,知识型国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型社会。
简要描述了由四大支柱所表征的知识型社会以及可以衡量每个支柱的指标。
我们设定一个知识型社会是依靠以上指标为基础的每个支柱支撑而成的。
例如,新的教育手段和资源在初等教育中的运用直接影响了学习的质量以及知识的接受度,从而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指标之一就是全职教师的人数。
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能提升适应性与灵活性,激发创新和创意,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Conceicao et al., 2000)。
评估一个国家的知识水平不再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制或人们的读写能力等;学习的定义可以按具体情况延伸为国际性、适应性、灵活性、调整性与伸缩性。
本文的框架设定一些常规性的指标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知识型国家的先决条件,譬如相似的观念能够增强国民的凝聚力,而社会的学习能力、人们的分享意愿以及对日新月异环境的适应性都是关键因素。
再有,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创意与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也至关重要。
三、对中国8个地区的分析接下来是对中国作为知识型国家的实证分析。
笔者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重庆、武汉和乌鲁木齐等中国8座大城市,它们能够代表该地区的发展水平。
这8座城市的概况。
从官方数据看,笔者就四大支柱(即:教育培训、创新体系、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经济机制)的替代指标分别进行了数据检索。
上文提到的整个框架支柱对于知识型社会的重要性超乎我们想象。
最终选择的替代指标是与其对应支柱匹配度、数据可获性与可信度的函数,官方的原始数据是按地区排列的。
这8个地区的面积、人口、GDP、城市化程度及教育水平等都存在差异。
换言之,对知识型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前提,是要明白各地的情况并不是单一的。
下一章节将会简要探讨中国是否一个“扁平化”的知识型国家。
四、对数据的分析8个地区的替代指标按照不同支柱分类的排行。
最出人意表的结果分别是信息通讯与教育培训。
尽管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但它在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方面并不如人们想象般发达。
各地之间“扁平化”程度最高的应该首推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因为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尤其是电信业)在中国是由两大国有企业——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把持的。
另外,传统普遍认为上海是教育的中心,而事实上这种观点也无法成立。
相反,在收入、健康、文娱等替代指标方面,南方地区的人均生活质量较高,但教育设施却不足。
中部地区是人力资源的主要输出地,但那里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地区相比却不容乐观。
从“知识”这一狭义的社会特征来说,北京的优势比较明显,但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却十分有限。
在所有城市中,上海、广州和北京应该是最接近知识型社会的,这些城市的人均生活质量高,信息通讯基础设施覆盖率广、教育水平高、对创新和创意的贡献大,对新事物的包容性广。
有些结论与现实情况比较一致,比如北京和上海的创新性是最强的,而上海和深圳则是最开放的城市,乌鲁木齐在这两项支柱的排名都靠末。
然而总结中国8个地区的知识因素可知,人们对北京和上海的历史客观优势的理解和对广州和深圳的经济发展优势的普遍认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总的来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大地区作为知识型城市的发展水平的确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点在创新和开放性这两个“软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重庆在这四大支柱的许多指标中都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这无疑是当地政策制定者忧心忡忡的原因。
五、政策启示世界银行东亚代理首席经济师Inder-mit Gill曾表示,“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得好,就必须考虑如何加大经济密度,缩短经济差距和减少经济分歧。
”无独有偶,Conceicao(2003)、Edvinsson(2003)和Spence(2008)等人也建议,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在知识型社会方面表现的优劣,将严重影响其整体的平衡发展。
上一章节的数据也表明,中国还不是一个“扁平化”的知识型国家。
应该通过定位知识来源和知识水平,从而发现这些地区在不同领域的差距,并在未来调动这些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知识流动、吸收和创造。
由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4个城市与西安、重庆、武汉、乌鲁木齐这4个城市间差异显著,因此应区别对待。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实行的发展战略是减少对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依赖,相反提高对知识经济的重视程度。
由于整个社会需要切实可行的共识,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应该从“模仿”和“适应”转为“创造”,并以世界各国的知识经济发展为参考的标杆。
这其实也是知识经济学家Sagasti(2004)提出的经典发展模式。
本文的目的在于发现知识鸿沟和中国的一些地区在“扁平化”时代的特征,希望借此来协助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和知识从业者意识到各地之间强大的互动潜力。
