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心理表象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表象研究将进一步整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 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化对表象 本质和功能的理解。
技术创新
借助新兴的脑成像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将有 助于揭示表象的神经机制和动态过程,提高研究 的精度和深度。
应用拓展
表象研究将更加注重与教育、康复、人工智能等 领域的结合,为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认知障碍提 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表象研究的前沿问题
表象的神经机制
深入探讨大脑如何编码、存储 和提取表象,揭示表象与知觉 、记忆、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关
系。
表象的动态变化
研究表象如何在不同的认知任 务和情境中发生变化,以及如 何与其他认知过程相互作用。
表象的跨文化比较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象的异 同,探讨文化因素对表象的影 响和塑造作用。
表象的特征
表象具有概括性
表象是对感知过的事物的简化, 它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而
忽略了一些细节。
表象具有不完整性
由于记忆的限制和信息的选择性, 我们形成的表象往往是不完整的, 可能只包含了事物的一部分信息。
表象具有可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 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象可能会发生 变化。
表象的作用
味觉表象
总结词
味觉表象是指通过味觉感官获得的表象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VS
详细描述
味觉表象包括食物的味道、口感等元素, 人们通过品尝和记忆这些元素来形成对食 物的认知。例如,当我们品尝一道美食, 我们会通过味觉表象来感知它的味道、口 感和香气。
嗅觉表象
总结词
嗅觉表象是指通过嗅觉感官获得的表 象,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表象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表象研究面临着概念界定、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 。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Shepard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

如Cooper和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

他们系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 O。

这意味着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 O(360 O)、60 O、120 O、180 O、240 O和300 O。

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

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

Cooper和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 O向18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

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

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

因此,倾斜角度为300 O的刺激,同倾斜240 O 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

这样,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二、认知地图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

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

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

突出原因有两个。

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

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

认知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

认知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 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 , 考察二者的共 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Pavio(1969)进行成对联想学习实验中发现,表 象在一些字词识记中起着中介作用,是有利于学 习和记忆的.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把借助于表象而实现的有思维活动称为 形象思维,以区别于逻辑思维.Shepard等的心 理旋转实验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人在完成某种作 业或解决某些问题,主要领带于视觉表象过程.
2,表象的生成过程
(1)图示过程 (2)发现过程 (3)放置过 程 (4)表象过程 图示过程(Picture Process)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 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Find Process)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 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Put Process)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 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 表象过程(Image Process)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程 的活动.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 着同构的关系.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 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 各同构为"二级同构".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 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 能上等价.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 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认知答: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

2)、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

2、认知心理学答: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内省答:冯特提出: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4、生态学效度答: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二、简答1、认知心理学名声的戏剧性的上升,和几方面因素是分不开的答:1)心理学家对统治美国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2)语言学家,如乔姆斯基,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注意途径,而情、强调心理过程。

3)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

4)瑞士著名理论家皮亚杰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5)一个最重要的发展,即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

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2、认知神经学的5种方法答:1、脑损伤病人研究;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3、磁共振成像;4、事件相关电位;5、单细胞记录技术。

三、其他1、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习和记忆的法则,强调表象的重要性。

而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

他说,获得一个新的记忆,就象鸟舍里新增加了一只鸟一样,而回忆就象从鸟舍中捕捉出这只鸟进行检查一样。

2、1879年冯特创立了他的实验室。

3、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记忆。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第一位心理学家,1890年出版了著名的《心理学原理》。

5、华生的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进行研究。

心理学表象名词解释

心理学表象名词解释

心理学表象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一些进行解释。

1. 意识: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知。

它包括个体的注意力、思维、感觉和知觉等心理活动。

2. 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个体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

这些过程通常是自动的,不需要个体的主动控制或意识参与。

3. 认知:认知是指个体知觉、思考、记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和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个体对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的方式。

4. 情绪:情绪是个体对事物和事件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

它可以是喜乐、愤怒、悲伤等各种感觉状态,通常伴随着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5. 压力:压力是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它可以是来自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也可以是个人在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时的压力。

6. 焦虑:焦虑是一种对未来或可能威胁的担忧和紧张感。

它通常与心理和生理的紧张、恐惧和不安感相关。

7. 抑郁: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和对生活失去兴趣的情绪状态。

它通常伴随着消极的自我评价、希望缺失和身体上的疲劳。

8. 自尊:自尊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认同。

它是个体认识自己和塑造自身身份的重要因素。

9.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个体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表达。

10.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它可以是个体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体参与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的课程。

这只是一小部分心理学中的名词和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了解和理解这些名词和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认知心理学-7-表象

