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传记选读-粤教版_项羽本纪_苏武传_马钧传_文言知识总结

高中传记选读-粤教版_项羽本纪_苏武传_马钧传_文言知识总结
高中传记选读-粤教版_项羽本纪_苏武传_马钧传_文言知识总结

13 项羽本纪

一、实词:请解释句中的重点实词。

1.数

(1)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责备)(2)天下匈匈数岁者(几)

(3)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细密的)2.亡

(1)是时桓楚亡在泽中(逃亡)

(2)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军队)(5)此亦天亡秦之时也。(灭亡)

(6)复聚其骑,亡其两骑。(丢失)

3.制

(1)吾闻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控制)(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3)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4)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7)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体制)4.举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取)

(2)戍卒叫,函谷举(攻取)

(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发动)(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发动)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端起)

(7)举身赴清池。(投)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5.壁

(1)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壁垒)

(2)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

(3)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陡峭的山崖)6.发

(1)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派遣)(2)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射箭)(3)成语:引而不发(射箭)

(4)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焕发)

(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头发)

(6)穷发之北,有冥海者(草木)

(7)先发制人(开始行动)

(8)发号施令(发布)

二、虚词:请解释句中的重点虚词。

1.莫

(1)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没有人)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能)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不要)

2.独

(1)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唯独)(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3)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

三、词类活用:请解释句中活用情况和意义。1.项王怒.之。怒:意动

2.毋妄言,族.矣。族,名-动,灭族

3.梁以此奇.籍。奇,意动,认为……奇4.使公及桓楚将.。将,名-动,率领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苦,使动,使……受苦

6.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坑,名-动,活埋

7.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下,名-动,归顺8.项王军壁.垓下。壁,名-动,修筑营垒9.项王泣.数行下。泣,动-名,眼泪10.田父绐曰:“左.。”左,名-动,往左边走1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动,往东走1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身,名-动,亲身参加13.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状,向东14.亦足以王.也王,名-动,称王1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使动,使……称王四、古今异义词:请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

..过人。(才能

勇气)

2.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

..皆反。”(长江西岸)

3.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土地方圆)

4.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

..为三处。(山的东面)五、通假字:请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本字和意义。

1.老弱罢转漕罢-疲,疲困

2.天下匈匈数岁者匈匈-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

3.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服,佩服

六、特殊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1.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2.楚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3.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判断句)

4.后则为人所制。(被动句)

5.谕以所为起大事。(介宾后置句)

6.慎勿与战。(省略句)

7.淮阴侯与战(省略句)

8.(此马)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9.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介宾后置句)

10.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判断句)11.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判断句)12.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判断句)七:翻译: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内心里感到愧疚吗?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而使我称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江东虽小,但是土地方圆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这也足够称王了。

4.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即使是吴地中部的子弟,都已经畏惧项籍了。5.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几年来天下动荡不安,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的缘故。

6.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谨慎地防守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

7、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我听说先动手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就会被别人所控制。

14 苏武传

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2.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

..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

..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

..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

..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8)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1)此必及.我

(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

..虞常

(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

..与常

(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2)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4)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5)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6)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8)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9)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10)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11)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12)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13)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14)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4.一词多义

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名词作动词)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5.特殊句式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7)非汉所望也。(判断句)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9)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10)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11)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

(12)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被动句)6.翻译下列句子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何以女为见?

我为什么要见你?

(3)子卿尚复谁为乎?

你又为谁守节呢?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5)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7)见犯乃死,重负国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8)皆为陛下所成就

都是被皇帝陛下提拔的。

(9)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

(10)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为父死,不会有怨,(11)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你又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

(1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

15 马钧传

1.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之名巧也

(巧:形容词做名词,技术高超的人)(2)此轮扁之对(对:形容词做名词,对话)(3)此二异也(异:形容词做名词,奇妙的事)(4)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

(模:名词作动词,造模具)(5)不如试之易效也(效:名词作动词,证明)(6)其后有人上百戏者

(上:名词做动词,进贡)(7)其巧可益否(益:形容词做动词,改进)(8)以机鼓轮(鼓:名词作动词,转动)(9)使首尾电至

(电:形容词作状语,像闪电一样)(10)后之君子,其鉴之哉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11)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哭:为动用法,为……哭)

(12)帝以问先生:“可动否?”

