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治

( 昆明 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儿科 ,云南 昆明 60 3) 50 2
[ 摘要] 目的 研 究不 完全川崎 病 ( emp t a aa i i ae i o l w sk s s)的发病情况及l 床特点 .方法 对 20 n eK de l 缶 0 2年 1 月至 20 0 7年 1 月住 院治疗 的 14例川崎病 ( D 0 K )病 例资料做 了回顾性分析.结 果 1 例中8 4 0 4例 (08 8. %)
多见于小年龄婴幼儿 ,且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 ,冠状动脉病变是诊 断不 完全 K D的重要依据 ,临床应重视早
Ea l a n i nd Tr a m e t o nc m pl t w a a i r y Di g os s a e t n fI o e e Ka s k
与 KD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在治疗 中不完全 K D对丙种球蛋 白无 反应 的发生率高于 K .结论 D 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 变 ;诊断 [ 中图分类号]R 2 . [ 7 5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4 0 (0 8 2— 19 3 0 3 7 6 20 )0 0 5 —0 不完全 K D
00 ) h eniec forsos muol i ite et no cm ltK i e m ae a .1.T cdne pneom ng bnn h a i on e ti o t metfno pe Dihg r o p dtt t r i e s【 c r o h h
为典型 K D,2 0例 (92 1. %)为不完全 K .不完全 KD平均 年龄 (. D 1 6±13 )较 K 2 .4 D组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意义

6项诊 断标 准中 的 2 ~4项 。其 中 同时 具 备 4项 主 要
表现 的 1 6例 ( 3 3 ) 具 备 3项 主 要 表 现 的 1 5. , 1例 (6 7 ) 具 备 2项 主要 表 现 的 3例 ( 0 0 ) 全 部 3. , 1 .
【 键 词】 皮 肤 黏 膜 淋 巴结 综 合征 }不 完 全 ;临 床特 点 ;早 期诊 断 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圈分 类 号】 R 7 54 中 2 .
【 献 标识 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D :03 6/. s 623 1. 01 1. 3 OI1. 99ji m 17—5 12 1 .20 9 s
例 , 声 心 动 图异 常 1 例 。结 论 不 完全 性 川 崎病 容 易误 诊 , 超 1 对发 热持 续 5天 以 上 , 生素 治 疗无 效 时应 提 高 警 惕 , 抗 及 时化 验 血 常规 、 沉 、 应 蛋 白 、 测 血 小板 , 及 早 行超 声 心 动 图检 查 以 了解 冠状 动 脉 情 况 。 血 C反 监 并
病例 均有 发 热 , 结 合 膜 充 血 2 眼 5例 ( 3 3 ) 唇 红 、 8 . , 杨 梅舌 2 例 ( 6 7 , 淋 巴结 肿大 1 3 7 . %) 颈 4例 (6 7 ) 4 . , 皮疹 1 2例( 0 0 ) 手 足硬 肿 7例 ( 3 3 ) 指 趾 端 4 . , 2 . , 脱皮 2 8例 ( 3 3 ) 9 . 。另外 还有 1 7例 ( 6 7/ 患 儿早 5 . ) 9 6 期 ( ~5 ) 3 天 可见 肛 周黏 膜 潮红 、 屑 ,0例 ( 3 3 ) 脱 1 3 .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发热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
发热主要病因是感染(病毒、细菌、 支原体等)。
婴幼儿持续高热不退,需警惕川崎病!
