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谋篇布局 导学案 答案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布局谋篇 (含答案)

第三单元布局谋篇写作目标1.通过回顾学过的课文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学会自主总结不同文体布局谋篇的原则和方法。
2.能运用恰当的顺序和新颖的结构形式进行写作,努力提升习作水平。
3.在作文交流、修改的过程中,领悟作文布局谋篇的妙处,体会习作的乐趣。
回扣经典孔乙己(节选)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精| 彩| 点| 评选段开头交代了孔乙己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引出下文孔乙己的出场。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是解释说明的语句,表明是对往事的回忆。
文段中细说酒菜的价格,说明短衣帮的贫困,为下文写“九文”“四文”“十九个钱”作铺垫。
交代“我”的职务的变更,勾画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对长衫主顾唯恐侍候不周,对短衣帮能欺就欺,人势利冷酷。
蒲柳人家(节选)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
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
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全方位解析导学案1 人教课标版

散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全方位解析【题型描述】高考散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是指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此类题型的作用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等。
分析文章结构,实际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就会发现命题者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许多试卷都涉及到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
【提问模式】这个类型的试题,其提问方式通常是:.本文章开头(或结尾)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简要分析。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字左右。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理解文章的思路。
【实证分析】下面举例简析几种常见的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从内部对语段结构进行条分缕析,又能“出乎其外”,从而突破“分析文章结构”这个考点。
一、整体上的谋篇布局【命题热点】文章的结构布局,大体可分为纵式和横式。
比如叙事散文往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这便是一种纵式结构。
“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是一种纵式结构,表现为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某篇散文是按照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来行文,各个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可称之为横式结构。
另外,还有以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段落之间呈现出因果、正反、主次、类比、叙议等结构关系。
【典例传真】例.这篇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相关语段】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
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
起承转合--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35页PPT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高中诗歌鉴赏(老师版)

1、阅读下面两首元曲,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双调]清江引咏梅贯云石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①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②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注释]①偏宜:偏偏喜欢。
交:交结,交朋友。
②芳心:即芳情,优美的情怀。
这两首咏梅曲的三、四句都没有直接写梅,但着眼点、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两句,着眼于梅花的品性,因此运用对偶、拟人手法,写梅花偏偏喜欢与"雪月"交朋友,不招惹趋炎附势的蜂蝶,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两句,则着眼于梅花的四周环境,(2分)因此运用对仗、叠字手法,写明月清辉,淡烟飘渺的环境,以景衬梅,景中融情(2分)从侧面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隐约透露出几多春意。
(2分)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8分)谒岳王墓袁枚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咏西湖郁达夫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①。
【注】①: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在西湖筑防洪堤,后人名之曰"苏堤"。
(2)"江山也要伟人扶""江山也要文人捧"两句诗,一"扶"一"捧",境界各异,试指出"扶"和"捧"的不同含义,然后说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何不同。
(6分)(2)(6分)①(2分)扶:扶持,匡扶,呵护,映衬等(1分)。
(袁诗说江山也要伟人扶,强调一个"扶"。
"扶"字含义双关,既指人文景观使自然景观具有了生命、活力,有了意义,借死于杭州、葬于杭州的岳飞和生于杭州的于谦这两位民族英雄写西湖,为妩媚缠绵的西湖平添几许慷慨悲壮的阳刚之气,强调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的映衬;又指民族英雄匡扶〈保卫、呵护〉江山社稷的伟大意义。
起承转合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 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 要制造些波澜。外表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络 是严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完毕了,总 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好。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可分兀起、 平起。平起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 环境;渲染气氛,衬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 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 “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比赛胜负、“哪能〞 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 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 “因局方〞的句意。
麻雀 〔宋〕王安石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哀乐的转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感官的转换
村行 〔王禹偁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单独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布局谋篇(含答案)(20210923085649)

