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一单元 8《爸爸的花儿落了》编制人:闫春辉复核人; 赫晓梅冯英姚丽娜使用时间:2013.3.26 编号12(温馨寄语: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生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
2.我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维导航】插叙是为了解释说明文章中的一些事物,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从而使读者已于明白另一方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插叙的作用(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
【素养天地、一展风采】【尝试自学、扫清障碍】1.文学采集:《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作者(),原名(),台湾女作家。
作品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玉簪花鸡毛掸子咻咻撩起抡起徘徊夹袄3.解释下列词语咻咻:骊歌:徘徊:居然:【尝试朗读、感知课文】组内自由朗读课文并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准备展示。
【把握内容、尝试思考】(1)通过朗读课文,你觉得如何理解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2)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找出文中插叙的内容。
(在文中标注清楚)【盘点收获】【课后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一单元 8《爸爸的花儿落了》编制人:闫春辉复核人; 赫晓梅冯英姚丽娜使用时间:2012.3. 编号13(温馨寄语: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学习目标】1. 学生能会分析爸爸的性格特点。
2.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懂得并珍惜亲人给予的爱。
【学习重点】感悟影响我成长的父爱。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
【思维导航】线索是指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
它起到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是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的作用。
【素养天地、一展风采】【把握内容、尝试思考】1.课文回忆了有关爸爸的哪几件事?2.从全文看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3.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的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7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希望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自己查找资料,根据课后题目理解课文内容;对同一题材的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这一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对我成长的影响?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具体含义?文章哪一部分是插叙,作用?教学难点:对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搜集作者作品资料,并对课文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活动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预期效果一、教师播放音乐《送别》一个人的童年生活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到若干年后回首都会发现是自己脑海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专注地听联想吸引注意二、检查预习请同学来说说林海音和《城南旧事》自己介绍能够说得比较具体三、朗读请挑一段较受感动的语段来读。
接二连三积极举手激发动机,主动介绍,大胆表现。
四、重点问题讨论(问题根据文章重点和学生疑问确定)1. 爸爸是个好爸爸吗?2. 对我成长的影响?3.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具体含义?4. 文章哪一部分是插叙,作用?小结:小说之美积极讨论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将问题基本解决五、《送别》歌曲赏析小结:音乐之美专注地听动情地唱谈谈体会通过对歌曲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六、电影片段欣赏与文章中的小音子像吗?有什么不同?小结:电影之美饶有兴味地观看七嘴八舌地谈论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深化(再播放音乐)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了小音子的童年生活,感受了文章里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感情基调。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5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5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爸爸的花儿落了》。
2、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3、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4、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想大家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父母对你说:“快长大,别再象小孩子一样了!”你们想成为一个大人吗?可是你们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长大吗?(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就是一篇有关长大的故事。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英。
你们了解作者和这篇小说吗?(介绍作者和小说梗概)作者在《城南旧事》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
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
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本文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到底有什么含义呢?(爸爸所种的夹竹桃的垂落)这个标题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让我们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请大家读一读文中1-2、35-37、54-67三个部分,告诉我这些段落都提到了什么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与毕业典礼有关,分别写了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和毕业典礼后发生的事)那么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时间顺序)在毕业典礼前,“我”望着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教案及阅读答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教案及阅读答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原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体会作者对家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深层次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
教学准备:1. 准备原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
2.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二、阅读原文(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原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讨论和分析(15分钟)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主人公对家庭和亲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c. 爸爸的花儿落了,象征着什么?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
2. 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和亲情,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和感激之情。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对家庭的态度和行为,制定珍惜家庭的计划。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和亲情的作文。
2. 组织学生参观家庭博物馆,了解家庭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讨论和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分享了家庭的亲情故事,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珍惜。
六、深入分析文本主题(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原文中对于“爸爸的花儿”这一元素的描写,探讨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
2. 学生思考并讨论:爸爸的花儿落了,象征着家庭的何种变迁?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象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3.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进一步阐述文本主题:家庭的变迁、亲情的珍贵以及成长的代价。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材料准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思想;
2.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联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创意写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对父母和家庭的看法。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歌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入情感氛围,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家庭责任。
2.阅读理解
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教师进行朗读,让学生听之后进行理解。
通过问题的形式对故事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我们承担了哪些责任?”“我们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
3.口语操练
在阅读理解后,考虑使用真实场景进行口语练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例如:“你的母亲为你做了一顿饭,你应该如何回报她的关爱?”,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4.写作创作
经过口语操练,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帮助学生构思写作素材,让学生自由创作一篇关于“父母和家庭”的作文,并让学生互相交流、点评。
5.巩固环节
在巩固环节中,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用自己创作的文章作为素材,进行讲解演讲或者朗诵。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评价
经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体验到父母之间的深情厚爱,激发出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5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
