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磷和水体富营养化

磷和水体富营养化

磷和水体富营养化摘要:阐述了对于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及磷在其中的作用,并结合国内外禁、限磷经验及对无磷助剂的研究成果。

认为因地制宜、防治结合和提高综合治理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助剂;富营养化;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对于水——这个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环境因素的关注更为突出。

虽然地球上2 /3以上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 7%是海水,可利用的水仅占0 .0 17%,可获得的地表饮用水为0 .6 2 3%。

而近年来在些可利用的河流、湖泊中,有一部分已经出现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使可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减少。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学者对水的富营养化问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大多数人认为,磷和氮是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为此,各国相继采取禁、限磷措施。

本文对富营养化的研究状况、磷在其中的作用及目前国际上对此的看法和措施做一综述。

1 水体富营养化及磷在其中的作用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是藻类的超常生长。

藻类生长需要营养物质,但过多的营养物质排入水体,特别是在湖泊、水库和港湾等封闭或半封闭水体就会造成富营养化。

藻类的异常生长使水道阻塞,鱼类生存空间缩小,水体生色,透明度降低,其分泌物又能引起水臭、水味,在给水处理中造成困难。

更重要的是富营养化还能破坏水生生态平衡,使有机物生长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

其后果是:①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繁殖,使水体耗氧量大大增加;②生长在水层深处的藻类因呼吸作用大量耗氧;③沉于水底的死亡藻类的厌氧分解的过程中促使厌氧菌繁殖。

综合上述作用,富营养发生后,将先引起水底有机物消耗速度超过其生长速度,处于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渐向上扩展,严重时可使水体完全变为腐化区。

这样由富营养化而引起的有机体大量生长的结果,倒过来又走向其反面,藻类、植物及水生物、鱼类趋于死亡甚至绝迹。

对于水体中藻类来说,营养物质指的是那些促进其生长或修复其组织的能源性物质。

关键性的营养物质是氮和磷的化合物,微量的营养物质是指镁、锌、钼、钒、硼、氯和钴等的化合物。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标题: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一种有效的湖泊管理方法导语:富营养化湖泊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

富营养化湖泊的沉积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磷储量,而磷是引起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磷原位控制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原理、应用、效果以及展望,旨在通过对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

一、磷与富营养化湖泊的关系磷是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营养物质,常见于陆地和水体中。

在水体中,磷主要以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磷是湖泊水体中存在的主要形式。

富营养化湖泊的沉积物中富集了大量的磷,这些磷会通过水体的再循环、底泥悬浮、光合作用等途径进入水体中,从而导致湖泊的富营养化。

控制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含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二、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原理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是一种通过添加磷吸附剂来控制沉积物中磷含量的方法。

该技术的原理是在湖泊底泥层中添加磷吸附剂,使其与底泥中的磷形成化学反应,从而将底泥中的磷固定住,阻止其进入湖泊水体中,达到控制磷循环的目的。

通过添加磷吸附剂还能够改变沉积物的物化性质,减缓底泥中磷的释放速率,延缓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三、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效果1. 应用范围磷原位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中。

无论是城市湖泊、农田水库还是饮用水源湖等类型的湖泊,都可以利用磷原位控制技术来控制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减缓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

2. 控制效果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减少磷向水体释放的速率。

研究表明,在经过磷原位控制技术处理后的湖泊中,水体中总磷和溶解性无机磷的浓度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磷原位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湖泊管理方法,我对其前景感到乐观。

浅谈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磷的影响研究论文

浅谈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磷的影响研究论文

浅谈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磷的影响研究论文浅谈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磷的影响研究论文沉积物中的磷是水体重要的内源污染物,其磷的释放对富营养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对于抑制磷释放的措施很多,其中水生植物以其高效、低耗、低投资及有利于修复水生态环境,吸收水体中磷营养物等特点,用于治理水体的富营养化,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共识。

因此,研究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磷的释放规律、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各赋存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1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磷在沉积物中有多种赋存形态,由于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沉积物中的磷形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国内外都不一样。

