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相关资料

诺曼底登陆相关资料
诺曼底登陆相关资料

诺曼底登陆战役

日期:1944年6月6日- 1944年8月25日

地点:法国诺曼底

参战方:

美国、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波兰

纳粹德国

指挥官

盟军: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司令)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陆军)

伯特伦·拉姆齐(海军)

特拉福德·雷-马洛里(空军)

奥马尔·布拉德利(美国第1集团军)

米利·邓普赛(英国第2集团军)

邓肯·格雷尼姆(加拿大第1集团军)

德军:

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西线总司令)

埃尔温·隆美尔(B集团军)

弗雷德里希·多尔曼(第7集团军)

双方兵力:

盟军:1,452,000 (7月25日)

德军:380,000(7月23日)

伤亡

美国: 29,000 阵亡,106,000 受伤或失踪;

英国: 11,000 阵亡,54,000 受伤或失踪;

加拿大: 5,000 阵亡,13,000 受伤或失踪;

法国: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踪

德国:23,019 阵亡,67,060 受伤,198,616 失踪或被俘

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44年6月6日展开,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多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自由法军及波兰军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也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

入侵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盟军的准备

自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巴巴罗萨作战),苏联红军便一直单独地在广大的欧洲大陆上与德军作战,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根本无力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响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迪耶普战役)。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盟军立即开始制定登陆计划,首先确定登陆地点,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登陆地点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半径内,二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么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千米的海岸线上,以此条件衡量,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再进一步比较,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最先被否决。加莱和诺曼底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英国最近,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国本土;缺点是德军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守军是精锐部队,工事完备坚固,并且附近无大港口,也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一是德军防御较弱,二是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30个师,三是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公里。几经权衡比较,盟军选择了诺曼底,于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体计划,以君主为作战方案的代号,以海王为相关海军行动的代号。

为实施这一大规模的战役,盟军共集结了多达288万人的部队。陆军共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约153万人。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其中战斗舰只包括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约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还有5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欺骗

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对整个战役具有重大影响。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这就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

演习及防备

逼真的战前训练,由于登陆作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作战样式,盟军在登陆前对参战部队的组织和行动进行了反复多次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以使部队尽快掌握相关的作战技能,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战后参战人员对战前训练及训练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盟军的进攻计划

战役目的是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夺取一个战略性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击败德国创造条件。战役企图是在诺曼底登陆,夺取登陆场,在登陆的第12天,把登陆场扩展到宽100公里,纵深100公里。计划首先在登陆场右翼空降2个美国伞兵师,切断德军从瑟堡出发的增援,并协同登陆部队夺取犹他滩头;在左翼空降1个英国伞兵师,夺取康恩运河的渡河点。然后首批登陆部队8个加强营在5个滩头登陆,建立登陆场,在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后,后续部队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圣罗一线发展,掩护右翼部队的攻击;第二阶段攻占冈城、贝叶、伊济尼、卡朗坦,第三阶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纳-马恩省河推进,直取巴黎。

英军战区(第二军团)

?第6空降师空投到登陆地区的左翼地区,夺取附近的桥梁,以防止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师及第27装甲旅进攻宝剑海滩。

?第50步兵师第8装甲旅登陆黄金滩头。

?加拿大第3步兵师及加拿大第2装甲旅登陆朱诺海滩。

美军战区(第一军团)

?第1步兵师及第29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

?游骑兵部队负责进攻奥克角。

?第4步兵师及第90步兵师在犹他海滩登陆。

?第101空降师在犹他海滩后方空降,支持登陆部队。

?第82空降师负责攻击小镇圣-梅尔-艾格里斯。

海军的参与

海军编为两个特种混合舰队:

西部舰队,主要由美国军舰组成,共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280艘其它军舰,1700多艘登陆舰艇,司令为美国海军少将柯克,在贝尔法斯特集结,由美国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提供空中掩护。下辖3个编队:U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4步兵师在犹他滩头登陆,O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1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B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29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

东部舰队,主要由英国军舰组成,共3艘战列舰,13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302艘其它军舰,2426艘登陆舰艇,司令为英国海军少将维安,在格里诺克集结,由英国战术空军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掩护。下辖4个编队:G编队负责运送英国第50步兵师在黄金滩头登陆,J编队负责运送加拿大第3步兵师在朱诺滩头登陆,S编队负责运送英国第3步兵师在宝剑滩头登陆,L编队负责运送第二梯队英国第7装甲师在黄金滩头登陆。

海军还以7艘战列舰,2艘浅水炮舰,24艘巡洋舰,74艘驱逐舰组成五个舰炮火力支持大队,为五个滩头提供舰炮火力支持。

德军的准备工作

1944年5月,德军在东线苏联战场有179个师又5个旅,约占德军总兵力的65%。在西线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只有归西线总司令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指挥的58个师,其中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战略预备队2个装甲师,总共才60个师,约76万人。西线司令部所属的58个师,编为两个集团军群,共四个集团军。B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隆美尔指挥,驻守法国北部,共39个师是西线德军的主力。下辖第15集团军,司令是萨尔穆特上将,驻加莱,拥有包括14个海防师,4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在内共23个师;第7集团军,司令是多尔曼上将,驻布列塔尼半岛,拥有包括8个海防师,5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在内共14个师。G集团军群,由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指挥,驻守法国卢瓦河以西地区,共有19个师。下辖第1集团军,司令为谢瓦莱里中将,驻比利时,共10个师;第19集团军,司令为松德施泰因中将,驻法国南部,共9个师。

