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合集下载

浅析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

浅析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

浅析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作者:齐亮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27期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自然、清新、朴实著称。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文坛上掀起了“乡土文学”的热潮。

这些作家的作品以展现农民的生存、精神、命运的不幸和痛苦为主。

而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却独辟蹊径,着力描写湘西乡村的风土人情,挖掘故乡美好的东西呈现给读者,讴歌了湘西人古朴的品质,朴素的人情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新、纯真的田园式风格。

关键词:乡土小说湘西世界独特贡献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208-02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甲辰、休芸芸等。

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18年高小毕业后随当地的土著部队,在川、湘、黔等边区生活,后正式参军。

1922年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

1924年,陆续在《晨报》《现代评论》《语丝》上发表作品。

1928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社。

之后曾辗转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后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从湖南凤凰县走出来的沈从文,经历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许多城里人自以为是的歧视后,依然不屈不挠,用自己清新自然的笔触,将湘西这个边远地区的人文传统展示给读者,呈现给世人一幅具有浓郁湘西风情的巨幅画卷,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七十余部,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集《蜜柑》《神巫之爱》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等。

1 乡土小说产生的背景在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中国,很多人对故乡总是有不可磨灭的记忆。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姓名:孙雪红学号:060905411000087学习中心:山东省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杨华二〇〇八年十月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3)(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参考文献 (10)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摘要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

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

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

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自-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自-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曾去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二、沈从文的小说特色2002年,哈佛博士的美国学者金介甫在撰写的《沈从文传》中提出,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学生姓名:解娅婷用户名:xieyating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吴新苗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一、引言1.提出中心论题: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

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

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三、结论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

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

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

“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

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以沈从文为例浅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写作视角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以沈从文为例浅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写作视角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以沈从文为例浅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写作视角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摘要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以乡下人的独特写作视角描写了湘西乡村的民间生活及边地风情将美的东西呈现给广阔读者歌颂了人性美自然美对当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 化 天 地
2 3 3
《 戏 剧 之 家 2 0 1 7年 第 2 4期
总第 2 6 4期
博大精深和时代的浪漫 ,又体现了历史的悲剧 以及文化 的反
此 外 ,沈 从 文 乡 土 文 学 创 作 的 基 本 观 念 及 追 求 就 是 强 调
思 。 他 文学 作 品 中 的 “ 乡 土 ” 表 现 了 当 时 乡 民 的 一 种 生 存 状 原 始 生 命 力 中敢 爱 敢 恨 、敢 作敢 为 的 自 由精 神 以 及 崇 尚 自 由 雨后 中 的 四 狗 、 ( 《 阿 黑 小 史 》 中的 阿 黑 ,都 态 、情 绪 以 及 风 俗 民 情 ,同 时 ,又 将 湘 西 健 康 、 自然 、美 好 的情 怀 。其 《 的地 域 文 化 展 现 出 来 ,形 成 了 一 种 独 有 的 信 念 、道 德 、人 性 是 有 着 旺 盛生 命 力 的性 情 中人 。 从 这 方 面 来 看 ,当 代 作 家 莫 中 以 及 人 情 。 这对 后 来 以 及 当 代 作 家 均 产 生 了 一 定 的 影 响 。 比 言 就 在 此基 础 上得 以 继 承 及 发 展 , 比如 透 明 的 红 萝 卜
二 、对 当代 小说创作观念 及创作 方式产 生的影 响
在 中 国文 学 史上 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地 位 ,他 以 清 新 、 赤诚 的 笔 当 代 作 家 古 华 的成 名 作 芙 蓉 镇 ,作 品主 题 及 创 作 方 触 塑 造 了淳 朴 、美 好 的 湘 西 民风 ,其 乡土 小 说 作 品 充满 了对 式 深 受 沈 从 文 的 影 响 。沈 从 文 曾称 自己为 “ 乡下 人 ” , “ 习 人 性 及 自然 纯 粹 的赞 美 , 以他 独 特 的视 角 影 响 了许 多 作 家 。 作 ”是 “ 牧歌 ”,而 古 华 在 芙 蓉 镇 自序 》中说 自 己是 在 “ 唱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 探析
本文 为吉首大学 2 0 1 2年 度校级课题 ( 编号 : J d l 2 0 2 0 )
文 史 纵 横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苏 卫平 ( 吉首 大学
【 摘
张 夫生 4 1 6 0 0 0 )
湖 南吉首
要 】 本文从传统 小说理 论、 西方现代 小说理论 、 当代 小说理论三 个方面探析 了沈从 文小说 理论对 中国小说 理论的开拓 意义和 价
通过 对沈从 文小说 理论文 字进行综 合 、 系统的阅读 和研究 , 我们 发现他 的小说理论 以 “ 人 ”为 中心 , 并 由此 辐射到 “ 人性 ” 、 “ 生命 ” 、 “ 神性 ” 、“ 自然 ” 、“ 民族 ” 、 时代 乃至 整个宇宙 的方万 面面 , 他 在创作 中坚 持独立 的人格 , 以及对 “ 诗性 ” 的追 求 , 对生 活 “ 深度” 的 倾』 , 对小说 “ 真善美 ”的永 恒守护 , 其小说 理论不 仅融合 了现实 主义 、 浪 漫主义 , 还吸 收了现代 主义 , 这 些特点与 经验永 远值得 我们深 思和借 鉴 。因此 可见 , 沈 从 文的小 说理 论对 于繁 荣二十 一世 纪小 说理 论无
值: 沈 从 文 的 小 说 理 论 是 对 传 统 小 说 理 论 的 突破 , 成 就 了现 代 小说 理 论 的 辉 煌 ; 沈 从 文 的 小说 理 论 大 大推 进 了 小 说 理 论 的 现 代 化进 程 ; 对中 国整 个 乡土 小 说 创 作 、 小 说 理 论 产 生深 远 的 影 响 。 【 关键 词 】 沈从 文 ; 小说 理 论 ; 中国 小说 理论

