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预测整体观看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合集下载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2024年汶川大地震,是我这辈子难以忘记的一幕。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好在四川省雅安市的一个小镇上,亲身经历了这场震灾,亲眼目睹了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害。

这场地震不仅对汶川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威力。

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在家里休息。

突然间,地面开始剧烈地摇晃,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摇摆的船上,失去了平衡感。

接着,一阵巨大的噪音传来,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家里的家具、花瓶等物品便纷纷倒地摔碎。

我家的房子不敌地震的威力,屋顶垮塌,墙壁龟裂,一片狼藉。

我和家人被掩埋在瓦砾中,幸好没有受伤。

但是,眼前的景象让我彻底明白了地震的破坏力,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地震过后,整个小镇的景象堪称一片废墟。

很多建筑物倒塌,道路被毁坏,电力和通讯中断,人们四处逃散、惶恐不安。

我看到很多家庭失去了亲人,很多人受伤,很多家庭流离失所。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的破坏力和人们面临的困境。

在震后的灾难中,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

各级政府组织了抢救和救援行动,医疗队伍奔赴一线救治伤者,救援人员帮助受困者脱离险境。

我也参与了救援行动,虽然力所能及,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在灾区,见到很多志愿者和捐助者,他们不分昼夜地为灾区人民提供援助和帮助,让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尽管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但我相信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通过这场地震,我对自然的威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是地球表面静止状态受到破坏时的表现。

地震导致了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破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虽然可以借助科技手段预警和减轻地震的破坏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然的威力和规律。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此外,在震后的重建工作中,我也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饶扬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 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区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破坏性余震频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截至2008年6月22日,地震造成69 181人遇难,18 522人失踪,374 171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4 616余万人。

房屋倒塌779万间,损坏2 459万间。

初步估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在分析震区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根据遥感影象、余震分布特点和目前已经获得的相关观测与理论模拟成果、尤其是陈运泰等(2008)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发震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2.1 大地构造背景震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其北部为秦岭地槽褶皱系。

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与其西部的羌塘—昌都陆块,均为“泛扬子陆块”的一部分。

从泥盆纪开始,泛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

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羌塘—昌都块体与扬子陆块裂张解体,其间形成南古特提斯洋盆,洋壳向西俯冲,并使羌塘—昌都陆块不断向东增生而闭合,扬子板块同时向北俯冲于昆仑地体之下,于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双向俯冲收缩(许志琴等,1992)。

自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青藏地块强烈隆升并向周缘扩展,在东部受到扬子板块俯冲构造莫霍面上隆区的强烈阻挡,青藏地块向东挤出物质被分流成向东南和东北两股,东南股形成川滇菱形逸出体,东北股形成东昆仑-秦岭逸出体。

其中,在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地带,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断裂系。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震区所在区域位于南北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大致分布于东经102°~107°之间,分为北、中、南三段。

北段,包括宁夏西部、甘肃和青海东部及其邻近地区;中段包括四川西部和其邻近地区;南段包括云南和其邻近地区。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经接近极限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16日电5月12日发生的八级汶川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这次地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呢?地震是如何导致房屋倒塌的?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内,有的房屋没有损坏,有的房屋却完全坍塌呢?权威地震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这些公众非常希望了解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几乎达到极限“地震通常分为三大类,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期,陷落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局部的坍塌引起的。

前两类震级小、破坏小,引起大破坏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钱洪教授告诉记者,这次汶川地震正是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引力,当聚集的引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的时候,岩石就突然破裂,引起震动,并且传到地面上来,导致地震。

”据介绍,地壳深处岩石发生破裂产生地震的地方就称为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头以垂直方向投影到地面上来的点则称为震中。

5月12日发生地震的震中差不多就位于汶川县的映秀镇。

“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非常重要的两个物理参数。

震级就是反映地震波的能量,也就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钱洪解释说,“随着地震离开震中区的距离不同,它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离震中区近,影响就大,离震中区远,影响就减轻。

