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34个易错知识点详细解释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汇总一、力学部分1.质点与参考系o误解: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

o正解:质点的判断与物体的大小无关,而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就可以看成质点。

o误解:平动的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

o正解: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也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这同样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

2.位移与路程o误解: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路程。

o正解:位移是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

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速度与加速度o误解: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o正解: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不一定为零(如自由落体运动的初始时刻)。

o误解: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o正解: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而速度的平均值是简单地将各个速度值相加后除以速度的数量,没有考虑方向性。

4.牛顿第二定律o误解:牛顿第二定律F=ma中的F是指某一个力产生的加速度。

o正解:F=ma中的F通常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对应的加速度a就是合加速度,也就是各个独自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o误解:力与加速度有先后关系,力先产生,然后才有加速度。

o正解:力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无先后之分,力改变的同时加速度也相应改变。

5.摩擦力o误解: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o正解: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但不一定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在某些情况下,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推动物体运动(如传送带上的物体)。

o误解:滑动摩擦力只与μ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o正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确实与动摩擦因数μ和正压力N有关,但在实际情况下,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能影响摩擦力的表现(如接触面越大,可能产生的最大静摩擦力越大;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瞬间,摩擦力可能发生变化)。

高考物理70个易错概念汇总

高考物理70个易错概念汇总

高考物理70个易错概念汇总(一)原子物理中的32个常见易错概念1.物理学史(1)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否定了光的波动说。

(×)【提示】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解决了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不彻底性。

光子说不排斥光的波动性,光子能量计算公式中就包含着波动因素——频率。

(2)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测原子核的大小。

(√)【提示】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回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

(3)麦克斯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提示】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

(4)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并给出了光子能量计算公式。

(√)【提示】ε=hν。

2.光电效应(1)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小于此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提示】“最大波长”对应的频率为截止频率。

(2)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提示】E k=hν-W0,可知Ek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

(3)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该束光的照射时间太短。

(×)【提示】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

(4)对于某种金属,只要入射光的强度足够大,就会发生光电效应。

(×)【提示】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无论光照强度多么大都不发生光电效应。

3.波粒二象性(1)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单个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

(√)(2)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

(√)(3)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实物粒子只具有粒子性,没有波动性。

(×)【提示】实物粒子也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4)宏观物体的物质波波长非常小,极易观察到波动性。

(×)【提示】波长小粒子性强,不易观察。

(5)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

在微观物理学中可以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

(×)【提示】在微观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关系告诉我们,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而也就不可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

高中物理30个易错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物理30个易错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物理30个易错知识点整理归纳以下是高中物理30个易错知识点的整理归纳:1. 力的合成:要注意不同方向的力如何合成。

2. 刚体平衡:了解力矩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3.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力的特性。

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了解引力的计算和性质。

5. 受力分析:注意各个方向的力平衡和不平衡情况。

6. 运动的规律:记住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特点。

7. 功、功率和机械能:理解功的定义和功率的计算,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8. 抛体运动:记住抛体运动的公式和特点,包括水平抛体和斜抛体。

9. 简谐振动:理解简谐振动的特点和公式。

10. 波的性质:记住波的传播速度、频率、波长和振幅的关系。

11. 光的折射定律:了解光线在介质界面上的折射规律。

12. 光的反射定律:记住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规律。

13. 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了解光既可以看作是粒子也可以看作是波动。

14. 干涉和衍射:了解干涉和衍射现象的产生和特点。

15. 电场和电势:理解电场的定义和电势的计算,了解电势能的转化和守恒。

16. 电流和电阻:记住电流的定义和计算,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17. 电阻和电压:了解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阻的计算。

18. 电路分析:能够分析简单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和各元件的功率。

19. 电磁感应: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电磁感应定律。

20. 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记住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的产生规律和特点。

21. 电磁波:理解电磁波的性质和波长与频率的关系。

22. 光谱和光的色散:了解光的谱线和色散现象的产生和特点。

23. 核反应和放射性:了解核反应和放射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4. 碰撞和动量守恒:理解碰撞中动量守恒原理和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25. 能量和动能:记住能量和动能的定义和计算,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6. 热力学循环和效率:了解热力学循环和效率的计算。

27.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高中物理34个易错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34个易错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34个易错知识点解析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