对于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分类,针对现今研究热点,较多关注藻类可利用性磷。

伴随对沉积物中磷的研究逐步加深和提取方法的提高,目前,对各赋存形态磷的分析采用改良的Ruttenbery 法,磷分为交换态磷(Ex-P)、铝磷(Al-P)、铁磷(Fe-P)、闭蓄态磷(Oc-P)、自生钙磷(ACa-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

其中交换态磷(Ex-P)、铝磷(Al-P)和铁磷(Fe-P)属于不稳态磷(labile phosphorus,LP),这种磷在氧化还原等沉积物环境因素变化时,会变成可溶性磷并迁移至间隙水,成为容易被生物利用的无机磷,它们都是导致藻类爆发的重要磷营养物质;而闭蓄态磷(Oc-P)、自生钙磷(ACa-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相对前三种磷形态要难被分解,对间隙水和上覆水的影响较小。

研究表明,大多数湖泊沉积物中不稳态磷占赋存形态磷总量的10 %左右,该种形态磷占有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但在富营养化湖泊中,沉积物中所有不稳态磷的量占全磷比例可达到35 %以上。

2 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2.1 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泥水界面是上覆水和沉积物之间至关重要的物质交换区,各形态磷在泥水界面的交换过程是水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1. 富营养化湖泊问题富营养化湖泊是指湖泊中富含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磷和氮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湖泊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其中,磷是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富营养化湖泊水质的恶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等问题,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 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针对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湖泊中沉积物内磷素的形态和有效性,达到控制湖泊中磷素迁移和释放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治理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 基本原理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将容易被水体吸收的无机磷转化为难以迁移的有机磷,或者将磷固定在沉积物中,减少其在水体中的释放。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湖泊中磷的循环和释放,从而改善湖泊的水质。

4. 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例如生物修复技术、化学沉淀技术、微生物降解技术等。

这些手段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达到控制磷释放的目的。

结合湖泊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

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技术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结合其他治理手段,如水体循环调控、生态修复等,可以更全面地解决富营养化湖泊问题。

总结回顾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提出的有效技术手段。

通过改变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和有效性,可以有效控制湖泊中磷的释放,改善水质环境。

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解决存在的挑战。

结合其他治理手段,可以更全面地解决富营养化湖泊问题,达到水质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目标。

