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好句摘抄
经典常谈之庄子好词好句摘抄

经典常谈之庄子好词好句摘抄庄子是中国道家哲学家,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不仅有许多深奥的哲学思想,而且还包含了许多优美的语言。
下面是一些庄子作品中的好句好词: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是庄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道本来就无法被完全把握,被描述的东西也只是表面的名字而已。
2. "无名之名,天地之始。
有名之名,万物之母。
" 这句话也来自庄子的《道德经》,讲的是道和名的关系,无名的道才是天地的开端。
3. "鱼举于道,失水而死;人通于道,失之而死。
" 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句话,寓意人们需要遵循道的指引来修身养性。
4.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这句话强调了庄子与自然的融合,人不能与自然割裂而单独存在。
5. "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草。
" 这是庄子的《逍遥游》中的一句话,表达了生命不同阶段的隐逸状态,比喻人生的不同境遇。
6.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句话讲的是内心情感的调和,达到中和的状态,才能与天地万物相融合。
7. "天下莫大于积德,莫小于念。
" 这句话强调道德积累的重要性,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会积累成大的善果。
8. "夫余以鲍螺为宝,而奚为其不知也。
吾用其观德行,而不以为珍;其余,如求得之珍而又恐失之,是其所以失之也。
" 这是庄子的《齐物论》中的一句话,表达了珍惜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珍宝。
9. "期而不珍,近而不亲。
" 这句话讲的是人们虽然身处彼此相近的位置,但是没有珍惜彼此,没有亲密感。
10. "请问,人之患何在?曰:“无知。
道德经经典段落

道德经经典段落好句好段是一篇文章的点缀。
那好句好段都有那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道德经经典段落的内容,欢迎欣赏道德经经典段落1(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二).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四).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五).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九).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精选160句)

道德经中句子道德经中经典句子(精选160句)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句子吧,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
究竟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中经典句子(精选160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2、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5、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经典100句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5.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 无为而治,其政闷闷;有为而治,其政察察。
8. 治大国,若烹小鲜。
9.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居善地,心善渊。
10.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13.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1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5. 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
16.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7.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18.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19. 善行无迹,善言无声。
20.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3. 静胜躁,寒胜热。
24. 天地之大德曰生。
25.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6.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7.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9.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0.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1.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3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34. 善者不争,仁者不忧。
35.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6.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7.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38.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39.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1.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好词好句感悟

老子好词好句感悟
1.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味着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用语言去描述道是无法完全表达的。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智去体悟道,而不是死守字面上的理解。
2.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学会"反",即反常规思维。
世间万物的运行往往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只有突破固有思维,才能洞见事物的本质。
这启发我们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
3. "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将水比作至高无上的善。
水的特性是虚怀若谷、淡泊宁静、滋润万物。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像水一样,保持谦逊、宽容、适应环境的品质,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这句话阐述了智慧和明白的区别。
知道他人,只是表面的智慧;真正的明白,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深刻认识。
这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在的自我觉醒,而不是停留在外在的知识层面。
5. "善行无辙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这句话描述了圣人行事的高超境界。
善行是没有固定的踪迹可循的,因为圣人能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矩。
这启发我们要保持
灵活多变的思维,不要被成见所束缚。
老子的语句蕴含着许多人生智慧,启迪我们保持开放、包容、谦逊的品质,突破常规思维,追求内在的自我觉醒。
精选《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赏析!道德经是一部经典著作,我非常喜欢,其中深奥的道家哲学是我非常推崇和推荐学习的,读过之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收获很多不一样的心得,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文化底蕴。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忽。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帛甲本老子第58章〔注:蓝色字,帛甲本缺,是参照其他版本补上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行本道德经第14章两个版本在细节上有不少差异。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注释】:(wēi)上微下耳,可能通“聻〞(jiàn),本意是微小的声音。
引申为“微〞,微小,细微。
希:寂静无声,大音假设希。
捪:〔mín〕通“抿〞,抚摸。
夷:无形之物。
至計:全部都计数出来。
:(kǔn)外口内束,可能通“捆〞,捆绑、归结;帛乙本是“〞;王弼本是“混〞。
【解析“〞“希〞和“夷〞】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
——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续三·卷十四我理解:人死为鬼,鬼是有形体的,因为人死去之后,还有活着的人对他有印象,能想起他的样子。
这个阶段,叫做“鬼〞。
鬼死为聻: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慢慢被人遗忘,只是偶尔有关于他的声音。
这个阶段,叫做“聻〞。
聻死为希:再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没有人再提起了,只有他的坟和在世上留下的痕迹,比方比方住过的屋子,在无声地述说着他曾活过。
道德经中的优美句子