西线德军装甲部队总共有10个装甲师和3个重型坦克营,其中6个装甲师是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而且德军统帅部认为坦克不适宜于在海滩使用,所以部署在海滩附近地区的装甲部队仅有驻卡昂的第21装甲师,只有127辆四号坦克和40辆III型自行坦克突击炮。

海军兵力为驱逐舰5艘,潜艇49艘,远洋扫雷舰6艘,巡逻舰116艘,扫雷艇309艘,鱼雷艇34艘,炮艇42艘,总共才561艘中小军舰,实力非常弱小。

空军为第3航空队,作战飞机约450架,其中战斗机160架。与盟军作战飞机数目相比,处于1∶30的绝对劣势。

在诺曼底地区守军为第7集团军所属的6个师又3个团,其中3个海防师,战斗力较弱;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战斗力稍强;3个团是2个独立步兵团和1个伞兵团,总兵力约9万人。防御工事也比较薄弱,只构筑了若干钢筋混凝土的独立支撑点,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战工事,纵深也只设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碍物。1 944年3月德军部署在法国的装甲部队只有一个满员的装甲师,即第21装甲师。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断

诺曼底将是盟军的登陆地点,要求加派兵力,隆美尔根据这一指示,将原驻圣洛的第352步兵师调到诺曼底,正是这个新调来的精锐师给在"奥马哈"滩头的美军带来灭顶之灾。

德国为抗击盟军的登陆,早在1941年12月起就开始构筑沿海永久性防御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从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构筑由1.5万个坚固支撑点组成的防线,也就是所谓的大西洋壁垒,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实际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莱地区外,在960公里广阔海岸线上,只修筑了少数相距遥远的零星支撑点,在塞纳-马恩省河以东地区完成了68%,塞纳-马恩省河以西地区仅完成了18%。海岸炮兵方面,德军部署在法国西部沿海地区的大口径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区有4门280毫米和3门381毫米岸炮、维梅纳地区有3门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区有3门406毫米岸炮。而由于盟军情报机关的卓越努力,使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挪威将是盟军优先夺取的地区,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国还有一项优先建设的工程是海峡群岛设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备38门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这一工程在战略上毫无意义,只是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国宣传部门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垒,实际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倒是隆美尔元帅就任B集团军群司令后,非常重视对沿海地区的防御建设,亲自率领特派代表团实地视察了从丹麦、荷兰、法国的沿海防御情况,并特别要求前沿防御要前推至海中,从高潮线开始,在深海中布设水雷,在浅海中设置障碍物,这些斜插入海的木桩被盟军称为"隆美尔芦笋",海滩上则是锯齿状的混凝土角锥、坦克陷阱,其间还布设大量地雷,在能俯视海滩的制高点构筑隐蔽火力点,海滩后面的开阔地区,则布设了大量防机降的木桩,布置这些爆炸物和障碍物,工程浩大,直到盟军发起登陆时,仅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这样也给盟军登陆造成了不小损失。

空降

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空降兵的任务是在登陆滩头两侧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浅近纵深空降,阻止敌预备队的增援,并从侧后攻击德军海岸防御阵地,配合海上登陆。由于在最初的1~2天里,盟军只登陆6~8个步兵师,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装甲师展开的大登陆场后,才将装甲师投入作战。如果在装甲部队上陆前德军突破了登陆部队的防线,将会给登陆带来灭顶之灾。所以空降兵的行动在登陆初期对于登陆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第6空降师是最早投入战斗行动(汤加行动)的部队。早在午夜00:16,他们就被空投到登陆地区的左翼地区,他们的目标是夺取佩加索斯桥(Pegasus Bridge)附近的桥梁,以防止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往海岸支持。伞兵们迅速占领了这些桥梁并成功地控制了他们直到那天稍后的登陆的突击队员赶来。此行动的目标还包括夺取在梅尔维勒的地堡。虽然地堡没有被摧毁,但是在战斗过后,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余全部伤亡。

相比之下,美军第82和第101空降师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没有经验的领航员和地面情况复杂,部队被散落在各处。有些伞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内陆中那些被德军故意淹没的低洼地区,很多人由于装备沉重,而被淹死在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时后,101师只集合起约3000人。很多人在D日后的很多天仍在敌后独自战斗。82师在6日早上占领了圣-梅尔-艾格里斯,这个小镇也就成了整个法国第一个被解放的城镇。

尽管盟军的空降存在不少问题,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说明艾森豪威尔威尔的观点是正确的。盟军的空降,在登陆的最初时间里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海滩通路,摧毁了德军的炮兵阵地,破坏了德军防御的稳定性,牵制了德军的预备队,使德军处于被动局面。为登陆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登陆作战

宝剑海滩

宝剑海滩(Sword Beach)紧邻奥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战」(Operation Over

lord) 五个抢滩地中,最东边的一个海滩,而法国北部的航运中心康城(Caen),便位于海滩南边9英哩处。

从宝剑滩东边登陆的英军部队在抢滩后,很快地便击溃德军轻装步兵的火力,并于午后与先前空降内陆的伞兵部队会合。但从宝剑滩西边登陆的英军,则遭到德军第21师坦克部队的顽强抵抗,无法顺利与从朱诺海滩(Juno Beach)登陆的加拿大部队会师。

