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考试《新闻采编规范》练习题标准答案
新闻记者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包括以下哪一项?(A)A:社会和谐B、小康社会C、全面小康D、四个现代化2、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A)A、“三步走”发展战略B、“四步走”发展战略C、“五步走”发展战略D、“全面小康”发展战略3、当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_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B )A、2015年B、2020年C、2030年D、2040年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__。
(C)A、“三位一体”B、“四位一体”C、“五位一体”D、“六位一体”5、党的十八大确立了__的历史地位,并将之确立为当的指导思想。
(D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6、当的十八大报告从__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D )A、二B、三C、四D、五7、党的十八大把__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去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B)A、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C、深化了改革开放的政策D、完善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8、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__道路。
(A)A、人民B、工人阶级C、中国共产党D、全球华人9、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__道路。
(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现代化C、和平发展D、改革开放10、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所谓中国力量,就是__。
(B)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B、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C、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D、全球华人合作的力量1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__。
(B)A、土地改革制度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改革开放政策D、和平发展政策12、以__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闻记者培训考试试题

新闻记者培训考试试题(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记者的业务知识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BCD)正确答案:(BCD)A、加强媒体的管理B、新闻知识和法律法规修养C、经济、科技等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修养D、掌握基本社会科学方法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是行动指南。
(B)正确答案:(B)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3、新闻伦理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BCD)正确答案:(ABCD)A、传媒市场化改革不到位B、新闻采编规范管理制度执行不力C、新闻媒体过于强调经济指标D、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D)正确答案:(D)A、改革开放B、优化经济结构C、提升国民生产总值D、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5、虚假失实新闻违背了新闻的原则。
(B)正确答案:(B)A、趣味性B、真实性C、时效性D、接近性6、2009年修订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共七条准则,哪一准则被摆在第一位?(C)正确答案:(C)A、坚持正确舆论导向B、遵纪守法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7、下列新闻实践活动和所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对应的是哪一项?(D)正确答案:(D)A、《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的新闻——舆论引导B、《新京报》发布社论“救援志愿者,别盲目去灾区”——党性原则C、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媒体要成为思想团结的中心D、新华社推广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尊重新闻传播规律8、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包括。
(BC)正确答案:(BC)A、买一些伟人的肖像挂在家中B、某照相馆未经本人同意,把顾客相片挂在橱窗以招徕生意C、发泄对某人的不满,丑化其肖像D、某电视新闻中出现某市民在商场购物的画面9、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闻采编实务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编实务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新闻报道中,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A. 电话采访B. 网络采访C. 现场采访D. 书面采访答案:D2. 新闻报道中,以下哪个不是新闻价值的要素?A. 时效性B. 重要性C. 趣味性D. 真实性答案:C3. 新闻写作中,以下哪项不是新闻标题的作用?A. 概括新闻内容B. 吸引读者注意C. 反映新闻主题D. 增加新闻篇幅答案:D4. 新闻稿件中,以下哪个不是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A. 简洁明了B. 突出重点C. 详细描述D. 引人入胜答案:C5. 在新闻报道中,以下哪种情况不适宜使用直接引语?A. 强调人物观点B. 增强报道真实性C. 增加报道可信度D. 避免人物观点答案:D6. 新闻摄影中,以下哪个不是新闻图片的基本要求?A. 清晰度B. 时效性C. 艺术性D. 相关性答案:C7. 新闻编辑中,以下哪个不是新闻稿件编辑的基本原则?A. 客观公正B. 尊重事实C. 突出重点D. 