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合集下载

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形式上,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价值观念的改变。

那么,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生活方式的变迁
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睦、礼仪以及孝顺等价值观念,然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都市化生活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价值观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流动性等现象的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庭成员的聚合度降低、亲子关系变得疏离,这给家庭和谐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此外,现代化进程还影响了传统节日庆祝形式,导致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形式逐渐变淡。

二、文化认同感的降低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碰撞,进一步影响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

随着流行文化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人们更多地关注外来的文化,导致传统文化疏远。

这不仅是在造型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包含的价值观念和立场。

许多年轻人趋向于接受西方文化,他们过于自信和自满,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可能无法理解其背后隐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三、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剧,传统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了世界认可和推崇,例如昆曲和京剧等传统中华艺术。

此外,传统文化还得到了外界的理解和赞誉,这也改变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总之,现代化进程确实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些影响,但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平台。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观念,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都市生活是指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社会学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及其社会学意义。

一、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定义及特点对于理解都市生活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随之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包括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的改变、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等。

城市的特点使其区别于农村,包括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多元文化、资源聚集等。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聚集、资源利用、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1. 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农村,人们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而在城市,人们更加注重职业发展、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城市化使得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2. 社会关系的转变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涣散和社会联系的减少。

在农村社会中,人际关系较为密切,人们之间的互助和联系更为紧密。

而在城市,人际关系相对疏离,人们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

因此,城市化对人们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城市化使得资源在城市中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导致城市贫富分化。

一方面,大城市资源相对集中,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人们面临着狭隘的发展机会。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影响了都市生活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三、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社会学意义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互动关系对于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城市化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转型,加剧了社会分工与社会流动。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各种社会资源和机会,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

”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一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

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

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

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

《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城市——野蛮向文明的转化)



People realiz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eedom,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政治和经济自由、生产的专业化) Social evolution of humans not complete until capitalism was transformed into socialism(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人类的社会进化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P.44-45)
6

(7)以罗伯特.帕克为创始人的芝加哥学派从美国工 业化早期芝加哥等城市的急剧增长和变迁中更是直接概 括出“都市-乡村”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人文生 态学(人文区位论)理论。 帕克以芝加哥城为经验性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关 于都市特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都市 带来了许多通病和问题,这往往包括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冷漠的人际关系,因种族、阶层而不同而形成隔离( Park, 1916)。
5

(6)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 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
He considered importance of urban experience, i.e. chose to focus on urbanism (life within the city) rather th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 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 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 (Individual learns to discriminate, become rational and calculating, develops a blasé attitude– matter-of-fact, a social reserve, a detachment, respond with head rather than heart, don’t care and don’t get involved. )放射、 分拆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 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 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 ——间接交往、社会 距离(原创概念)、金钱哲学 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 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 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 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答禄夫天创作在现代社会,大学与社会愈发接轨,社会上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借机侵入大学校园,在校园内生根发芽,无形中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WTO曾宣布21世纪最大的杀手是生活方式病。

现代生活方式确实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在饮食方面,垃圾食品、快餐食品、吸烟喝酒、“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对大学生体质造成伤害;运动方面,大学生很少运动或者运动不当;作息方面,上网通宵、开夜车已经愈来愈严重。

另外在其他方面诸如卫生娱乐方面也有所影响。

一、社会化的校园已至深夜,某些寝室依然灯光闪烁;日上三竿,整个宿舍依旧睡意浓浓;宴会之上,他们喝得酩酊大醉;快餐店中,他们对“垃圾”来之不拒……看到这些画面我们肯定会很熟悉,其实这正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大学校园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快,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

晚睡晚起,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垃圾食品早已如“王谢堂前燕”一般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更不必说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了。

提起现代化我们不由想到计算机、因特网、手机、飞机、汽车等,诚然它们的存在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当。

然而难道它们对人类的影响都是好的吗?同理,在现代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便当情况下,难道他的影响对我们大学生都是好的吗?二、学生的生活(一)、马虎的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先从“食”开始探讨。

