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炎症

病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炎症
病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炎症

第五章、炎症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炎症、渗出、渗出液、炎性水肿、炎性积液、趋化作用、炎性溃疡、

窦道、瘘管、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概念;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增生的概念、原因、增生的成份、意义。

2.熟悉渗出物的作用;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吞噬作用的概念、吞噬细胞种类、

吞噬过程及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急性炎症形态学分类,各型特点、部位、举例及结局;炎症的结局;慢性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3.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引起发热的化学物质的类型、发热机制及

意义;渗出主要的三个方面变化;血液动力学改变顺序;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理及类型。

二、知识点纲要

(一)炎症的概念

1.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2.典型局部特征: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全身反应:发热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4.炎症的防御作用:液体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使病灶局

限;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但是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危害性。

(二)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放射线等。

2.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强酸、强碱)、内源性(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

代谢产物的堆积)

3.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4.坏死组织:坏死的组织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形成炎

症。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可发生于实质,也可发生于间

质。前者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各种坏死,后者出现玻璃样变,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等。变质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直接引起。其代谢特点为物质分解代谢增强、局部酸中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

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渗出包括(1)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2)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或穿胞作用增强、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白细胞边集、粘着、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其主要作用)。

渗出液(炎性水肿和炎性积液)和漏出液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漏出液蛋白量 2.5g%以上 2.5g%以下

比重 1.018以上 1.018以下

细胞数 >500个/mm3 <100个/mm3 Rivalta试验* 阳性阴性凝固能自凝不能自凝

透明度浑浊澄清*Rivalta试验为醋酸沉淀试验。渗出液因含大量粘蛋白,为0.1%醋酸所沉淀,乃阳性反应

3.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多叫增生。实质细胞的增生如鼻粘膜上皮

细胞和腺体的增生,慢性肝炎中肝细胞的增生。间质成分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炎症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作用。

(四)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1.经过:炎症依其病程分为超急性炎症、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超急性炎症呈爆发性经过,病程数小时至数天,以变质和渗出性改变为主,多属于变态反应性损害。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从几天到一个月,以渗出性病变和变质性改变为主,渗出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慢性炎症病程几个月~几年,可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也可潜隐的逐渐发生,以增生性病变为主,渗出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亚急性炎病理经过介于急性炎和慢性炎之间,如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程经过一至数月,肝细胞坏死与增生都很明显。

2.结局:

(1)痊愈:包括完全痊愈和不完全痊愈。完全痊愈是指病变组织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全痊愈是指病变组织由肉芽组织增生修复。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①局部蔓延②淋巴路蔓延③血行蔓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五)炎症的组织学类型

1.变质性炎:以变质变化为主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多见于急性炎症。变质

性炎主要发生于肝、肾、心、脑等实质性器官,常由重症感染和中毒引起。

2.渗出性炎: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称为渗出

性炎。多见于急性炎症。渗出性炎可分为以下类型:

(1)浆液性炎:浆液渗出为主,内含少量嗜中性粒细胞、纤维素和蛋白质。

如炎性水肿、粘膜的卡他性炎。

(2)纤维素性炎: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内含嗜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组织碎片。

如发生在粘膜的伪膜性炎症、大叶性肺炎及绒毛心。

(3)化脓性炎: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类型包括: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

(4)出血性炎:渗出物含大量红细胞。

3.增生性炎:以增生变化为主的炎症称为增生性炎。增生性炎包括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和特异性增生性炎。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常呈现慢性炎症的特点,如慢性阑尾炎。特异性增生性炎即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如结核性肉芽肿。

(六)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1.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2.全身反应:发热、血液中细胞成分的变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增生

和实质器官的改变。

(七)影响炎症过程的诸因素

1.致病因子的因素:致病因子的毒力、数量、作用时间长短。

2.全身性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状态、内分泌状态。

3.局部因素: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炎症渗出物和异物是否被清除。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炎症(inflamation)

2.渗出(exudation)

3.炎性积液

4.趋化作用(chemotaxis)

*5.调理素(opsonin)

*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7.化脓性炎(purulent inflammation)

8.表面化脓

9.积脓(empyema)

10.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11.疖(furuncle)

12.完全愈复

13.菌血症(bacteremia)

14.毒血症(toxemia)

15.败血症(septicemia)

16.脓毒败血症(pyemia)

17.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

*18.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二) 填空题

1.具有①系统的②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③反应称

为炎症。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①、②和③。

3.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①、②称为变质。

4.炎性水肿指渗出液位于①,炎性积液指渗出液位

于②。

5.炎症局部增生的成分包括①、②、③。

6.体表急性炎症的典型局部表现包括①、②、③、④和

⑤。

7.炎症常见的全身反应有①、②。

*8.组织损伤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变顺序为①,②

和③。

*9.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理为①,②和③。

*10.炎性渗出物的防御作用有①,②和③。

11.纤维素渗出过多可造成组织①和②。

12.白细胞渗出过程①、②和③。

13.游出的白细胞在炎症灶局部发挥①作用和②作用

并可引起③。

14、浆液性炎是以①渗出为其特征,好发于②、③和

④等处。

15.化脓性炎症可分为: ①,②和③三种类型。

16.纤维素性炎是以①渗出为其特征,好发于②、③

和④等部位。

17.增生性炎包括①和②两大类。

18.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是①细胞和②细胞。

19.炎症时病原微生物及毒性代谢产物入血可引起①、②、

③和④。

20.急性炎症时浸润的炎细胞以①为主,慢性炎症时浸润的炎细胞以

②、③、④为主。

21.最常见的外源性化学趋化因子是①。

22.物理性致炎因子包括①、②、③等。

23.体液中的炎症介质包括①、②、③。

24.炎症增生的作用是①和②。

25.急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以①、②为主,慢性炎症以③为主。

(三)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炎症的论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炎症反应均对机体有利

B.炎症是一种防御反应

C.任何有机体均可发生炎症

D.损伤必然导致炎症

E.炎症是活体组织的损伤反应

*2.炎症时最早出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

A.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小静脉扩张,血流变慢

C.细动脉短暂收缩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淤滞

E.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

3.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

A.变质,渗出,增生

B.变性,坏死,增生

C.炎症介质的释放

D.血管变化及渗出物形成

E.局部物质代谢紊乱

4.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指征是:

A.血管扩张

B.红细胞漏出

C.血浆渗出

D.白细胞游出

E.纤维素渗出

5.最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是:

A.炎症介质形成

B.分解代谢亢进

C.局部酸中毒

D.分子浓度增高

E.白细胞渗出

*6.速发性短暂反应时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机制是:

A.细动脉内皮细胞损伤

B.细静脉内皮细胞收缩

C.基底膜降解

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E.以上都不是

7.最常见的致炎因子为:

A.机械性因子

B.免疫反应

C.物理性因子

D.化学性因子

E.生物性因子

*8.下列哪项不属于炎症的防御反应?

A.代谢增强

B.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C.充血、渗出

D.器官功能障碍

E.发热

*9.细胞因子主要由哪些细胞产生:

A.肥大细胞和血小板

B.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D.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E.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0.下列哪项不属于体液中的炎症介质?