双方一直激战至黄昏后,盟军才成功击退德军的装甲部队。当天登陆的29,000名英军中,伤亡人数仅有6 30人。

朱诺海滩

以库赛叶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为中心向两侧伸展的朱诺海滩(Juno Beach)登陆区,宽约6英哩,德军的轻装步兵便部署于海滩沙丘后方的村落中,这样的地形优势对必须穿越沙丘进攻的盟军部队而言,是极大的威胁。

登陆作战一开始便极为惨烈,有三分之一的盟军登陆艇惨遭德军的水雷和障碍物摧毁。加拿大的攻击部队虽然很轻易地越过沙滩,却在沙丘前遭到德军火力无情的攻击,使得首波进攻部队的伤亡率高达50%。

接近中午时分,加拿大部队才占领了沿岸的城镇,向内陆挺进,并与来自黄金海滩的英军会师。参与裘诺登陆战的官兵共21,400名,伤亡人数则为1,200人。

黄金海滩

黄金海滩(Gold Beach)是整个登陆行动的中心点,登陆的时间则比犹他和奥马哈海滩的登陆行动晚了一个小时。

由于涨潮和海相不佳的缘故,盟军无法彻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碍物,这也使得想迅速抢上滩头的英军陷入苦战。

德军在滨海小城利维拉(La Riviere)和阿梅尔(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还在离海岸500公尺的内陆设置了四门155公厘的重炮,直接瞄准海岸。

英军在皇家海军艾杰克斯号(HMS Ajax)的强力炮火轰击下,终于摧毁这四门重炮,压制了德军的防卫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军顺利登陆,并迫使防守的纳粹部队往内陆撤退6英哩。英军仅有400名官兵伤亡。

奥马哈海滩

6英哩宽的奥马哈滩,是所有登陆地点中面积最大的抢滩地点,也是德军防守最严密的据点。此滩不但海中和岸上满布地雷,有高30公尺的峭壁盘踞,更由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军第352步兵师把守。

负责抢攻这个滩头的美军第1步兵师,可说是诺曼底登陆中战况最为惨烈的一旅,29辆水陆战车中竟有2 7辆遭击沉,而当资深官兵踏上这片沙滩时,不是当场阵亡就是身负重伤。虽然伤亡率高达50%,盟军幸存的残余部队仍然在重新集结后继续奋战。

在海军舰艇的重炮火力掩护下,步兵终于得以穿越滩头开始攀登峭壁,加上空降敌后的伞兵部队从后方包夹德军,盟军终于在当天中午时分攻破德军的防线。

美军于6月6日在奥马哈登陆时已有2,400名官兵伤亡,但在入夜时,盟军登陆人数也已达到34,000之多。

犹他海滩

犹他海滩(Utah Beach)位于卡伦坦(Carentan)湾的西侧,是一处宽约3英哩、被覆着低矮沙丘的沙滩。盟军实际登陆的地点,虽然比预定地往东偏了一英哩,不过还好德军在登陆点部署的兵力并不多。

攻击行动展开后,仅仅三小时内,盟军部队就跨越了滩头,掌控了沿海的公路;当天中午之前,登陆部队便与五小时前空降于敌后的空降部队碰头;而到了当天午夜,盟军不但已成功达成此次登陆预订的作战目标,更向内陆推进了四英哩。

在所有登陆作战中,犹他滩登陆是伤亡人数最少的一场战役,23,000名官兵中,仅有197名伤亡人员。

德军反应

在D日组织反击只有第21装甲师,可是师长不在指挥岗位,参谋长无权调动集结部队,他只好将手上仅有的24辆四号坦克派去攻击卡昂以东的英军。因为仓促出动,准备不足,加上没有步兵伴随支持,被英军轻而易举击退。当天下午,师长费希丁格赶回师部,集结所属部队向朱诺海滩和剑海滩之间的卢克镇发动攻击,当时盟军在这两海滩之间尚有数千米的空隙,德军的这一反击正打在盟军的要害,将会给盟军带来不小困难。正当第21装甲师在行进间,盟军的500架运输机正从头顶飞过,为英军第6空降师运送后续部队和补给,而费希丁格误认为盟军空降伞兵正是要前后夹击己部,惊慌失措不战自乱,放弃反击匆忙后撤。除此之外德军在D日就再没什么反击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尔预言为决定性的二十四小时,被艾森豪威尔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就这样平静地渡过了。

6月7日,希特勒将西线装甲集群的5个装甲师的指挥权交给隆美尔,隆美尔决心凭借这支精锐部队大举反击,但面对严峻局势,他不得不把反击的第一个目标定为先阻止盟军将五个登陆滩头连成完整的大登陆场,其次再确保卡昂和瑟堡。可惜这支装甲部队从100~200公里外赶来,一路上在盟军猛烈空袭下,根本无法成建制投入作战,即使零星部队到达海滩,也在盟军军舰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再没了往日的威风。就这样6月7日整个白天在盟军海空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德军无力发动决定性的大规模反击。

