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杨氏之子的语文优秀评课稿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杨氏之子》评课稿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杨氏之子》评课稿陈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陈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
陈老师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
陈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陈老师采用了范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
陈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陈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
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
陈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通用7篇)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通用7篇)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篇1钟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是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钟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钟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
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钟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钟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
在这个环节中,钟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目标完成了,钟老师又抓住重点语句,通过精心指导朗读,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钟老师不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
在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乃至古文的魅力。
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总之,综观钟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钟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
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篇2胡明毅老师授课内容是《杨氏之子》,胡老师可上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出韵味,理解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吴亚男《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文章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3个字。
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李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
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激发和培养兴趣课始从老师的导语中,捕捉古文开始,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给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先从简易的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
再如课末的延伸:请你也当一回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来拜访,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虽是简单的一个练习,学生容易上手,但其实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综合考查,既要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二、以朗读为主线在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
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 “应声答曰”yìng ,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该怎么读,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评课稿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评课稿《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本单元的人文目标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围绕单元目标,刘老师围绕“甚聪惠”,在多角度诵读过程中,品味对话中的巧思,读懂杨氏子的机智。
在课堂上落实识字、朗读、理解、背诵、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在表达中积累,实现秉承“教课程的语文”这一教学取向。
这节课给我许多惊喜。
第一板块自我介绍。
刘老师:我乃刘氏之子,学生仿照:我乃xx氏之子或之女作自我介绍,活跃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这是一喜。
第二板块表演朗读,读出趣味。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句,边读边表演,学生模仿读与表演的练习,不光熟悉了课文内容,还活跃的课堂氛围,一举两得。
这又是一喜。
第三板块提出文中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甚聪惠。
问题:为什么说杨氏子甚聪惠?刘老师从姓氏联想,回答巧妙、说话委婉、反应快、有礼貌、九岁,从多处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惠。
这个板块是本课最精彩的环节,普通教学最多从回答这处去解读,但刘老师却启发引导孩子说出了五六处,给人惊喜。
而接下来设置了两个小练说:(1)如果是刘君平、李君平,聪慧的杨氏子怎样应对?黄君平呢?()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2)孔君平会怎么夸奖杨氏子?孔君平见之,竖起拇指,夸道:“。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课文的理解,真是神来之笔,又是一喜。
最后在板块四中,回顾学过的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司马光》,比较异同。
他们的智慧藏在哪里?这种智慧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感受到司马光、王戎是行为的聪惠,杨氏子是语言语言的聪惠。
顺势引出《世说新语》,推荐阅读,水到渠成。
这又是一喜。
所以,在教授这节课时,刘老师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
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的时候,没有把读懂当作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品味语言)──四读(读出味道)──五读(读出文化)”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这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思维疲劳,时刻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精选19篇)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精选19篇)杨氏之子的评课稿篇1《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学习本文首先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其次,文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要通过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篇2昨日我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杨氏之子》,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听到一位老师教学了这篇课文,因为就学法、教法和她有不同的理解,为了验证我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我决意亲身将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做实践的检验。
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它的接触少、理解难,自然应该在目标定位上要求低一些,着重初步的感受、理解,进而产生喜爱之情。
然而文言文的教学若学生通过初步的感受、理解,初次的学习后,对文章的意味没有产生足够的体会,则他们对文言文不可能产生热爱之情,他们很有可能因此而觉得文言文章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产生厌倦、厌恶情绪。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尊敬的读友您好:本文由网络收集而来,分享到本网站是为了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家如果雕之后是自己需要的文档可以点击下载本文档’下载文档是收费的(所以请先阅读再下载’谢谢各位读友,本人在此祝各位读友工作顺利’事事如意’【A】公永红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10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下面,我就公老师的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大家共同切磋,有不到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一、课前准备充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上课之前,公老师从教材内容的挖掘、教学坏节的设计及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牺牲休息时间制作幻灯片、备教案,并虚心向组内教师请教,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设计及教案,使得教学任务得以较好完成。
二、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公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公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孩子也再姓上做,由孔君平的“孔” 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杨氏之子》的评课稿范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氏之子》的评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范文1《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文章行文简洁,不足百字,内容浅显,语言幽默,故事风趣睿智。
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教学,以情趣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读课文,体会语言魅力。
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围绕这个目标,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一、反复朗读感悟趣味学习文言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
所以,在教学这节课时,从诵读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走近文本,让他们感觉古文并不遥远、陌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学生读着古文走进课文的时候,我没有把读懂当作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通顺,读好停顿)落实在初读环节——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悟巧妙)落实在细读环节”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读的方式多样,个别读,挑战读,示范读,男女生读,师生读等,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出现思维疲劳的现象,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以读促悟,探究生趣细读课文发现,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养、礼貌。
因此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公永红老师执教的第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下面,我就公老师的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大家共同切磋,有不到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一课前准备充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上课之前,公老师从教材内容的挖掘教学坏节的设计及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牺牲休息时间制作幻灯片备教案,并虚心向组内教师请教,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设计及教案,使得教学任务得以较好完成。
二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公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公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交流拓展,紧扣本组专题,较好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杨氏之子的语文优秀评课稿
公永红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10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下面,我就公老师的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大家共同切磋,有不到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一、课前准备充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上课之前,公老师从教材内容的挖掘、教学坏节的设计及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牺牲休息时间制作幻灯片、备教案,并虚心向组内教师请教,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设计及教案,使得教学任务得以较好完成。
二、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公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公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交流拓展,紧扣本组专题,较好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本组专题是语言艺术,公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语言艺术方面的资料,这一环节既体现了专题特点,又是对我们组教研专题的一个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我们组的教研专题是:遨游汉字王国。
而语言又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文言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中的瑰宝,有的精练得当,表达准确,有的机智巧妙,幽默风趣。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就是这样奇妙。
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此外,本课课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其主旨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
而公老师设计的这一交流拓展活动,对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我觉得真是一举两得,恰到好处。
当然,再完美的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公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下列值得
探讨的地方。
一、对文言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有蜻蜓点水之嫌。
《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觉得应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它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从而真正认识文言文。
而公老师虽然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只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带而过了。
并未让学生通过交流,达到真正认识文言文的目的。
二、对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落的不实。
《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认为,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这一环节公老师也处理得有点欠缺。
我觉得在学生反复读了之后,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停顿,互相交流,教师再统一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理解文意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知对否,恳请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总之,本节课公老师也给我们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待于我们教研组老师进一步探讨,从而更加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尺度。
当然,作为一位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年轻教师,相信她会在教研、教学改革路上一路走好,越走越好。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