1、被忽视的早餐进入大学后有很多感慨,比方经罕见到有很多学生由于睡懒觉而耽误吃早饭。

他们会买几个火烧,亦或是干脆空着肚子去上课。

但他们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点点疏忽带来何种后果。

众所周知上午是繁忙的,为满足机体需求,早餐应尽量选择既能提供富含蛋白质又能提供适量热量的食物。

如果选择不吃早饭或马马虎虎应付一下,不但导致精力不旺盛,听课效率不高,而且会对一天之内的营养平衡发生影响。

长此以往,人的营养供给会发生缺陷,对健康造成伤害。

2、垃圾食品大学生乐于测验考试新的事物,来自西方的垃圾食品和现代社会其它食品如方便面等自然当仁不让。

城市生活方式与需求变化

城市生活方式与需求变化

城市生活方式与需求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生活方式和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演变。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快速发展的都市中,人们追求高效快捷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数字化和便利化。

各种智能设备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很多事情,如购物、叫车、支付等。

此外,互联网也提供了丰富的线上娱乐和社交平台,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生活节奏。

这种数字化生活方式对城市居民的需求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人们更加注重时间的利用效率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改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城市需求主要集中在工作、住房和交通等方面,但现在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此。

城市居民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他们期望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并有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

此外,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一个清洁、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和需求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一方面,城市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

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提供更便捷、快速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

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供完善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城市还应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城市规划也需要更好地考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也需要适应和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

在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环境中,人们应该学会放慢自己的脚步,关注身心健康。

当代都市生活的《一个人的村庄》

当代都市生活的《一个人的村庄》

一个人的村庄:当代都市生活的反思1. 引言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大城市中。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高压快节奏的生活、疏离感和孤独感的增加。

《一个人的村庄》成了一种对于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反思。

本文将探讨这一主题,并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2. 都市生活中的疏离感都市生活给予了我们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疏离感。

大城市中人们往往面对着陌生的面孔,缺乏与他人真正建立联系和交流的机会。

这使得人们日益孤单、焦虑,并且产生了对社会支持系统缺失的感觉。

3. 孤独感在现代社会中的增加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交媒体兴起,虽然我们表面上联系更多人,信息获取更迅速方便,但实际上我们也更容易陷入孤独。

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人们通过虚拟社交取代了真实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孤独感。

4. 《一个人的村庄》背后的意义《一个人的村庄》是音乐剧作品,描绘了主人公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疏离与压抑时,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真正需要的事物。

它将我们带入一个小村庄,让每个人重新思考自己对于幸福和满足感的追求,并尝试摆脱城市生活带来的焦虑与孤独。

5. 从《一个人的村庄》中汲取启示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村庄》中得到以下启示: - 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足并不仅仅依赖于物质和外部环境。

- 偶尔远离喧嚣和忙碌,静下心来审视内心需要是重要的。

- 建立真正深入交流和真实关系也是缓解疏离感和孤独感的方法之一。

6. 总结《一个人的村庄》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产生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这部作品引发我们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帮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幸福不应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是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平衡。

通过建立真正深入交流和互动关系,以及时刻审视自己内心需要,我们可以在都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村庄。

