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文”的释义及扩展
• “文”的引申义:
•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 为诗词曲赋。 •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如《尚书·序 》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 焉”。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 其三、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精神修养 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 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图示的含义
• 1、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 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相联 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 程。 • 2、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 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 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 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 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图示的含义
• (3)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 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 (4)举例说明:一块天然岩石不具备文化意 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 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在打 磨岩石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 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或 “人类化”。
(三)“文化”的释义及其扩展
• 2、西汉后,“文”与“化”合成一词 • (1)《说苑· 指武》曰:“圣人之治天 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 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2)南齐诗人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 远”。 • 这里的“文化”与无教化的“野蛮”、 “质朴”对举,已明确具有“以文教化” 的含义。
•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 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物态文化层。 •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 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 文化层。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化”界说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西文中的文化:结论2:广义与狭义(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
“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
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
(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
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1)孔子成就A.创立儒家学说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的内涵: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B.礼制思想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
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它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崇拜祖先、重视祭祖;还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道德素质以求人格完善。
2、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
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
“平”是重平衡,“和”是重和谐。
(和而不同)4、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自强方能旧立,自强并非自闭。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简要历程:1、前文明时期:此时期上启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传子,包括旧石器时期(此时属传说时期)。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它包含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所谓的“轴心时期”。
3、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汉时期(BC221-AD220)。
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使这一时期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
4、魏晋南北朝及唐代中叶,是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融会期。
5、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
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即明末至五四运动时期。
人类文化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地理环境因素:1、地理环境制约人的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生存方式而影响人类文化。
2、地理环境提供了各类文化活动所必须的特殊物质空间场所。
3、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影响人类文化的变化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和心理影响而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
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连续性。
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传统主体文化。
民族融合的途径:1、生产实践途径。
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民族融合途径。
2、婚姻关系途径。
通婚是最为直接的血缘关系融合途径,婚姻加快了民族融合。
3、权力推动途径。
在汉族地区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利用强制措施促进本民族汉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996f96c80c22590102029d7f.png)
❖(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 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 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 “小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 特性: ❖ 1、“协和外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
观。 ❖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观。 ❖ 3、强调人自身修养的人本观。 ❖ 4、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及实践理性精神。
❖ 1、原始群居时期: ❖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 婚姻状态是杂婚
❖ 2、血缘家族时期: ❖ 中国文化的曙光是从这时开始的 ❖ 三大成就: ❖ 一是石器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反映了人类创造文化能力的提高 ❖ 二是火的使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 ❖ 三是出现了弓箭:扩大了人类杀伤的范围和
产生的原因:生产力不发达;认识能力低下。
功能:维系人们的社会性;维系集体和个人的精神、 宣泄不安情绪。
2、神话的保存: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
《山海经》是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战国末期或西 汉初期;作者不定;性质不定(地理书或巫书)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黄帝战蚩尤
5、英雄神话: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6、传奇神话: 嫦娥奔月
三、古代希腊神话
1、古代希腊神话的背景
古代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时期的口头传说,希腊
神话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和艺 术的源泉,至今仍然被无数作家和艺术家当作题材 和灵感的宝库。
❖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 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 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 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 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 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 时代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册第一次作业(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和的成果的总和。
3、狭义的文化是指,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4、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颜子、曾子、子思、、等。
5、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礼的内在基础。
6、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他的思想核心是。
7、庄周梦蝶体现了家思想精神。
8、汉代官方哲学的最大代表是汉代哲学家。
9、玄学家们把、和称为“三玄”10、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
二、选择题1、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上的刻辞为最多。
A、甲骨B、铜器C、其他器物D、纸张2、被后人奉为“亚圣”的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孙子兵法》是学派的经典著作。
A、法家学派B、兵家学派C、名家学派D、阴阳五行家学派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周敦颐B、张载C、朱熹D、程颢5、“疱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之辩”中的思想。