(动:使动用法,使……转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少而游豫

..(过着玩乐的生活)

(2)天下之名巧

..也(有名的技术高超的人)

(3)为博士

..,居贫(一种专门顾问性质的官)

(4)圣人具体

..备物(一身之内)

(5)夫同情

..者相妒(爱情同属一个人)

(6)同事

..者相害(工作同属一件事)

(7)中人

..所不能免(一般人)

(8)必以考试

..为衡石(考察试验)

(9)悬言物理

..,不可以

..言尽也(事物的道理;

可以用)

(10)缘縆、倒立,出入

..自在

..(转动;灵活)

(11)游、夏犹然,况自此而降者

..乎?

(等而下之的人)

(12)良可恨

..也(可惜)

3.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不自知其为巧也(谓语前置)

(2)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宾语前置句)(3)乃皆易以十二蹑(介宾后置句)

(4)闻贤不试以事(介宾后置句)(5)取人不以一揆(介宾后置句)(6)心乖于内,口屈于外(介宾后置句)(7)其功百倍于常(介宾后置句)

(8)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被动句)

(9)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被动句)(10)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判断句)(11)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判断句)

(12)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判断句)

(13)裴子者,裴秀。(判断句)

(14)言作之可令加五倍(省略句)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

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先生就制作了翻车,叫年轻人转动它,汲来的水自己倾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轮番

转动,效率超过平常水车一百倍。

(2)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

矣。

他曾经试验用车轮挂上几十块砖头瓦块,可以使它们飞出去几十步远。

(3)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

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机巧之类,是天下极微妙精深的事情,您并不理解还要不停止攻击,那攻击的内

容,一定离题万里了。

(4)圣人具体备物,取人不以一揆也。

圣人一身之中,具有各种才能德行,他不会依照一个准则选取人才。

(5)虽圣人之明尽物,如有所用,必有所试。

尽管圣人有理解一切的明智,但如要选用人材,就一定要先加以考验。

(6)游、夏犹然,况自此而降者乎?

对子游、子夏这些人尚且如此,何况从此算起不如他们的人呢!

(7)何者?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为什么呢?空谈理论(事物道理),有很多事情是无法讲得清楚的,如果加以实践,难讲清楚的地方,一试验就容易得到证明了。

(8)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

马先生所制作的,都是创新(革新)的东西,因此他开头的所说所为,不会全部都正确。

(9)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

去责难那种很容易考验出结果的事情,随便用言语去压抑别人的才能,这犹如用自己的老一套去做天下的事,固定不变地看待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事情当然就办不好了。

苏武传文言知识总结

苏武传文言知识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武传 一、通假字 1、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3、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5、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6、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7、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9、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0、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11、因泣下霑衿 ..“霑”通“沾”,“衿”通“襟”,沾湿衣襟。 12、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二、古今异义 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3、我丈人 ..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与“真”相对。 5、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7、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亲密接近。 8、欲因此 ..时降武古义:趁这个。今义:相当于“所以”。 9、且陛下春秋 ..高古义:年纪。今义:季节。 10、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1、会论.虞常古义:判罪。今义:讨论。 12、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去世。今义:使人伤心、痛苦。 13、置币.遗单于古义:财物。今义:钱币。 14、当相坐.古义:治罪连坐。今义:坐下。 15、扶辇下除.古义:殿阶。今义:除去。 16、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使。 三、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壮,意动用法,以……为壮烈。 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3、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4、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5、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6、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以《苏武传》为例归纳文言文知识点

以《苏武传》为例归纳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文学习主要包括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另外还有文学常识和作文素材。以《苏武传》为例: 一、作家作品 1、选自《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因事株连,死于狱中。《汉书》由他的妹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他的弟弟班超有投笔从戎的谈。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氈”,一种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5、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搯”,叩,轻轻敲打 6、驰召毉毉同医 7、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8、何以女为见女:通“汝”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当:古义:抵当。今义:差不多。 2、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4、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今义:诚实、老实。 5、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古义:礼品今义:钱币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遇上。今义:聚会、集合。 8、此必及我及:古义:连累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9、会论虞常。论:古义:判决罪犯今义:常作议论 10、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1、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古义:在今义:介词 13、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请 14、即谋单于古义:如果今义:即使 四、一词多义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2、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3、引