浅谈都市化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

浅谈都市化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
( ) 类 文 明纵 向 发 展 几 千 年 , 类 的掌 控力 日益 增 强 . 一 人 人 但 活下 去 , 与人 之 间 的熟 悉 、 怀 , 使 人 们 可 能在 人 际 交 往 方 面 人 关 就 我 们又 时刻 警 惕 着 地 球 的些 微 颤 动 ,对 于 自然 人 类依 然 很 脆 弱 。 获 取 收益 , 使 人 们 为 了相 互 承 认 而 奋 斗 , 在 这 种 奋 斗 中 获 得 就 并 20 0 9年 3月 2 日,全 球关 灯 一 小 时 活动 在 世 界 气候 剧 变 的大 背 价值 。 同样 的 经 济 收 人 , 城 市 无 法 生 活 , 农 村 却 可 能 比 较 富 8 在 在 景 下显 得 异 常醒 目。 关 灯 点亮 地 球 , 人 类 文 明形 成 至 今 . 未 裕 。生 活 在 村 庄 中 , 费 的 物 质 资 源 较少 , 生 活 质 量 较 高 . 不 用 在 从 消 而 这 有 过一 个 时 代 能 够 如 此 深 刻 的影 响 地 球 , 未有 一 个 时 代 能 如 此 仅 是 农 村 需 要 购 买 的 商 品 较少 ,而 且 因为 农 村 熟 人 社 会 的 生活 . 从 依 赖 这 颗 星球 的万 千 资 源 。 使 人 们 可 以从 经 济 以 外获 取 福 利 。 现 代 文 明 的 成果 拥 挤 在 城 市 , 城市 的 出现 是 整 个 人 类 文 明 发 ( ) 三 理性 的追 求推 动着 文 明的列 车辗过 2 世纪 , 随着 工业 化 l 伴 展 史 上 最重 要 的一 笔 。城市 象 征 更 多 的 自由与 选 择 , 市有 统 治 , 和 城市 化文 明的快 车如脱 缰 的野 马奔驰 不止 ,我们 想停 下来 思考 已 城 有文字 , 宗教 , 有 最重 要 的是 有 各 种 各 样 的 文 化成 分 。 正 是 文 化 是 积重难 返 。我们 被胁 迫进入 这一 飞驰 的列 车 , 容许 回眸来 路 , 而 不 容 的差 异 导致 了城 市 和 乡村 生 活 的 迥然 相 异 。 市是 现 代 文 明 的 聚 不 得思 考未 来 , 们 只是 活 在 当下 , 了奔 驰而 奔驰 , 不 想奔 驰是 城 我 为 却 集 地 , 都 市 性 的 完 美 整 合 , 人 类 文 明 的结 晶 , 一 座 繁 华之 都 为 了什么 。我们风 驰 电掣 , 是 是 每 越走越 远 , 以致 忘 了当初为什 么而 出发 。 都 在用 灯 火 、 虹 炫 耀 着 人 类 的 匠 心 独 运 , 城 市 森 林 构 筑 人 的 霓 用 当今 , 们 似 乎 在 追 求 一 种 生 活 , 且 往 往 人 云亦 云 , 从 的 人 而 盲 鬼 斧 神 工 。现 代 城 市 源 于乡 村 却 异 于 乡村 。工 业 革命 的机 器 轰 鸣 以为 这 就 是 自己 的生 活 方 式 . 却从 未 扪 心 自问 , 是 自己所 要 但 这 声 打破 了乡 村 的 宁静 恬 淡 ,城 市 已成 为 一 个 理 性 与 目 的性 的机 的生 活 还 是 别 人 要 求 的 生 活 ? 都 市 的 洪 流 不 可 避 免 的将 我 们 淹 器, 冰冷 地 制造 着 属 于 这 个 时代 的成 品 。 没 , 人 需 和 而 不 同 的 与之 共 存 , 美 其 美 , 人 之 美 , 美 与 共 。 但 各 美 美 城 市 以 功利 性 目的为 第 一 位 , 它 的可 以相 互 陌 生却 精 诚 合 在 城 市 文 化 裹 挟 着 时 尚 、 流 的旋 风 袭 来 之 际 , 市 人 不 得 已 随 其 潮 城 作 , 以各 执 一 词 却 相互 敬 重 , 市 的本 质 实 为 和 而 不 同 . 下 为 波 逐 流 , 为异 化 消 费 的牺 牲 品 。 城 市 之前 , 可 城 天 成 在 文化 多 以宗 教式 的 公的 自由包容着合作精神。政治上的宪政 、 民主 。 法治源于乡村等 虔 诚 形 式 代 代 相 传 , 以传 道 、 业 、 惑 , 而 久 之 , 成 风俗 , 借 授 解 久 渐 级 制 度 的崩 溃 , 为一 种 权 利 的 政 治 在 城 市 中 资 源 重 组 , 开 竞 已 成为 一 个 民族 之所 以为 一 民族 之 根 本 所 在 。 作 公 争 , 会 均 等 , 人 生 而平 等 即 源 于 血缘 联 系 的松 散 . 放 了贵 与 机 人 解 文化 有 一种 无 形 的疆 界 将 人 以群 分 , 文化 圈 之 内 高度 一 致 , 在 贱 的生 而不 等 的束 缚 。事 实 上 政 治 上 的平 等 、 由精 神是 城 市 秩 在 文化 圈之 外 , 自 失之 毫 厘 , 以千 里 。