A、天人交相胜的观点B、天道自然的思想C、天人相分的观点D、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6、先秦时代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
A、《论语》B、《庄子》C、《易传》D、《孟子》7、“白马非马”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之辩。
A、天人之辩B、动静之辩C、名实之辩]D、形神之辩8、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之辩。
A、知行之辩B、形神之辩C、动静之辩D、天人之辩9、范缜以刀刃比喻形体,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说明锋利乃为刀刃所派生。
这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A、名实之辩B、知行之辩C、形神之辩D、动静之辩10、说:“朝闻道,夕死可以”。
A、孔子B、老子C、荀子D、孙膑三、名词解释1、文化2、明清实学3、名实之辩四、简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那些方面3、明清实学的思想有哪些特点4、天人之辩主要有那些观点五、问答题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第二次作业(第三、四、五章)一、填空1、孔子“仁”的内涵是,“仁”的基本原则是。
2、管仲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
3、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列为“三纲,三纲五常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
4、中国原始宗教的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和灵魂崇拜。
5、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是。
6、佛教是前后传入中国的。
7、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和。
8、被称为“汉代孔子”的是9、朱子读书六法:、、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0、颜元在教育目的上,提倡培养人才。
二、选择题1、推崇自然人性,倡导任其自为的人生观是的思想。
A、儒家B、墨家C、魏晋玄学D、佛教2、宣称人生苦海无边,宣扬善恶因果、灵魂三世轮回等教义,主张过禁欲主义的人生,是的主张。
A、儒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3 在道德修养上倡导奉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A、魏晋玄学B、宋明理学C、明清实学D、乾嘉学派、4、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话作为崇拜的对象,这是。
A、图腾崇拜B、祖先崇拜C、英雄崇拜D、灵魂崇拜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起源论是教的根本信仰。
A、儒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6、佛教里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等派别,只注重个人解脱,是A、大乘佛教B、小乘佛教C、禅宗D、华严宗7、皇帝御书“万事师表”悬于孔庙大成殿。
A、唐太宗B、康熙C、乾隆D、汉武帝8、《论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A、王充B、王安石C、王守仁D、黄宗羲9、以性三品为基础,把人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阐述其教育理论及教育主张。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颜元10、黄宗羲的是中国史学界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断代哲学思想史巨著。
A、《明儒学案》B、《明夷待访录》C、《三经新义》D、《五经正义》三、名词解释1、传统道德规范2、四谛说3、蒙学四、简答题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2、儒教的基本思想3、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五、问答题1、中国传统道德对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2、中国传统宗教有那些特征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作业(3)(六、七、八章)一、填空题1、_______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是我国史学的确立时期。
----------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
------------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2、_______和---------中的一些作品,便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3、《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4、唐代著名史学家----------所著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5、唐人杜佑所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6、五代宋元时期民族史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时期写成的民族史著作有-----------、---------、---------------、----------------、--------------等。
7、黄宗羲的-----------------、----------------开我国学术专史之先河。
8、---------------------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
9、先秦散文早期多采用---------------,以------------、-----------为代表。
10、《史记》的宗旨是-----------------------------------------------------------。
11、唐代-------------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
12、李白被称为------------,杜甫被称为-------------,白居易被称为-----------。
13、宋初的“北宋四大家”是------------、----------、--------------、-----------。
14、中国小说经历了-------------------------、-----------------------和---------------------------三个阶段以后,到明代,在艺术上已日趋成熟。
15、------与------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心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春秋》B.〈史记〉C.〈左传〉D.〈汉书〉2、〈汉书〉是我国第一本()史书。
A.纪传体B.断代史C.通史D.官修3、()是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接近于今天的学术思想史。
A.学案体B.史评体C.政书D.纪传体4、()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最好继承者。
A.苏轼B.王安石C.欧阳修D.梅尧臣5、()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A.李白B.曹操C.白居易D.屈原6、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除柳永、秦观、周邦彦外,还有()。
A。
李清照B。
苏轼C。
辛弃疾D。
晏殊7、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
A。
〈左传〉B。
〈楚辞〉C。
〈诗经〉D。
〈史记〉三、名词解释1、编年体2、〈通典〉2、唐古文运动4、“诗界**”5、司马迁四、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2、纪传体史书有何特点?3、列举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4、简述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
四、论述题1、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何重要地位?2、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精神包括哪些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作业(4)得分______(九、十章)批阅人________一、填空题1、---------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一高峰。
2、相传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代,----------开始从中国传向世界。
3、----------------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农书。
4、隋唐至元朝,一批专业性较强的农学著作相继问世。
如隋代诸葛颖的----------------;唐代陆羽的-------------;元代王桢的-------------等。
5、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的贡献首推-------------------------。
6、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最早记录了勾股定理和-----------的运算方法。
7、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墟甲骨文已有-----------和-----------的常规记录。
8、中国古代药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于1578年完成的不朽巨著---------------------。
9、毕升发明的----------------------------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要**。
10、-------------是中国古老的发明,它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和中亚,再从那里传入欧洲。
11、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魁奈一生热爱中国文化,有-------------------之称。
12、以-------------------------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
二、单项选择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封建社会得到充分发展的第二高潮期是()。
A.秦汉时期B.唐宋元时期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2、西汉后期的---------------,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当时的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
A.〈齐民要术〉B.〈汜胜之书〉C.〈种植法〉D、〈农书〉3、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是-------------------。
A.〈皇帝内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4、《授时历》是由()主持制定的。
A.郭守敬B.张衡C.祖冲之D.沈括5、“中医四大经典”除《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还有------------------。
A、〈本草纲目〉B、〈神农本草经〉C、〈金刚经〉D、〈耒耜经〉三、名词解释1、〈齐民要术〉2、〈九章算术〉3、〈金刚经〉4、张仲景四、简答题1、简述我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简述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
五、论述题1、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2、分析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