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的迁移转化研究

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的迁移转化研究

目录摘要 ................................................................................................................................................ I II Abstract........................................................................................................................................... I V 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 湖泊中磷的不同形态及意义 (2)1.2.2 磷的不同化学形态的提取方法的发展 (4)1.2.3 磷酸盐提取检测方法 (5)1.2.4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6)1.2.5 有机磷的提取与表征方法 (7)1.2.6 湖泊中碱性磷酸酶的研究进展 (9)1.3 研究意义 (9)1.4 研究内容 (10)1.5 技术路线 (11)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2)2.1 研究区域概况 (12)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2.3 样品分析 (13)第三章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 (14)3.1 引言 (14)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5)3.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5)3.2.2 SMT分级提取法 (15)3.2.3 分析方法 (16)3.3 实验结果分析 (16)3.3.1 湖泊沉积物中磷含量变化 (16)3.3.2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 (17)3.4 结果与讨论 (19)3.5 本章小结 (20)第四章沉积物中铁结合的磷的迁移转化及重要作用 (21)4.1 引言 (21)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4.2.2 氧气渗透动力学实验 (22)4.2.3 铁结合的磷的氧气培养实验 (23)4.2.4 P形态连续提取 (24)4.3 分析与测试 (24)4.3.1 测试方法 (24)4.3.2 样品分析与检测 (24)4.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4.3.2.2 57Fe-Mössbauer光谱 (25)4.3.2.3 总元素组成和硫化物含量 (25)I4.3.3 数据分析方法 (25)4.4 实验结果分析 (26)4.4.1 氧气动力学实验结果 (26)4.4.2 沉积物剖面中磷库的变化 (27)4.4.3 Fe2+和DRP在间隙水中的扩散 (28)4.4.4 SEM-EDS分析 (29)4.4.5 57Fe-Mössbauer光谱 (30)4.5 结果与讨论 (33)4.5.1 氧气动力学的影响 (33)4.5.2 铁结合磷的来源识别 (34)4.5.3 铁结合磷的迁移转化 (36)4.5.4 Fe-P的中间体作用 (37)4.6 本章小结 (38)第五章沉积物有机磷的来源识别与迁移转化 (39)5.1 引言 (39)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0)5.2.1 样品采集 (40)5.2.2 沉积物P形态连续分析 (40)5.2.3 溶液31P-NMR光谱分析 (41)5.2.4 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C与N稳定同位素的测量 (41)5.2.5 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和酶动力学参数测量 (42)5.3实验结果分析 (43)5.3.1 C/N质量比以及δ13C和δ15N对沉积物剖面的影响 (43)5.3.2 沉积物岩芯中磷组分的浓度和变化 (44)5.3.3 沉积物中的APA和酶动力学参数 (47)5.4 结果与讨论 (47)5.4.1 沉积藻类是沉积物中含磷有机物的来源 (47)5.4.2 Po组分之间的关系 (49)5.4.3 APA对沉积物中Po的调节作用 (53)5.5 本章小结 (55)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57)6.1 结论 (57)6.2 创新点与不足 (58)6.2.1 创新点 (58)6.2.2不足 (58)参考文献 (59)致谢 (74)作者简介 (75)II摘要磷(P)的过量输入而引起的淡水湖泊富营养化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严重的水环境问题。

湖泊沉积物中磷释放的研究进展

湖泊沉积物中磷释放的研究进展

土壤 (Soils), 2004, 36 (1): 12~15湖泊沉积物中磷释放的研究进展 高 丽 杨 浩 周健民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摘 要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也是湖泊内源性P的主要来源。

沉积物中部分固定的P 可通过分解或溶解作用而释放磷酸盐到沉积物间隙水中,然后通过扩散作用或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而释放到上覆水体中。

本文就目前对沉积物P释放的影响因素及释放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释放;间隙水扩散;释放机制中图分类号 X524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也是湖泊内源性P的主要来源。

不少湖泊调查资料表明,当入湖营养盐减少或完全截污后,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作用仍会使水质继续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甚至出现“水华”[1、2]。

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3],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对水体的营养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P的释放行为对于湖泊水质的治理和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对于浅水湖泊而言,来自各种途径的营养物,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释放作用,其中一部分沉积于湖泊底部,成为湖体营养物的内负荷。

在一定条件下,由于风力和湖流引起湖泊底部沉积物的扰动使沉积物处于再悬浮状态,这种再悬浮状态会强烈的影响P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再分配,部分营养元素可从沉积物中向上层水体释放,使水体营养负荷增加[4]。

P在沉积物-水界面循环受溶解释放以及间隙水扩散两个过程的控制。

1 P的释放 沉积物P的释放涉及到的过程有解吸附、分解、配位体交换以及酶水解作用。

当沉积物中P以可溶无机P形式存在时,可通过扩散、风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生物扰动以及平流(如气体沸腾)等方式进入上覆水体[5]。

影响沉积物P释放的因子很多,现概括如下:1.1 沉积物中P含量和形态沉积物中P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迁移和释放的一个主要因子,这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P释放的一个热点。

湖泊富营养化与氮磷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湖泊富营养化与氮磷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湖泊富营养化与氮磷循环的相关性研究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过剩的现象,特别是氮磷元素。

这一现象会导致水体中生物生长的过度,进而破坏湖泊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深入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以及氮磷元素在其循环中的作用,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如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