登陆之后

在盟军登陆后,在七天里共登陆士兵32.6万,物资10.4万吨,并继续向欧洲大陆运送更多的人员、物资、装备和补给。

时间表

?6月5日/6日- 美国第82空降师(迪特律行动)和第101空降师(芝加哥行动)以及英国第6空降师(汤加行动)空降

?6月6日- D日抢滩登陆

?6月25日至29日- 埃普索姆行动,进攻卡昂西部,被德军击退

?7月7日- 占领卡昂

?7月17日- 加拿大皇家空军喷火式战斗机扫射击中隆美尔的汽车,令他受重伤

?7月18日至20日- 古德伍德行动开始

?8月3日至9日- 总计行动,一个俘获德军装甲部队的陷阱,开始

?8月16日- 龙骑兵行动,一个登陆法国里维埃拉的美法联军行动,开始

?8月25日- 盟军攻占巴黎

影响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到了1 944年8月,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德国的最后失败已不可避免。而诺曼底的胜利,就是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

中国史第三册第17、18课

鸡西市第四中学初二历史导学案 【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课型】预展型【课时】2 【课题】第17课、第18课内战烽火、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史实,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国的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重庆谈判 【学习格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历史名家】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诞生于湖南武冈(今邵阳县),1980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名典爱,字行仁,学名振羽,曾化名柳岗,笔名晨光、 正于、曾与。出身世代农家,他怀“工业救国”志,入湖南大学,攻电机工程,1926 年夏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大连大学 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 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 委员,中央党校教授及历史教研室顾问、中央军委顾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 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代表作品】《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简明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中国民族简史》﹑《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 集》﹑《中国历史讲稿》。 【自主学习】 1、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在________等人陪同下,到达________,同________进行谈判, 达成和平建国的“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年________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________________发动疯狂进攻, ________________爆发。 3、________年________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________,指挥解放战争。________、________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4、________年夏,________、________率领________________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

一、单选题 1.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被人们称作“信息战争”的战例是 C 。 A、第四次中东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海湾战争 D、阿富汗战争 2.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武器 B、参战国的国际地位 C、人 D、作战的理论与方法 3.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 D 。 A、陆地和海洋 B、海洋和空中 C、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 D、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 4. A 是冷战结束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科索沃战争 5.英阿马岛战争发生于 B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6.海湾战争发生于 C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7.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查于一体的 A 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上军队行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A、指挥控制 B、后勤保障 C、参谋策划 D、协调联系 8.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 B 力量。 A、精神 B、物质 C、技术 D、信息 9.随着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用于战场,产生了许多新的作战形式,下面不属于新的作战形式的是 C 。 A、自然战 B、软杀战 C、运动战 D、电子战 10.在信息化战争中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 D 。 A、制陆权 B、制空权 C、制天权 D、制信息权 11.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结构为 A 状的网络结构。

A、扁平 B、椭圆 C、矩形 D、菱形 12.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战争所依赖的 A 基础,促使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 A、物质 B、信息 C、技术 D、保障 13.不断更新的 A 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A、作战理论 B、武器装备 B、人员质量D、信息技术 14.第三次中东战争中, A 以电子——火力交战方式显示军事优势。 A、以色列 B、伊拉克 C、巴勒斯坦 D、伊朗 15.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是 C 战争。 A、阿富汗 B、伊拉克 C、海湾 D、科索沃 16.“沙漠风暴”行动发生在 B 战争中。 A、阿富汗 B、海湾战争

《正义的胜利》(北师大)

《正义的胜利》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 2.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战况,让学生认识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讲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其对二战进程的影响,并了解苏联人民为反法西斯最终的胜利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 3.简要概括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会议的历史作用,为以后新的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4.以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为契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给人类带来的启迪,让学生意识到和平是世界发展的基本前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不得人心,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反抗,只有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

终胜利,从而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 2.通过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讲解,使学生知道正是由于苏联人民顽强的抵抗,才使斯大林格勒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真正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推动力这个道理。 3.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艰辛与曲折,自觉树立和平与发展的意识,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教学重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及影响。 【教学难点】 雅尔塔会议的评价。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复习第7课《疯狂的战车》的相关知识,设问:“为什么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总是如此狂妄?”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团结篇 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必然性(原因) 师生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是法西斯不断扩大的侵略战争,使其成为了世界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共同敌人,而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 导入下个知识点:阅图《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的纽芬兰湾会晤》教师简介:美英就双方联合达成一致,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开了个头。 2、建立:《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华盛顿 教师强调:文件的名称、签署的时间、签署的国家数量及地点。 学生归纳:《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 3、作用 师生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影响(作用) 4、认识: 教师启迪学生思考:通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和

现代战争剖析——信息化战争

现代战争剖析 从冷兵器时代战争、热兵器时代战争,到现代战争所包括的机械化战争、高技术 战争,每一步的发展与演变都体现着科技的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等领域都对军事领域有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军事信息化引起战争信息化,信息战成为信息时代崭新的作战样式。因此,现代战争主要是打信息战。但是,由战争及其他军事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种类在增多,杀伤破坏性能在提高,核生化武器在扩散,新的环境战的危险在增加。 “现代战争”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在核武器威胁下的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常规战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等领域都对军事领域有重要的影响。高技术武器装备对于战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尤其是美军使用的高技术武器几乎包括陆海空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夜视器材、隐型飞机、电子战武器、C3I系统等。这些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为多国部队提供了约70%的战略情报,其中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竟高达90%军事技术的发展使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战争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战争是指像以前那样的