的临摹 。 而 是必 须对存在 作 出判断和 思考 。 ” 沈从 文自从事 文学 活 动起始 , 就把 自己作为 整个五 四新文 学运动 中的一名 小卒 ,“ 主要任 务是作 ‘ 尖兵 ’ , 为大 队伍打 前站 , 在 作品 中作 记录突 破试 探 , 因之 永 远从 ‘ 习题 ’出发 , 进 行写作 。失败 了就换个 方法再 来 , 作对 了也决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独特、生动、传神,深受读者喜爱,其文化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

一、沈从文的小说独特风格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独特,以自然写实为主,刻画人物形象细腻生动,注重细节描写,描绘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复杂,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本质。

同时,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二、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
沈从文的小说在文化价值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的小说融合了南方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学和现代思潮,呈现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学形态。

这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方式,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而且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此外,沈
从文的小说也深刻地描绘出了中国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地域特色,从而增强了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

三、沈从文小说的历史地位
沈从文的小说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括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沈从文小说的文学成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多元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方面的成就,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风格深得人心,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之作,以便下一代能够领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

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

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

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

佛家思想就是这一时期大规模地有机地融人他的作品,对生命的原生态进行了归纳。

这种归化作用在他1933年秋到北平后仍持续着,但佛家思想逐渐淡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上升到主导地位。

在佛家思想使野性的湘西受到初步的文明教化后,儒家思想把伦理情感,民族前途的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把诗性人格推到了沈从文视野中。

《边城》作为这种变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显示出沈从文正走出在地域对比中表现湘西地方优势的格局,唱出了中国的颂歌。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1、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曾看过有关沈从文的评论,说是他的《边城》有一种牧歌情调。

