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 和 脊 髓 的 被 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上失状窦
硬脑膜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三)软脑膜
软脑膜 蛛网膜颗粒
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整理ppt
-7-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脚间池 小脑延髓池 四叠体上池 交叉池 桥池
蛛网膜颗粒
交叉池
脚间池
桥池
整理ppt
-8-
四叠体上池 小脑延髓池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经多种途经注入 硬脑膜窦,最后经颈内静脉回流
1. 浅组 (1)大脑上静脉(外侧沟以上) (2)大脑下静脉(外侧沟以下) (3)大脑中静脉:
大脑中浅静脉 大脑中深静脉
上失状窦
横窦
-13-
乙状窦
整理ppt
大脑上静脉 上吻合静脉 大脑中静脉 下吻合静脉 大脑下静脉
2. 深组 (1)大脑内静脉 (2)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三)软脊膜: 齿状韧带
前根
整理ppt
-2-
二、脑的被膜 自外向内依次为: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一)硬脑膜
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膈
-3-大脑镰 小脑幕小脑整 Nhomakorabea理ppt
硬脑膜 蛛网膜 板状小梁 软脑膜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岩上窦
海绵窦 岩下窦 颈内静脉
-4-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整理ppt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视束
岩下窦
垂体
•经过海绵窦内侧壁的结构: 海绵窦
【系统解剖学】20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 产生: 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 • 循环: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 (脉络丛)—-中脑—-蛛网膜粒—-硬膜窦(上 矢状窦) —-窦汇 —-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 功能: 平均约150ml。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 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3. 硬脑膜窦
1. 硬脑膜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硬脑膜窦,属特殊的 静脉,管壁缺乏平滑肌,腔内无静脉瓣,损伤时难以 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 2. 上矢状窦:大脑镰上缘,向后流入窦汇 3. 下矢状窦:大脑镰下缘,向后汇入直窦 4.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汇合处,由大脑大静脉和下矢 状窦汇合而成,向后通向窦汇 5. 横窦:小脑幕与横窦沟连结处,向外侧通乙状窦 6. 乙状窦:向下连颈内静脉 7.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左右成对。 1. 海绵窦与面静脉交通情况:向前借眼静脉→面静脉; 向下→卵圆孔→翼静脉丛→面深静脉→面静脉 2. 海绵窦经过的内容:海绵窦内经过:颈内动脉和展 神经。海绵窦外侧壁经过:Ⅲ、Ⅳ、Ⅴ①、Ⅴ②。 8. 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流入横窦和颈内静脉
系 统 解 剖 学
主讲:崔怀瑞 ADD:7A217/10A205 TEL:86689965/ 667817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的被膜
在脑和脊髓的表面均包有3层 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 膜和软膜
脊髓的被膜
1. 硬脊膜: • 附着: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 下端于S2水平包裹终丝,附于尾骨 •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之间,内有神经根、静脉丛、 淋巴管、脂肪等。临床上常见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 物注入该腔隙内。 2. 脊髓蛛网膜:较薄,位于硬脊膜和软脊膜之间,蛛网 膜和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隙,其间充满着脑脊液。 脊髓圆锥以下的蛛网膜下隙较大,称终池,内有马尾, 是临床上进腰穿的部位 3. 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薄而富有血管,在脊髓下端 移行为终丝。在脊髓两侧形成齿状韧带,固定脊髓
脑和脊髓的被膜 -PPT精选文档

A.上矢状窦:大脑 镰上缘。
B.下矢状窦:大脑 镰下缘,向后汇入直窦。
C.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向后通窦汇。 D.窦汇:由左、右横窦、上矢状窦及直窦共同汇合 而成。
E.横窦:成对,在小脑幕后外缘附着处的枕骨横 沟内,连于窦汇和乙状窦之间。 F.乙状窦:成对,乙状沟内,是横窦的延续,于 颈静脉孔处出颅延续为颈内静脉。
㈡脑的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
⒈硬脑膜:坚韧而有光
泽,由内、外两层合成。 外层:颅骨内骨膜 之间有血管和神经走行。
内层:坚厚
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硬脑膜 血管受损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与颅底部颅骨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时, 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一并撕裂,致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形成物: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由外向内, 脑和脊髓表面包 有硬膜、蛛网膜 和软膜三层被膜, 具有支持、固定、 保护脑和脊髓的 作用。
㈠ 韧,上附枕骨大孔边缘, 与硬脑膜相延续,下端 在第 2 骶椎水平向下变 细,包裹终丝,附于尾 骨。在椎间孔处与脊神 经外膜相延续。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硬膜下隙: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
⒉脊髓蛛网膜:位于硬脊膜和软脊膜之间的半透明
薄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内有 网状相连的结缔组织小梁,充满脑脊液,向上与脑蛛 网膜下隙相通。