➢川崎病容易与感染性疾病相混肴 ➢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对不完全川崎病认识不足,易误诊误治 ➢川崎病已经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什么sease)是一种高发于婴 幼儿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 容易误诊为感染引起的发热。 • 抗菌素治疗无效。
➢眼球结合膜充血
起病3~4天左右出现,无分 泌物
*《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颈淋巴结肿大
起病初期出现,单侧或 双侧淋巴结肿大,质硬有 压痛
*《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口唇及口腔症状
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充血、乳头突起,呈草莓舌
不完全川崎病
• 婴幼儿和年长儿更容易发生不完全川崎病,并且更易出现冠状动脉 病变(CAL)
• 国外有回顾性临床研究显示,31例患有川崎病的小于6月龄婴儿中, 28%的患儿表现为不完全川崎病,其中仅有14%的患儿在10 d内接受 了IVIG治疗;不完全川崎病婴儿CAL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高达85%。 就临床表现而言,除发热外,皮疹最为常见,约占82%;杨梅舌和 手足硬肿最少见
不完全川崎病
• 是指发热5天以上,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中,只有2~3项者。 • 需除外感染,如麻疹、腺病毒、肠道病毒以及EB病毒感染,以及猩红热、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tevens 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发热性疾病。 • 国内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为19.4%。 •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虽比典型川崎病少, 但实验室检查指标却与后者表现一致。在各种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是全身 炎性指标明显增高,如CRP升高,ESR增快。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 常,是主要依据。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1), 174-179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1025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张羽,金莲花,朴金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心血管科,吉林长春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5日;发布日期:2021年1月20日摘要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免疫系统活化和血管内皮系统广泛损害为特征的急性自限性疾病。
目前由于KD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以及特异性病理学特征,因此其诊断依赖于临床诊断标准的判定。
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IKD)因临床表现不完全,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的发生率。
本文就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completeKawasaki DiseaseYu Zhang, Lianhua Jin, Jinhua PiaoDepartment of Pediatric Cardi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Received: Dec. 16th, 2020; accepted: Jan. 5th, 2021; published: Jan. 20th, 2021AbstractKawasaki disease (KD), also known as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MCLS), is an acute self-limited disease with unknown etiology and characterized by immune system activation and extensive damage to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system. At present,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specific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KD, its diagnosis reli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Due to its incomplet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IKD) is easy to be missed or misdiagnosed, and not timely given effective treatment, thus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张羽等Keywords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Kawasaki Disease, Coronary Artery Lesions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病因不明,好发于儿童的急性血管炎性疾病。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治

诊断标准及其演变
1972年9月修订第1版 1974年 修订第2版 1978年 修订第3版 1984年 修订第4版 2002年 修订第5版
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
简史和命名
早期认识阶段: 1967年报道50例,引起关注,正式命名为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970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部分病例 心电图异常、有症状好转时忽然死亡病例、 且病理检查均有冠脉血栓形成。 1976年确认该病是新发现的疾病,称为 “川崎病”
(CRP, ESR) 提示炎症持续存在者
治疗
急性期 -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 2g/kg, 持续 10-12 小时 阿司匹林: 30~50mg/kg/d,热退改为10~30mg/kg/d,2周, 恢复期 - 阿司匹林 3~5mg/kg/d,共用3个月。
KD随访
(1) 在病程中无冠脉扩张或急性期冠脉仅呈短 暂性扩张者 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3~5 mg· kg· d, 8-12 周后可停用阿司匹林, 无需限制日常活动。 发病后4 周、8 周、6 个月、1 年和5 年, 随诊体检 复查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
不完全川崎病
前言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发生5岁以 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发病时伴全身性 血管炎,属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
1967年首次报道至今50余年,进行大量基础、临床、
流行病学研究,但病因不清。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14
典型KD的诊断主要根据患儿具 有≥5 d的发热且至少具有5项主要 临床特征中4项。 什么是不完全KD?
15
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3
16
不完全KD的定义
根据以上典型KD的诊断标准,不完全KD的定义为,患儿具有发热 ≥5 d,但是在其他5项临床特征中仅具有2项或3项,且需除外猩红热、药 物过敏综合征、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 感染、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等发热性疾病。
Genizi, Jacob. Kawasaki disease in very young infants: high prevalence of atypical presentation and coronary arteritis. Clin Pediatr ,2003,42(3):263-7
6
Circulation.2004,110(17):2747-2771
7
流行病学
• KD在日本和日本裔的儿童更为流行,每年每1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就有 约112例KD患者,在美国,KD在亚洲人及太平洋岛人的后裔中最为常 见(每1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有35.5例),发病率最低的为白种人(每 1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有9.1例) 。 日本裔>夏威夷土著>亚裔>汉族>白人
9
发病机制
发病假说 • KD只发生在有特定遗传背景的且又暴露在广泛存在的感染原的个体
,特别是亚洲人。 • 内皮细胞的激活,其中单核细胞/吞噬细胞、CD8+(细胞毒性)淋巴
细胞和单克隆IgA浆细胞参与了冠状动脉炎的发生。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躯干部多形性红斑
KD皮肤表现!
