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明考研: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笔记(14)-中国文化要略-参考书、报录比、状元经验、招生简章 、真题

合集下载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研状元笔记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研状元笔记

育明教育汉教专业资深专家徐老师以及13年15名育明考到民大汉教340分以上的学员综合分析:整体看来,2013年的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往年的难度,所以,2014年的民大考研的复习还是要以基础为关键点,打好基础。

育明教育根据内部信息和7年的辅导经验,为2014年准备考取民大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书目以及内部信息,希望能给14年准备考研的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状元笔记及历年真题解析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7月1日前购买8折优惠16.数字迷信在汉语里,数字不但是记数的符号,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其他的文化意义。

数字的产生和运用,应当说跟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认识密切相关;数字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很可能是古人哲学思维的表现和发展。

一:①一个;②完全、全部、统一、专一、一样等;③在道家哲学里,它还代表“道”以及由“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

《易经·系辞》:“……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三:1)中国人对“三”迷信的原因:这可能与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原始认识有关。

在远古社会,人类对自身及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极为神秘,并由此产生了对自然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的崇拜。

但是,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进步,必然在思维过程中进行思维选择,从而认为在自然万物中以天、地、人为基本,天高覆万物,地厚载万物,而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因此合称天、地、人为“三才”或曰“三灵”。

《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

”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

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在很早就产生了天帝、后土、先祖三大神灵,并产生了祭祀天地和宗庙的三大祭礼。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者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的意思在内,并且积淀为中国人的潜意识,在生活中不自觉的用“三”来总结事物,指导行动,婚礼常常三鞠躬,丧礼默哀三分钟,文学巨著三部曲,直到近代史上,还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共产党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三大作风”,军内“三大民主”,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而台湾当局至今坚持“三不政策”。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二部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第二部分
育明教育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辅导多年来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辅导模式,拥有一套含金量极高的内部真题及视频资料,历年在冲刺阶段的模拟考试中都押中了大量的考研真题,《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也是众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值得考生认真阅读。

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薛老师认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有志于从事汉语对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积极报考该专业,由于国外汉语教师缺口与日俱增,就业前景及待遇也是非常乐观的。

54.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55.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

56.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57.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1)信安拉是唯一的神
(2)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信天神
(4)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
(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58.五功: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研笔记-考研辅导资料-2002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研笔记-考研辅导资料-2002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育明教育汉教专业资深专家徐老师以及13年15名育明考到民大汉教340分以上的学员综合分析:整体看来,2013年的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往年的难度,所以,2014年的民大考研的复习还是要以基础为关键点,打好基础。

育明教育根据内部信息和7年的辅导经验,为2014年准备考取民大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书目以及内部信息,希望能给14年准备考研的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状元笔记及历年真题解析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7月1日前购买8折优惠2002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汉语试卷(时间:150分钟)一、语音部分(15分)1、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用汉语拼音方案)。

(4分)(1)蜿蜒(2)照片儿(3)扫帚(4)空额2、说明下列各组声母或韵母发音的异同。

(4分)(1)f-h (2) b-m (3) e-o (4) an-ang3、根据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分别说明下列拼音错误的原因。

(4分)(1)昆kuēng (2)播buō(3)河hó(4)姐ziè4、《汉语拼音方案》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其主要用途是什么?(3分)二、文字部分(15分)1、说明下列汉字的造字法,合体字请指出期偏旁及作用。

(7分)(示例:休,会意字,偏旁为亻、木,均表意,表示人在树下休息。

)(1)炎(2)恭(3)看(4)子(5)旦(6)剔(7)苗(8)碧2、下列词语中如有别字,请加以改正。

(4分)(1)无是生非(2)变本加利(3)陈词滥调(4)搬门弄斧(5)按步就班(6)暗然失色(7)负偶顽抗(8)并行不背3、写出与下列异体字相对应的规划字。

(4分)三、词汇部分(20分)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分都是词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单位?(3分)(1)白拿了一车白菜。

(2)开关关上了没有?(3)今年我们厂巧克力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4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研-中国文化要略考点笔记信息整理

2014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研-中国文化要略考点笔记信息整理

育明教育汉教专业资深专家徐老师以及13年6名育明考到北大汉教350分以上的学员综合分析:整体看来,2013年的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往年的难度,所以,2014年的北大考研的复习还是要以基础为关键点,打好基础。

育明教育根据内部信息和7年的辅导经验,为2014年准备考取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书目以及内部信息,希望能给14年准备考研的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

2014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状元笔记及历年真题解析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7月1日前购买8折优惠古代人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如何?p59(没有与号的关系)名和字的关系:(1) 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诸葛亮字孔明)(2) 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子子龙(云生龙);)(3) 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4) 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水)夫”字“子辛(金)”,取水生于金之意。

(5) 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6) 取于古语或成语“取号”方式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