硬膜下隙: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
蛛网膜下隙:蛛网 膜与软脑膜之间的 间隙,充满脑脊液, 向下与脊髓蛛网膜 下隙相通。此隙扩 大处称之为蛛网膜 下池。 小脑延脑池、交叉 池、脚间池、桥池、 上池。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脑和脊髓借这些被膜受到支持和保护,并通过被膜的血管得到营养。
(一)脊髓的被膜1.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
下部在第2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为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
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膜紧密愈着,故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
此隙略呈负压,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在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为潜在的硬膜下隙。
硬脊膜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的被膜相连续。
椎内静脉丛接受椎骨和脊髓的静脉血,汇入椎间静脉,并有小支与椎外静脉丛吻合。
椎间静脉在颈部注入椎静脉,在胸部注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在腰部注入腰静脉。
因此,椎内静脉丛是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之一。
椎内静脉丛无静脉瓣,且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故腹、盆部的感染或肿瘤细胞偶可不经肺循环而直接扩散或转移至脑内。
2.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与脑蛛网膜直接延续。
它与软脊膜之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两层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隙内充满脑脊液。
此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terminal cistern,内有马尾。
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穿刺(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3.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深入脊髓的沟裂中,至脊髓下端形成终丝。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后者呈齿形,尖端附于硬脊膜上。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动脉瘤
豆纹动脉 硬膜下血肿
脑血肿
动-静脉畸形
脑的静脉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颅底上面观察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位置: 两侧蝶鞍,形似海绵
其内穿过的结构:
垂体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V1 眼神经 V2 上颌神经
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小脑延髓池穿刺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CSF)
功能:约150ml,对 CNS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腰椎穿刺
脑的被膜
硬脑膜-由硬膜和颅骨骨膜融合而成。形成的特殊结构
有:①大脑镰、小脑幕、鞍隔;②硬脑膜静脉窦(见后)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
特点:
与颅盖骨结合 疏松,易于分 离,所以临床 易发生硬膜外 血肿
特殊结构1
大脑镰 小脑幕及幕切迹
特殊结构2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渗透过脊神经外膜 而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软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约 150ml),使脑和脊髓飘浮 其中
终池: 为最大的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圆锥(成人在L1, 小儿L3)与第二骶椎。其内 脑脊液中飘浮着脊神经根 丝组成的马尾。为临床腰 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之处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从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 出后穿过C6-C1橫突孔, 从枕骨大孔处入颅腔
脑底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横窦
横窦沟内
乙状窦乙状窦沟内
(二)蛛网膜: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
脑蛛网膜和软膜
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内含脑脊液
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小
脑
终池:脊髓下端至第2
延 髓
骶椎水平之间蛛网膜下
池
腔扩大,称之(内有马
终
尾、终丝)
池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
脑桥动脉
脑的 动脉来源
.椎动脉 ❖.颈内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大脑前﹑后动脉;前﹑后
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末端
共5条血管围绕视交叉乳
头体等形成的动脉环。
前 动 脉
大 脑
后 交 通 动 脉
基 底 动 脉
脊 髓 前 动 脊脉 髓 后 动 脉
➢总量:150ml ➢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
谢产物及调节颅内压 ➢循环途径
脑 脊 液 循 环
循环途径:
侧脑室脉络丛 第三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丛
左、右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第四脑室外侧孔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前交通动脉
❖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第五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脑室与脑脊液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膜