麻疹样皮疹,唇干裂
Bayers S,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13;501.e2
急性期--结膜炎/充血:
非渗出性,主要为球结膜 受累,非睑结膜
发热24-48h内89-100%出现 无水肿及分泌物 1-2周消退 自限性
Rosie Scucci marri. Pediatr Clin N Am 59 (2012 ) 425–445
典型KD的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符 合2-3项KD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 经过符合KD的特点,并且排除了其他 疾病,或具有典型的心血管并发症者。
注意
不完全川崎病目前还不存在诊断的金标准, 本诊断仅是众多专家的意见(evidence Level C)。 通过查阅文献以及汇总,发现不典型KD有 以下特点。
CRP ≥80 mg /L(1分) CRP≥100mg/L(1分)
年龄≤12月(1分)
中性粒细胞比例≥80%(2分)
高风险
日本患儿
≥3分
≥4分
≥2分
灵敏度(%)
78
86
77
特异性(%)
76
68
86
非日本患儿
灵敏度(%)
42
33
40
特异性(%)
85
87
85
• 付培培评分:多形性皮疹(1分),肛周改
变(1分),病程4天内使用IVIG(2分), CRP≥ 80mg/L(2分),N≥80%(2分)。
急性期:手足末梢出现红斑,硬肿
亚急性期或恢复期指端 膜状及袜套样脱皮。
(KD特异性症状)
川崎病的其它临床表现
• 消化系统:腹痛、呕吐、黄疸、胆囊积液或结 石、麻痹性肠梗阻,转氨酶增高;
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附63例分析)

1 . 1 一 般 资 料 :6 3例 患 儿 中 ,男 3 9例 ,女 2 4例 ,男 女 比 例 1 . 6 :1 ;年 龄 2个 月 至 1 2岁 ,其 中 < 5岁 5 2 例
( 8 2 . 5 ) ,5 岁 以上 ¨ 例 ( 1 7 . 5 ) ,平 均 年 龄 2 8 . 1 个月 。
猩 红 热 、药 物 过 敏 、类 风 湿 关 节 炎 、败 血症 各 1 例。 1 . 6 治 疗 及 转 归 :所 有 患 儿 都 在 发 热 1 0 d内 给 予 静 脉 丙 种 球蛋 白 2 g / k g ,分 1 ~2 d静 脉 滴 注 。5 4例 使 用 完 静 脉 丙 种
[ 2 ]
。
为 了寻 找 不 完 全 川 I 崎 病 的 早 期 诊 断 线 索 ,现 将 我 院
2 0 0 3年 1月 至 2 0 1 2年 l 2月 收 住 院 的 6 3 例 不 完 全 川 崎 病 病 例分析报告如下 。
1 临床 资料
月做 1 次 超 声 心 动 图 检 查 ,直 到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消 失 。1 1例
1 . 2 临 床 表 现 :6 3例 患 儿 全 部 有 发 热 ,超 过 5 d ;躯 干 皮 肤出现多形红斑或荨麻疹样皮疹 5 2例 ( 8 2 . 5 ) ,多 在 热 程 3 ~5 d左 右 出现 ,一 过 性 或 反 复 出 现 ;在 急性 发 热早 期 ,手 足末端硬肿 2 O例 ( 3 1 . 7 ) ;病 程 1 O ~1 4 d左 右 指 、趾 端 和 甲床 交 界 处 出现 膜祥 脱 屑 5 O例 ( 7 9 . 4 ) ;病 程 5 ~7 d 出现 肛 周 发 红 脱 屑 4 4例 ( 6 9 . 8 ) ;眼球 结 膜 充 血 4 3例 ( 6 8 . 3 ) ,多在 病 程 7 d内 出 现 ; 口 唇 口 腔 改 变 ( 唇潮 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症候群,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D)的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因其临床表现各一,常常因误诊或漏诊而导致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
国外有病例报告患儿可无发热症状表现,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包括BCG接种部位的变化等不完全KD诊断标准的参考项目,在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过程中要常常考虑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KD的存在。
近期日本多中心研究显示,在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者中有5%的病例临床表现症状少于3项,好发于6个月到1岁和5岁以上,需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全面的检查及必要的治疗。
1.不完全KD的定义
不完全KD指不具备KD诊断标准条件者,可见于以下两种情况:(1)诊断标准6项只符合4项或3项以下, 但在病程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或>8岁的年长儿),属重症;(2)诊断标准中只有4项符合,但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应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
因其临床症状不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故命名不完全川崎病。