而 在城 市 产生 之 后 , 以大一 谬 它 序 的 需要 , 而这 种 精 神 随 着都 市性 的扩 张而 在 全 球 日益 、 合 , 成 了 如 今兼 容并 包 兼 融 形 如 今 的政 治 文 明则 是 城 市 文 明 。 的城 市 文化 。他打 破 了各 种文 化 之 间分 庭抗 礼 , 不相 往 来 的闭关 锁 在 原 始社 会 平 等 意 味 着 生 存 , 味 着 种族 的 繁 衍 不 息 . 在 国状 态 。 而 与此 同 时 , 意 而 文化 日益展 现 其 客 观性 及 其 独立 性 , 人类 亦 城 市 时 代 , 等 意 味 着 尊 严 , 者 是 为 生 活 所 迫 , 不 得 已 , 有 只 能信 马 由缰 , 化 的 自由不 能成 为 文 化 的枷 锁 , 识 文 化 的缔 造 平 前 迫 一 文 认 机 会 便 演 化 为 封 建 的 等 级 森 严 , 纲 独 断 , 后 者 却 源 自人 的 内 乾 而 者 , 必 须 引导 文化 成 长 , 文 化 成 为 文 明 的航 向 , 明 的灯 塔 。 亦 让 文 心 需要 , 人 的一 种 自由追 求 , 类 似 于 马 克 思 所 说 的摆 脱 了 必 是 这 事 实上 政 治 的 平 等 、 由精 神 是 城 市 秩 序 的 需 要 。 这 种 精 自 而 然性 束 缚 的 自 由王 国 , 这 一 王 国 中每 一个 人 的 自由发 展 是 一 切 神 随着 都 市 性 的 扩 张 而在 全球 日益 制 度 化 , 今 的政 治文 明则 是 在 如 人 自由发 展 的条 件 。 城市 文 明 。 是 , 市 也 不 一 定 完全 是 衡 量 现代 文 明的 标 杆 。 果 但 城 如 ( ) 二 经济 上的 私有制 和市 场化 , 市 场 中统 一竞 争 的资本 主义 , 物 质 足够 丰 腴 , 择 城 市 还 是 农 村 也 就 成 了对 某 种 生 活方 式 的权 在 选 弱化政 府 干预 , 政府 在 经济 生活 中无为 而有 为 , 场 中也体 现 民主 、 衡 。 目前 我 国的 问 题 是 : 部 分 地 区 的 城 乡 差 别 已经 严 重 影 响到 市 大 公平、 自由的普 世价 值 , 场化 是开 放 、 容 的民 主 、 平 、 市 包 公 自由的 经 人 们 的生 活 质量 。“ 民 ” 一名 词 在 不 知 不觉 中被 染 上 了 复杂 的 农 这 济 意义 , 化进一 步推 动 了政 治上 的 民主 自由和公 平 . 也 解释 了 感 情 色 彩 。近 年来 备 受 关 注 的 “ 市场 这 三农 问题 ” 正是 旨在 保 障农 民 的权 为 什么 经济上 的市 场化必 然伴 随着 民主 制度 的兴起 。无 论是 经济 还 益 。 善 农 民生 存 的环 境 , 这 也 正是 使 未 来 城 市 化 成 为 一 种 生 改 而 是 政治 , 根 到底 还是 缘 于人类 当前 的生 活方 式 , 归 这种 生 活方式 制 约 活 方 式 , 进 我 国现 代 文 明 的 必 备 前 提 , 推 因此 , 平 城 乡之 间 的 差 抹 着 人类生 活 的方方 面面 ,作为 一种 生活方 式 的都市 性无 疑在人 类经 异 , 施 城 乡 一 体化 战略 对 中 国来 说 至 关 重 要 。 实 济、 治、 政 文化形 态 的形 成 中扮 演着 至关重要 的角色 。 根据 中国 当下 的社会 经济 发展来 看 ,人们 所刻 意追 求的 似乎是 西方 十九世 纪的发展 模式 。这种前 不要古 人 , 后不 管来 者的社 会经 济 参 考 文 献 : 1费孝通.乡土中国》 《 . 北京 : 北京 出版社, 0 9年. 20 发展 态势让 中 国人集 体短 视 。 知识 者无定 国大 计 。 民众 则只为 眼前小 【】 路 沃 《 作 . 利 。如果单 是不顾 生态 、 会与 文化持 续的经 济发展 一下 . 腾一 下 , f】 易 ? 斯 . 为 一 种 生 活方 式 的 都 市 生活 》 社 折 2 那 么, 大局既定 的情 况下还 能不能 再调整 过来 ?但真 正让人 不愿看 [ 孙 逊 编 .阅读 城 市 : 为一 种 生 活 方 式 的都 市 生 活 》上海 : 海 在 3 】 《 作 . 上 到 的一幕是 : 中 的经济发 展 已经成 为一 头怪 兽 。 说是 那 头跑 三 联 出 版社 ,0 7年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鲍宗豪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把文化看作社会全部生活方式的总和;或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研究,综向考察世代交替中生活经历的社会烙印;或把生活方式当作阶级辨别指标来研究;或把生活方式当作消费方式来研究。