真实且充满血腥味的战争,而无形的战争则是指高科技之间的竞争。侦察与监视技术和反侦察与监视技术共同构成了无形战争。 军事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是通过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技术性能而产生的。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导致一系列战术技术性能优越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问世并用于作战,使现代战争建立在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对现代作战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装备将广泛地渗透到战场的各个领域上。信息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并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以至于高科技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为“信息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国家的命脉。 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是为了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信息战是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信息战要与网络空间结合以发挥威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信息战中,计算机既是攻击敌人的武器,也是战争中双方攻击的重要目标。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一、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

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战争过程 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一轮至第三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3月27日~3月31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四轮至第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基地等核心军事目标,以瘫痪南联盟军事运作机制,瓦解其战斗力。同时,对南联盟全国各地的防空设施和重要军事目标继续进行轰炸。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八轮至第三十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

了解诺曼底登陆的意义

了解诺曼底登陆的意义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下面是由提供的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去了解! 了解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诺曼底登陆俨然成为了二战时期的“明星战役”,那么这场万人瞩目的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说到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世界形势,德国虽然是二战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有着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但是毕竟国内资源不足,再加上多线作战,前期的那些优势随着一段时间的僵持渐渐失去,尤其是随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失败,德国的颓势其实已经显露出来,可以说已经是奠定了失败的结果,而在1944年的6月,盟军组织的这次诺曼底登陆则是更加剧了德国的压力,并且加快了二战结束的进程。 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面就是对于德国而言,随着诺曼底登陆的胜利,盟军成功的在欧洲建立了第二战场,给了德国很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压力,使得德国陷入双线作战的境地之中,迫使德国一步步走向失败,最后导致德国提前投降。从第二个方面来看,诺曼底登陆解放了美军,使得美军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加大对于日本的打击力度,加快了二

战的结束。 总的来说,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就是以上两点,至于不少人认为的诺曼底登陆是二战转折点的说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如果说非要找出二战的转折点,那么这个转折点应该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更多的是起到了一个加速进程的作用,只不过因为美帝的宣传才使得诺曼底登陆更加有名罢了。 了解诺曼底登陆的主力国家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联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半岛对德国军队实施的大规模登陆战役。这一次登陆战役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盟军开辟了欧洲战场,同时又进一步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那么诺曼底登陆主力是哪国呢? 诺曼底登陆的主力应该是英美联军,也就是说,主力是英国和美国。当时英美联军的参战兵力主要有陆军第21集团军群、辖:美第一、英第二和加拿大第一等3个集团军。另有美第三集团军,登陆后与美第一集团军合编为第十二集团军群,共计39个师、10个装甲旅、10个突击队(陆战队)。海军由东部和西部两个直接护航舰队编成,共计大小舰只5000余艘。另有商船2000余艘。空军有美第八、第九集团军,英第二集团军,共计各型飞机12837架。 由此可以看出,英美联军的兵力在盟军总的兵力中占据了最大份额,因此主力军队就是靠英美联军。英美联军在西线的登陆,可能迫使德军崩溃,但也可能使德国军队转败为胜的好时机,但英美联的实力不容小觑,英美联军的空降兵、轰炸航空兵等,轮番轰炸登陆地区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管理学案例分析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造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指派和劳动方法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组织和管理不协调;生产设备、销售方法与市场不协调等原因。 采取的措施:工作定额,科学地确定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大批量培训工人;挑选,培训“第一流”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管理方法,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相分离;实行“例外管理”;改变生产模式、更新生产设备、改善销售方法,从而提高效益。 (2)行为管理认为造成生产量下降,缺勤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注重经济效益,强调工人是单纯的“经济人”,致使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采取的措施:强调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纪人”,通过改变人们对管理的方法的思考,视人为法宝;注重从工人的需求、动机、环境等方面对管理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处理上下级人员关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避免缺勤等不良现象,从而提高厂内效益。 (3)定量管理思想 (4)权变管理思想 案例一、艾森豪威尔的英明决策 1944年6月4日,盟军集中45个师、一万多架飞机、几千艘战舰,即将开始规模宏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大西洋上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却发来令人困扰的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面对气候恶劣的海峡一筹莫展。盟军司令部的司令官们都知道,登陆战发起的“D”日,对气象、天文和潮汐等自然因素条件都有要求。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了一份预报,有一个冷锋正向英吉利海峡移动,在冷锋过后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好转的天气。当时,联合气象组对6日的天气又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理想,但能满足登陆的起码条件。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果断做出最后决定:“好,我们行动吧!”后来虽因天气不好,使盟军空降兵损失了60%的装备,汹涌的海浪使一些登陆舰沉没,轰炸投弹效果差,但诺曼底登陆战一举成功,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问题: 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哪种类型?这一决策有何特点? 2、你如何评价艾森豪威尔的决策? 要点: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来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满意决策。满意决策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求得满意目标的决策。就管理领域来看,由于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目标的复杂性,绝对最优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决策通常都是满意决策,即相对“最优决策”,在现实条件下,力求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2、这个事例说明艾森豪威尔在选择登陆日即“D”日时,并没有追求十全十美,他们选择的“D”日—6月6日并不理想,强风、低云,诺曼底海滩上的海雾,这对登陆是不利的,但6月6日的天气状况能满足登陆的起码要求,所以选择6月6日为“D”日,符合“满意准则”。反之,如艾森豪威尔为找一个适合登陆的十全十美的好天气而延期登陆,后果将不堪设想,诺曼底登陆很可能化为泡影,这将给战争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结束时间将推迟,盟军将会付出更多代价。从这个角度看,艾森豪威尔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七大队二队十一班陈辉扬 诺曼底登陆战役,代号“霸王行动”,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困难、最危险的登陆战役。它的胜利使得盟军成功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纳粹德国腹背受敌,加速了德军的灭亡,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成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在谋略方面的出色运用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透析其成功的谋略运用对策,对于谋划未来可能遂行的渡海登岛作战任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战略背景 1944年初夏,苏联军队在东线战胜德军已成定局,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从东西两线夹击德军,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 二、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过程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剑滩、五处海滩;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