A.血管活性胺

B.缓激肽

C.补体

D.纤维蛋白多肽

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11.炎性水肿时渗出液位于:

A.关节腔

B.胸膜腔

C.腹膜腔

D.心包腔

E.组织间隙

* 12.下列哪项关于炎症的叙述是正确的:

A.慢性炎症均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

B.炎症反应均对机体有利

C.增生是机体的抗损伤的反应

D.炎症渗出不会引起组织肿胀

E.炎症时组织增大均为增生所致

*13.炎症介质补体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的机制是:

A.吞噬细胞表面有C3b受体

B.可促进血管的扩张、通透性增加

C.可引起细菌的通透性改变

D.能促进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形成

E.对C5a有趋化作用

14.下列哪项关于纤维素性炎症的叙述是正确的:

A.当出现机化时便引起纤维素性的粘连

B.其好发部位是浆膜、粘膜和肺

C.肺的纤维素性炎常引起肺泡壁的破坏

D.假膜与咽部粘膜疏松连接,易脱落

E.假膜由胶原纤维、间皮细胞、白细胞和细菌组成

15.假(伪)膜性炎是指:

A.皮肤的纤维素性炎

B.皮肤的化脓性炎

C.浆膜的纤维素性炎

D.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E.浆膜的化脓性炎

*16.补体中最重要的炎症介质为:

A.C1q

B. C567

C.C4

D.C3和C5

E.C5-9

17.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为:

A.化脓性炎

B.浆液性炎

C.假膜性炎

D.卡他性炎

E.变态反应性炎

18.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溶血性链球菌

B.绿脓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白色葡萄球菌

E.草绿色链球菌

19.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

A.白细胞游出

B.白细胞渗出

C.白细胞吞噬

D.调理素化

E.趋化作用

20.炎症灶中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A.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B.形成浆细胞

C.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

D.修复病变的组织

E.释放血管活性胺

21.吞噬作用最为活跃的炎症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浆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肥大细胞

22.过敏性炎症主要出现哪种炎症细胞浸润?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巨噬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浆细胞

23.病毒感染的炎症灶中主要出现哪种炎症细胞?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巨噬细胞

D.浆细胞

E.嗜酸性细胞

24.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使:

A.局部氢离子浓度增高

B.组织分解代谢增强

C.组织间液渗透压增高

D.细胞酶系统障碍

E.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25.肉芽肿性炎症病灶中的主要炎症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

C.嗜酸性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26.感染性肉芽肿的结构特点是:

A.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B.淋巴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C.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D.实质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的结节状病灶

E.粘膜上皮、腺体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27.在化脓性炎中,坏死组织的液化分解是由于下列哪一类细胞

的存在所致:

A.浸润的巨噬细胞 B浸润的中性粒细胞

C.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

D.浸润的淋巴细胞

E. 浸润的浆细胞

*28.卡他性炎一般是指发生在:

A.皮肤的渗出性炎症

B.皮肤的变质性炎症

C.粘膜的变质性炎症

D.粘膜的渗出性炎症

E.粘膜的增生性炎症

29.下列哪一种炎症,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五大症状都表

现得比较明显:

A.各种类型的炎症

B.粘膜的急性炎症

C.浆膜的急性炎症

D.内脏的急性炎症

E.体表的急性炎症

*30.持续高热易发生变性坏死的脏器主要是:

A.心、肝、胃

B.心、脾、胃

C.心、肝、肾

D.肝、脾、心

E胃、肝、脾

*31.高热时实质脏器最易发生的变化是:

A.变性

B.坏疽

C.凋亡

D.梗死

E.萎缩

*32.急性炎症引起局部肿胀的主要因素是:

A.变性及坏死

B.充血及渗出

C.增生及化生

D.炎症介质的形成

E局部分子浓度升高

*33.急性炎症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是:

A.细胞增生压迫神经末梢

B.局部组织的变性及坏死

C.局部充血及血流量增多

D.渗出压迫及炎症介质刺激

E.组织分解代谢增强

*34.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对机体有害的表现为:

A.传递抗原信息

B.将病原体消化

C.变为多核巨细胞

D.变为类上皮细胞

E.携带病原体移动

*35.出血性炎症时,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B.静脉淤血

C.组织缺血缺氧

D.组织内胶体渗透压增高

E.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36.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一般可形成:

A.假膜性炎

B.浆液性炎

C.出血性炎

D.化脓性炎

E.卡他性炎

37.慢性炎症病灶内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

A.嗜酸和嗜碱性白细胞

B.嗜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

C.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D.淋巴和嗜酸性粒细胞

E.嗜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

38.炎症时白细胞游出后定向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炎症部位的化学趋化性

B.轴流消失白细胞边集

C.白细胞的阿米巴样运动

D.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

E.血管内压升高

*39.炎症时下列那种物质不是细胞所释放的:

A.激肽类

B.组织胺

C.5-羟色胺

D.酸性蛋白酶

E.前列腺素

40.下列哪种变化最能促使血液成份渗出?

A.组织变质崩解

B.淤血,血流缓慢

C.动脉扩张,血流加快

D.小动脉短暂痉挛

E.内皮细胞肿胀

*41.渗出液对机体的有利因素除外下列哪项:

A.纤维素的渗出有利于修复

B.纤维素的渗出有利于限制细菌蔓延

C.纤维素的渗出有利于机化

D.渗出液可稀释毒素或有害刺激物

E.渗出液带来各种抗体,补体及杀菌物质

42.炎症引起较大范围的组织缺损时,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修复?

A.周围组织增生肥大

B.肉芽组织增生填补

C.巨噬细胞增生

D.缺损周围组织收缩

E.淋巴细胞增生

43.下列哪一种疾病的病变是以变质性炎为主?

A.慢性阑尾炎

B.肾小球肾炎

C.急性重型肝炎

D.大叶性肺炎

E.蜂窝织炎

44.下列哪一种疾病的病变是以渗出性炎为主?

A.局灶性肺结核

B.肝炎

C.乙型脑炎

D.支气管肺炎

E.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

45.下列哪一种疾病的病变是以增生性炎为主?

A.浸润型肺结核

B. 细菌性痢疾

C.肠伤寒

D. 急性肾盂肾炎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型题]

问题46-50. A.可稀释毒素 B.可吞噬致炎因子

C.可使炎症局限

D.可起调理素的作用

E.可加重组织损伤

渗出

46 血浆渗出 *47 C

3b

*48 纤维蛋白渗出 49 白细胞渗出

50 溶酶体酶的溢出

问题51-54. A.变质性炎 B.浆液性炎

C.纤维素性炎

D.化脓性炎

E.蜂窝织炎

5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常为 52 白喉和细菌性痢疾为

53感冒早期鼻粘膜炎症为 54小叶性肺炎病变为

问题55-56. A.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B.对嗜酸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C.对嗜碱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D.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

E.对肥大细胞有趋化作用

55 伤寒杆菌 56 葡萄球菌

问题57-59. A.阿米巴痢疾 B.急性细菌性痢疾初期

C.浸润型肺结核

D.肠伤寒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7 急性增生性炎 58 急性卡他性炎

59 变质性炎

问题60-63. A.脚部感染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B.病人有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阴性

C.病人无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阳性

D.病人有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阳性

E.病人有全身中毒症状,伴全身多发性小脓肿

60 毒血症 61 菌血症

62 败血症 63 脓毒败血症

问题64-66. A.深部脓肿向体表或空腔脏器穿破 B.皮肤或粘膜的化脓性炎破溃

C.深部脓肿通过自然管道排出

D.链激酶与透明质酸酶

E.血浆凝固酶

64 与溃疡的形成有关 65 与空洞的形成有关

*66 与窦道或瘘管的形成有关

问题67-69. A.激肽系统 B.细菌产物

C.免疫球蛋白

D. 5-羟色胺

E.白细胞粘附因子

*67 最常见的外源性趋化因子 68 参与白细胞粘着*69 参与吞噬作用

[X型题]

*70.下列哪些属于变态反应性炎症?

