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
《观沧海》导学案及鉴赏

《观沧海》导学案及鉴赏引言:《观沧海》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观沧海》导学案及诗歌鉴赏,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观沧海》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育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二、学习重点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学习难点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四、学习过程(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
从小,海就是我的梦。
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描写大海的好句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3、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深刻。
4、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5、喜欢它宁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
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3、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解释。
5、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
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专题03 诗歌鉴赏选择题(导学案)-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三)选择题【真题体验】(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方法指导】解答古代诗歌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
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
细读选项,依据常见设误点,圈定选项中的敏感词语。
第三步,分析比对,定出答案。
综合比对四个选项,用排除法确定存疑选项的正误,并选出答案。
选择题常见设误点设误一:重点词句含义理解(2022全国乙卷)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0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白芬子中学“学案导学精讲多练”七上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设计者:潘有吉2016年9月22日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学【知识链接】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颔联和颈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观沧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
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一)自主学习课前熟读并背诵前两首古诗。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哉.()(二)合作学习1、学习《观沧海》①填空:《观沧海》一诗选自_《曹操集》_,作者_曹操_,字__孟德 _,__东汉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慷慨悲壮__见称。
②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向组长汇报。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泰来农场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古代诗歌四首》授课人:林青明课型:新授课打印时间:2014、9授课时间: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1·读“题目解说”,回答:沧海,即。
问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2、读“作者简介”,回答:曹操,三国时家、家、诗人。
字。
代表作有诗歌《》《》。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预习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什么意思?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3、结合语境,说说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课前预习:读“题目解说”,回答:“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
1、读“作者简介”,回答:王湾,代诗人。
现存诗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解释下列词语: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挥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钱塘湖春行》课前预习:1·读“题目解说”,回答:“钱塘湖”,即。
“春行”即春天出游。
题目点名了、、。
2、读“作者简介”,回答:白居易,字,晚年又叫。
代诗人。
著有《》。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请学生们阅读底下四首古代诗歌:《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 请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这些诗歌的作者是谁?他们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这些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有什么特点?
3. 请学生们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做好教室笔记。
二、教室进修
1. 请学生们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这四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3. 请学生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这四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宁创作背景。
4. 请学生们分析这四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比如比照、排比、夸张等。
5. 请学生们尝试模仿这四首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三、课后反思
1. 请学生们总结今天的进修收获和体会。
2. 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怎样的认识?你们觉得古代诗歌与摩登诗歌有什么不同?你们在创作古诗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
3. 请学生们将自己创作的古诗分享给全班同砚,并互相评判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创作能力。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0.《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诵读并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并背诵古代诗歌五首。
2.填空:(1) ,后不见来者。
,!(2)荡胸生层云,。
,。
(3) , 。
,衣冠朴素古风存。
(4) ,闻说鸡鸣见日升。
,。
(5)韩当离愁白日斜,。
,。
3.了解每一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4.分别说说每一首诗各写了什么?【合作学习】1.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2.“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诗句说一说,《望岳》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又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3.在《登飞来峰》这首诗中,从中“浮云”一词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游山西村》的主题又是什么?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表明了诗人的怎样的志向,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自我反思】用画思维导图、自我介绍等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达标检测】读古诗,完成诗后的练习。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口译)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4.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句直接抒情?哪句属于写景?你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3.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点拨】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这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刘碧海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考纲要求
2、明确考题方向和规律
3、掌握诗歌鉴赏方法之看懂题目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鉴赏考纲要求
2、掌握是个鉴赏方法之看懂题目
三、预习:
1、品析:朱庆余诗歌《近试上张水部》
2、赏析朱熹的《观书有感》
3、赏析唐代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4、赏析孟浩然《春晓》
5、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赏析刘辰翁的《忆秦娥》
7、赏析郑域的《昭君怨》
四、教学过程:
考纲要求
1、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鉴赏评价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怎么考
研透全国卷,明确方向,少走弯路
1、研读P95 第1---6题2013----2015全国卷
2、讨论探究:
(1)、都问什么?涉及什么考点?
(2)、考什么体裁?
(3)考什么题材?
(4)、命题形式有何特点?
诗歌怎么研读赏析?
《一》、看题目
1、题目内容似乎无关联,不看题目,猜不出诗歌内容:
试读品析:诗歌赏析,从一首诗开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诗歌《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酬朱庆馀》:猜猜他告诉朱庆馀什么信息?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2、试赏析朱熹的《观书有感》------由题目入手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méng chōng)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是写景的吗?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朱熹在这两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似乎没怎么写读书,他是用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
2、题目能反映诗歌情感内容
(1)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赤壁因什么出名?怀古怀的是谁?什么事情?
(2)、赏析唐代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猜猜看,题目内涵。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3)、赏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题目无法看出内容情感—看内容
(1)、以《无题》为名的:
例如李商隐的系列《无题》诗。
其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二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烛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只有词牌名的-怎么办?
格式:词牌名·题目无题目时,只有词牌名。
例1、去年期中考试题:刘辰翁的《忆秦娥》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例2、今年期中考试题:郑域的《昭君怨》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五、作业
用本节所学方法,试着鉴赏P95 第1---6题(2013----2015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