氮磷元素是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基本元素,它们在肥料和污水中含量较高。

当这些污染物进入湖泊时,它们会加速湖泊中藻类和植物的生长,形成藻华。

藻华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中生物无法存活,最终引发湖泊富营养化。

氮磷循环是湖泊富营养化中一个重要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氮化、硝化和脱氮过程。

氮化指的是将氨氮转化为氨基酸,而硝化则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

这两个过程可以提供藻类和植物所需的氮源。

然而,氮化和硝化过程也会产生过量的氮,进而造成水体中氮的积累。

脱氮过程则是将水体中的氮还原为气体形式,从而减少氮的含量。

与氮循环不同,磷循环主要涉及到磷的吸附和释放过程。

磷是湖泊中限制生物生长的关键营养物质之一。

它主要通过沉积物进入湖泊,并与悬浮颗粒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

然而,湖泊底部的缺氧环境能够导致这些不溶性磷酸盐释放,进而使水体中的磷含量增加。

此外,沉水植物和藻类的落叶也会导致磷释放,从而加剧湖泊富营养化。

在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控制因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一个重要的控制因子是氮磷比。

研究表明,当水体中的氮磷比小于16∶1时,湖泊更容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这是因为氮磷比低于这个阈值时,氮成为限制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从而刺激过度的藻类生长。

此外,湖泊富营养化还会对水质产生一系列影响。

高浓度的藻类和悬浮颗粒会降低水质的透明度,影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存。

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进而干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对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标准物质研制_袁建

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标准物质研制_袁建
太湖和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和第三大淡水湖具有灌溉航运渔业生产供水纳水调节气候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业上化肥和农药的过用旅游业快速发展等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造成了太湖和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下降鱼类减产等严重后果两个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亟候选物的采集和制备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时间为2010年采样点用水温1368将采集的沉积物候选物样品手工分成小块放在干净的塑料布上风干约周去除石块贝壳及植物根茎等杂物
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标准物质研制

1, 2 2* 2 建 ,王亚平 ,许春雪
( 1.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
2.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37 )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与沉积物中磷元素的形态有密切关系 。 为了准确测定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 欧 盟在 2000 年研制了第一个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标准物质 ( BCR 684 ) , 但基本用尽已不能满足需求, 而且该 标准物质采集于欧洲某湖泊, 沉积物类型及污染情况与我国湖泊不相匹配 。本文结合我国沉积物的类型和 , 湖泊污染状况 研 制 了 我 国 首 批 2 个 湖 泊 沉 积 物 中 磷 形 态 标 准 物 质 ( 批 准 编 号 为 GBW 07462 和 GBW 07463 ) 。候选物样品采集地点为江苏太湖和湖南洞庭湖 , 样品经过自然干燥、 研磨、 灭菌、 陈化等加工处理, 随机抽取 15 个子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F 检验法) 进行均匀性检验, 检验的 F 实测值均小于临界值, 表明 样品均匀性良好。根据 ISO 导则 35 推荐方法对候选物样品在一年内进行 4 次稳定性检查, 分析结果无方向 性变化, 再通过 2 次验证实验, 样品稳定性良好。此批磷形态标准物质采用 8 家实验室联合定值, 定值参数 无机磷、 有机磷、 磷灰石态磷、 非磷灰石态磷; 磷形态提取方法采用欧盟 SMT 法, 测定 包括 5 种磷形态: 总磷、 方法采用钼锑钪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实验过程中用欧盟 BCR 684 作为质量监控 ) ; 按照 《一级标准物质研制规范》 ( JJG 1006 —1994 ) 和 ISO 导则 35 的要求给出了 5 种磷形态的标准值和不确定度。 此批磷形态标准物质样品代表了我国典型富营养化湖泊的沉积物类型 , 采样点的区域代表性强, 定值项目选 择合理、 量值准确, 可应用于环境、 地质、 农业、 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沉积物的磷形态样品质量监控 。 关键词: 沉积物; 磷; 形态标准物质; 欧盟 SMT 法; 钼锑钪光度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中图分类号: O613. 62 ; TQ421. 31 ; O657. 31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 境问题, 国际上 30% ~ 40% 的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研究环境科学学院摘要:研究湖泊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对防治湖泊的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工作中,应用连续提取化学提取法对芜湖市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进行连续提取和测定.结果发现,在表层沉积物中,不同湖泊铁磷含量介于20ug/g-55ug/g,有机磷含量介于14ug/g-35ug/g。