A.慢性浅表性胃炎

B.肺脓肿

C.肾小球肾炎

D.阑尾炎

E.风湿性心脏病

71.下列哪些属于化脓性炎症?

A.蜂窝织炎

B.小叶性肺炎

C.结核

D.肝炎

E.脑脓肿

72.炎症增生性变化包括:

A.上皮增生

B.腺体增生

C.毛细血管增生

D.巨噬细胞增生

E.纤维组织增生

73.下列哪些属于炎症时的全身反应?

A.发炎组织变红

B.关节肿胀、疼痛

C.发烧

D.末梢血白细胞增高

E.以上都属于

74.纤维素性炎常发生于:

A.肝脏

B.肺脏

C.浆膜

D.脾脏

E.粘膜

75.巨噬细胞的作用包括:

A.引起组织水肿

B.传递抗原信息

C.释放致热原

D.形成多核巨细胞

E.吞噬细菌及异物

*76.能释放血管活性胺的细胞有:

A.嗜碱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

*77.关于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致炎因子未能在短时间内清除

B.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

C.炎症局部渗出太少

D.致炎因子毒力太强,组织损伤严重

E.致炎因子不断损伤组织

*78.下列哪些疾病的病变属于感染性肉芽肿?

A.伤寒小结

B.风湿小结

C.矽肺结节

D.结核结节

E.瘤型麻风

*79.下列哪些因素是引起炎症的原因:

A.坏死的组织

B.凋亡的细胞

C.变态反应

D.细菌、病毒

E.放射线

*80.炎症变质时发生的代谢性变化包括:

A.炎症化学介质释放

B.分解代谢减弱

C.酸性代谢产物减少

D.氢离子浓度升高

E.组织渗透压升高

(四)问答题

*1.试述炎症时渗出物的作用。

*2.试述白细胞的渗出过程。

3.白细胞在炎症病灶局部的作用是什么?

4.何为浆液性炎?简述其病变特点、好发部位及结局。

5.何为纤维素性炎?简述其病变特点、好发部位、举例及其结局。

6.试述慢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病因。

*7.何为炎症的典型局部表现?其发生机制是什麽?

8.何为肉芽肿性炎?简述结核性肉芽肿的病变特点。

9.何为化脓性炎?简述蜂窝织炎的病变特点。

10.试述炎症的原因。

*11.试述吞噬过程及其意义。

*12.简述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其作用。

13.试述炎症的结局。

(五) 分析题

1.女性,55岁,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流鼻涕、眼泪等浆液性卡他性炎症症状。请问何为卡他?何为浆液性炎?浆液性炎的好发部位及其结局?

2.男性,42岁,慢性阑尾炎患者,突发性右下腹部疼痛,行阑尾切除术。病理学检查:阑尾肿胀,浆膜面充血,可见黄白色渗出物。阑尾腔内充满脓液。请问该阑尾发生了什么性质的炎症?其镜下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3、男性,13岁,发烧、咳嗽,诊断为小叶性肺炎,虽经抗炎治疗,但体温不降,皮肤粘膜出现多发性出血点及肝脾肿大。请问小叶性肺炎为何种性质的炎症?其病理变化是什么?病人为何出现皮肤粘膜多发性出血点及肝脾肿大?

4、女性,36岁,腹痛、腹泻,最初为稀便,以后为粘液脓血便,偶见片状灰白色膜状物排出。病人有里急后重感。请问病人患的是什么病?其临床表现与病理

变化有无联系?病人大便内为何出现灰白色膜状物?

5、男性,28岁,突然出现黄疸和昏迷,三天后死亡。尸体解剖证实为急性重症肝炎。请问急性重症肝炎的病变性质是什么?其肝脏有何改变?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有无联系?

6、女性,61岁,因手部外伤后感染,局部出现红(最初为鲜红,以后变为暗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请问病人手部出现这些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

7、女性,4岁,因发烧,头痛和出现脑膜刺激症,被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请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性质是什么?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几种类型?其各自特点是什么?

四、答案及注释

(一)概念和名词

1.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2.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3 .炎性积液:炎症时渗出的液体聚集于浆膜腔(心包腔、腹膜腔、胸膜腔),叫炎性积液。

4. 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叫做趋化作用。*

5. 调理素:存在于血清中的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一类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Fc段和C3b等。

*6. 炎症介质: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如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和白细胞渗出)的一类化学介质。

7. 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8. 表面化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深部组织无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如化脓性支气管炎。粘膜的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性炎。

9. 积脓:浆膜腔或内脏空腔器官的被复粘膜化脓,脓液积存在腔内,如胸腔积脓。

10.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好发于皮肤、肌肉、阑尾。*11. 疖: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发生的脓肿叫疖。

12. 完全愈复:病因被清除,少量的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溶解吸收,病变组织可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结构和功能(如大叶性肺炎),称为完全愈复。

13.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血中可查到病原菌,称为菌血症。

14. 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中毒症状(高热、寒战)和病理变化(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称为毒血症。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15.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如高烧、寒战、皮肤、粘膜出血点,脾脏和淋巴结肿大,称为败血症。血中可培养出病原菌。

16. 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除败血症表现外,由于化脓菌团栓塞引起全身多发性小脓肿,称为脓毒败血症。

17. 慢性炎症:病程持续几周~几月,可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或潜隐的逐渐发生。以增生性病变为主,渗出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18. 肉芽肿性炎:是一种特殊性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二)填空题

1.①血管②活体③防御

2.①变质②渗出③增生

3.①变性②坏死

4.①组织间隙②浆膜腔

5.①巨噬细胞②上皮细胞腺体或实质细胞③纤维母细胞

6.①红②肿③热④痛⑤功能障碍

7.①发热②白细胞增加

8.①细动脉短暂收缩②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③血流速度减慢

9.①内皮细胞收缩(穿胞作用增强)②内皮细胞损伤③新生毛细血

管壁的高通透性

10.①稀释毒素②吞噬搬运坏死组织③消灭病原体(利于修复)

11.①机化②粘连

12.①边集②粘着③游出和趋化作用

13.①吞噬②免疫③组织损伤

14.①浆液②疏松结缔组织③粘膜④浆膜

15.①表面化脓和积脓②蜂窝织炎③脓肿

16.①纤维蛋白原②粘膜③浆膜④肺

17.①非特异性增生性炎②特异性增生性炎(肉芽肿性炎)

18.①上皮样细胞②多核巨细胞

19.①菌血症②毒血症③败血症④脓毒败血症

20.①嗜中性粒细胞②淋巴细胞③单核细胞④浆细胞

21.①细菌产物

22.①低温、高温②机械性创伤③紫外线、放射线

23.①激肽②补体③凝血系统

24.①限制炎症扩散②修复

25.①变质②渗出③增生

(三)选择题

[A型题]

1.B炎症是一种防御反应,但未必都对机体有利,急性暴发性肝炎可导致机体死亡。此外没有血管系统的有机体无炎症反应。

2.C

3.A

4.D 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白细胞游出,而非血管扩张、红细胞漏出、血浆渗出和纤维素渗出。

5.E

6.B

7.E

8.D

9.C

10.A

11.E

12.C 慢性炎症并非均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成,同样急性炎症还可能痊愈或蔓延扩散。炎症反应未必都对机体有利。炎症时器官体积增大不仅与增生有关,还可能与充血、渗出等因素有关。

13.A

14.B 纤维素性炎症时发生的机化是纤维性粘连,而非纤维素性粘连。

15.D

16.D

17.A

18.C

19.E

20.C 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当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这些被激活的淋巴细胞再发挥免疫功能。