个人偏好答案:D8. 新闻评论中,以下哪个不是评论文章的基本结构?A. 引言B. 正文C. 结论D. 摘要答案:D9. 新闻报道中,以下哪个不是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A. 帮助理解新闻事件B. 增加报道深度C. 增强报道趣味性D. 突出新闻主题答案:C10. 新闻报道中,以下哪个不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A. 客观性B. 真实性C. 及时性D. 个人主观性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新闻采访时,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采访效果?A. 采访环境B. 采访对象的情绪C. 采访者的态度D. 采访者的着装答案:ABC2. 新闻写作中,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增加新闻标题的吸引力?A. 使用疑问句B. 使用数字C. 使用比喻D. 使用专业术语答案:ABC3. 新闻报道中,以下哪些因素可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A. 准确的事实B. 权威的来源C. 客观的分析D. 详细的背景答案:ABCD4. 新闻摄影中,以下哪些因素可以提高新闻图片的新闻价值?A. 画面的清晰度B. 图片的构图C. 图片的时效性D. 图片的创意答案:ABC5. 新闻评论中,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增强评论文章的说服力?A. 有力的论据B. 严谨的逻辑C. 丰富的例证D. 个人的情感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答案: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明确采访目的、了解采访对象、准备采访提纲、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熟悉采访环境、检查采访设备等。
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新闻采编规范试题3

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新闻采编规范试题3(总分:40.00,做题时间:20分钟)一、判断题(总题数:40,分数:40.00)1.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任何机密信息。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3.媒体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弱者。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4.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5.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
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事实发展的情节。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6.减少副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多使用动词。
除非可以出示确凿证据,不得使用“最大”、“最好”、“最坏”、“最多”等最高级形容词。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7.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记者应该揪住对方拼命发问,不达目的不罢休。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8.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
A.正确B.错误√解析:9.通稿式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能署名为本报记者。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10.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11.必须准确记录与匿名消息来源和受访者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12.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A.正确√B.错误解析:13.记者微博上转发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14.尽可能采访到被批评对象,尊重其辩护、辩解的权利。
若经过努力仍没有采访到某一方,应在稿件中加以说明。
新闻记者培训练习题-第三章答案

新闻记者培训2013 练习题《新闻采编规范》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新闻从业者在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能逾越的底线是。
(D)A.不使用计谋获取材料B.确保对当事人不造成任何伤害C.不采取隐性采访手段D.遵守法律2.在某些报道领域,为尽量对新闻当事人做到最小伤害,新闻界普遍采纳的报道原则是。
(A)A.知情同意原则B.公共利益至上原则C.真实准确原则D.平衡报道原则3.关于保持中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A.不做任何有偿新闻B.对事实以个人口吻加以评论C.报道中客观呈现各方观点D.报道中避免歧视与偏见4.以下哪个栏目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C)A.致歉B.勘误C.更正D.声明5.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方式是。
(B)A.现场采访B.核实事实C.深入调查D.多方求证6.为什么引语的使用是记者保持客观的重要依据?(D)A.引语深化新闻主旨B.引语增加趣味性C.引语增加信息量D.引语拉开与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涵化立场7.朱镕基总理神色凝重,严正地指出:“谁要是搞台湾独立,你就没有好下场!”话语掷地有声,震撼人心。
此处引语的使用有何优点?(A)A 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B.概括地指出了具体事实C.语言简洁D.巧妙地过渡8.“整整5 天,我一点都没有睡觉。
24 小时备战,全面布控,就怕慢一步就成了炮灰”,电话那头,国美人士情绪有些激动,“我现在可以说的是,我们这几天产生了巨大的销售额,黄老板(黄光裕)会为此骄傲。
”此处在使用引语时存在的问题是。