苏武传知识点(教师版)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词语加拼音。 且鞮 ..jiùjiàn 栘.中yí数.通使shuò ..侯jūdī厩监 丈人行.háng 置币遗.单于wai 缑.王gōu 阏.氏yān 伏弩.射杀之fú以状语.武yù凿地为坎.k.ǎ.n. 煴.火yūn 舆.归营yú膏.草野gào 宛.王yuān 北阙.quē诛.灭zhū天雨.雪yù啮.雪nia羝.乳dī廪.食lǐn 节旄.m.á.o.雍棫.阳宫yù斧钺.汤镬.yuahuò 二、写出通假字并解释。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女:通“汝”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4、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6、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8、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0、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2、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3、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三、古今异义 1、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钱。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7、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即:古义:如果今义:即使 9、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面目:古义:脸面。今义:相貌 10、会论虞常论:会: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1、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3、独有女弟二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14、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16、如惠语以让单于让:古义:责备今义:请 1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四、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诚甘乐之甘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甘乐。 ②使动用法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高中语文《苏武传》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苏武传》文言文知识点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

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马雚:通“欢”,欢聚 (12)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 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 (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 (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 (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苏武传文言知识归纳

苏武传 一、通假字: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空自古亡人之地;法令亡常;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霑衿”通“沾襟”沾湿衣襟 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二、古今异义 1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古:临时充任今:虚假 2置币遗单于古:财物今:货币 3召诸贵人议古:贵族今:尊贵的人 4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燃古:第二天今:今天的下一天5扶辇下除古:殿阶今:去掉 6以货物与常古:一般财物今:供出售的物品 7与武决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

“来”相对 8 单于视左右而惊古:侍从今:左和右两方面. 支配 9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丈夫妻子的父亲 10汉亦留之以相当古:相抵押今;相差不远 11素与副张胜相知古:相熟识,有交情今:相互了解12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古;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今;一点饭也不吃 13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古;拿着今;管理,治理14明年,陵降,不敢求武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15皆为陛下所成就古:栽培,提拔今:很大的成绩16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古:确实活着今:老实,不说谎 17如惠语以让单于古:责备今: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 18虞常果引张胜古:牵攀,招供今:牵引,引导 19惠等哭,舆归营古:抬,扛今:车,车上可以载人载物的部分 20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去世今:不幸运,很失望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惠等哭,舆归营名作动抬,扛 2、天雨雪名作动下,降 3、羝乳乃得归名作动生子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作动,织网;用弓弩矫正 5、杖汉节牧羊名作动拄着 (二)名词作状语 1、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用弩弓 2、其一人夜亡连夜 3、剑斩虞常已用剑 4、陵与卫律之最上通于天向上 5、朝夕谴人候问武在早晚 (三)使动用法: 1、屈节辱命使……遭受屈辱 2、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 3、单于愈益欲降武使……投降 4、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 5、反欲斗两主使……斗 6、何久自苦如此使……受苦 7、空自苦亡人之地使…..受苦 8、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回去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苏武传 一、知识要点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 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 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班固( 32— 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与其父:班彪;弟:班超并称“三班”。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 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 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 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 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大部份写作。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一种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j 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5、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6、何以女为见女:通“汝”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当:古义:抵当。今义:差不多。 2、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4、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今义:诚实、老实。 5、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古义:礼品今义:钱币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遇上。今义:聚会、集合。 8、此必及我及:古义:连累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9、会论虞常。论:古义:判决罪犯今义:常作议论 10、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1、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古义:在今义:介词 13、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请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最新苏武传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苏武传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通“绝”)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信义安所见乎(通“现”表现) 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 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抬、扛) 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用法,使……争斗) 空以身膏草野(使动用法,使……肥沃) 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执、拄) 襦卿从祠河东后土(祭祠) 古今异义 丈人古: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今:岳父 明年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不幸古: 去世今: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操持古:拿着今:料理、筹划 春秋古:年龄今:春季、秋季 成就古:成全。今: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货物古:财务,礼品今:供出售的物品 左右古:侍卫人员。今: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实在古:确实活着 夷灭古:消灭 通史古:互派使者 特殊句式 1、梁父即楚将项燕。(判断句) 2、(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3、虽欲报恩将安归?(宾语前置句) 4、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5、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省略句) 6、缑王者,昆邪王姊也。(判断句) 7、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 8、武使匈奴明年(状语后置句) 9.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10.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 11.单于募降者,赦罪(被动句); 12.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