21.B

22.D

23.A

24.E

25.B

26.C

27.B

28.D

29.E

30.C

31.A 高热时实质脏器最易发生的变化是变性。而坏疽应有腐败菌感染,梗死应有组织的缺血,凋亡属于程序性死亡,高热时也有可能发生,而萎缩是一种慢性的病理过程。

32.B

33.D

34.E

35.A

36.D

37.C

38.A

39.A

40.B

41.C 纤维素的渗出有利于修复,有利于限制细菌蔓延,但如果渗出过多不能完全吸收,可发生机化,如肺肉质变、胸膜粘连。渗出液可稀释毒素并带来各种抗体、补体及杀菌物质,因此对机体有利,但如果渗出过多,可造成器官或组织的压迫。

42.B

43.C

44.D

45.C

[B型题]

46. A 47.D 调理素包括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b,它不能吞噬致炎因子。 48.C 渗出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利于白细胞吞噬,使炎症局限。49.B 50.E

51. E 52.C 53.B 54.D

55. D 56 A.

57.D 58.B 阿米巴痢疾基本病变是以组织坏死溶解为主的变质性炎症,而浸润型肺结核是以渗出为主的炎症,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初期是卡他性炎症,肠伤寒是增生性炎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化脓性炎症。59.A

60. B 61.C 62.D. 63.E

64.B 65 C. 66 A.

67. B 最常见的外源性趋化因子是细菌产物,激肽系统属炎症介质,虽有趋化活性但不是外源性趋化因子。

68. E 参与白细胞粘着的主要是细胞表面的粘附因子。

69.C 吞噬细胞表面有免疫球蛋白Fc段的受体,能识别被抗体包被的细菌,故免疫球蛋白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X型题]

70.CE

71.ABE

72.ABCDE

73.CD

74.BCE

75.BCDE 巨噬细胞吞噬抗原(病原微生物)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其本身可转变成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融合成为多核巨细胞。巨噬细胞可释放内源致热原。

76.AD

77.ABE

78.ABDE 伤寒小结、风湿小结、结核结节和瘤型麻风均属于感染性肉芽肿,而矽肺结节则属于异物性肉芽肿。

79.ACDE 坏死的组织、细菌、病毒、变态反应、.放射线均属于可引起炎症的原因,但凋亡的细胞,一般不引起炎症反应。

80.ADE

(四)问答题

1.

(1)有利(防御):稀释毒素;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含补体、抗体,利于消灭病原微生物;含纤维蛋白,其交织呈网状,可限制细菌扩散并利于白细胞吞噬,使病灶局限,网状的纤维素可成为修复的支架。

(2)不利:渗出液过多可压迫(如心包积液压迫心脏)影响器官功能;纤维素渗出过多不能被完全吸收可发生机化,引起粘连(心包粘连、胸膜粘连)。

2.

(1)白细胞边集:由于血流减慢,轴流变宽,白细胞从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称为白细胞边集。开始白细胞尚可滚动,后贴附在血管壁表面出现附壁现象。

(2)白细胞粘着:白细胞附壁后,由于粘附分子作用使白细胞粘着在内皮细胞表面(与附壁区别:白细胞量多,比较牢固)。白细胞粘着是游出的前提。这种粘着要依靠粘附分子来完成。

(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粘着于内皮细胞表面的白细胞,通过阿米巴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为游出。游出的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

所在部位作定向的移动,叫做趋化作用。这些化学刺激物叫做趋化因子。

3.

(1)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游出到炎症病灶后,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及组织碎片的过程。

(2)免疫反应: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当这些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B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杀伤病原微生物。

(3)组织损伤:白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到细胞外,从而引起组织损伤。

4.

(1)浆液性炎:见知识点纲要。

(2)好发部位:疏松结缔组织(炎性水肿)、粘膜、浆膜(炎性积液)。

(3)结局:浆液性炎一般较轻,易于消退。但如果渗出过多也有不利影响,如心包腔、胸膜腔大量积液可压迫心肺功能。

5.

(1)纤维素性炎:见知识点纲要。

(2)好发部位及举例:粘膜(喉头、肠粘膜)、浆膜(胸膜、腹膜、心包膜)和肺。粘膜,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称为伪(假)膜性炎,如白喉、细菌性痢疾。心包膜纤维素性炎时,由于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形成绒毛状物(绒毛心)。肺,大叶性肺炎时,其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

(3)结局:纤维素渗出量少时可发生溶解吸收,量多时可发生机化,引起浆膜增厚粘连,如心包粘连,胸膜增厚或肺肉质变。

6.

(1)基本病理变化:常以增生为主,如纤维母细胞、小血管、被覆上皮、腺上皮及实质细胞的增生。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2)病因包括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长期暴露于毒性因子环境中、自身免疫等。

7.

(1)红:最初为鲜红,动脉性充血;以后为暗红,静脉性充血(氧合Hb降低,还原Hb增高)。

(2)肿:主要为炎症水肿,还可有充血,细胞渗出及增生。

(3)热:动脉性充血,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体表发炎时才明显。

(4)痛: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缓激肽)、H+、K+(组织分解代谢增加);组织水肿,张力增加,压迫神经末梢。

(5)功能障碍:组织损伤,渗出造成阻塞及压迫,疼痛。

8.

(1)肉芽肿性炎:见知识点纲要。

(2)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叫做肉芽肿。从结核结节中心向外,肉芽肿的成份为,典型结核结节的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 (来源于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之间,可见Langhans巨细胞(类上皮细胞的融合)。再向外为大量淋巴细胞,结核结节周边可见纤维结缔组织。

9.

(1)化脓性炎:见知识点纲要。

(2)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溶血性链球菌分泌透明质酸酶,降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于扩散,表现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病变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10.

(1)物理性因子:高温(烧伤、烫伤)、低温(冻伤)、机械性创伤如切割伤、紫外线和放射性物质等。

(2)化学性因子:外源性的,强酸、强碱;内源性的,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

代谢产物的堆积(尿素、尿酸)。

(3)生物性因子:最常见,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霉菌、寄生虫等。

(4)坏死组织:坏死组织是潜在的致炎因子,组织坏死可引起炎症反应。

E.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当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异常时,可引起不适当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如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肾小球肾炎)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11.

(1)识别和附着:吞噬细胞表面Fc和C3b受体,能识别和附着被抗体或补体包被的细菌(调理素化)。调理素为存在于血清中的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蛋白质,主要为IgG 和C3b。

(2)吞入: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将附着的细菌包围摄入到胞浆内,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胞浆内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3)杀伤和降解:溶酶体内水解酶将吞入的细菌杀伤、降解。进入吞噬溶酶体的细菌主要被具有活性的氧代谢产物杀伤。

(4)吞噬的意义:主要是消灭病原体,清除异物及坏死组织;有的病原体(结核杆菌、伤寒杆菌)虽被吞噬,但不被杀死和消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又能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而在患者体内传播开来。

12.

(1)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渗出)的化学因子。

(2)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组胺、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白细胞产物(活性氧代谢产物,溶酶体成分);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一氧化氮、神经肽。

(3).体液中的炎症介质:包括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4)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

血管通透性增高,组胺、缓激肽、C3a、C5a、白细胞三烯、神经肽;趋化作用,白细胞三烯B4、C5a、细菌产物、中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等;发热,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等;疼痛,前列腺素、缓激肽;组织损伤, 氧自由基、溶酶体酶、一氧化氮。

13.