(C)A.引语使用不够简洁B.引语无消息源C.引语的消息源不明确D.标点符号使用错误9.如何避免过度解读被采访对象的意思?(A)A.保留原始材料,编辑核实B.全篇报道使用直接引语C.直接引语不做丝毫修改D.记者将自己的观点附加在引语中10.使用间接引语的优点是什么?(A)A.语言更具概括性B.更具现场感C.更有趣味性D.能体现受访者的鲜明立场和个性11.在网络中,记者手中一切具有时效性的、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该如何处理?(A)A.首先提交给供职单位B.为了时效性可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C.可在小范围内进行专业讨论D.先保证纸媒的独家报道再考虑网络报道12.哪一种内容应该使用直接引语?(B)A.过渡性语句B.体现说话者个性的语句C.事实性话语D.引语中有大量语气词13.使用引语时,以下哪种做法是合适的?(B)A.尽可能多地使用引语,少记者描述B.不要把不同人的话捆在一起C.连续引用不同人的话时,不用另起一段D.为保证真实,可将受访者的语气词保留14.下列哪项引语使用不准确?(D)A.“我们的出价是每股67 美元”,傅成玉说,“我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工作”B.“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C.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D.同学们感慨万千:“创业不是作秀,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付出”15.下列哪一项不是使用消息来源的原则?(D)A.“三角平衡”原则B.“多重佐证”原则C.“事实核准”原则D.人证比物证更可靠16.下列哪一项不是使用消息源身份时必需的信息?(D)A.姓名B.单位C.职务D.性别17.下列哪一项对消息源表达不准确?(D)A.据车祸现场的目击者说B.某医院的内科医生李某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C.据某某媒体报道D.某单位说18.下列哪一项消息源的可信度最低?(C)A.政府公开文件B.某中央级知名媒体报道C.某论坛用户的爆料D.某事故现场目击者19.使用匿名消息源,容易带来哪种风险?(A)A.为虚假新闻亮“绿灯”B.保护了消息源C.增加了报道的独家性D.报道更具可信度20.制作新闻标题的首要标准是什么?(A)A.准确B.时效C.传神D.吸引眼球21.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的机构是?(C)A.论坛B.博客C.媒体官方微博D.社交网络22.新闻语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取决于语言运用哪方面?(B)A.时效性B.规范性C.可读性D.娱乐性23.在新闻报道中,要较多地使用什么词?(D)A.名词B.形容词C.副词D.动词24.以下哪个词在报道中可能会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B)A.“3G 手机”B.转氨酶达2000 多C.“高开低走”D.“固体燃料”25.为方便读者阅读,报道中使用数字,一段内不宜连续使用多少个以上的数字?(C)A.1 个B.2 个C.3 个D.5 个26.以下的新闻语言表述中,哪个选项不合适?(A)A.他做这工作很称职B.原告律师说证人撒了谎C.他坠楼身亡,验尸官认定是自杀D.节目如下27.新闻报道语言应该尽可能使用什么样的语言?(B)A.描述式B.叙述式C.评论式D.修饰性28.以下哪一项不是直接引语的效果?(D)A.保持新闻的真实感B.增加生动性C.拉开与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涵化立场D.方便读者阅读理解29.关于引语的使用,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A.应当避免在引语中出现括号或省略号B.如有必要,记者可以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进行添加或篡改C.记者不得制造直接引语D.报道中尽量不使用间接引语,要多使用直接引语30.在解释新闻事实的时候,以下哪项选择是错误的?(A)A.文章要以事实为基础写作,但在制作标题时要考虑效果为先B.用事实说话,不能主观臆断C.内容表述直截了当,不以夸张的手法解释新闻事实D.写作准确具体,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词语(二)多选题1.获取事实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BCD)A.法律原则B.道德原则C.伦理原则D.正当原则2.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遵守的伦理原则有哪些?(ABD)A.无害原则B.知情同意原则C.公共利益至上原则D.保守机密原则3.为尽量做到对新闻当事人最小伤害,新闻报道过程中遵循的具体细则包括。
新闻记者岗位考试题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多选)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基本内 容?(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 D.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案:ABCD 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 本内容: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答案:C 说明:1979年,邓小平考察了《人民日报》后,做出新时期我 们党报的工作基本任务,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党报思想的核 心观点,其他观点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或为之服务。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练习题 (单选)
16.以下新闻标题中,舆论导向没有问题的是 哪一项?( ) A.电焊火星引燃建筑材料,初中生抄起灭火器 冲上前 B.开学首日,上海中小学生再收“减负大礼包” C.历时两年精雕细刻汇聚国内风景名胜,一根 象牙浓缩“九州欢腾” D.厌世男制造东直门爆炸案受审,得知弃婴 身份后想报复社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多选)
8.党的十八大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 A.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B.胡锦涛同志作了大会政治报告 C.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D.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 央领导集体
答案:ABCD 说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多选)
更正
二、“新闻法规”练习题 培训教材第692页单选题第29题:
29. 广播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电视剧审查机构,负 责电视剧审查工作。审查机构应在收到送审材料 天内提出修改、删剪意见或审查结论。( ) A.15 B.30 C.45 D.60
新闻记者采编考试试题