(新)高中传记选读-粤教版项羽本纪苏武传马钧传文言知识总结

13 项羽本纪 一、实词:请解释句中的重点实词。 1.数 (1)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责备)(2)天下匈匈数岁者(几) (3)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细密的)2.亡 (1)是时桓楚亡在泽中(逃亡) (2)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军队)(5)此亦天亡秦之时也。(灭亡) (6)复聚其骑,亡其两骑。(丢失) 3.制 (1)吾闻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控制)(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3)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4)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7)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体制)4.举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取) (2)戍卒叫,函谷举(攻取) (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发动)(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发动)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端起) (7)举身赴清池。(投)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5.壁 (1)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壁垒) (2)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 (3)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陡峭的山崖)6.发 (1)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派遣)(2)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射箭)(3)成语:引而不发(射箭) (4)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焕发) (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头发) (6)穷发之北,有冥海者(草木) (7)先发制人(开始行动) (8)发号施令(发布) 二、虚词:请解释句中的重点虚词。 1.莫 (1)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没有人)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能)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不要) 2.独 (1)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唯独)(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3)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 三、词类活用:请解释句中活用情况和意义。1.项王怒.之。怒:意动 2.毋妄言,族.矣。族,名-动,灭族 3.梁以此奇.籍。奇,意动,认为……奇4.使公及桓楚将.。将,名-动,率领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苦,使动,使……受苦 6.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坑,名-动,活埋 7.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下,名-动,归顺8.项王军壁.垓下。壁,名-动,修筑营垒9.项王泣.数行下。泣,动-名,眼泪10.田父绐曰:“左.。”左,名-动,往左边走1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动,往东走1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身,名-动,亲身参加13.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状,向东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文言现象】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 2、使动用法 (1)宜皆降.之降:使……投降。 (2)屈.节辱命屈、辱:使…….屈辱 (3)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单于使使晓.武晓:使……知晓 (6)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7)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使……分开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落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育。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拿着。 (4)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送。 (5)空以身膏.草野膏:名词做动词,滋润。或使动用法三、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氈(zhan)”,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5)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搯”,叩,轻轻的敲) 四、一词多义 使: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 单于使使晓武动词,派 使(之)牧羝使令动词,让 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动词,起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发出,派出 恐前语发动词,(被)揭发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检测(附答案)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 一、文化常识填空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体________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前四史”。 2、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其父班彪、弟弟班超并称“三班”。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且鞮 ..侯()厩监 ..()栘.中()数.通使() 丈人行.()置币遗.单于()缑.王()阏氏 ..() 伏弩.射杀()以状语.武()凿地为坎.()煴.火()舆.归营()诛.灭()天雨.雪()啮.雪()羝.乳()廪.食()节旄.()喟.然() 雍棫.阳宫()斧钺.汤镬.()单.于() 奢侈.()旃.毛()扶辇.() 三、通假字 1.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与旃毛并咽之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何以女为见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法令亡常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信义安所见乎?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要实虚词 1. 汉亦留之以相当.当:______ 2. 稍.迁至栘中厩监稍:__________ 3.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会论.虞常。论:___________ 5. 如惠语以让.单于让:___________ 6. 前后十余辈.辈:__________ 7. 私候.胜曰候:___________________ 8.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舆.归营舆:______________ 11 陵降,不敢求.武求:____________ 12 扶辇下除.除:___________ 13. 自分.已死久矣分: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1. 我丈人 ..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 2. 欲因此 ..时降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相当于所以。 3. 武等实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诚实、老实。 4. 以货物 ..与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5. 卧起操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6. 且陛下春秋 ..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春季、秋季 7.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业绩 六、一词多义 1. 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__________第二个“使”:__________ 2. 语 (1)以状语武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佩刀自刺引: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食 (1)绝不饮食食: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廪食不至食: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武传知识点》文言现象