第三单元布局谋篇写作目标1.通回学的文认识不一样文体的特点,学会自主不一样文体布局篇的原和方法。
2.能运用适合的序和新的构形式行写作,努力提高作水平。
3.在作文沟通、改正的程中,悟作文布局篇的妙,领会作的趣。
回扣经典孔乙己()的酒店的格局,是和不一样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着水,能够随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夜晚散了工,凡是花四文,一碗酒,——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在每碗要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的喝了歇息;倘肯多花一文,便能够一碟煮笋,或许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假如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一菜,但些客,多是短衣帮,大略没有。
只有穿衫的,才踱店面近邻的房屋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起,便在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掌柜,子太傻,怕服侍不了衫主,就在外面做点事。
外面的短衣主,然简单,但叨叨不清的也很许多。
他常常要眼看着黄酒从子里舀出,看子底里有水没有,又看将子放在水里,而后放心:在重督之下,羼水也很。
所以了几日,掌柜又我干不了事。
幸荐的人情大,解雇不得,便改管温酒的一种无聊了。
精| 彩| 点|段开交代了孔乙己活的境——咸亨酒店,引出下文孔乙己的出。
“ 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是解明的句,表示是旧事的回。
文段中酒席的价钱,明短衣帮的困,下文写“九文”“四文”“十九个”作。
交代“我”的的更,勾勒出当的社会貌:衫主生怕服侍不周,短衣帮能欺就欺,人利冷峻。
蒲柳人家 ()不,看一丈青大娘能八方,她可管不了何子。
何家世代,一棵苗,何子的就是老生儿,他父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快要四十才落生的;偏是何子与众不一样,是他母一胎生下来的子。
一丈青大娘一听子呱呱地的叫声,喜泪如雨,又香又上供,又拜佛又愿。
洗三那一天,手了一只羊和三只,了个小宴;月那天,更了一口猪和六只,大宴。
她又跑遍沿河几个农村,挨挨乞琐碎布儿,何子了一件五颜六色的百家衣;百日那一天,何子穿上,抱出来客,赢得一片彩声。
到一周诞辰,打造了一个重量不小的包金命,金光,差一点儿把何子勒断了气。
高考诗歌导学案总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导学案11.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5.(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6.(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7.(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8.(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谋篇布局——结构技巧复习目标:1.熟悉和灵活运用诗歌专题常用的结构技巧。
2.从诗歌的谋篇布局入手,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3.掌握结构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考纲解读:本考点属于高考《考试大纲》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内容。
结构技巧的考查,多数以考查诗句的作用为主。
1.结构技巧常用术语:统领全篇、开门见山、线索、铺垫、照应、抑扬、承上启下(过渡)、层层深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2.常见的设问方式: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诗的XX句在诗中的作用?②这首诗的XX句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③请结合原诗赏析XX句在结构上的特点,有何作用?(二).诊断练习: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2011年江苏)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答题格式】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方法探究: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1、从前面的考题来看,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
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
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1高考大纲版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4分)答:由“秋阴时作渐向暝”到“更深”(1分),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1分),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1分)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1分)。
以“空间”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点绛唇途中逢管倅①赵彦端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别离何遽②,忍唱《阳关》③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 ①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
②何遽(jù):为什么那么快。
③《阳关》句:别离之曲。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4分)参考答案:①凄切的寒蝉,暗淡的夕阳,视听结合(1分);②营造了凄凉、冷清的氛围;(1分)③以景结情,写出了作者客送友人的无尽愁苦。
(2分)解题要点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或塑造)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诗中的结构作用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课堂学习案复习目标:从诗歌的谋篇布局入手,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结构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复习内容:一.“诊断练习”第1题1.我的答案存在的问题:2.提升训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南通市2014高三第二次调研)归朝欢〃和苏坚伯固苏轼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行色匆忙。
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
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4分)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二.“诊断练习”第2题1.我的答案存在的问题:2.提升训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原创题)乌栖曲李白姑苏台①上乌栖时②,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③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注] ①姑苏台:为吴王夫差所筑,上建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又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盛陈音乐,日与西施为水嬉。
②乌栖时,乌鸦停宿的时候,指黄昏。
③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工具。
阅读上面诗歌,试分析它的行文线索。
(4分)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
三.诊断练习第3题1.我的答案存在的问题:2.提升训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苏省南通市2015高三模拟试题)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①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写出了主人公整天凝睇不语的情形;②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③“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④结句寄托了对故人的思念。
四.本节课的收获:课后巩固案作业: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2012苏北四市高三语文三模)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2014山东高考模拟)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本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消息时写的。
②幢幢(chuáng chuáng):昏暗、摇曳的样子。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最后一句诗的作用。
(4分)[附]:常见结构技巧1.照应,包括首尾照应和照应文题两种,照应要答出“什么”和“什么”相照应(景还是情)。
其中,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3.句子考查,要注意位置,首句总领全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诗文的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什么)为下文的(什么)做铺垫。
如: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以景结情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使诗歌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如: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5.卒章显志是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行路难》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达了实现理想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