认知心理学-7-表象

7
1 、定位实验 PODGORNY 和 SHEPAND ( 1978 )
任务
比较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 的同一组作业
视觉定位实验
知觉-记忆组
带字母的 5 × 5 网格
带栅格表象组
空的 5 × 5 网格,想象出字母
不带栅格表象组
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38
实验结果
表明: 即使有 前行信息的实 验,被试也要 做心理旋转, 其所需的时间 依赖样本偏离 正位的角度。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60 120 180 240 300 反应时 准备时间
39
三、心理旋转的
按顺时针进行旋转
Metzler ( 1973 ) 实验设计: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法进行实 验。延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 53 度的实验结果进 行。来证明心理旋转经历了一些中间的阶段,即 必须是逐步通过一些中间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 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
按照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 象 按照创造程度不同: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2
表象与知觉中的形象的关系 鲜明生动、暗淡模糊 持久稳定、不稳定 完整、不完整
3
认知心理学对表象的研究
当前的表象研究几乎都关注视觉表象
– 鲜有涉及其他感觉通道表象
关于表象的争论
认知心理学
第七讲 表象
Mental Image
1
含义:表象( mental image )指事物不在面前时, 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回忆你到大学的初次经历,你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想象你额头正中长了第三只眼睛的样子 母亲的笑脸、某首喜欢的歌曲的旋律、舞蹈的动作、嫦 娥奔月

认知心理学 第七章--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  第七章--第十章

第七章表象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一、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一)定位实验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的视觉定位实验如下,实验分3组:1、知觉-记忆组。

示例2、带栅格的表象组。

示例3、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示例实验材料与结果:图示实验结论:3个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

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支持了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二)锐敏度实验Finke&Kosslyn,1980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实验材料及过程2、表象锐敏度实验。

结果:表象鲜明组被试在知觉和表象条件下的锐敏度几乎一样,且都随两点的实际距离增大而提高;非鲜明组尽管表象条件低于知觉条件,但曲线相似。

支持了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三)McCollough (麦考勒)效应实验McCollough效应:在令被试注视不断交替出现的一个红色背景上的垂直栅条和一个绿色背景上的水平栅条,适应后,改为注视一个由黑白色的半边垂直栅条和半边水平栅条所构成的复合刺激图形,被试报告此图形的白色竖条被看成绿色,而白色横条被看成红色的现象。

示例1;2finke(1980)的实验:如果在实验中只让被试看两种颜色,而要求被试相应想象横竖线条,可以得到McCollough效应;如果在实验中只让被试看横竖线条,但需表象出两种颜色,那么就不会出现McCollough效应。

结果说明:表象在模式信息的加工水平与知觉有机能等价,而颜色信息加工水平则没有。

(四)选择性干扰实验Segal&Fusella,1970实验过程:要求被试形成某个视觉表象(如一棵树)或某个听觉表象(如电话铃声),接着对他们进行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的觉察实验。

结果表明:视觉表象对视觉信息觉察有干扰,听觉表象对听觉信息觉察有干扰。

支持了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表象是对当前未直接呈现的客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或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

二、表象表征存在的论证:双重代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Paivio(1975)的实验实验过程:先给被试呈现实验材料卡片,然后让被试判断画出来的图对或词对所标志的一对东西实际上的大小,记录反应时。

认知心理学 表象

认知心理学 表象
虽然视觉表象不同于视觉知觉,但是它在功 能上与视觉知觉相对等。
*研究功能对等假设的方法
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 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同 或相似情况。
5
(1)定位实验
• ①知觉-记忆组
Podgorny和Shepard(1978)
• ②带栅格的表象组
• 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实验材料:同(心理旋转),手柄状图形 实验程序:图形甲------ 图形乙(相继呈现) 被试任务:先旋转(告知方向但不知道角度),后
判断甲乙是否相同 结果记录:图形乙呈现后,被试判断的RT 预期结果:RT短,且不随方位差而变化
31
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Metzler(1973)
过程
• 让被试注视一会儿红色背景的纵 方向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然后再 注视绿色滤光片的横方向黑白相 间条纹,如此轮换,过几分钟发 生适应后,再呈现一个一半横向 一半纵向黑白条纹的复合刺激。 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图案及颜色。
10
(3)McCollough效应实验
11
(3)McCollough效应实验
结果
28
心理旋转的验证 Cooper&Shepard(1984)
结果
*反应时岁方位变化基本没有变化 *事先心理旋转时间随偏离度数增加而增加,且呈线性关系
29
• 心理旋转过程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
30
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Metzler(1973)
过程
间隔时间=两个有方位差的 图形同时呈现时的心理旋转 时间,(根据53°/s的结果)
A.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B.表象锐敏度实验 表象鲜明组 表象非鲜明组
8
(2)敏锐度实验
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表象与知觉相似 ——神经生理学证据


猴子的心理旋转 (Georgopoulos et al., 1989)
训练猴子按垂直的、逆时针方向将一个把柄移 动到作为参照点的目标灯光处 猴子旋转把柄期间。单细胞记录。运动皮层 后来,把柄并不出现,但目标灯光同样出现在 各个位置,仍记录皮层活动 同移动把柄相比,当把柄并不出现时,反应的 皮层细胞相同
3
心理表象的存储形式