道德经中的优美句子1、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出自道德经第39章)这里的“一”就是道的意思,按照道的规律去行事。
天如果不能够保持明澈,恐怕就要崩裂,地如果不能保持安宁,就会荒废,山崩地裂。
神如果不能保持灵慧,恐怕就要停歇,谷如果不能保持充盈,就会干涸。
万物如果不能保持生长,就会灭绝,而王侯也要保持领袖的地位,天下才能安宁。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出自道德经第40章)事物总是向着它的相反的方向去发展的,这也是大道运行的规律。
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保持柔弱的地位,这是道得以发挥作用的状态,只有柔弱才能保持道用。
过刚易折,情深不寿,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时候。
真正有智慧的人,自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道在发挥作用的时,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让一切顺其自然,不去干涉,不强加入自己的意志,留给万物充分的空间,柔弱顺应,生生不息。
3、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出自道德经第39章)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高贵与低贱本就是相互衬托的,它们都是事物统一性中的一体两面。
之所以彼此之间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是因为人心的分别和喜恶。
在大道之中,这些都是它的其中一部分,而人们因为各自的分别和喜恶,就会产生各自的痛苦和烦恼。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第58章)小学课本中“塞翁失马”的故事,则是对这句话最形象的诠释。
许多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福和祸都是大道中的一体两面,随着条件的不同,彼此就会发生转换。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也时时刻刻在鼓励我们前方还有希望。
5、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出自道德经第42章)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带有阴阳二气,阴阳柔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一团“和气”。
而万物也由这阴阳相合而生的和气所致,正是有了这阴阳二气的交和,才使得万物得以安宁,生生不息。
道德经100句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文化经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100句摘录,这些摘录包括了一些经典的思想和哲理:1.道可道,非常道。
2.名可名,非常名。
3.无,名天地之始。
4.有,名万物之母。
5.夫唯无,是以不欲。
6.无欲,以观其妙。
7.有欲,以观其徼。
8.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11.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12.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3.天长地久。
1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16.外其身而身存。
17.非以其无私邪?18.故能成其私。
19.养生丧生,是谓玄德。
20.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2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26.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8.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29.以无为有,以虚为盈。
3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1.常争者,天下皆择我以抗之。
3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33.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6.智者众,贼虫作。
3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38.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39.我愚人多,贵食客。
40.非常之道,以恢恢。
41.哀伤者胜。
4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43.汝欲先天下,天下将俾汝先。
44.天下之至至,犹未始有,而后得之。
45.天下兮,毁之而弗害,使我心兮愚。
4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47.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8.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49.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5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好句摘抄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那我们该如何写这本书的笔记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道德经好句摘抄,一起来看看。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
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5)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
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经》
7)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道德经》
8)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一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
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
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
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
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
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不由让我反思,吃饭真得需要搞那么复杂么?农村就是这样,自家地里种的应季家常菜摘出来吃而已。
换季时候,自然就有新品种的菜吃了。
虽然不顿顿创新或天天创新,但随着时令更迭,自然会季季创新;而我们现在由于流通的发达,一季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反倒看什么菜都平淡无奇、毫无食欲。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违背自然规律,让每种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再辅以现代化学手段施肥、催熟、杂交、转基因……菜的味道能好么?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
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
哪管什么珍稀动物、保护动物;平常百姓烧菜也普遍以创新为目标了;为了迎合这种趣味,打开电视,各频道、各时段都有美食节目,主持人总是面色红润、嘴泛油光地推荐:“哇,这个菜爽、滑、香,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剂现象也是如此。
一开始是为了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保存问题;慢慢地,演变为改良口感和观感;现在居然演变为用添加剂模拟或者用添加剂生造!所谓用添加剂模拟,比如奶茶,本来应该是红茶加奶,而“一年卖出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剂直接模拟,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口感吸引消费者。
所谓添加剂生造,严重体现在儿童零食制造业中,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感、各种包装的零食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来,这些食品中添加剂已经成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只有各种配比、各种品类的添加剂勾兑组合出来的“色香味”,就是为了诱使没有辨识能力的小朋友成为其忠实主顾。
处于长身体阶段、最需要营养的小朋友成日受到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添加剂泛滥成灾,商家有主要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视觉”、“味觉”的极大满足,过最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误食不良商家的诱饵。
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二文/刘源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其中“以柔克刚”,就是
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坚强,不表现柔弱;应当表现聪明,不表现愚鲁。
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可表现柔弱,不表现坚强,可表现愚鲁,不表现聪明,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
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良方。
天文地理,各有专著论述。
在为人处世这方面,道家可谓击中要害。
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谈论了诸子思想的造旨,并历数了儒法墨等诸家长短,却惟独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贬。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揭示了为人处事中极奥秘的观点。
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
竞争者取胜的诀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对万事生长历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让人感到它们的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累。
或许你以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不然。
在严酷的现实中,却容易处处碰壁,事事不顺。
这时你不妨看看《老子》。
它并不要求人们消极遁世,它貌似出世的书,谈的却尽是入世的道理。
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达到目的,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天下竞争之术化为艺术的智者。
有时,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与人争强胜斗胜。
结果呢?也许表面上你胜利,痛快淋漓地将对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顿,可事实上,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埋下了更大隐患,无形中给自己留下更多障碍。
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将大大超过那一时的风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都是深奥而又检朴的道理。
为人处事,或与人竞争中,只图一时快意的以强压强,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能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刚。
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大柔排柔,至刚无刚。
其实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静。
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
”这可是对领导用人之术的至理名言,可古今会意者又有多少?曹操深知此之重。
,赤着脚去迎许攸,得以火烧乌巢,大破袁军;刘备也知此理,三顾茅庐去请村夫诸葛亮,得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共产党人也明此理,将军与士兵同食同宿,终克天下。
相反,如果领导者只知用严刑酷法来维护自己神圣的尊严,既使让臣民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他的部下会给他卖命?他的天下会长久?
中国有古训:得人心者得天下。
试问,不以怀柔来安抚人民,又怎可得人心?田氏小斗进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结果归之如流,终以田氏代齐。
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
”拿破仑等好战者不明此理,自恃武力强大,穷兵黩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岛。
悲夫!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语言是无法表达一切道理的。
了解“道”的人无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语明白,就像明眼人无法向瞎子解释什么是颜色(这句话个人不是很看好;;转者注)。
言者不知,知者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所以,
理想的人格是:挫锐、解纷、同尘、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含敛光辉。
道德经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