“牧歌”到底指什么?大约是几亩农舍半户人家的悠闲,是碧海蓝天一抹微云的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欢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本文从传统小说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当代小说理论三个方面探析了
沈从文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开拓意义和价值:沈从文的小说理论是对传统小说理论的突破,成就了现代小说理论的辉煌;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大大推进了小说理论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整个乡土小说创作、小说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标签:沈从文;小说理论;中国小说理论
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理论文字进行综合、系统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发现他的小说理论以“人”为中心,并由此辐射到“人性”、“生命”、“神性”、“自然”、“民族”、时代乃至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他在创作中坚持独立的人格,以及对“诗性”的追求,对生活“深度”的倾心,对小说“真善美”的永恒守护,其小说理论不仅融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吸收了现代主义,这些特点与经验永远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因此可见,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于繁荣二十一世纪小说理论无疑将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沈从文的小说理论是对传统小说理论的突破,成就了现代小说理论的辉煌
传统观念是轻视小说的,认为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在读书人心目中,只有诗、文、词才是正经的“文学艺术”。

虽然经过梁启超等人的“小说界革命”,提高了小说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但小说在文学上的正宗地位,并没有得以肯定。

直到“五四”文学革命倡导时期,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才得以确立。

“五四”时期,沈从文和胡适一样,都是将小说视为文学的正宗的,不仅在理论上予以重视,而且用自己的创作来确立小说的文学的正宗地位。

他后来在《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动摇旧社会,建立新制度,做个‘抒情诗人’似不如做个写实小说作家工作扎实而具体。

因为后者所表现的,不仅情感或观念,将是一系列生动活泼的事件,是一些能够使多数人在另外一时一地,更容易领会共鸣的事件。

”[1]这是沈从文创作小说的出发点。

在变幻莫测的小说理论世界,沈从文自始至终都认为艺术应该为人生、应该拥抱人生的宗旨。

与当时文坛领军人物鲁迅重视用小说来改造国民精神不同的是,沈从文企图通过对人性的表达和对“生命神性”的探求,来获得“生命的明悟”,以缓解现实的痛苦,从而达到社会重造与生命重造的目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把“人性表达”看得超越于时代,却不脱离现实生活,避开阶级、政治、商业角度单纯刻画人性,这成为沈从文小说人性观的独特之处。

沈从文是个有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上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从不墨守成规。

在传统小说理论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抒情小说这一体式,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或诗化抒情小说体。

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

他还表示,“将文学限于一种定型格式中,使一般人以为必如此如彼,才叫做小说,叫做散文,叫做诗歌”,这样的习惯观念会束缚住“自己一支笔,
无从使用,更使一般人望而却步,不敢用笔,即用笔,写出来和习惯不大相合,也不成功!”短篇创作应当是“揉小说故事散文游记而为一”,“自成一个新的型式”。

[2]沈从文是诗化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废名开创的诗化小说的传统,并在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达到大成。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汪曾祺,而汪曾祺的小说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来的张承志的小说创作。

从废名始,这些作家的作品显示了诗化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进程。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家存在的意义不是对既成现实作出准确的临摹,而是必须对存在作出判断和思考。

”[3]沈从文自从事文学活动起始,就把自己作为整个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一名小卒,“主要任务是作‘尖兵’,为大队伍打前站,在作品中作记录突破试探,因之永远从‘习题’出发,进行写作。

失败了就换个方法再来,作对了也决不停顿在已有小小成就上”。

[4]他的早期作品,自由地借用各种文学程式,不受任何一种既定形式的束缚,既善于摹仿郁达夫、周作人的某些笔法,又能跳出任何一种文学程式,听从心灵的召唤,摸索着自己的文学之路。

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从感性摸索进入到理性自觉阶段,正如金介甫所说:“到了30年代,沈从文的理想主义已不仅仅停留在小说中提倡进步人生观的意义上了。