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河后结束。 三、诺曼底登陆战役取胜的关键 佯动造势,上演“空城计”。运用佯动造势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用谋的一大特色,可谓是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空城计”。为了把德军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牵制在远离诺曼底的地区,盟军打造声势,把一个营的兵力伪装成强大的集团军,在北欧唱起了“空城计”:一是让该营不断拍发虚构无线电报,经常让“军”跟“师”讲话,“旅”跟“师”联系,“师”又转接到“军”,“军”又转接到“集团军”。电台和报纸也有意无意的报道一些该“集团军”官兵的各种消息,这些“合乎情理”的虚假信息令德国人不得不相信盟军将要在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放弃了从那里抽调陆军的打算。盟军有效达成了牵制对手兵力的目的。 假戏真唱,暗度陈仓。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为了是德军对盟军将要在加来登陆的假情报深信不疑,盟军将计就计,假戏真唱,在加来对岸的英格兰的东南部,大胆地上演了一出由巴顿将军领衔主演的假戏—指挥一支虚构的拥有百万人的集团军进行欺骗,以造成盟军在加来登陆的假象。为此,那里一时间出现了越来越密集的无线电信号,而由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师们用帆布制造的假兵营、假医院、假仓库、假飞机、假大炮和用橡胶制作的充气假坦克,都令人注目地在英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在那里,甚至还出现了坦克停车场、油料堆集场、各种管道、污物处理场和不少登陆艇。与此同时,在英国的双重间谍也纷纷向德国报告这个集团军的各种情报。盟军飞机对德军占领