图像

模拟码 (Analog Code) 存储

描绘表征。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

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命题码 (Prepositional Code) 存储


语言

描述表征。一种抽象的、象语言一样的表征。非 视空的,与原始刺激并不相似

表象是语言的“近亲”
4
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Underlying Meanings
41

Ganis, Thompson, & Kosslyn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04, 20, 226-241

Imagery task

Forming a mental image of a previously studied line drawing and then evaluating a probed property
25

Eye movements during imagery are similar to those made during perception

Laeng & Teodorescu, 2002

Eye scan paths during visual imagery reenact those of perception of the same visual scene, Cognitive Science, 26, 207-231

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47
认知地图和距离 Thorndyke, 1981

一幅假设的一个地区的地图

地图上分布着一些城市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为100、200、300或
400英里 两座城市之间,隔着0、1、2或3座其它城市

48

被试首先一遍一遍地学习这幅地图,直到他们
能够连续两次精确地重构这幅地图 最后,给他们一张纸,上面列有 64 个可能的 城市对,要求他们估计每对城市中两座城市之 间的距离


Craver-Lemley & Reeves, 1992
How visual imagery interfers with vi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9, 633-649

Segal & Fusella, 1970

Influences of imagined pictures and sounds on detection of visual and auditory signals, JEP, 83, 458-464
Lowcontrast
表象与知觉相似 ——ERPs证据 (Farah & Peronnet, 1989)

当要求产生心理表象时

同表象能力低的人相比,表象能力高的人,
枕叶视皮层显示出更大的ERPs
46
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

认知地图

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
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
2
History of Imagery

Philosophers, including Plato


Introspectionists, following Wundt

a mental artist painting pictures in the soul thoughts rely on images
recorded people’s experiences of mental imagery
3% of people claim to have no visual mental images whatsoever

Galton (1883)


Behaviorists, 1913-1960 Cognitive revolution
28

The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two main phases, the perceptual phase and the imagery phase, followed by the ratings of vividness for each image and a spatial memory test
39



表象与知觉相似 ——神经心理学证据

许多视觉皮层损伤的病人,不能产生表 象,即使其它认知功能正常 (Farah, 1988,
1995)


大多数病人在知觉和表象上表现出类似 的损伤 (Farah, 1995; Intons-Peterson, 1993) 视觉表象牵连大脑皮层中负责视觉加工 的区域



被试首先学习地图上的各个位置 然后,拿走地图,让被试估计每对标志 中两个标志之间的距离
51

结果发现

人们可能把法院记忆成离警察局或城 镇礼堂更近,而不是离公园更近
23
Can Beliefs Change Our Visual Perception?
24

Visual imagery selectively interferes with visual perception more than auditory
perception, and vice versa
29
Sequence of events for each trial


1) a fixation cross appeared at the center of the screen for about a second 2) a diagram was presented for a duration of 20 sec. 3) an empty screen was presented on the monitor for circa 40 sec, in order to prevent after images, while the instructions for the imagery task were repeated to the subject 4) an empty diagram (i.e., the same grid used as the stimulus but with no black squares) was presented for 20 s while the participant formed and maintained an image of the previously seen stimulus
Subjects were also specifically told to keep their eyes open at all times during the imagery phase and, importantly, that they were free to look wherever they wanted on the screen during the imagery task
40
表象与知觉相似 ——脑成像证据 (Kosslyn et al., 1993, 1996)

视觉表象任务激活了大脑后部的枕叶视觉皮层
当要求被试形成较小的视觉表象时,大脑视觉 皮层最活跃的区域,同我们看较小的视觉刺激 时,所激活的区域相同

当要求被试形成较大的视觉表象时,视觉皮层 最活跃的区域,同我们观看较大的视觉刺激时, 所激活的部分相同,即视觉皮层更靠前的部分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心理表象
Mental Imagery
张亚旭
yxzhang@
1
心理表象 (Mental Imagery)

所谓心理表象是指物理上并未出现的刺 激的心理表征


物体、事件、环境等 内部表征

visual/auditory imagery The place of imagery in cognition
5
表象与知觉相似 ——行为证据
6
11

Mental rotations
(Shepard & Metzler, 1971)
17
Mental Scanning

Denis & Kosslyn, 1999; Kosslyn, 1973
18

The Finding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BELIEFS, Pylyshyn, 1981)
30



5)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n asked to rate the vividness of the image in the imagery task, using the five-step rating scale 6) the memory test diagram, with a number in each cell, was then presented on the screen and subjects reported the five digits that they thought corresponded to the previously seen and imagined black squares At the end of each session, a recording was also made while the subject looked in a sequence to each of the 9 calibration points, so as to check the quality of the optical alignment Finally, a debriefing session was conducted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o ensure that the subject was naive about the hypotheses of the experi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