各种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与方式,都有其合理性。

值得重视的是: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解读我国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本文试将当代都市生活方式放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中作些探讨。

一、社会现代化与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研究的新视角本文提出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社会现代化视角,其理论的现实基础是: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开始,便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序幕。

然而,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1世纪的全球化日益凸显了全球社会现代化的取向,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路径与方式也有所交叉、重复。

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一致、重合,促进了全球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又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

这样,我们就可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变化。

全球社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一场非常深刻的重构当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革命。

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了由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

伴随着“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以获取物质财富为主要动机的“生产本位论”正为“生命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所取代。

在“后现代化时代”,全球都市公民都更关注、更重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

如何解决个体和集体的生存与生活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不断提高都市公民生活的幸福感?已成为全球都市公民的普遍追求与期待。

但是当今全球社会的现实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与不公正矛盾相当突出。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5亿土著居民,他们生活在70多个国家,讲着5000种语言(UNESCO 2004);其中大约 520万人仍然(或曾经)以狩猎和采集为生(Schweitzer 2000),约占世界人口的0.08%;2001年,世界上大约 16%的人(9.6亿)生活在高收入国家,84%的人(52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45%的人(约27亿)每天生活费不到 2国际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8%的人(约11亿)每天生活费不足1国际美元(WB 2005);而且不平衡、不平等、不公正的矛盾仍在扩大。

①在我国,根据美林集团的《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我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大。

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而我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元。

在我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

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 2,900万人,比 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

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我国也是很低的标准。

上述分析表明,以全球社会现代为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新变化,不仅使我们能更科学合理地解读当代我国在融入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也能使我们认识,提高我国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对于和谐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①参见《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2006)第1页。

二、社会现代化与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对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客观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都会产生影响。

全球的数字技术、信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乃至全球的快餐(麦当劳、肯德基)不仅在我国、在世界各地都被接受了。

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对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又集中表现在以下“六个化”中。

1、资本全球化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

哪里有利润它就流向哪里?在信息网络时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跨国资本家阶级正在形成。

代表着跨国资本的跨国阶级的形成,正在影响着全球社会的结构与走势,影响着全球都市的生活方式。

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扩展、国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增长、跨国合并和跨国收购的愈益频繁、全球金融体系的兴起、全球性公司内领导职位的相互交叉孕育着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形成。

跨国资本家阶级主导着资本的全球流动,左右着政府的决策与执政,影响着社会发展。

如在全球最大的10项财政预算中,有4项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的,而不是由政府操纵。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里,跨国公司已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南韩、日本、台湾以及其它亚洲国家,跨国公司直接参与或控制政府的对内及对外政策。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能决定由谁执政,并采取步骤削弱反对派。

例如,在尼日利亚,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引起784个独立的井喷,致使 3000个工地遭到污染,11亿立方米的天燃气被毁,一年中有10%左右的时间降酸雨,给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①世界宗教组织曾描述说:壳牌石油公司变成了尼日利亚政府,尼日利亚政府变成了壳牌石油公司。

在许多方面,公司的短期经济利益削弱了国家的长期利益。

在美国由于大工业联合集团的影响,政府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法律来保护公司,因而,当他们的工厂对环境造成破坏时往往免遭曝光及处罚。

在休闲方面,跨国公司控制着现代人的大部分休息时间。

就拿美国来讲,电视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它在跨国公司的支持下为其推销产品及提供服务。