(1)痊愈:如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溶解吸收,周围细胞再生,则炎症向痊愈方向发展。如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愈复;如病灶较大,由肉芽组织修复,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不完全愈复。

(2)迁延为慢性:如致炎因子长期存在,则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病变时轻时重,迁延多年。

(3)蔓延扩散:当抵抗力下降,或病原菌毒力强或数量多时,病原菌大量繁殖,并向周围组织或全身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局部病原菌经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扩散。

2)淋巴路蔓延:病原菌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3)血行蔓延:

菌血症:细菌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血中可查到病原菌。

毒血症:细菌毒素或毒性代谢产物吸收入血,引起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如高烧、寒战及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败血症:细菌入血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如高烧、寒战、皮肤、粘膜出血点、脾脏和淋巴结肿大。

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除败血症表现外,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小脓肿。

(五)分析题

1.

(1)卡他:是指渗出物和分泌物沿粘膜表面顺势下流的意思。

(2)浆液性炎:见知识点纲要。。

(3)浆液性炎好发部位:浆液性炎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4)浆液性炎的结局:浆液性炎一般较轻,易于消退。但如果渗出物过多,

可导致严重后果。

2.

(1)该阑尾发生了化脓性炎症(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2)镜下的病理变化是:阑尾壁各层均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并

有炎性充血、水肿及纤维素渗出。浆膜面为渗出的

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覆盖,即有阑尾周围炎和局限

性腹膜炎。阑尾腔内见脓性渗出。此外,该阑尾亦

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的病

理变化。

3.

(1)小叶性肺炎为化脓性炎症。

(2)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为:肺组织内散在一些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

(3)皮肤粘膜多发性出血点及肝脾肿大的出现,表明病人病情恶化,细菌入血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即合并了败血症。

4.

(1)病人患的是细菌性痢疾。

(2)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联系是:病变初期是急性卡他性炎,临床表现为稀便。以后是纤维素性炎,临床表现为粘液脓血便。由于炎症刺

激直肠壁内的神经末梢及肛门扩约肌,导致病人出现里急后重感。

(3)大便内的灰白色膜状物为伪膜。伪膜性炎是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病理学考试试题

南华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病理学课程试卷(A卷、船山2005级护理专业) 考试日期:2007年1月17日考试类别: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20分) 1.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粘膜上皮可化生为 A、鳞状上皮 B、软骨 C、骨 D、肠上皮 E、移行上皮 2.风湿性肉芽肿中的坏死为 A、固缩性坏死 B、干酪样坏死 C、纤维素样坏死 D、坏疽 E、液化性坏死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血栓为 A、延续性血栓 B、混合血栓 C、红色血栓 D、白色血栓 E、透明血栓 4.有关乙脑的主要病理变化错误的是 A、筛状软化灶形成 B、胶质结节 C、病变以小脑、延髓和桥脑最严重 D、淋巴细胞袖套状浸润 E、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 5.在肺组织内,见到含有胆汁的癌巢,应诊断为: A、肝转移性癌 B、肺畸胎瘤 C、肺转移性肝癌 D、副肿瘤综合症 E、肝转移性肺癌 6.诊断恶性肿瘤的组织学依据是 A、细胞核增多 B、粘液分泌增多 C、细胞异形性显著 D、细胞浆丰富 E、核仁明显 7.栓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栓可能来源于 A、髂动脉 B、肠系膜静脉 C、髂静脉 D、右心房 E、左心房 8.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查见恶性肿瘤细胞,说明该患者 A、已是恶性肿瘤晚期 B、已发生广泛转移 C、已发生血道转移 D、并发白血病 E、有可能发生转移 9.下述哪项不是慢性肾盂肾炎的特点

A、皮髓质界限模糊,肾乳头萎缩 B、肾盂粘膜粗糙,肾盂、肾盏疤痕收缩变形 C、肾包膜增厚粘连不易剥离 D、质地变硬,表面凹凸不平 E、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 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部位 A、交通支 B、左前降支 C、左冠状动脉开口处 D、右冠状动脉 E、左旋支 11.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增生的细胞是 A、肾小球间质细胞 B、肾小球球囊脏层上皮 C、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 D、肾小球球囊壁层上皮 E、肾小球周围纤维母细胞 12.有关肺源性心脏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A、持续性动脉高压是发病环节 B、大循环淤血 C、左心肥大 D、肺广泛纤维化可引起 E、多由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引起 13.大叶性肺炎咳铁锈色痰出现在 A、充血水肿期 B、红色肝样变期 C、恢复期 D、灰色肝样变期 E、溶解消散期 14.良恶性葡萄胎的相同点在于 A、侵犯肌层 B、可有远隔脏器转移 C、发生阴道结节 D、可见胎盘绒毛组织 E、明显的出血坏死 15.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为 A、门脉性肝硬化 B、淤血性肝硬化 C、胆汁性肝硬化 D、干线性肝硬化 E、坏死后性肝硬化 16.印戒细胞见于: A、髓样癌 B、类癌 C、粘液腺癌 D、硬癌 E、管状腺癌 17.下列为出血性梗死的是 A、脾梗死 B、肾梗死 C、心肌梗死 D、脑梗死 E、严重肠扭转引起的梗死

病理学《炎症》考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炎症》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108道) 249.下列哪种不是异物性肉芽肿的原因( ) A.手术缝线 B.注入的油脂 C.植物纤维 D.寄生虫 E.滑石粉 250.下列哪一种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 ) A.单核细胞 B.T淋巴细胞 C.浆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251.以变质为主的炎症,其实质细胞的主要变化是( ) A.增生和再生 B.萎缩和变性 C.变性和坏死 D.增生和变性 E.坏死和萎缩 252.下列哪项病变不是浆液性炎( ) A.胸膜炎积液 B.早期感冒黏膜炎 C.肾盂积水 D.昆虫毒素引起的皮下水肿 E.皮肤Ⅱ度烧伤水疱 253.炎症反应中最有防御作用的是( ) A.组织增生