国内一项大样本研究表示,不完全KD发病率为19.4%。
值的注意的是不完全KD好发于小婴儿,其临床症状更为隐蔽,冠状动脉病变率较年长儿更高。
美国诊断标准中提出对不明原因发热≥5天的小婴儿并伴有临床表现中符
合一项者,应常规做2-DE检查,若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即可明确诊断。
KD在未确定不完全川崎病的命名以前称之为疑似川崎病。
目前日本定义为主要症状不足5项的患者均称为不完全川崎病。
在临床症状及病程变化表现为不典型(atypical)的病例,但不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
2.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症状
六大主要临床症状在不完全KD中以发热及恢复期肢端膜状脱屑多见,以颈部淋巴结肿胀少见。
其中肛周潮红(或伴脱皮)和指(趾)端脱皮对诊断KD具有特征性意义。
日本学者根据目前对于广义不完全KD与典型KD的六大主要症状出现频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完全KD病例颈部淋巴结肿胀出现频度较低(35%),而典型KD病例出现频度为65%,不完全KD的其他症状出现频度分别为发热75%、皮疹50%、口唇变化65%、四肢末端改变70%、结膜变化75%,四肢末端变化的轻症患者常常根据粘膜与皮肤交界处的特异性脱皮作为诊断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有因几经转院忽视特异性肢端脱皮的表现而延误诊断。
日本学者古ぃ报告多例猝死病例在尸检时发现冠状动脉瘤内的血栓性栓塞及冠状动脉瘤破裂而诊断为不完全KD,也有病例表现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症状,可根据病史中患儿有发热皮疹等既往史,也可诊断为不完全KD。
在已诊断不完全KD的病例中,常常合并其他表现如面神经麻痹、急腹症;下肢不完全麻痹等症状。
但这些症状并非不完全KD特有,也有病例报告少数典型KD也可伴有上述合并症。
川崎病主要症状出现延迟常常发生,不只限于不完全KD。
其中有的病例在发热第五天已发现冠状动脉瘤,而轻度的口唇发红、细小丘疹及四肢末端改变随后才出现。
日本有报告一生后51天患儿出现上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3.不完全K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常在最初被疑似其他疾病的患儿在诊疗过程中确诊为不完全KD。
大多数病例因出现指(趾)端特异性膜样脱皮而确诊。
也有个别病例在诊疗过程中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但缺乏典型的诊断依据,一旦出现指趾端脱皮而经超声证实发现有冠状动脉瘤才确诊为不完全KD。
所以在诊断其他疾病而又缺乏有力证据时必需与川崎病做鉴别,以免漏诊和误诊。
4.发热与冠状动脉瘤
日本学者浅井、草川的研究报告显示热程与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频度及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瘤的直径)呈正相关,但也有报告患儿发热时间虽短但已形成了中等度以上冠状动脉瘤的不完全KD病例。
以下介绍两例特殊病例。
病例一(无发热合并巨大动脉瘤)
患儿男五个月,主诉为咳嗽、流涕,无发热。
发病初有口唇潮红和结膜充血症状。
在出现口唇潮红后14天因疑似川崎病行超声心
动图检查发现双侧冠状动脉瘤5~6mm,3天后出现肢端脱屑,血WBC 21000*109/L, 血沉21mm/h,经心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冠状动脉瘤8mm 右侧6.5mm。
病例二(发热一天伴双侧中等度冠状动脉瘤)患儿男,八个月,发病第一天,体温37.8度,轻度结膜充血、口唇发红、杨梅舌、BCG接种处轻度发红,疑似川崎病于次日热退。
病程第13天WBC: 8800*109/L ,PLT:640*109/L,CRP 1.1,ESR 93mm/h。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冠状动脉瘤6mm,右侧7mm。
已随访11年,冠状动脉瘤无回缩。
5.不完全KD的诊断步骤
根据川崎病主要症状为线索,详细询问病史,确定相关症状的有无十分重要,随后根据川崎病诊断标准,尤其对不完全KD诊断的参考症状判断更为重要,特别是BCG接种部位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接种后3个月至3年内的病例常常出现相应变化。
门诊体检时需要全面观察BCG接种部位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若出现BCG接种部位变化则作为主要症状之一考虑,特别是发热伴其他1~3个主要症状及BCG接种部位变化时,需考虑川崎病高度可能。
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在鉴别诊断中常常需考虑川崎病,特别是不完全KD的诊断。
不完全KD与典型KD具有同样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检查项目也基本相同,为了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
可基本依靠原田评分内容给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丙种球蛋白制剂的应用也可参照原田评分的结果选择。