诺曼底登陆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役(2) 战役准备 为隐蔽战役企图,美、英对登陆地域的选择进行了周密分析比较,认为加来地区距英海岸仅20海里,便于航渡和支援,但德军防御很强;诺曼底地区距英海岸64.8海里,缺少良港,科唐坦半岛东部又有河网沼泽地和遍布灌木树篱的田块,不利于部队行动,但距英国的上船港口和战斗机基地较近,且德军防御薄弱,海滩和内陆条件较好。因此,最后选定奥恩河口至科唐坦半岛南端为登陆地域,由西向东分为5个登陆地段,代号依次为"犹他"(美军)、"奥马哈"(美军)、"哥尔德"(英军)、"朱诺"(加军)和"斯沃德"(英军)。 登陆部队编成第21集团军群,辖美第1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海军编成西部和东部两个特混舰队:西部特混舰队分为"U"和"O"登陆编队,输送美第1集团军2个师上陆,由美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东部特混舰队分为"G"、"J"和"S"登陆编队,输送英第2集团军3个师(含加拿大1个师)上陆,由英战术空军第2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每个登陆编队各有一个舰炮火力支援队担任炮火准备和炮火支援。两个特混舰队还各有一个后续登陆编队("B"和"L"编队),输送第二梯队上陆。另外,在登陆之前,计划在美、英登陆地段分别空降2个师和1个师。为实施登陆战役和发展陆上进攻,要求在英国集中近300万人的部队、5000余艘舰船(登陆运输舰艇4000余艘、作战舰艇1000余艘)和1万余架飞机,以保证登陆后增加兵力的速度超过德军调动预备队的速度。 战役前的准备工作周密而充分。盟军以飞机和舰艇进行长时间侦察,查明了登陆地域内德军的防御配系,掌握了较完整的情报资料。在登陆前几个月内,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对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铁路枢纽、桥梁、公路及其他重要目标进行持续的大规模轰炸,塞纳河上24座桥梁被炸毁18座,使德军运输系统瘫痪,部队机动受到极大限制。登陆前三周,对诺曼底周围机场进行轰炸,使其85%遭破坏。登陆前一周,英空军袭击德远程雷达站并使其大部受损,因此盟军登陆时基本未遇到德空军的抵抗。盟军还采取一系列战役伪装措施:在英格兰东部虚设一个由G.S.巴顿中将任司令的"美第1集团军群",原驻该处的部队调走后,营地仍伪装得和往常一样;在德机能侦察到的地方设置许多假登陆舰艇、坦克和滑翔机;飞机对加来地区的投弹量比诺曼底地区多一倍;登陆日(D日)前夜,小型舰只和飞机进行佯动,利用电子干扰器材模拟庞大登陆编队和机群。此外,还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上述措施旨在使德军在D日前后都一直认为盟军将在加来登陆并将大量预备队部署在该地区,从而为登陆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保证大量后续部队登陆,盟军还设计、制造了在登陆海滩由空心钢筋混凝土沉箱构成的人工港,并制定了铺设海底输油管计划。同时,在英国本土储备大量作战物资,部队反复进行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和陆海空三军模拟登陆联合演习。 战役实施 6月1日,登陆部队开始分别在英国南部15个港口上船。原定登陆日为6月5日,由于天气恶劣推迟24小时。各登陆编队从上船港驶抵怀特岛东南会合区后,沿五条航线航渡,由扫雷舰作先导,火力支援舰和飞机担任掩护。通过海峡中心线后,各登陆编队的航道由一条变为二条,分别供快速和慢速舰船使用。 6月6日凌晨,美第82、第101空降师和英第6空降师第一梯队共1.7万人,乘1200架运输机分别在科唐坦半岛南端和奥恩河口附近伞降着陆,任务是夺取海滩堤道和主要桥梁,占领主要登陆地段翼侧要点,阻止德军增援和保障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空降兵后续梯队使用滑翔机机降。伞降按计划完成,机降损失较大。5日午夜至6日5时,由2500架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实施航空火力准备,投弹约1万吨,轰炸登陆地域及其附近地区。登陆舰艇抢滩前,由大量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德军防御阵地进行轰炸和扫射。5时30分,100余艘火力支援舰对80公里登陆正面实施舰炮火力准备,随即转入火力支援,取得良好效果。在登陆后的纵深战斗中,舰炮继续实施有效的火力支援。登陆部队按各自的登陆时间(H时,6时30分~7时45分)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突击上陆,至9时基本突破德军阵地。除"奥马哈"登陆地段外,各登陆部队都已夺取较稳固的立足点。美军在"奥马哈"地段遭德军顽强抗击(隆美尔在盟军登陆前下令加固该地段防御工事并调去第352师),至日终前仅前进1.6~2.4公里。德军的抵抗主要集中在卡朗唐和卡昂。6~7日,盟军陆军部队达17.6万人,车辆2万台。两个人工港构件已拖过海峡,于16日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19日遭风暴袭击,损坏严重)。 至6月12日,各登陆地段连成正面80公里、纵深13~19公里的登陆场。17日,希特勒飞赴西线,命令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从巴约向海岸发起反击,分割盟军部队,并不惜代价守住瑟堡。18日,美登陆部队切断科唐坦半岛,21日在舰炮火力支援下向瑟堡发起总攻,迫使德国守军于29日投降。但由于在遍布灌木树篱的地形上作战,进展缓慢。英军预定D日夺取卡昂,因遭德军装甲师顽抗,至7月9日才攻克该城奥恩河北岸部分,19日占领全城,吸引德军大量预备队,有利于卡昂以西地区美军作战。 德军损兵折将,处境危急。6月10日,德西线装甲集群司令G.von施韦彭堡被盟军空军炸伤;28日,德第7集团军司令F.多尔曼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前线;7月3日,伦德施泰特被免去西线总司令职务,由H.G.von克卢格接替;7月17日,隆美尔被英国飞机炸伤,返回德国,其职务由克卢格兼任。 至7月初,美、英、加军已上陆100万人,车辆17万余辆,补给品近60万吨。因登陆场过小,盟军展开扩大登陆场的作战。7月18日,美军攻占交通枢纽圣洛,分割德军"B"集团军群。美、英、加军抵达卡昂、科蒙、莱赛一线后,形成正面150公里、纵深13~35公里的登陆场。至7月24日,地面总攻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攻占法国的第一阶段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对于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大意义,为组织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苏军在苏德战场胜利反攻,战争形势有利;战役前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成功地进行伪装与欺骗;正确选择登陆方向和时间;在主要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以及严密组织各种战役保障和后勤保障;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的有力配合。此外,德军防御薄弱,对登陆方向判断错误和指挥失误,致使塞纳河以北的部队不能适时调动和投入作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盟军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部队攻击力不强,建立登陆场的速度较慢,加之受风暴影响,使战役计划的完成推迟了43天。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44年6月6日展开,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五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只有法国及波兰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等。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双方兵力: 盟军:2,876,000 (7月25日) 德军:1,380,000(7月23日) 伤亡 美国: 29,000 人阵亡,101,600人受伤或失踪; 英国: 11,000人阵亡,54,000 人受伤或失踪; 加拿大: 5,000人阵亡,13,000 人受伤或失踪; 法国: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踪 德国:23,019人阵亡,67,060人受伤,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对战争的认识

对战争的认识 对于战争,或许其他的很多问题,我认为看历史书是有用的,但是一个问题,要去探究它的为什么,应该回到那个问题的本身的最微小的元素。 战争,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本性,为利益而争夺的本性。 一个人,有着自己的利益,当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争夺别人的利益时,就会形成一个集团,也就是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就有着共同利益就代表了团体内每一个人的利益。 一个团体,一个种族,多个种族,一个国家,再到一个军事联盟,比如二战时候的德意日。其实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利益、生存空间的争夺。 战争就是战争,人类要进化,一定会有战争的出现。 战争是以国家民族的名义,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血腥厮杀。是人类野蛮的集中体现,也是解决政治矛盾的终极手段:不能精神上征服,就肉体上毁灭。所以才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很自然的,没有政治,也就谈不上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最大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材料1、拯救大兵瑞恩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在这一天的进攻中,盟军总部发放阵亡通知单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阵亡了。而她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欧洲大陆战斗,还不知生死。 盟军司令马歇尔将军得知此情况,立刻下令派一只小分队去救他。最后,这只小分队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找到了瑞恩,并守住了一座连接巴黎和柏林两地的大挢。 材料2、越南战争 一位温柔美丽的女护士为了满足垂死伤员最后想喝水的要求,不惜冒死去汲水,结果被狙击手枪杀在水池旁边,为了抢回她圣洁的尸体,一共有十六位英勇的战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该死的水边. 战争从个体利益出发,当然是残酷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对整个人类的利益,以及后代的利益着想你就不会那么怨恨战争。政府说不要战争,只是迎合那些反战情绪的人。 我们的世界有一个规律,就是竞争,有人用劣根性这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这种本性,但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人如果没有这个“劣根性”。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培训资料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七大队二队十一班陈辉扬 诺曼底登陆战役,代号“霸王行动”,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困难、最危险的登陆战役。它的胜利使得盟军成功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纳粹德国腹背受敌,加速了德军的灭亡,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成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在谋略方面的出色运用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透析其成功的谋略运用对策,对于谋划未来可能遂行的渡海登岛作战任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战略背景 1944年初夏,苏联军队在东线战胜德军已成定局,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从东西两线夹击德军,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 二、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过程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剑滩、五处海滩;此后,