凤鸣湖沉积物中铁磷含量可达35%~45%,可以发现铁磷在所有湖泊中所占比例最大,并且这3个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含量差别十分明显。

实验证明,沉积物中铁磷和有机磷与水体磷含量有良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 磷形态; 水体富营养化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phosphorus forms in the sediments and lakeeutrophicationXxxx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Abstract:Study on the existing forms of phosphorus in sedments from lake and relation with lake eutroph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ing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about lake eutrophication etc. In this research, the forms of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were extracted and determined sequentially with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in Lake Fengming, Lake Jinghu and Lake Jiuliantang in Wuhu city . The Fe-bound P content range from 20ug/g to 55ug/g , organic phosphorus range from14ug/g to 35ug/g ,while the related content of Fe-bound P in Fengminghu was higher, reaching 35%~45%. We found Fe-bound P is the dominant form in the sediments of these three lakes. The forms of organic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se three lakes differed markedly. Iron-bound phosphorus and organic phosphorus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The union analysis on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in different lakes may discover that very close linear relations exist between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and iron -bound phosphorus、organic phosphorus which exist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lakes.Key words: lakes ; sediment ; phosphorus forms ; water eutrophication 1引言伴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使人们对湖泊环境中营养元素(氮、磷等)的含量、分布和迁移转换规律极其关注。

沉积物是湖泊中营养物质的主要归宿,进人沉积物的营养物质可通过水-土界面重新迁移到水体中,沉积物中营养物质(氮、磷等)是水体潜在的释放源,它可使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状态,但营养盐的释放与其赋存状态有重要联系,因此,研究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形态对了解营养盐的释放和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人们对磷在湖泊中的含量水平、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其地球循环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湖泊水体中的磷主要以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的形式存在,其中无机态磷又包括铁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残留态磷和吸附态磷等。

湖泊沉积物是湖泊中磷的归宿,湖水中的磷通过颗粒吸附、自生沉积及生物沉积等方式进入沉积物。

但是,沉积物中的磷并不是简单堆积,在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矿化降解引起沉积物环境中氧化还原、pH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对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造成影响。

在这样一个地球化学过程中,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要发生变化,各种相态之间也可能发生转换,此变化引起沉积物中的磷向上覆水体的再释放,沉积磷重新参加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是湖泊重要的营养物来源。

因此,研究湖泊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是了解湖泊系统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面,对防治湖泊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2,3,4,5,6]。

凤鸣湖、镜湖和九莲塘都是安徽省芜湖市的城市湖泊,分别位于城北、城中和城东。

虽然近年来芜湖市政府不遗余力的加大治理力度,但是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并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因此,本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技术”研究此三个湖泊沉积物中的磷的赋存形态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对于了解城市湖泊系统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采样与分析方法2.1样品采集与处理2006年11月分别在凤鸣湖、镜湖和九莲塘采集表层沉积物.凤鸣湖南半湖F1点在调查期间出现大范围的水草疯长现象,沿岸区域水草已经完全覆盖水面,确定为较严重的水华现象。

其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明显高于北半湖的F2点。

F2点位于凤鸣湖大桥以北,基本无水草,水体清澈见底。

镜湖J1和J2点分别代表东部与西部湖区。

J2点附近可以观察到水面漂浮着水草,沉积物中总磷含量自东向西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九莲塘观测期间水质良好,没有见到水草疯长的现象。