B.动脉充血 C.发热反应 D.吞噬作用 E.液体渗出 254.炎症的基本病变是( ) A.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B.组织的炎性充血和水肿 C.变质,渗出,增生 D.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E.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和体温升高 255.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常引起( ) A.蜂窝织炎 B.脓肿 C.纤维素性炎 D.伪膜性炎 E.出血性炎 256.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引起( ) A.蜂窝织炎 B.脓肿 C.纤维素性炎 D.伪膜性炎 E.出血性炎 257.伪膜性炎症发生后对患者危害最大的部位在( ) A.心包 B.胸膜 C.腹膜 D.气管 E.结肠 258.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所见到的炎细胞主要是( )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59.下列哪项与漏出液的特点无关( ) A.液体比重低 B.液体静置后不凝固 C.液体内无或极少纤维蛋白原 D.漏出与流体静力学因素有关 E.Rivalta反应阳性 260.在寄生虫感染病变中,下列哪种细胞常见( ) A.嗜酸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浆细胞 E.单核细胞 261.下列哪项与炎症渗出液无关( ) A.血管通透性增高 B.液体比重高 C.液体静置后凝固 D.液体内含纤维蛋白原 E.液体内含极少细胞 262.卡他性炎症指的是( ) A.皮肤的浆液性炎 B.浆膜的浆液性炎 C.黏膜的浆液性炎 D.关节的浆液性炎 E.脑膜的浆液性炎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病理学考试试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XX级临床医学七年制《病理学》考试试卷B2 考试日期:20XX年1月10日 专业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 得分 签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20分)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变期与红色肝变期临床表现不同点是 A. 缺氧症状有所好转 D. 重新出现湿罗音 B. 胸痛消失 E. 体温恢复正常 C. 开始出现肺实变体征 答案: A 2、早期胃癌是指 A. 粘膜内癌 D. 无淋巴结转移的癌 B. 未侵及肌层的癌 E. 侵及肌层的癌 C. 粘膜下癌 答案: B 3、第一期梅毒的特征病变是 A. 树胶肿形成 D. 外生殖器硬性下疳 B. 主动脉瘤形成 E. 玫瑰疹 C. 梅毒疹 答案: D 4、肝细胞癌的肿瘤标记物是 A. CEA D. 碱性磷酸酶 E. 酸性磷酸酶 B. AFP C. VcA-IgA 答案: B 5、不符合大叶性肺炎的描述是 A. 多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 D. 破坏小支气管壁和肺泡壁结构 咳铁锈色痰E. 累及整个或多个大叶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属于纤维素性炎 答案: D 6、关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A.空洞多位于右肺上叶 D.肺门淋巴结结核多发 B.晚期形成硬化性肺结核 E.空洞内壁含结核菌的坏死物经支气管播散 C.病灶部位越低下病变越新鲜 答案: D 7、一妇女于右下腹扪及活动性肿块已两月余,逐渐增大,昨晚突发急腹痛入院,首先应考虑为 A.卵巢肿瘤蒂扭转 D.肠梗阻 B.升结肠癌 E.宫外孕破裂 C.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答案: A 8、女性,30岁,分娩后3个月。1月前左乳外上象限红、肿、热、痛,经热敷后病变局限。检查时,左乳外上象限有一直径3×3cm的结节,有波动感。穿刺液内可见 A.大量红细胞 D.大量清亮液体 B.大量单核淋巴细胞 E.大量浆细胞 C.大量中性粒细胞 答案: C 9、产后子宫感染引起的坏死属于 A. 凝固性坏死 D. 湿性坏疽 B. 干酪样坏死 E. 脂肪坏死 C. 液化性坏死 答案: D 10、肉芽组织不具备的功能有 A. 机化凝血块和坏死组织 D. 不形成瘢痕 B. 包裹异物 E. 填补伤口及组织缺损 C. 抗感染和保护创面 答案: D 11、proliferation A. 肥大 D. 包裹 B. 增生 E. 窦道 C. 萎缩 答案: C 12、男性,40岁,慢性活动性肝炎伴肝硬化,符合该患者的症状是 A. 颈静脉怒张 D. 皮肤粘液性水肿 B.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E. 脐周静脉高度扩张 C. 下肢象皮肿 答案: E 年的历史,近日咳嗽,气喘,心悸。检3岁,长时间吸烟,肺原性心脏病已近60、男性,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查肝脏肿大并有压痛。符合患者肝脏的病理变化的是 A. 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 D. 肝细胞萎缩、脂肪变性 B. 肝细胞大片坏死 E. 肝细胞结节状增生

病理学试题(卷)与答案解析完整版

病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病理学模拟试题(一)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过敏因素 B.环境污染 C.气候因素 D.长期吸烟 E.真菌感染 2.肝脂肪沉积比较显著时,其变化是 A.肝分叶增多 B.肝增大,包膜紧 C. 苍白无血色 D.暗黑色、质软、光洁 E.肝脏发生固缩 3.粘膜白斑属于癌前病变常发生在 A.胃、十二指肠、小扬 B.骨、肌肉 C.肝脏、肺及肾 D.任何器官 E.口腔、子宫颈及外明

4.关于结核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B.结核病是一种特殊的炎症 C.结核病常是经呼吸道感染 D.结核病不具备炎症特征 E.结核病可分为原发性结核病和继发性结核病5.良性高血压病脑的病理变化为 A.小动脉和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 B.脑膜发生了炎症反应 C.脑软化 D.脑组织化脓 E.脑组织任何时候无变化 6.关于恶性肿瘤的说确的是 A.组织结构具有高度异型性而细胞无 B.组织结构和细胞都具有高度异型性 C.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而组织结构无 D.没浸润性,也不转移 E.以上说法都不对 7.小叶性肺炎不具有下列哪种描述的特征A.小叶性肺炎以细文气管为中 B.小叶性肺炎属急性化脓性炎症 C.小叶性肺炎主要由病毒引起的炎症 D.小叶性肺炎在肺。一定围 E.肉眼观,实变灶散在分布在肺组织 8.急性炎症可分为

A.浆液性炎和出血性炎 B.纤维性炎和化脓性炎 C.浆液性炎和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和纤维性炎 E.浆液性炎、纤维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9.具有发热作用的炎症介质是 A.IIJ—1 B.D4 C.IL-8 D.C5a E.IL—10 10.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区别是 A.组织来源 B.外在环境 C.在因素 D.形成方式 E.以上都不对 11.肺粟粒性结核病肉眼观: A.双肺充血,重量增加,切面暗红 B.双肺皱缩,体积减小 C.肺部分坏死,形成无数空洞 D.切面光滑平整 E.切面灰白,上有小凹,成斑块状 12.食管癌多发生在

中专病理学试题集及答案

中专病理学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 2、疾病: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二、填空题 3、病理学研究疾病的方法有_活体组织学检查__、__脱落细胞学检查__、__尸体解剖___、_组织细胞培养__、_动物实验__ 4、病理过程是指__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_ 5、判断脑死亡的依据有_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___、__自主呼吸停止__、_颅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__、_脑电波消失____、__脑血液循环停止。 三、问答题 6、病理学在医学中有什么作用? 答: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它与前期的基础学科密切相关,也为后期的临床学科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依据,特别是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名词解释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3、增生: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5、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 6、坏死:是指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7、坏疽:是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

8、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等的过程。 9、肉芽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少量炎细胞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二、填空题 10、适应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__萎缩__、__肥大_、_增生__、__化生____.损伤主要有_变性__和_坏死__ 11、化生是指_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_,常见的类型_鳞状上皮化生_、_肠上皮化生_和_结缔组织化生。 12、坏死的主要类型有_凝固性坏死、_液化性坏死、坏疽 __、 __纤维素样坏死__ 13、坏死的结局包括_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包裹和钙化__ 三、单项选择题 A型题 ( D )14、化生不可能发生于 A 结缔组织 B 膀胱粘膜上皮 C 支气管粘膜上皮 D 神经组织 E 贲门部粘膜 上皮 ( B ) 15、实质器官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是 A 心脏 B 肝脏 C 脾脏 D 肺脏 E 肾脏 ( C )16、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用可发生 A 栓塞 B 脂肪坏死 C 坏疽 D 梗死 E 凝固 B型题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溶解性坏死 D 干酪性坏死 E 脂肪坏死 ( D )17、肺结核可发生 ( B )18、脑梗死属于 四、多项选择题 ( BCE )19、实质细胞常见的有 A 纤维素样变性 B 玻璃样变性 C 水变性 D 粘液样变性 E 脂肪变性 五、问答题

《 病理学 》试卷(炎症)