但多数少于2-3个主要症状的不完全KD病例与典型KD病例
相比,其实验室检查结果常常呈轻度改变。
冠状动脉瘤的出现尤其是远端冠状动脉瘤的发生要特别注意。
其他高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有血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需与恢复期比较),近年来也注意到脑钠肽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的变化,在发病初期可表现B NP明显增高,尿液检查方面除了无菌性脓尿以外,最近尿中LDH异常(急性期活性增高)也有特异性病例报告。
除了血液、尿液检查和心脏、胆囊超声检查外,虹膜睫状体炎的诊断也可作为川崎病的判断依据之一。
在除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类似川崎病的疾病基础上综合分析给予确诊。
6.不完全KD的疑似患儿(KD)的评估
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将发热5天以上,主要症状不足5项者列入不完全KD疑似病例,并明确了相应诊断步骤及评估。
不完全川崎病疑似患儿(KD)的评估(附表)不完全KD不等于轻症川崎病,其临床诊断难度较大。
符合除发热以外的其它4项主要症状者必需行超声心动图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符合3项主要症状以下者需考虑不完全KD可能。
检查中特别注意包括BCG接种部位的变化等参考条件符合时要及时更正诊断。
7.IVIG不反应的预测因素与激素治疗
川崎病为小儿时期好发的原因不明的血管炎综合征,未经治疗者其冠状动脉病变高发生率已得到证实,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疗法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抑制冠状动脉的病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目前标准化治疗已广泛应用,但其中10-20%的病例无效,
体温持续不退,且大部分病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所以针对丙种球蛋白无效者的预测及控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显得十分重要。
(1)皮质激素在川崎病治疗中的应用背景
皮质激素具有高效抗炎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血管炎症候群。
在国外70年代曾普遍应用于川崎病急性期治疗,但有报告认为激素促进冠状动脉扩张,凝血功能亢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增加了心肌梗塞的风险。
所以几乎不主张应用激素常规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丙球治疗无效者的追加治疗和初期治疗的激素应用,目前有学者认为激素具有缩短热程、抑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早期控制炎症因子反应,并对川崎病激素治疗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评价。
(2)预测IVIG不反应和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日本学者Kobayashi应用统计学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预测IVIG不反应和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
1) Na〈133mmol/L (2分)
2) AST〉100IU/L (2分)
3) IVIG初始治疗时间〈4天(2分)
4) 血中性粒细胞分类〉80%(2分)
5) CRP〉100mg/L (1分)
6) 年龄〈1岁(1分)
7) 血小板计数≤300×109/L (1分)
总积分为11分,评估积分大于7分以上者,则判断为IVIG不反应和KD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人群。
日本群马大学近期的一项多中心
研究结果显示上述评分方法的敏感度86%,特异度67%,总积分值越高,IVIG不反应和KD并发冠脉损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3)IVIG不反应者激素追加疗法
川崎病诊断明确后给予IVIG治疗后36小时,发热不退(体温>38度)或退热后2-7d再次出现发热并伴有至少一项KD的主要临床表现,则判断为IVIG不反应.日本学者建议再次应用IVIG治疗1g/Kg 后发热仍不退时可采用甲基泼尼松龙2mg/Kg/d分三次静脉注射至热退、CRP及血象恢复正常后改为泼尼松龙2mg/Kg/d*5d,1mg/Kg/d*5d,0.5mg/Kg/d*5d后停药。
激素治疗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必要时给予阿斯匹林合用.对于已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患儿建议使用小剂量泼尼松龙静脉或口服治疗为宜.由于IVIG治疗不反应者是合并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应作为川崎病重症病例,高度重视其病程演变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