新闻记者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15分)1.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会议提出,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三贴近”,即()。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新闻是事实的反映(或报道)。
3.世界上广播电视体制基本分为三个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广播电视制度,以英国和大部分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以()为主的双轨制,少数欧洲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盛行的政府控制国有制。
4.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以下内容:(1)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2)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3)(),破坏民族团结的;(4)();(5)诽谤、侮辱他人的;(6)宣传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5.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如下几类作品:(1)文字作品;(2)();(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拟作品;(8)计算机软件;(9)民间文学艺术作品;(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6.我国《刑法》(1979年7月1日)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填年限)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填年限)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7.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做到坚持辩证法,防止()。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每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个最佳选择)1.第一个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思想的人是______。
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
新闻记者培训考试试题

新闻记者培训考试试题(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媒体采编流程方面预防虚假失实报道产生的具体措施有。
(ABD)正确答案:(ABD)A、加强采访环节管理B、建立记者采编活动信用记录体系C、采编流程方面的虚假失实报道无法避免D、完善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从业资格制度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
(C)正确答案:(C)A、弘扬优秀传统文化B、吸收国外文化成果C、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D、推进文化产业发展3、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ABC)正确答案:(ABC)A、禁止对任何人的歧视B、保持中立,做到利益规避C、平衡呈现各方观点,保持中立D、多采访学术界人士和记者4、公民或法人应受社会与公众公正评价的权利,是(C)。
正确答案:(C)A、评价权B、荣誉权C、名誉权D、形象权5、下列哪些群体不属于公众人物?(C)正确答案:(C)A、电影明星B、与家人聚餐的政府公务人员C、在教室里学习的孩子D、公交车上的抢劫犯6、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其中,“一条主线”指。
(AB)正确答案:(AB)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B、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C、加强党的经济指导能力建设D、加强党的领导地位7、“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来的?(D)A、毛泽东B、邓小平C、刘少奇D、江泽民8、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从媒体机构主观维度上看有。
(BCD)正确答案:(BCD)A、外部环境的影响B、采编流程管理漏洞,缺乏核实机制C、市场利益驱动,经营部门影响采编流程D、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9、下列哪项引语使用不准确?(D)正确答案:(D)A、“我们的出价是每股67美元”,傅成玉说,“我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工作”B、“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C、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D、同学们感慨万千:“创业不是作秀,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付出”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基本内容?(ABCD)正确答案:(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11、下列哪一选项不应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调解方式?(C)正确答案:(C)A、通过评价、教育、示范、激励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B、通过唤起新闻工作者的知耻心、敬业精神等方式,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C、通过法规、政策等方式强制约束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D、通过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方式12、下列哪个新闻标题不低俗?(D)正确答案:(D)A、《10分钟玩死阿曼》B、《贪官难过美色关》C、《刘德华称造人成功》D、《刘德华承认爱妻怀孕》13、为什么引语的使用是记者保持客观的重要依据?(D)A、引语深化新闻主旨B、引语增加趣味性C、引语增加信息量D、引语拉开与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涵化立场14、虚假失实新闻的传播途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