《病理学》试卷(炎症) (课程代码)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分) 肉芽肿;栓塞性脓肿;绒毛心;化脓性炎症;脓肿;蜂窝织炎;渗出;积脓;菌血症;假膜;炎性息肉;炎细胞浸润;脓毒败血症;脓性卡他;化脓;炎性肉芽肿;败血症;假膜性炎;炎症介质 二、填空题(每小题﹡分,共﹡分) 1.发生在心外膜的纤维素性炎症又称。 2.肉芽肿大致可分为和两类。 3.急性炎症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血液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4.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可归为、、三种。 5.渗出性炎症分为、、、四类。 6.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及炎症发生的部位.可以从形态学上将炎症分为 、、和炎症。 7.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为、、。 8.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类型有、、。 9.化脓性炎症以为主.慢性炎症以、细胞为主;寄生虫感染时以细胞为主。10.根据炎症病变特点,急性菌痢属炎症;阿米巴痢疾属 炎症;乙脑属炎症;流脑属炎症。 11.举例:以变质为主的炎症有、、。以渗出为主的炎症有、、。以增生为主的炎症有、、。12.慢性炎症病变是以为主,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 、。 13.常见炎症性疾病举例: 变质性炎:、、。假膜性炎:、 。化脓性炎:、、。 急性增生性炎、、。肉芽肿性炎:、 、、、。 14.纤维素性炎症好发部位为、、。 15.急性炎症中以增生病变为主的疾病有和。 16.在不同的炎症病灶中.巨噬细胞可转化为、、、 等细胞。 17.纤维素性炎症发生在粘膜时称炎症。 18.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为、、、和。 19.巨噬细胞在不同疾病时可表现为不同态.如、、、、、。 20.炎症局部引起疼痛的炎症介质可能有、和。 21.根据基本病变,病毒性肝炎是以为主的炎症;伤寒病是以为主的炎症,脓肿是以为主的炎症。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所给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选错或未选者不得分。每小题﹡分,共﹡分) 1.在慢性炎症中,下列哪种细胞最常见 A.嗜酸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巨噬细胞 2.下列哪项是变质性炎症? A.肾盂肾炎 B.菌痢

病理学考试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第一、二章细胞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一、单选题(共132道) 1.外科病理学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A.尸体剖验 B.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 C.动物实验 D.电镜 E.活检 2.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 A.肺 B.阑尾 C.膀胱 D.四肢 E.子宫 3.脱落细胞学可用来检查 A.痰液 B.尿液 C.胸腔积液 D.乳房穿刺物 E.以上均可 4.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 A.肺、脾、肾 B.心、脾、肺 C.心、肝、肠 D.肝、肾、脾 E.心、肝、肾 5.病理学被视为桥梁学科的原因是 A.与基础医学关系密切 B.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 C.能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D.能指导临床的治疗 E.与A、B、C有关 6.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 A.腺体 B.骨骼肌 C.神经细胞 D.软骨 E.平滑肌 7.下列哪种不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A.病因学 B.发病机制 C.疾病的治疗 D.病理变化 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8.关于动物实验,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可以复制某种疾病的模型 B.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体 C.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 D.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药物或其他因素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和影响 E.可利用动物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9.“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内的血栓发生了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脱落 E.吸收 10.下列哪种色素与细胞萎缩有关 A.胆色素 B.疟色素 C.脂褐素 D.黑色素 E.含铁血黄素 11.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病变是 A.萎缩 B.发育不全 C.肥大

E.化生 12.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 A.过再生性增生 B.再生性增生 C.甲状腺肥大 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 13.组织发生坏死时,间质发生变化的情况应该是 A.和实质细胞同时发生 B.较实质细胞出现更早 C.一般不发生改变 D.在实质细胞病变之后发生 E.只发生轻度变化 14.“肥大”是指: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E.间质增生 15.在坏死组织发生分离排出的过程中,下列哪项描述的内容不够合适 A.有溶解现象出现 B.有炎性过程参与 C.可产生空洞 D.不会形成包裹 E.一定会形成溃疡 16.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排出 E.吸收 17.一般来说,当坏死灶较大不能溶解吸收或完全机化时,下列哪一项叙述较合适A.一定形成空洞 B.最易分离排除 C.不会形成溃疡 D.大多产生包裹 E.长期不发生变化 18.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时.说明: A.细胞正开始死亡 B.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 C.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困难 D.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 E.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 19.肉芽组织是由……组成: A.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C.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 D.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结节 E.以上都不是 20.急性胃炎时,表浅胃黏膜坏死脱落可形成 A.糜烂 B.窦道 C.瘘管 D.空洞 E.溃疡 21.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下列哪项无关 A.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 B.坏死细胞的数量 C.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 D.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 E.坏死灶有无形成脓肿 22.下述哪项不是心脏萎缩的肉眼特点 A.体积小 B.呈褐色 C.心肌质地硬韧 D.心脏表面血管弯曲 E.心脏表面血管增粗

【北京大学-病理学试题知识点】_3 炎症

leg below the knee. He experiences pain on movement of this leg, and there is tenderness to palpati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mplications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next after these events? 第三章炎症自测内容 B.Foreign body giant cell formation C.Plasma cell production of 共48题 1. A 36-year-old man has had a chronic cough with fever and weight loss for the past month. A chest radiograph reveals multiple nodules of 1 to 4 cm, some of which demonstrate cavitation in the upper lobes. A sputum sample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acid fast bacilli.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ells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his lung lesions? immunoglobulin A.Gangrenous necrosis of the foot B.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D.Release of growth factors by macrophages 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E.Histamine release by mast cells coagulation 4. A 4-year-old child reaches up to the stove and touches a pot of boiling soup. Within several hours, there is marked erythema of the skin of fingers on the child's right hand, and small blisters appear on the finger pad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erms best describes this process? D.Hematoma of the thigh E.Soft tissue sarcoma A.Macrophage B.Fibroblast C.Neutrophil D.Mast cell E.Platelet 3. A 62-year-old man has had increasing dyspnea for 6 years. He has no cough or fever. He had inhaled silica dust for many years in his job. A chest x-ray now shows increased interstitial markings and parenchymal nodules of 1 to 3cm. His pulmonary problems are most likely due to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Fibrinous inflammation B.Serous inflammation C.Purulent inflammation D.Ulceration 2. After two weeks in the hospital following a fall in which he incurred a fracture of his left femoral trochanter, a 78-year-old man nowhas a left leg that is swollen, particularly the lower inflammatory processes? A.Neutrophilic infiltration with release of E.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leukotrienes

病理学重点整理

填充 1.组织细胞的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3.坏死组织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4.皮肤的创伤愈合可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5.较长时间的淤血可引起:(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组织萎缩、变性或坏死(4)淤血性硬化 6.血栓的类型包括(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7.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8.炎症基本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9.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包括:(实质)(间质) 10.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1.肿瘤的转移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12.胃溃疡的特点为:由里至外,内向外分为四层——(1)渗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13.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08 考填充 14.肾病高血压的成因:(钠水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肾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 名解 1.淤血(静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 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有各种异 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并伴有功能的低下。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红染、均质、半透明状的蛋白性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4.坏死:活体内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其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5.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较大范围的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6.机化:(*08 考名解)坏死组织不能完全吸收溶解和分离排出,由肉芽组织取代最后形成疤痕的过程。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化为相同性质的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8.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由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各种炎症细胞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9.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 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细胞)。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1.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在某处血管腔的过程,程为栓塞。 13.水肿: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14.缺氧:当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功能,甚致形态结构都可能发 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5.炎症:是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 16.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病理学考试题库-带答案