所以,一个地震有一个震级,但是有不同的烈度。

”结合四川中北部地区地质构造,钱洪对汶川大地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一次逆冲右旋型地震。

“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显著特点是震源浅,大概是十公里左右,震级高达八级,烈度最高达到十一度。

这就造成有感范围大,东到上海,南到台湾。

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精)

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精)
这是摆放在都江堰市向峨乡 中学的学生遗体(5月13日凌 晨摄)。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四川省北川县县城内垮 塌的建筑物 四川省北川县县城周边 山体滑坡现场
四川北川地震灾区一位 老人坐在垮塌房屋旁
北川中学生在武警 官兵帮助下救助被 压同学
四川北川县县城边受损严 重的公路上撤离
武警战士在四川 省北川县搜救被 困群众
四川眉山医务人员投入避 震救灾工作 成都区 县医院 将病人 转移至 空旷地 带
医护人员在抢救都江 堰市聚源镇中学学生
四川南充市的大 学生踊跃献血
南充市民在街头准备为 地震灾区伤员献血
新华网成都5月13日电 (记者侯大伟、黎大东、 丛峰)5月12日19时30分, 记者驱车赶到了都江堰市 的聚源中学。中学一栋六 层高的教学楼除了两边楼 梯间以外,已经全部垮塌, 由于地震时学生正在上课, 四层楼的24个班级的学生 大多被埋在废墟下面。
救援 人员 在都 江堰 聚源 中学 冒雨 进行 工作
5月13日,救援人员继续在四川都江堰市聚源 镇聚源中学冒雨进行救援工作,虽然地震造成 大量伤亡,但仍有迹象表明废墟中有幸存者。
被震裂的道路
汶川县情概况:
自然地理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 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 “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 乡。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 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 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 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
专家称汶川地震能量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2008年05月13日06:00 环球网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7.8级地震。震级与32年前唐山大地震相同。 2006年7月28日,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老 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地震分会会长何永年 曾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30年后共同回顾唐山大地 震时。他当时在解释唐山大地震破坏性为什么如此 巨大时表示,“唐山大地震是7.8级,能量相当大, 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岩石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 相当于400颗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23;修订日期:2008-06-04科技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项目(编号:DZLXJK200807)资助。

作者简介:高庆华(1938-),男,研究员,从事地质力学和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工作。

曾任三部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办公室主任。

・综述与进展・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7卷第6期2008年6月Vol.27,No.6Jun.,2008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为此需要广泛的探索。

笔者认为,李四光开创的地震科学研究思路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

1962年广东新丰江地震以后,李四光十分重视地震工作,同年即在广东建立了第一支专业的地震研究队伍。

1965年组建了西南地震地质大队,发表了《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一文。

1966年发生邢台地震,李四光独排众议,提出了地震可以预报的观点。

1969年成立了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四光任组长。

在李四光的亲自领导下,全国普遍开展了地震地质调查研究。

李四光80岁高龄时,仍多次跋山涉水进行地震地质考察。

在他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国主要构造带与强震震中分布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开展了地应力及多种地震前兆的观测,并对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地震发展趋势与地震预测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部署,对河间、唐山、渤海、海城、通海、松潘等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战略性的预测。

李四光开创的包括地震地质调查、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地应力观测、多种手段的地震前兆观测、地震预报、地震危险区划分、寻找“安全岛”、防震减灾等一套地震工作的新途径,为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开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李四光防震减灾的主要指导思想[1-2]李四光指导地震工作的学术思想基于他的地壳运动观与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相结合,他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5点。

第一,地震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

他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现代构造变动急剧地带所发生的破坏活动”。

第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他认为:“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地震的发生是有前兆的”,“研究地震活动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观测地壳的变化,认识现在还在活动的构造带”,“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仔细研究构造应力场”,“寻找地震前兆”,就可以进行地震预报,并提出要预报时间、地点、震级。