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

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易错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易错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易错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在解题过程中,常见的易错点包括忽略质量的单位、加速度的单位或使用错误的数值。

2. 动能与功率动能公式为Ek=1/2*m*v^2,其中Ek表示动能,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

计算动能时,常见的易错点包括忽略质量的单位或速度的单位转换错误。

功率公式为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做功或转化的能量,t表示时间。

计算功率时,常见的易错点包括时间单位转换错误或做功量的计算错误。

3. 质点与系统的动量碰撞问题中,需要注意系统动量守恒的概念。

常见的易错点包括忽略某些物体的质量、速度的正负方向选择错误。

二、热学部分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热量的增加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加上物体对外界所做的功。

在解题过程中,常见的易错点包括忽略物体内能的变化或功的计算错误。

2. 热传导热传导是物质内部粒子间的能量传递方式。

常见的易错点包括忽略导热系数的单位或忽略导热系数与温度差之间的线性关系。

3. 热容与比热容热容指的是物体单位质量的热量变化与温度变化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符号为C。

比热容则是指物体单位质量的热量变化与温度变化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符号为c。

易错点包括单位的选择错误或混淆热容与比热容的概念。

三、电学部分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常用符号为q。

电场是指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物理场,常用符号为E。

易错点包括电荷的单位选择错误或混淆电场与电荷的概念。

2. 电路中的电阻与电流电路中的电阻用来阻碍电流的流动,其单位为欧姆。

电流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常见的单位为安培。

易错点包括电阻单位选择错误或只考虑电阻大小而忽略电流的影响。

3. 欧姆定律与功率欧姆定律表明电流的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功率公式为P=U*I,其中P表示功率,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易错点包括忽略电阻的单位或混淆功率与电流的概念。

【物理】】34个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上)

【物理】】34个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上)

34个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上)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

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

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

物理易错知识点高考33

物理易错知识点高考33

物理易错知识点高考33物理是一门既有趣又有深度的科学学科,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它可能是高考中最令人头疼的科目之一。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易错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物理中容易出错的33个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1. 电容公式:i = C(dv/dt)中的i是通过电容器的电流。

2. 电子发射公式:I = I0 * exp (eV / kT)中,I是电流,I0是饱和电流。

3. 功率公式:P = IV中,P是功率。

4. 阻尼振动公式:x(t) = Ae^(-λt) * cos(ωdt + φ)中,λ是阻尼系数。

5. 万有引力公式:F = G * (m1 * m2) / r^2中,G是引力常数。

6. 力矩公式:τ = F * d * sinθ中,τ是力矩。

7.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公式:f(v) = 4π * (m / 2πkT)^1.5 * v^2 * exp(-mv^2 / 2kT)中,f(v)是速度概率密度函数。

8. 波尔模型:r = n^2 * h^2 / (4π^2me^2) * (1/ni^2 - 1/nf^2)中,r是光谱线位置。

9. 电磁感应公式:ε = -Δφ / Δt中,ε是感应电动势。

10. 摩尔定理:V = Vm * n中,V是气体体积,Vm是摩尔体积,n是摩尔数。

11. 磁场公式:B = μ0(I1 + I2) / (2πr)中,B是磁感应强度。

12. 动量守恒定律:m1v1 + m2v2 = m1v'1 + m2v'2中,m是质量,v 是速度。

13. 反射率公式:R = (n2 - n1)^2 / (n2 + n1)^2中,R是反射率。

14. 格朗-司特拉托定律:ΔQ = C * ΔT中,ΔQ是热量,ΔT是温度变化。

15. 绝热过程公式:PV^γ = 常数中,γ是比热容比。

16. 光的全反射临界角:θc = sin^(-1) (n2 / n1)中,θc是临界角。

2024年高考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1. 力与运动:易错知识点主要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惯性与非惯性系等。

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导致计算错误。

牛顿定律的应用中,学生常常理解不透彻,不能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并进行运动方程的编写。

惯性与非惯性系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应用。

2. 电学:易错知识点主要包括电路图的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功率和能量的转化等。