第一部分 第一章细胞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一、单选题(共132道) 1.外科病理学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A.尸体剖验B.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C.动物实验D.电镜E.活检 2.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A.肺B.阑尾C.膀胱D.四肢E.子宫 3.脱落细胞学可用来检查 A.痰液B.尿液C.胸腔积液D.乳房穿刺物E.以上均可 4.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 A.肺、脾、肾B.心、脾、肺C.心、肝、肠D.肝、肾、脾E.心、肝、肾 5.病理学被视为桥梁学科的原因是 A.与基础医学关系密切B.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 C.能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D.能指导临床的治疗E.与A、B、C有关6.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 A.腺体B.骨骼肌C.神经细胞D.软骨E.平滑肌 7.下列哪种不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A.病因学B.发病机制C.疾病的治疗D.病理变化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8.关于动物实验,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可以复制某种疾病的模型B.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体C.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 D.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药物或其他因素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和影响 E.可利用动物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9.“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内的血栓发生了 A.机化B.钙化C.包裹D.脱落E.吸收 10.下列哪种色素与细胞萎缩有关 A.胆色素B.疟色素C.脂褐素D.黑色素E.含铁血黄素 11.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病变是 A.萎缩B.发育不全C.肥大D.增生E.化生 12.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 A.过再生性增生B.再生性增生C.甲状腺肥大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 13.组织发生坏死时,间质发生变化的情况应该是 A.和实质细胞同时发生B.较实质细胞出现更早C.一般不发生改变 D.在实质细胞病变之后发生E.只发生轻度变化 14.“肥大”是指: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E.间质增生 15.在坏死组织发生分离排出的过程中,下列哪项描述的内容不够合适 A.有溶解现象出现B.有炎性过程参与C.可产生空洞D.不会形成包裹 E.一定会形成溃疡 16.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绪论 病理学 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 危险因素 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 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 料,以挽救其他患者。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病理学考试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第一、二章细胞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一、单选题(共132道) 1.外科病理学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A.尸体剖验 B.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 C.动物实验 D.电镜 E.活检 2.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 A.肺 B.阑尾 C.膀胱 D.四肢 E.子宫 3.脱落细胞学可用来检查 A.痰液 B.尿液 C.胸腔积液 D.乳房穿刺物 E.以上均可 4.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 A.肺、脾、肾 B.心、脾、肺 C.心、肝、肠 D.肝、肾、脾 E.心、肝、肾 5.病理学被视为桥梁学科的原因是A.与基础医学关系密切 B.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 C.能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D.能指导临床的治疗 E.与A、B、C有关 6.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 A.腺体 B.骨骼肌 C.神经细胞 D.软骨 E.平滑肌 7.下列哪种不是病理学的研究畴 A.病因学 B.发病机制 C.疾病的治疗 D.病理变化 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变化 8.关于动物实验,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可以复制某种疾病的模型 B.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体 C.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 D.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药物或其他因素 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和影响 E.可利用动物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 制 9.“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的血栓发生了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脱落 E.吸收 10.下列哪种色素与细胞萎缩有关 A.胆色素 B.疟色素 C.脂褐素 D.黑色素 E.含铁血黄素 11.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病 变是 A.萎缩 B.发育不全 C.肥大 D.增生 E.化生 12.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 A.过再生性增生 B.再生性增生 C.甲状腺肥大 D.分泌障碍性增生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 13.组织发生坏死时,间质发生变化的情 况应该是 A.和实质细胞同时发生 B.较实质细胞出现更早 C.一般不发生改变 D.在实质细胞病变之后发生 E.只发生轻度变化 14.“肥大”是指: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E.间质增生 15.在坏死组织发生分离排出的过程中, 下列哪项描述的容不够合适 A.有溶解现象出现 B.有炎性过程参与 C.可产生空洞 D.不会形成包裹 E.一定会形成溃疡 16.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排出 E.吸收 17.一般来说,当坏死灶较大不能溶解吸 收或完全机化时,下列哪一项叙述较合适 A.一定形成空洞 B.最易分离排除 C.不会形成溃疡 D.大多产生包裹 E.长期不发生变化 18.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 溶解时.说明: A.细胞正开始死亡 B.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 C.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 困难 D.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 E.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 19.肉芽组织是由……组成: A.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C.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 D.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 结节 E.以上都不是 20.急性胃炎时,表浅胃黏膜坏死脱落可 形成 A.糜烂 B.窦道 C.瘘管 D.空洞 E.溃疡 21.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下列哪项无关 A.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 B.坏死细胞的数量 C.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 D.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 E.坏死灶有无形成脓肿 22.下述哪项不是心脏萎缩的肉眼特点 A.体积小 B.呈褐色 C.心肌质地硬韧

病理学之炎症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之炎症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在慢性炎症中,下列哪种细胞最常见? A .嗜酸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 C.嗜中性粒 细胞D.肥大细胞E.巨噬细胞 2.下列哪项是变质性炎症? A .肾盂肾炎B.菌痢C.大叶性肺炎D .阿米巴肝脓肿E.阑尾 炎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 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形和坏死 化脓性炎症的特点: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3.下列哪一种不是渗出性炎症? A .卡他性炎症B.乙型脑炎C.流行性脑膜炎D .肾盂肾炎E.脓 肿 1?卡他的含义是渗出物沿粘膜表面顺势而下。粘膜的浆液性炎也称卡他性炎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 nal menin gitis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 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4.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所见到的主要细胞是: A .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嗜 中性粒细胞 细菌感染时,化脓性炎多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急性炎症、细菌感染,化脓性炎多以中性粒

细胞渗出为主。葡萄球菌是化脓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淋巴细胞多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为寄生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炎症;慢性炎症 内浸润的细胞成分主要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 5.炎症的渗出主要由于: A .血液动力学改变B.血管壁通透性改变C.小静脉血栓形成D.循 环血量增加E.组织间液比重降低 6.哪一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 .浆液性炎B.假膜性炎C.化脓性炎D.感染性肉芽肿性炎E.出 血性炎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 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7.下列哪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 .假膜性炎症 B .大叶性肺炎 C .卡他性炎症 D .阿米巴肝脓肿 E.流脑 阿米巴肝脓肿(amebic liver absces) 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从肠道病变处经血流进入 肝脏,使肝发生坏死而形成,实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并发症。以长期发热,右上腹或右下胸痛, 全身消耗及肝脏肿大压痛、血白细胞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易导致胸部并发症。回盲部和升结肠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好发部位,该处原虫可随肠系膜上静脉回到肝右叶,加以肝右叶比左叶大,回血也多,因此,临床上看到的病人,脓肿90%多在右叶,而且多在顶部。 8溶血性链球菌最常引起: A .蜂窝织炎B.假膜性炎C.坏死性炎D.脓肿E.出血性炎 9.下列关于炎症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 A.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是急性炎症的标志 B.慢性炎症细胞主要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7、炎症 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 命名法:器官名称+“炎” 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图) 一、炎症的原因 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 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 (一)、变质 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 ⑵组织内渗透压↑ 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 炎症介质 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 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⒉血液成分的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 ⑴液体渗出 机理: A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受损,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 B 组织渗透压升高:在炎症局部由于动脉性充血转变为淤血,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崩解,离子浓度升高,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分子浓度升高,导致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 ⑵细胞渗出 机理 A 白细胞靠边、附壁和游出:充血→淤血+通透性↑→WBC壁立→阿米巴样运动→WBC游出 B 趋化作用:游出血管的WBC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阳性趋化物(或趋化因子) C 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到达炎症灶之后,吞噬和消化病原以及组织崩解碎片的过程。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动物体的吞噬细胞主要有小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两种。 吞噬异物的过程基本相同,包括识别和粘着,吞入,杀伤降解三个阶段。 ⑴有利: 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减轻损害。 ②带来抗体,补体等杀菌物质和营养物质。 ③渗出的纤维素,有利于WBC吞噬和组织修复。 ④渗出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刺激体产生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