第三,地震地质是地震工作的基础。

他认为:“地震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发生。

因此调查和鉴定现今还在活动的构造地带和构造体系,观测、检验、鉴定它们的活动程度和频度,在关键性的地区或地点建立地震预测试验站”,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基础。

李四光认为“我们的地震工作还没有达到准确预报……只有预防,尽量减少灾害损失”,“以预防为主,重要的是确定危险区”。

“搞地震地质就是确定地震危险区”。

第四,划分地震危险区与“安全岛”。

李四光认为“为了力求避免或减少地震的破坏作用,选定最有利的或者遭到这种自然灾害可能性最少的地区进行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地震地质工作”,“划分地震危险区”。

“确定危险区的原则:①历史记录;②地下构造活动情况”。

编制地震地质图,“……在强震区,找到比较稳定的地带或‘安全岛’,为基建设计提供资料”。

第五,建设地震预测试验站。

李四光认为“我们从地震预测整体观看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高庆华原科技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北京100029中图分类号:P315.2;P31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6-0719-07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年不要跟在地震屁股后面跑,而要争取走在地震前面”,“要在某些关键性的地区或地点建立地震预测试验站”。

提出了对天文、地震、形变电阻率、地磁地电、超声波、重力、地下水、生物物理、地形变、断层微量位移、海平面的观测和仪器研制的方法,尤其强调对地应力的观测。

李四光是新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开拓者,他的理论与预言已得到检验或证实,他的学术思想应在中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扬光大。

2地震科学整体观李四光逝世以后,笔者等追索李四光的学术思想[3],对地震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综合研究,1993年提出“地震科学整体观”[4]。

1989年召开的第28届世界地质大会上一个总的动向就是地学的全球化。

以研究地球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等的制定,地球表层学、地质系统论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都是倡导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同时表现出进一步把自然态科学推向天、地、生、人整体研究的强烈愿望与学科的使命感。

50—60年代,欧美国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包括大量军改民的探测技术,取得了大量的全球性的实际资料和信息,有力地证明了岩石圈的存在及其以水平方向为主的运动形态,从而兴起了板块学说。

该学说将板块与板块前缘的俯冲带、后缘的扩张带和侧缘的转换断层看作一个整体,用板块的水平运动进行解释,并系统阐明板块边缘的地槽、褶皱、断裂、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地震的形成机制等,不论它们的形态,不论它们的运动方式,也不论它们的学科属性,而是用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加以概括。

对这一范畴各种地质现象的认识显然具有系统论的特色。

我们相信,如果板块学说按着整体观的要求继续扩大它的视野和研究领域,一定会找到解决全球构造成因问题的道路。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是由于缺少进一步深入的资料,另一方面是习惯于单元论的认识方式,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理论进程在从固定论向活动论迈出了一大步以后,相当一部分工作似乎又沿着传统大地构造学的方法,回到对构造单元的“原子”逐个进行描述的老路,尽管仔细研究每一个单元子系统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热衷于将板块越划越小,以致使推论其动力作用所勾画的对流系统紊乱、随意到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

对于更为深远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诸如全球板块的运动协调问题,主动型和被动型大陆边缘的起因问题,板块、板条、断块等大大小小的岩石圈块体在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球坐标系的统一关系问题,岩石圈块体稳定与非稳定性运动的动力机制问题,岩石圈、地幔、地核等分层非均一运动的耦合关系问题,地球整体的对称与反对称的对立统一问题,地球的行星性行为的检出与行星比较问题等,这些理论性的思维尽管部分地超前于资料的现实,但这的确是地球整体观的理论体系所必须探索与追求的。

大量工作成果表明,全球板块构造的形象是相当有规律的。

板块构造的奠基人海兹勒、拉皮向等已经注意到板块的旋转扩张现象。

地球上绝大多数海岭、海沟、裂谷为近南北向,其次为近东西向;绝大多数转换断层为近东西向,其次为近南北向,再次是它们的过渡。

这些全球级的几何特征,反映出与地球坐标系的直接联系,而与板块的运动方向又接近一致,意味着地球自转运动和球体的整体变形存在某种关系。

其实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在分析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时,已经注意到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极移和潮汐力的作用。