或用于本人,或用于斋名。

郡望是什么?p54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古代的氏有哪些来源?p50~53姓氏的主要来源:(1)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2)国邑:齐、鲁、燕、韩等;唐、夏、周等;(3)官职:司马、司徒、司空、帅、尉、史等;(4) 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5) 排行次第:孟、仲、季等;(6) 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7) 居住地;西门、南宫、东郭等;(8) 职业或技能:屠、陶、乐、卜等;(9) 以事为氏:理氏、林氏(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氏:姬姓改成周姓,唐中宗的王皇后被赐为蟒氏。

(11) 少数民族的称呼:长孙、慕容、尉迟等。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写给2014考研的同学们,2014考研,无论考哪所学校都需要踏踏实实的复习功课。

勤思考研专业课建议大家先买推荐的参考书目,了解一下就业前景和以后的工作情况,这样就不会造成盲目报考,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资料,可以在勤思考研网申请一下2014的考研必胜电子书。

中国文化要略本资料并非勤思考研的201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义。

资料为勤思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坛分享资料。

仅供大家参考使用。

如果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备考有疑问,可以直接咨询勤思考研的程老师QQ2544878168.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2017年首师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专业课笔记整理

2017年首师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专业课笔记整理

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复习必备资料-育明考研考博一、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6年50人2015年60人2014年60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54汉语基础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①专业笔试②外语口语听力③专业面试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2、专业笔试占复试总分50%,专业面试占复试总分40%,外语口语听力占复试总分的10%3、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初试总分÷5×70%+复试总分(换算成百分制)×30%。

4、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5、同等学历的考生需要加试2门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

育明教育针对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首师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二、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年份政治英语汉语基础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总分2014年42分52分63分63分315分2015年44分44分66分66分320分2016年45分57分68分68分320分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复试差额比例:1:1.52、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初试总分÷5×70%+复试总分(换算成百分制)×3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三部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三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第三部分
育明教育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辅导多年来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辅导模式,拥有一套含金量极高的内部真题及视频资料,历年在冲刺阶段的模拟考试中都押中了大量的考研真题,《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也是众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值得考生认真阅读。

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薛老师认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有志于从事汉语对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积极报考该专业,由于国外汉语教师缺口与日俱增,就业前景及待遇也是非常乐观的。

(1)长城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系统工程,它所反映的战略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
(2)长城是大一统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像万里长城这样宏伟艰巨的工程,单靠小农经济的分散意识,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3)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力与智、灵与肉铸成的美的实体;
(4)长城是民族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见证)。

31.关隘:长城的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扇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

关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产物,最早的关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称为关卡。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笔记中国文化要略第十一章科技成就二、名词解释1.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日起日落为一天;月缺月圆为一月;日、月周而复始为一年;金、木、水、火、土则是人们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黎明见于东方,俗称“启明”,黄昏见于西方,称作“长庚”。

“木星”古称“岁星”,也简称为“岁”,古人认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并据此纪年。

“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又名“镇星”。

但是,古书中提到的“水”与“火”,并不是指水星和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和“大火”,《诗经》“七月流火”即指“大火”。

2.二十八宿:指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每个星宿都是若干颗星的组合,而二十八宿又以方位分为四组,以中国古代四方保护神相配,分别为:东方苍龙奇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在《诗经》中已有多处记载,到《吕氏春秋》已有完整的名称,而在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盖箱上,已绘有二十八宿的完整图画和名称,可见它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

古人认为它们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永恒不变,因此用来作为其他行星的“坐标”,以便观测日月五星所处的位置。

其次是古人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使之相互对应,将星宿对应的地狱称为“分野”。

这在《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等书中都有记载。

3.历法:所谓历法,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的历法是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历法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所以在中国的历法里有二十四节气的安排。

《尚书·尧典》中已经记载了一年分四季,有366天以及闰月。

从殷商时起,用六十干支纪日,以月亮的圆缺纪月,此法相传数千年,直至汉武帝时才制定了“太初历”,形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此后历代改历,到元代郭守敬创“授时历”,历法基本定型。

明代所用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郭守敬制定的元历。

4.圭表:是古人为了测试日、月变化而使用的工具。

所谓“表”就是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或柱子,“圭”则是地面上南北方面平放的尺子,二者垂直,日光照表,投影于圭。

当太阳走到最北且位置最高时,杆影最短,此为日北至,即“夏至”;相反,杆影最长,即为日南至,即“冬至”。

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就是一个回归年。

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5日,公元1199年南宋杨忠辅已将这一数值精确到365.2425。

元代郭守敬所制的授时历就采用了这一数值。

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才差26秒,3320年才差一天,与现代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

5.二十四节气:为了让历法更好的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创制了“二十四节气”。

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

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实际上,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古人以此为变化来确定它们的名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问答1.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