三层(外 内) 蛛网膜
软膜
蛛膜下腔(隙):蛛网
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内含 脑脊液
脑的被膜
(一)硬膜
1、硬脊膜 2、硬脑膜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脑室和脑脊液课件

3 提供养分
脑脊液为脑和脊髓提供了 氧
脑肿瘤是一种恶性或良性肿瘤,可能需要手术、放 疗或化疗进行治疗。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能需要康复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恢复功能。
和调节形成的清澈液体。
3
脑脊液的作用
脑脊液在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部冲击的 同时,还起到了营养供应和废物清除的 重要作用。
被膜的结构和功能
硬脑膜
最外层的硬脑膜为脑提供了坚硬的保护层。
蛛网膜
位于硬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有助于吸收和循环脑脊液。
软脑膜
软脑膜是最内层的膜,负责与脑组织紧密连接。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
动脉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脑和脊髓,提供给细胞。
2
毛细血管
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细胞,并清除废物。
3
静脉
静脉将废物和二氧化碳从脑和脊髓排出,送回到心脏。
脑室和脑脊液的作用
1 保护脑和脊髓
2 维持内部环境
脑脊液通过形成缓冲层, 起到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脑脊液通过调节温度和物 质的浓度,保持脑和脊髓 的稳定状态。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脑室和脑脊液
这个课件将带你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室和脑脊液的重要性。我们 将深入研究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脑和脊髓的被膜
1 结构保护
被膜是脑和脊髓的外部包裹,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保护。
2 维持稳定
它们保持了脑和脊髓的稳定性,防止受到外界冲击。
3 营养供应
被膜通过供应血液和氧气来滋养脑和脊髓的细胞。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供血
这些血管为脑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确保其正常功 能。
脊髓供血
脊髓的血管系统为其提供氧气和养分,支持其正常 运作。
《脑和脊髓的被膜》

3. 无搏动: 1)颈内动脉、椎动脉进入颅内有一段极度弯曲的行程。 2)动脉在软膜下互相吻合,分散和减弱了动脉的扑动。 3)颅腔的密闭。 4)管径菲薄,弹力纤维少。
11
㈠ 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 大脑半球前2/3、 部分间脑。
2.椎动脉— 大脑半球后1/3 、 间脑、 小脑、 脑干。
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
包被脊髓的表面, 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
5
㈠ 硬脑膜
二、脑的被膜
由脑膜与颅骨骨膜愈合而成;
颅顶—连结疏松。颅顶骨损伤出血时,形成硬膜 外血肿,使硬脑膜从颅顶剥离,向内挤压脑组织 而发生症状。
颅底—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易将硬脑膜连同蛛 网膜一起撕裂,使脑脊液外漏,颅前窝筛板近的 骨折,使脑脊液流入鼻腔—鼻漏。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被膜—硬膜、蛛网膜、软膜;
作用—保护、支持脑和脊髓。
1
一、脊髓的被膜
㈠ 硬脊膜
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 组织构成;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
与硬脑膜相续。
下端—平第二骶椎水平以
下迅速变细包裹脊
髓终丝,最后附着
于尾骨。
两侧—于椎间孔处与脊神
经外膜相延续。
12
1. 颈内动脉
⑴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皮质支:
⑵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后肢和漆部; 皮质支;
⑶ 脉络膜前动脉:
⑷ 后交通动脉:
13
2.椎动脉
锁骨下动脉→穿上六颈椎横突孔 →枕骨大孔→颅后窝→基底部 →基底动脉。
分支:
⑴脊髓前、后动脉: 脊髓,延髓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三 节
脑脊液循环
一) 功能
二) 产生部位
侧脑室脉络丛 第三脑室脉络丛
1、运输 2、保护 3、维持颅内压 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丛
三) 回流途径:
侧脑室 脉络丛
室间孔
第三脑室 脉络丛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脉络丛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小
3、大脑动脉环:
( Willis 环 )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皮质支(动脉) 中央支(动脉)
二)脑的静脉
1、浅静脉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中静脉 大脑下静脉
二)脑的静脉
2、深静脉
大脑血管
1、动脉:
椎动脉 颈升动脉 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
(三)脊髓的血管
结
•脑的各层被膜及其形成的结构
•脊髓的各层被膜及其形成的结构 •脑的动脉、静脉 •脊髓的动脉、静脉
•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硬膜:
1、硬脊膜 硬膜外隙(腔) 2、硬脑膜
硬脑膜
大脑镰 小脑幕 幕切迹
2、硬脑膜窦:
上(下)矢状窦 直 窦 横 窦 乙状窦 岩上(下)窦 海绵窦
2、硬脑膜窦:
上(下)矢状窦 直 窦 横 窦 乙状窦 岩上(下)窦 海绵窦
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 窦 窦 汇 横 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海绵窦 岩下窦 岩上窦
二)蛛网膜
脊蛛网膜 脑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腔)
蛛网膜粒
三、软膜:
1、软脊膜 齿状韧带 2、软脑膜
第 二 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1、椎动脉:
基底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2、颈内动脉:
1)大脑前动脉 3)后交通动脉 2)大脑中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