这也许就是对“扁平化”世界的另一种诠释。
参考文献:[1]Carrillo,?F.?J.?(2004).?“Knowledge-based?development?II:?Knowledge?cities”.?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Vol.?8,?No.? 5,?pp.?22-48.[2]Castells,?M.?(2000),?The?Rise?of?the?Network?Society.?The?Information?Age:?Economy,?Society?and?Culture,?Blackwell? Publishing,?New?York,?NY.[3]Chan,?R.?(2009).?The?World?is?Not?Flat:?World?Bank.?The?Strait?Times,?Date.[4]Conceicao,?P.,?Gibson,?D.?V.,?Heitor,?M.?V.?and?Stolp,?C.?(2003),?“Knowledge?and?innovation?for?the?global?learning? economy:?Building?capacity?for?development”,?in?Gibson,?D.V.,?Stolp,?C.,?Conceicao,?P.,?and?Heitor,?M.V.?(Eds),?Systems?and? Policies?for?the?Global?Learning?Economy,??Praeger,?Westport,?CT,?pp.?11-43.[5]Dragomirescu,?H.,?and?Sharma,?R.?(2009).?Operationalising?the?sustainable?knowledge?society?concept?through?a?multi-dimensional?scorecard.?In:?M.D.?Lytras?et?al.?(eds.),?"Best?Practices?for?the?Knowledge?Society:?Promoting?the?Dialogue?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a?Better?World?Based?on?Knowledge,?Learning,?Development?and?Technology?for?All",? Communications?in?Computer?and?Information?Science,?vol.?49,?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9,?pp.?328-337.[6]Edvinsson,?L.?(2003),?“The?Intellectual?Capital?of?Nations”?in?Holsapple,?C.W.?(Ed),?Handbook?of?Knowledge?Management?1-Knowledge?Matters,?Springer,?Berlin.[7]Kilpatrick,?S.,?Barrett,?M.,?&?Jones,?T.?(2003).?Defining?Learning?Communities.???Retrieved?20?March?2009,?from? .au/03pap/jon03441.pdf.?[8]Sagasti,?F.?(2004),?Knowledge?and?Information?for?Development.??Edward?Elgar,?Northampton,?MA.[9]Sharma,?R.,?Elaine?W.?J.?Ng,?Mathias?Dharmawirya?&?Chu?Keong?Lee,?“Beyond?the?Digital?Divide:?A?Conceptual? Framework?for?Analyzing?Knowledge?Societies”,?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12?(5),?151-164,?2008.[10]Spence,?M.?(2008).?“The?Growth?Report?-Strategies?for?Sustained?Growth?and?Inclusive? Development”,?Commission?on?Growth?and?Development.?The?World?Bank.??Available?at:? /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96&Itemid=169?(accessed?15?September?2008).[11]UNESCO?(2005),?From?the?Information?Society?to?Knowledge?Societies.?UNESCO?Publishing,?Paris,?France.?[12]UNDP?(2007),?“Human?Development?Report?2007/2008”,?Available?at:? /en/media/hdr_20072008_en_complete.pdf?(accessed?16?April?2008).[13]World?Bank?(2006),?Where?is?the?Wealth?of?Nations??Measuring?Capital?for?the?21st?Century.?The?International?Bank?for? R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The?World?Bank,?Washington,?D.C.[14]World?Bank?(2007),?“World?Bank?Knowledge?Assessment?Methodology”,?Available?at:? /WBSITE/EXTERNAL/WBI/WBIPROGRAMS/KFDLP/EXTUNIKAM/0,menuPK:1414738?pagePK:64168427? piPK:64168435?the?SitePK:1414721,00.html?(accessed?16?April?2008) [15]World?Economic?Forum?(2006),?“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06-2007”,?Available?at:? /en/initiatives?(accessed?16?April?2008) 作者简介:拉维·S·沙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副教授,曾任IBM全球服务东盟电信产业部门负责人及德国电讯公司亚洲多媒体测评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应用与多媒体服务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