假如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充分注意这一论点,在壳内对流与地球自转之间找到一个桥梁,这种结合可能对地球动力学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促进。

将区域构造与全球构造、全球构造与全球运动第一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中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

他在大量野外观测和实验工作之后认为,地壳上层构造形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将一场一定方式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一切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看作一个整体,称为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的提出,标志着在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领域中,从单纯的现象描述跨入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构造问题的新阶段。

一个构造体系就是一幅应变图像,反映出了动力作用的方式和方向。

它们尺度的大小是受全球统一应力场及其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半球级、区域级、局地级地应力场所控制的,它们属于全球构造系统的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子系统。

已经查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构造体系有纬向构造体系(反映经向水平力的作用)、经向构造体系(反映纬向水平力的作用)和巨型扭动构造体系(分别720第27卷第6期反映了南北向或东西向水平力的作用和由此引起的扭动)。

李四光认为纬向与经向水平力是地球自转不均衡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离心力。

如果我们把地槽、海岭、裂谷、海沟等巨型构造都看作巨型构造体系的构成部分,李四光的观点无疑为研究岩石圈构造场与运动场的整体观打下了一个基础。

地球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还包括水圈和气圈,因此建立地球系统整体观,还必须涉及到对水圈、气圈物质运动的统一认识。

很早以前人们就根据地层的沉积韵律推断海水的升降变化。

如果这项工作只在局部地点进行,看到的自然只是垂直运动,但是当工作在广大地区开展并相互加以对比时,就会发现海水整体的水平运动。

李四光及其追随者对中国显生宙海水进退的规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海水自北向南退却;当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时,海水自南向北侵入。

近年卫星测地工作开展以来,大地水准面的变化与海面升降关系的研究,已更接近海水进退、升降的真实背景。

在现代各大洋中存在许多环流。

太平洋的水体,从中美洲西缘开始大致沿赤道地带向西流动,至西伊里安岛以东分为2支,北支循大洋西部边缘向北流动,至日本转向东流,到加利福尼亚以西转向南流,至中美洲构成一个椭圆形的环流;南支循澳洲东岸南流,至新西兰转向东流,再平行南太平洋东部边缘北流,也构成一个椭圆形的环流。

类似的情况也见于大西洋与印度洋,赤道以北大洋环流为顺时针向,赤道以南为反时针向,共同反映了赤道地带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动且愈近赤道流速愈大、中纬度地带的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大陆边缘则为南北向流动的规律。

大气环流的模式与洋流相当类似,赤道至南北纬30°之间和高纬度区是盛行东风带,中纬度地带是盛行西风带。

赤道两侧常出现巨大的旋卷气流,形成台风,赤道南北的旋转方向恰好相反。

与海气热运动巨大变异有关的海水剧增温(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太平洋赤道地带。

已有资料说明它的发生可能与洋脊的非均匀变动引起的地下热流量的脉动有关,而脉动的韵律变化和赤道海水的流动速度又可能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调制。

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带也曾发生过多次迁移,其迁移的方向与海水的进退方向是一致的。

地球气圈、水圈与岩石圈运动方向惊人的相似,使我们不能不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海洋学家与气候学家一致认为,赤道南北环流的对称现象起因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我们根据岩石圈构造场、运动场建立起来的全球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的基本构思,以及同源异象的统一认识,把地球的固、水、气三象统一起来,这是全球整体系统的一个质的扩展。

地球在46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地、水、气三象表现了一系列时间尺度的变动,不同学科采用多种术语加以描述,如周期、旋回、脉动、韵律、分期、分幕、分级等,各有其内涵。

从定性看,韵律含意最广,而且它既不受严格的周期和变动强度的规则所限制,也不忽视运动的反复性和具有一定的动态节奏,它是一个半定性半定量、适应性最广的概念,也是一个介于确定性和非确定性之间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