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2、教学目标: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3、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4、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5、课时:2课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二、说学情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三、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某片段的理解。
四、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语并会用,了解作家作品,理请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语言事件,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教学难点:1.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文体感悟】第一课时走进作者林海音(1918—2014),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一篇短篇小说。
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作家林海音虽然祖籍台湾,但北京却留下了她童年、少年、青年的足迹,所以作者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语言,丰富词汇。
2、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插叙的写法。
3、感悟语言的含蓄。
4、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成长。
一、作者及作品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
二【常用的叙事方法主要有四种:】A、顺叙,就是按照时间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顺序符合人们“前为因,后为果”的习惯。
B、倒叙,就是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的叙述方法。
C、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叙述情节,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D、补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做简短的补充说明的叙述方法。
三、自学体验,积累语言词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衣襟(jīn)肿胀(zhǒngzhàng)挪窝(nuï)掸子(dǎn)栅栏(zhà)花圃(pǔ)徘徊(páihuái)骊歌(lí)蹲(dūn) 捏(niē)抽屉(ti)2、辩音辩形。
落榜(luî)书落在家里(là)落枕(lào)滨(bīng)(海滨)缤(bīn)(五彩缤纷)殡(bìn)(出殡)蓬(pãng)(莲蓬)篷(pâng)(帐篷)缝(fâng)(缝隙)檐(yán)(屋檐)赡(shàn)(赡养)瞻(zhān)(瞻仰)3、解释词义。
闯练:到实际生活中锻炼。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
比喻犹豫不决。
骊歌:告别的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过去的事是怎样引出的?2、文中主要回忆了有关“爸爸”的哪几件事?3、课文围绕什么事物为线索?4、课文在叙事中穿插了许多回忆,这种叙事方法叫什么?《爸爸的花儿落了》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语言,丰富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插叙写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纯朴真挚的父爱。
二、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三、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插叙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纯朴真挚的父爱。
四、课前预习
有首歌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人生在世,人们夸赞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今天我们却要为我们的父亲唱一首颂歌,父亲同样使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赞扬,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吧!
1、知识链接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
曾任記者、編辑、后从事文艺创作。
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2、学法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段序,借助工具书认识、理解生字、词。
⑵课文写了“我”和爸爸的一些事,有现实,有回忆,相互交错,因此要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中回忆了“我”过去的哪些事,这些回忆是怎样引起来的,这些事对“我”的成长又有什么影响。
⑶认真体会文章语言含着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色彩。
同时,把你阅读时的困难和疑惑写下来。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了解作家作品。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插叙写法。
重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插叙写法。
二、分组展示,交流研讨
1、介绍作家作品,要求:注意听,其他同学补充。
2、给加线的汉字注拼音或拼音写汉字。
叮嘱()骊()歌抡()起撩()起
抽ti ( ) 花pŭ() 衣jīn()栅()栏
3、形近字组词。
慌()哀()捡()
谎()衷()俭()
荒()衰()敛()
4、解词
叮嘱:徘徊:
骊歌:闯练:
三、自学探究写作思路
在毕业典礼上,“我”从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的笑声,也有感伤的泪水;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请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思考:
1、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一是实指,二是象征。
2、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线索是毕业典礼。
请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3、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10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准确。
提示:这种方法叫做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
常见方式有三种:(1)联想式(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
)(2)转述式(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
)(3)直述式(不借助文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入事件的方式。
)想一想:本文的插叙是哪种方式
四、分组展示,交流研讨
1、本文的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两层含义是什么?
2、展示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的起止。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种叙事方法叫做。
五、检测
1、《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短篇小说集《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
本文的体裁是,主要人物是和。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 懒duò( ) dǎn()子lí( )歌
叮zhǔ() 徘huái( ) zhà( )栏恐jù( )
花pǔ() 玉zān()花
3、本文的记叙方式主要是,文中两条叙事线索是:
①。
②。
4、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插叙的三件事。
(1)。
(2)。
(3)。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抓住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纯朴真挚的父爱。
2、学会质疑。
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纯朴真挚的父爱。
难点:正确理解不同形式的父爱。
二、自学探究
1、先默读,再以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2——12小节。
照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正如高尔基所说:“前文写到墙上挂着一杆猎枪,后文就必须让猎枪响起来。
”请思考课文中哪些事和下面的三句话分别相照应:
①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照应的事是
②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照应的事是
⑶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的管自己的,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照应的事是
2、在这三件事中,课文重点写了哪两件事?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的起止部分。
认真阅读,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思考:英子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这三句话对英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三、分组展示,交流研讨
1、你认为英子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英子爸爸的三句话分别对英子有什么影响?
3、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真正长大了?
4、仿写: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进的路……
四、自学探究
1、速读课文,找出暗示爸爸病危、快要死去的句子。
2、提出问题,学会质疑。
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下面。
五、分组展示
1、暗示的句子和质疑的问题,研讨释疑。
2、讨论课文中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五、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衣jīn() lí歌( ) 玉zān花( )
徘huái( ) 鸡毛dǎn()子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一段话中的加点词语。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骊歌:徘徊:
知交:零落:
3、“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句中“抽搭了一下”改为“一酸”,哪个更好?说说理由。
4、文中“硬着头皮”这一词语出现了四次:
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
②“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③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④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
“硬着头皮”是口头语,根据文中的语境,换成四个四字格的书面语,依次可以是:。
(示例:①顽强勇敢②振作精神③大着胆子④鼓足勇气。
)
五、拓展
同学们,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使我们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心声说一声“世上还有爸爸好”。
亲爱的同学们,就以此为题目吧,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注意恰切地用上插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