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河后结束。 三、诺曼底登陆战役取胜的关键 佯动造势,上演“空城计”。运用佯动造势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用谋的一大特色,可谓是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空城计”。为了把德军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牵制在远离诺曼底的地区,盟军打造声势,把一个营的兵力伪装成强大的集团军,在北欧唱起了“空城计”:一是让该营不断拍发虚构无线电报,经常让“军”跟“师”讲话,“旅”跟“师”联系,“师”又转接到“军”,“军”又转接到“集团军”。电台和报纸也有意无意的报道一些该“集团军”官兵的各种消息,这些“合乎情理”的虚假信息令德国人不得不相信盟军将要在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放弃了从那里抽调陆军的打算。盟军有效达成了牵制对手兵力的目的。 假戏真唱,暗度陈仓。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为了是德军对盟军将要在加来登陆的假情报深信不疑,盟军将计就计,假戏真唱,在加来对岸的英格兰的东南部,大胆地上演了一出由巴顿将军领衔主演的假戏—指挥一支虚构的拥有百万人的集团军进行欺骗,以造成盟军在加来登陆的假象。为此,那里一时间出现了越来越密集的无线电信号,而由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师们用帆布制造的假兵营、假医院、假仓库、假飞机、假大炮和用橡胶制作的充气假坦克,都令人注目地在英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在那里,甚至还出现了坦克停车场、油料堆集场、各种管道、污物处理场和不少登陆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 秦思 2011-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科索沃战争是继海湾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认真总结战争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情况 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争,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争的由来 科索沃问题由危机演变为战争,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复杂的内外背景。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 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渐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数百年间科索沃地位

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矛盾,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多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秘密选出了自己的总统。1994年阿族还成立了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到1998年7月该组织已发展到2万余人,一度控制了科索沃近1/3的领土,导致科索沃危机不断升级。需要指出的是,阿族分裂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除外部因素外,南在民族政策上的某些失误,也是阿民族分裂势力加以利用和不断策划民族分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 三是美等西方国家拔掉南联盟这颗钉子蓄谋已久。两极格局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把南联盟看作在欧洲彻底铲除共产主义和实施东扩战略的主要障碍。尽管科索沃问题纯属南联盟内政,但美等西方国家却以阻止南进行“种族清洗”为由,竭力推动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借机干涉南联盟内政。1998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推动联合国通过决议,压南做出单方面让步。1998年10月,北约国家大兵压境,以武力威胁逼其接受了具有“城下之盟”性质的“霍一米协议”。1999年1月16日,北约又借口南塞警察部队杀害拉察克村的45名阿族人(后经芬兰等国际法医小组证实死者都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而扬言对南动武。朗布依埃和巴黎和谈期间,美等北约国家逼南签署有损南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朗布依埃协议”,遭到南的断然拒绝,北约遂以此为借口对南大打出手。

【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模拟试卷带答案(2)

一、选择题 1.如下表格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历程。下表“重大转折”处的事件是 A.德国突袭波兰B.诺曼底登陆C.莫斯科保卫战D.斯大林格勒战役2.20世纪20年代,美国由于盛行一种思潮,引发了历时三年半经济大危机。这种思潮是A.国家干预B.自由放任C.垄断经济D.例行节俭 3.二战后期,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9月,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的事件是 A.日本宣布投降B.意大利宣布投降 C.德国宣布投降D.第二战场开辟 4.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往世界其他国家,中国也接受和保护了不少犹太人。当时犹太人主要受害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B.日本法西斯 C.意大利法西斯D.德国法西斯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守望相助、共同战斗,最终挫败了法西斯势力,以上评述的是二战 A.全面爆发的背景B.艰辛的抗争历程 C.胜利的主要原因D.深远的历史影响 6.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这说明罗斯福 A.对工业进行了调整 B.逐步走向了独裁 C.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增多”“达到最大规模”这些关键词直接有关的事件是A.凡尔登战役B.日本偷袭珍珠港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诺曼底登陆8.“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 A.调整工业 B.整顿银行

C.调整农业 D.以工代赈 9.“……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 A.华盛顿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10.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水稻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物价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以上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影响 D.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1.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 12.历史概念图是一种空间网络结构图,可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可以把碎片知识系统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念支架图如下,图中括号处应该是 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发表《开罗宣言》 C.发表《波茨坦公告》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3.牛津大学教授以赛亚曾说道:“罗斯福先生的典范促使全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事业得到加强。”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B.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D.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14.“不论是从战争史还是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看,它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首次宣布正义国家将结成同盟,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免于外来侵略,而且是为了世界一切人的人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