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13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停留在经验阶段,科学技术的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与中国社会的伦理型结构、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点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性观念密切相关的。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整个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各级官吏,因而与此相悖的科学技术活动被视为“旁门左道”。

一部二十四史,写满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贞女烈妇的事迹,却偏偏没有科技发明者的专门章节。

从中国科学技术本身来说,它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比较发达,但其科学研究活动都是为王朝的一统天下寻求“授命于天”的根据;中国古代的农学也很发达,仅农书即达三百余种,但它是历代王朝“以农立国”和“民以食为天”的一种反映;即便是著名的“四大发明”,也与国家的实用目的有关。

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正是这些原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发展。

2.介绍中国农学的发展。

考古证明,大约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

在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

在黄河流域的许多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了粟以及储存粟的窖穴。

其后,文献都有夏、商、周重视农业生产的记载,周人的祖先后稷就是一位农业生产的专家。

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基本上使用石、骨农具,其中主要是双齿的耒和铲形的耜,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已部分使用铁器,并逐渐代替石器,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反映到思想领域,就是对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因而产生了农学家和农学著作。

战国时代出现的《神农书》、《野老书》已经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吕氏春秋》里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文章和散见于诸子百家著作中的零星资料。

其中,《管子·地员篇》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文献;《尚书·禹贡》则记载了根据土壤肥沃划分土地等级的方法。

《吕氏春秋》的四篇文章,不但提出了流行数千年的重农思想,阐述了土地利用的原则,而且从农业生产的三要素天、地、人,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不违农时”的生产规律。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这里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生产技术也比较先进,因而对农学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地区。

西汉时汜胜之所著《汜胜之书》,总结了北方旱地,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提出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生产原则。

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隋唐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

南宋陈[上甫下方]所著的《农书》,论及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法,谈及麻、粟、养牛,论及农桑,内容切合实际,所论都依据实践。

与此同名的另一部《农书》,为元代王桢所著,它总结了《齐民要术》以来黄河流域旱田和江南水田的耕作技术,第一部分为《农桑通诀》,是全书的总论;第二部分为《百谷谱》,叙述了谷、稻、麦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栽培、保护、收获、贮藏等多方面的技术;第三部分为《农器图谱》,画出所能搜求的农具图形;此外还涉及农田水利建设和水的利用,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农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历了千余年的积累,到明清时已有了更多可总结的东西。

这时中西科技的交流与渗透,便产生了徐光启这样的大科学家,著有《农政全书》,内容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技艺等众多方面,尤以系统而集中的叙述了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为一大特色,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的全面总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连年战火,动荡不安,水利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处于衰退局面。

为了富国强兵,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振兴农业的主张,并注意吸收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农业技术,到戊戌变法前后,人们已经开始兴办农业教育。

1897年,罗振玉等人编辑出版了《农学丛书》,借以推动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农学研究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关系到收藏的每一个环节,诸如土壤改良、合理施肥、良种选择、抗旱保墒等,都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为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中医的特点。

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把人体的生理机能看作一个整体,进而把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把治病过程看作一个统一性运动,认为人体各部位器官的功能休戚与共,认为自然环境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人的病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外在环境作用于内部集体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虚到实的过程,因此中医诊治强调“四诊”和“八纲”,即“望闻问切”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医生正是在“四诊”的基础上,依照“八纲”之间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病人进行综合的辩正施治。

中医的这一理论和治疗方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4.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记事,称为“甲骨文”和“金文”;后来又改用竹片和木片,称为“简牍”,几乎与此同时,人们又用丝织的绢,称为“帛书”。

但这些书写材料,不是笨重,就是昂贵,都影响了信息储存和交流。

在制造丝织品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薄薄的丝绵可以书写,这就是所谓的“絮纸”。

但絮纸由于原料有限,不能大量造纸,但人们却从中得到启发,去植物中寻找纤维,于是就发生了植物纤维纸。

“纸”的偏旁从“纟”,原因就是纸张最早是从丝织品开始的。

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是麻纸,西汉时已有,足见东汉蔡伦造纸之前中国已发明了纸。

只是这种纸质地粗糙,不便书写,仅可作包装之用。

到了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并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史称“蔡伦纸”。

蔡伦之后,东汉末年又有一位造纸能手,叫左伯,字子邑,因他所造的纸质量很高,备受世人称赞,所以南北朝时,萧子良在写给王僧虔的信中,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

这一时期,造纸原料有新的拓展,造纸设备也得到了改进,加工技术也有新的提高,出现了色纸。

隋唐以后,造纸业进入全盛时期,造纸原料更加丰富,麻皮、嫩竹、桑皮、稻秆等均可造纸;纸的种类愈易增多,宣纸、蜀纸、苏纸、歙纸竞相媲美;造纸技术更加成熟,纸的应用范围已不独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