学生常常在电路图的分析上出错,容易忽略或混淆电路中的基本元件和连接方式。

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不深刻,容易在计算中出错。

功率和能量的转化也是一个易错点,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功率与能量的关系。

3. 热学:易错知识点主要包括热传导、热膨胀、热量和功的转化等。

学生常常对热传导的机制理解不深入,容易在计算中出错。

热膨胀的计算中,学生常常忽略温度差导致的误差。

对热量和功的转化,学生容易混淆热量和温度的区别,不能正确计算热量和功之间的转化关系。

4. 光学:易错知识点主要包括光的折射、反射、干涉、衍射等。

学生常常在光线与界面的折射和反射问题上出错,忽略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在干涉和衍射问题上,学生容易理解不准确,不能正确分析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5. 原子物理:易错知识点主要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的结构和性质、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放射性核反应等。

学生常常对质子、中子、电子的结构和性质理解不准确,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常常不能准确描述原子核的组成和特性。

放射性核反应也是一个易错点,学生常常不能正确判断放射性核反应的类型和过程。

以上仅是总结的部分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备考物理高考时,一定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加强练习,并及时纠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祝你考试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的34个易错易忘知识点点详解,供高三生们参考。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还要说明的是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

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

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

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可能两个都不做功。

(静摩擦力情形)可能两个都做负功。

(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

(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

(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建议结合讨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这类问题往往是讨论小球在最高点情形。

其实,用绳子系着的小球与在光滑圆环内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最高点就意味着绳子的拉力为零,圆环内壁对小球的压力为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而用杆子“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最高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

因为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为零。

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凸”型桥与“凹”型桥情形进行讨论。

6.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

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

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认识图像的最好方法就是两步:一是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二是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关于图像各种情况我们已经做了专项训练。

)7.对牛顿第二定律F=ma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

(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第二、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

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1)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2)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3)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4) 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8.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这里要注意两点:(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

最终最大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

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最大速度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

即有一个“收尾速度”,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如:“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

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

9.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改变量”和“减少量”、“损失量”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同学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

(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

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

显然,减少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10.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

常见的“追遇类”无非分为这样的九种组合: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

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

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

另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

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最好。

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最好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

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

11.万有引力中公式的使用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万有引力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公式繁杂,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现。

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与特点,就会迎刃而解的。

最主要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公式的选择。

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将相关公式一一列来,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再由此对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的选择公式。

其中要注意的是:(1)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就认为是其重力(不考虑地球自转)。

(2)卫星的轨道高度要考虑到地球的半径。

(3)地球的同步卫星一定有固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共面且距离地面高度为3.6×107m)、固定周期(24小时)。

(4)要注意卫星变轨问题。

要知道,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随着轨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运行的周期随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减小。

12.有关“小船过河”的两种情形“小船过河”类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运动学问题,一般过河有两种情形:即最短时间(船头对准对岸行驶)与最短位移问题(船头斜向上游,合速度与岸边垂直)。

这里特别的是,过河位移最短情形中有一种船速小于水速情况,这时船头航向不可能与岸边垂直,须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进行讨论。

另外,还有在岸边以恒定速度拉小船情形,要注意速度的正确分解。

13.有关“功与功率”的易错点功与功率,贯穿着力学、电磁学始终。

特别是变力做功,慎用力的平均值处理,往往利用动能定理。

某一个力做功的功率,要正确认清P=F?v的含意,这个公式可能是即时功率也可能是平均功率,这完全取决于速度。

但不管怎样,公式只是适用力的方向与速度一致情形。

如果力与速度垂直则该力做功的功率一定为零(如单摆在最低点小球重力的功率,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斜面支持力的功率都等于零),如果力与速度成一角度,那么就要进一步进行修正。

在计算电路中功率问题时,要注意电路中的总功率、输出功率与电源内阻上的发热功率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的情形(即外电路的电阻小于等效内阻情形)。

还有必要掌握会利用图像来描述各功率变化规律。

14.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运用”的注意点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

题目中能否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最显著的标志是“光滑”二字。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有多种,要认真区别开来。

如果用E表示总的机械能,用E K表示动能,E P表示势能,在字母前面加上“△”表示各种能量的增量,则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除一般表达式外,还有如下几种:E1=E2; E P1+E K1=E P2+E K2;△E=0; △E1+△E2=0;△E P=-△E K;△E P+△E K=0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