《苏武传知识点》练习 一、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 )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 ) 3、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 )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 ) 5、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 ) 6、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 ) 二、古今异义词解释。 1(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 今义:略微 2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今义:副词,表程度。 3我(丈人)行也。 古义: 今义:岳父。 4(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古义: 5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业绩。 6兄弟(亲近) 古义: 今义:动词,靠近。 7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今义:只“因此”二字连用,相当于所以。 8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9武等(实在) 古义: 今义:诚实、老实。 10会(论)虞常 古义: 今义:分析说明事理 11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 今义: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12明年 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单于(壮)其节,壮: 用法, 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 用法, 3、欲因此时(降)武 降: 用法, 4、空以身(膏)草野 膏: 用法, 5、反欲(斗)两主 斗: 用法, 6、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 用法, 7、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堕: 用法, 8、王必欲(降)武 降: 用法, 9、天(雨)雪 雨: 用法, 10、羝(乳)乃得归 乳: 用法, 11、(杖)汉节牧羊 杖: 用法, 12、以状(语)武 语: 用法, 13、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 用法, 14、得(夜)见汉使 夜: 用法, 15、武能(网)纺繳,(檠)弓弩 网: 用法, ; 7、法令亡常 亡:通( ) 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 ) 9、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 ) 10请毕今日之驩 驩:通( ) 11因泣下霑衿 霑:同( ) 衿:同( ) 12与武决去 决:通( )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文言现象】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 2、使动用法 (1)宜皆降.之降:使……投降。 (2)屈.节辱命屈、辱:使…….屈辱 (3)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单于使使晓.武晓:使……知晓 (6)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7)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使……分开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落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育。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拿着。 (4)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状语,用车子送。 (5)空以身膏.草野膏:名词做动词,滋润。 三、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氈(zhan)”,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5)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搯”,叩,轻轻的敲) (6)头县.北阙(县:通“悬”,挂)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重要实词。 (1)数.通使相.窥观数:屡次;相,互相 (2)前后十余辈.辈:批 (3)我丈人行.也行:辈份 1 (4)因.厚赂单于因:趁机;厚赂:送厚礼;赂:赠送的财务 (5)置.币遗单于置:准备购置;币:泛指礼品;遗:赠送 (6)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益:渐渐,逐渐;望:期望 (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假:临时委任的,非正式的 (8)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方:正;会:恰逢 (9)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中的;相与:一起;谋:谋划 (10)会.武等至匈奴正好 (11)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素:向来;相知:熟识,要好;私候:私下拜访 (12)幸.蒙其赏识幸:希望 (13)恐前语发.,以状语.武发:败露;语:告诉 (14)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

《苏武传》文言文知识总结

《苏武传》文言文知识总结字注音 1. 稍迁至栘(yí)中厩(jiù)监(jiàn); 2. 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3. 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 既至匈奴,置币遗(wai)单(chán)于; 5. 后随浞(zhuó)野侯没(mò)胡中; 6.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yān)氏(zhī)归汉; 7. 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8. 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9.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10. 毕今日之驩(huān) 11.天雨(yù) 雪 12.缑(gōu)王者,昆(hún)邪(y?)王姊(zǐ)子也 13.佐伊秩訾(zī)曰 14.武卧啮(nia)雪 15.大(tài)夫人已不幸 通假字 1.驰召毉毉:通“医” 2.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3.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4.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5.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6.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7.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8.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9.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0.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11.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2. 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女为人臣子女:通“汝”,你。 14.头县北阙县:通“悬”,挂 古今异义 1.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 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 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置币遗单于。币:古义:名词,这里指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今义:指用于买卖交换的货币、钱币等。 5. 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6. 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7. 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 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9. 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0.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1.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2. 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完整版)《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时矫首而遐观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 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名作动,划船 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苏武传》文言知识重点整理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此必及我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会论虞常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以货物与常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地物品 .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地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地、喝地. .一词多义 ①使 ()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以状语武语:告诉. ()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地话. ③引 ()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绝不饮食食:给他吃地.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廪食不至食:粮食. ()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