他眼望高处,攀登一种哲学的,或可被称作‘抽象’的理想境界。

”[5]他提出了“情绪的体操”与“抽象的抒情”的创作方法,这体现出的是一种生存的焦虑,是作家对我们现实生活处境的深刻洞察,是对生命的诗性关照。

二、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大大推进了小说理论的现代化进程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既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某些观念和观点,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开拓,沈从文虽然没有正式进入大学学过西方文学理论,但从事教学和编辑工作的大量经验和超凡的艺术感悟力,已使他的理论触及到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的某些实质问题,这集中的体现在他声称所受契诃夫和屠格涅夫等作家作品的影响,但他从不拘泥于前人的认识和成果,而是“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6]却又依据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审美趣味,取其精华,然后加以创造性的运用。

契诃夫和屠格涅夫两位作家对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关注与同情,对沈从文的理念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物塑造上,沈从文主张“表现社会下层人们的生存状态”,要求小说积极反映社会下层现实,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这无疑代表了某种现代意识的觉醒,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通俗、平易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及“社会文学”等观念的先声。

屠格涅夫“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的叙事方法对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不过沈从文在此基础上作了更深的探索和发掘,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浪漫理论。

他自称是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这种浪漫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对现实极端不满,在藐视中自觉地疏离现实,而他的小说不仅表现了一种田园牧歌情调,或呈现出诗意的风格,更是充满忧伤和艰辛的人生图景。

另一方面,西方浪漫主义秉承希伯来文化的神秘、怪诞传统,拒绝理性、平凡,强调“真正的诗所唯一承认的东西,是令人惊叹的东西,不可思议的东西,神秘的东西。

”[7]而沈从文所向往和一心希望建造的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这种与“人性”关联的其人其事其情并不荒诞也不神秘,都真真切切地来自现实生活,给人们一种亲切感。

三、对中国整个乡土小说创作、小说理论产生深远
的影响
从当代小说理论的视野来看,沈从文小说理论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对中国整个乡土小说创作、小说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在小说题材上主张“乡土生活与民族精神”的结合,着重表现中国乡村恬静和谐的生活与淳朴率真的人性,既反映出东方文化的博大、淡远与时代的空灵和浪漫,又具有历史的悲剧和文化的反思,从而扩展了鲁迅以来乡土小说追求“乡土批判”的内涵。

他主张的“乡土”一方面要表现当时乡土小说的一些共同特征,如乡民的生存状态、民情风俗、乡愁情绪等等;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湘西民众生存与异域情调的描述,倾尽全力地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种“人生形式”是从来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人的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是边城独有的。

在风俗画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就使这风俗画显得余味无穷,也使沈从文的“乡土”观念超越了许多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现实视象。

这对后来的许多作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韩少功、贾平凹为代表的寻根作家都“企图利用神话、传说、梦幻以及风俗为小说的架构,建立一种自己的理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观念”。

这种风格的营造不难看出沈从文界定的小说即“人事现象和梦的现象”的混合影子。

沈从文对当代乡土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还在于他善于运用非常个性化的方言、土语,精心建造一个神秘莫测的美好的湘西世界,在小说的抒情诗手法和田园诗风格等方面取得了自己独特的成就。

他对乡村现实的想象没有流于一般的革命模式,更富有抒情诗意味的地域小说比起吴祖缃、张天翼、沙汀和艾芜等人更具政治教化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给后来年轻一代作家带来了特别大的鼓舞。

此后的很多作家诸如萧红等就受他抒情诗手法的影响,其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在以后的文学创作尤其在建国后的寻根文学中得以继承。

金介甫曾在《羊城晚报》的访谈录中指出,沈从文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影响很大,包括台湾在内,新时期的年轻作家,像何立伟、古华、韩少功、孙建中、贾平凹、阿城,还有他40年代的学生汪曾祺,直接继承了他的田园牧歌风格。

另外,寻根文学在审美上突出“善”和“美”,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其对文化功利性和文学艺术性的自觉追求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审美特征受到了沈从文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