不同湖泊的相对地理位置与采样点分布见图1。

采样时利用自行制作的便携式采样器从每个采样点分别采集2-3个重复样,在不锈钢盆中充分搅匀,装入密实塑料袋。

同步取相应采样点位处的水样。

样品运回实验室后,各取沉积物100g左右,用铝箔包住,放入冷冻干燥机中干燥4d.取出后碾磨、过筛(150目),保存于聚乙烯瓶中,用密实袋封装,置于冷藏柜中待用. 表1显示了沉积物各采样点与水体的基本理化特征。

图1 不同湖泊的地理位置与采样点分布图表1 采样点沉积物与水体的基本理化特征凤鸣湖镜湖九莲塘F1 F2 J1 J2 T1 T2总磷(ug/g)143.347 122.108 120.591 127.625 147.199 129.591 pH值 6.40 6.58 6.85 7.23 6.72 6.94 水体总磷0.264 0.204 0.217 0.191 0.161 0.185(mg/L)含水率(%) 12.15 10.24 20.07 21.36 27.63 24.38注:用“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沉积物样品中的总磷 [7]。

2.2 分级提取和分析测定用“酸溶钼锑抗比色法”(GB7852-87 )测定沉积物样品和水样中的总磷。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方法研究沉积物磷的形态。

现代湖泊沉积物主要是由有机质、未定型矿物和离散矿物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为了准确描述沉积物中磷与湖泊沉积过程的关系,研究沉积磷的矿物学和化学特征是十分必要的,Williams(1971)、Froelich(1982)、Baturin(1988)等人也先后提出了各种对于沉积物或土壤中磷形态的提取方法,Ruttenberg[8]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专门针对海洋沉积物提出了更为有效的“连续提取法”(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来研究各种磷的存在形态。

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王春雨[9]等“Ruttenberg连续提取技术”,对湖泊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

根据提取液的化学强度,把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吸附态磷(Loosely sorbed P)、铁结合态磷(Fe-bound P),钙结合态磷(Ca-bound P),矿物晶格中结合力强的残留态磷(Detrial-P)和有机态磷(Organic-P)。

(1) 吸附态磷:该部分磷主要是指被沉积物矿物颗粒表面吸附的磷酸盐,其中水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纤铁矿等活性铁矿物表面吸附的磷占较大比例,粘土矿物如伊利石、蒙脱石等也能吸附一定量的磷。

准确称取0.200g研磨好的沉积物(pH=8)溶液10m1,振荡2h,在4000转的样品,置于10m1离心管中,加人1M MgCl2条件下离心取上清液,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两次,定容后分析。

(2) 铁结合态磷:指与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如水铁矿、纤铁矿、纤铁矿、针铁矿等)发生共沉淀的磷酸盐。

在上一步提取所剩下的沉积物样品中,加人10ml CDB(柠檬酸钠-连二亚硫酸钠一碳酸氢钠)溶液(pH=7.6),振荡3h,离心取上清液,用20ml 1M的MgC1溶液清洗剩余沉积物样品,然后用1Oml去离子水清洗,定容后2分析。

(3)钙结合态磷:主要指与自生磷灰石、湖泊沉积碳酸钙以及生物骨骼等的含磷矿物有关的沉积磷存在形态。

在上一步提取所剩下的沉积物样品中,加人10m11M醋酸钠溶液(pH =4),振荡2.5h,高速离心取上清液,再分别用10ml 1M的MgC12溶液清洗剩余沉积物样品两次,然后用lOml去离子水清洗,定容后分析。

(4)矿物晶格中结合力强的残留态磷:在上一步提取所剩下的沉积物样品中,加人10ml1M HCl,振荡4h,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定容后分析。

(5)有机态磷:包括水生生物(如藻类等)死亡后的遗体、未及矿化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等。

上一步提取所剩下的沉积物样品洗人坩埚,加人lml 50% MgNO低温3下干燥,然后在550o C条件下灰化样品,用1M HCl将样品洗入离心管,振荡4h,定容后分析。

(6) 总磷 (Total-P):以上各提取步骤所得结果加和而得,另外,用“酸溶一铂锑抗比色法"(GB7852-87)测定沉积物样品中的全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