国际旅游活动,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管理和操纵的,旅游者乘坐跨国公司的航班旅行,在跨国公司的宾馆休息,用跨国公司生产的照像机拍照,在跨国公司的连锁店里用餐,喝跨国公司生产的饮料和啤酒,在跨国公司的球场打高尔夫球。

资本全球流动和跨国资本家阶级的生长,对全球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还突出表现为:都市生存的“资本化”,——都市人生存的“资本”压力大,“资本”欲望强,没有钱无法生存;都市交往的“资本化”,且不说经济商务活动中的“资本化”,就是在同学、朋友、同事、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也日益“资本化”,同事、亲朋好友之间常常为“资本”而苦恼,为“资本”而争斗,为“资本”而欺诈,为“资本”而铤而走险……对都市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必须警惕。

2、全球都市化当今,世界所有地区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都市化。

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里,人们都纷纷从农村涌向都市,追寻更美好的前途。

在土耳其,1980年有44%的人住在都市,1990年这一比例为59%,2000预计可达 67%。

加拿大的曼尼托巴( Manitoba)是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谷物生产是它的主要经济支柱。

目前,那里的大部分居民已从省内众多的小城镇迁往同一个都市——温尼佩格(Winnipeg)。

在非洲,都市地区的人口比例已上升到25%,到2000年已达到50%(Oliver,1991)。

②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来讲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是中国的都市化、现代化进程。

21世纪,中国都市的现代化不仅仅决定着4.6亿都市居民的安居乐业,更是一个决定着中国几亿农民最终命运的重大问题。

因为都市化、现代化是减少农民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都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11亿,也就是说,从现在起,中国每年将有1200万农民转化为都市人口。

全球都市化对我国都市生活方式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都市移民问题。

与本市居民的家庭人口相比,平均每个都市外来移民的家庭当中就要多出两个儿童,这很可①引自杰弗瑞·弋比著、张春波等译《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第17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引自杰弗瑞·弋比著、张春波等译《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第3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能将使新迁入的移民沦为穷人。

在都市中居住已久的人也将被最终挤向郊外。

在我国,农村人口向都市集聚,一般把它们称作“农民工”。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有多少?以2004年为例,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对 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抽样调查,推算出当年外出就业农民工约为1.1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8%。

中国都市的农民工有三个特征,(1)社会身份的双重性:农民工的职业身份主要是工人(或非农职业);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

(2)社会地位的双重性:农民工在农村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农村中的优势群体;在都市中则处于边缘地位,是都市中的弱势群体。

(3)社会生活的双重性:农民工既在农村居住又在都市居住,既习惯传统乡村生活又熟悉现代都市生活,他们是传统乡村文明和现代都市文明的享用者和沟通者。

二是我国都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成为影响家庭与社会发展,影响世界和平与繁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数。

3、文化大众化全球文化发展不仅多元化,而且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

国外学者尼斯贝特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西方大众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标准化证明了基于阶级的社会组织形式的衰落。

正是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标准化,使文化不再是少数人、或上层社会的精神食粮,而成为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大众能共享文化大餐。

但是,决不能把文化大众化当作搞文化低级化、文化庸俗化的理由,公众需要的是一些能提高文化品位、文化素质,满足智慧要求的大众化。

比如说维也纳金色大厅,它迎接新年的施特劳斯音乐会,也很大众化,里面也没有用特别深奥、特别难接受的曲调。

施特劳斯主要是圆舞曲,是华尔兹舞曲,但他的格调显得就高一点。

全球化、市场化不仅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而且把家庭与社会道德生活也解构了。

比如说“春秋笔”的故事:晋国有一个人篡位,于是史官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王一听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

史官的弟弟来了,他还是写“谁谁弒其君”,又被杀了。

然后又一个弟弟来了,还是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

这种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一看很惊人。

你再看春秋战国的师旷,他搞音乐,为了献身事业,他用锥子把自己的两个眼珠子捅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相当一段时期,道德观念是一种信仰,是形而上的,在道德生活中,“义”、“忠”,比一切都重要。

可是,如今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兄妹之间,关系冷淡,认“钱”不认“情”,认“权”不认“亲”,道德生活开始成为社会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

4、休闲普遍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休闲的期望越来越高,休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