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散射通信及在人防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ghzl2路时一跳为300km到达现场后2个人3o分钟即可开下面介绍4种高性能的散射用调制解1d字散射调解器gte政府系统公司生产
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肖重庆f机械电子工业帮百掌庄第五十四研究所)CURRENTSTATUSANDTRENDS0FMILrrARYTRoP0C0MMUNICAT10NXiaoChongqing【提要l文奉舟绍对瘴层教射通信在军用通信中的作用与地位.它的简单发展历程.各门主要的徽射机.以及散射通信夸后的技术发展趋势.对流层散射通信由于单跳距离远,通信容量大,天线的锐方向性不易被截收和干扰,以及传播不受援爆炸影响等优点.加上近十年来各种高性能的数字散射机特别是高性能高机动性数字散射机的问世与应用,一直受到军方的高度重视.成为战略与战术通信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通信手段.在现有的160多个教射通信系统中,军用的占了{00来个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国外有人断言,在核战情况下.散射通信很可能成为为数不多的通信方式之一.比如美国战略通信网中就采用了不少散射电路.它们或与微波接力,电缆.短波等构成长链路.或作为其它通信线路的复线.或用于跨越极区,海峡,湖泊,高山和沙漠等特殊地形.在战术通信网中,它是三军联台战术网的组成部分.配备于集团军,旅级指挥机关.北约的战略通信网——综合通信系统(NICS)采用了庞大的散射通信系统----ACEHIGH.它由49条对流层散射线路和整不多数量的微波接力线路组成,成为该系统的地面主干线路,并正在逐步数字化.英国的对流层散射是’橙鸡’战术通信网的组成部分.法国的散射机(如FH940,FH950等测广泛用于里达’战术网.可见,散射通信在通信发达的今天,绝不是其它通信手段所能替代的,它有着广霞的发展前景和重要作用.本文介绍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在现代军用通信中的地位与作用.简单的发展演变过程.当前外

对流层散射通信

对流层散射通信
对流层散射通信
利用大气层中传播媒介的不均匀性对无线电波的散射作用进行的超短波、 微波超视距通信
01 结构物理特性
目录
02 主要特征
03 传播机制
04 特性
05 发展
散射通信是指利用大气层中传播媒介的不均匀性对无线电波的散射作用进行的超短波、微波超视距通信。根 据散射媒质的不同,散射通信一般分为对流层散射通信和电离层散射通信。散射通信中应用最多是对流层散射通 信。
传播机制
对流层散射现象的发现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实践中观察到了传播距离达到800-1000km,远远超出视距的超 短波、微波信号。由于频率太高,射向地面的超短波、微波频段的电波几乎无法在地表激起表面电流,这时地表 对于这个频段的电磁波而言相当于良导电体,电磁波在地表几乎全部反射而没有入射;另一方面,大气层中的电 离层处于等离子体状态,电离层由于拥有自由电荷且自由电荷随着空间高度的变化而不均匀,可以使射向天空的 频率较低的电磁波经过多次折射而返回地面,但是这个频率最高大概能达到50MHz,再高频率的电磁波将穿过电 离层进入宇宙空间。这意味着超短波及以上频率的电磁波既无法以地波的形式沿着圆形地球表面传播,也无法以 天波传播的方式经电离层折射返回地面,其传播方式为空间波传播,又称视距传播,传播路径类似于光路径,是 一条射线,不会发生弯折而发生超视距传播。即使考虑到大气折射效应导致的实际电波传播路径弯折,超短波和 微波的超视距效应也是非常微弱的,不可能显著超出视距传播到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后来,有人用大气波导之 类的偶然因素来解释这种超短波、微波超视距传播,但随后的研究否定了这种理论。于是,人们提出了新的传播 机制来解释这种现象,即对流层散射传播机制。
但是,对流层散射传播机制具体是什么并没有一个定论,人们通过构造各种理论模型来解释这种传播,使理 论模型得出的数据尽可能地与实测数据相符。已经提出的机理主要有湍流非相干散射(散射理论)、不规则层非 相干反射(多模理论)和稳定层相干反射(反射理论)三种。这里首先了解大气物理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再引出 对流层散射传播的这三种机制。

数字对流层散射通信在民用的应用

数字对流层散射通信在民用的应用

数字对流层散射通信在民用通信的应用第一部分综述散射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知道,在地球的外围是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分布着大量随机运动的不均匀介质,它们是大小不同和形态各异的空气漩涡、云团和片流层等。

由于这些不均匀物质的温度、湿度和压强与周围空气的不同,因而对电磁波的折射率也不同。

当发射天线辐射的电磁波通过这些随机不均匀介质时,其传输方向不再与以前一致,而是向四面八方发散,我们把电磁波经过大气中的不均匀物质后传输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散射,把这些不均匀物质称为散射体。

利用大气层中散射体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作用而进行的超视距无线电通信叫散射通信。

根据散射体在大气中所处的位置和来源的不同,散射通信又分为电离层散射通信、流星余迹通信和对流层散射通信。

电离层散射通信是利用电离层的 E层和 D层对超短波的散射和反射作用实现的超视距通信。

流星余迹通信是利用穿过大气层的流星形成的短暂电离余迹对超短波的散射和反射作用实现的远距离快速通信。

对流层散射通信是利用对流层中散射体对微波的散射或反射作用而实现的超视距通信。

由于大气中的散射体多集中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散射通信成为散射通信的主要方式。

由于散射体既不受电离层变化的骚扰,又不怕雷电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即便在太阳黑子活动情况异常或是在磁爆、核爆炸等恶劣情况下,大气中的散射体也始终存在,因而散射通信具有抗破坏能力强、抗干扰性强、通信稳定可靠、保密性强等特点,尤其适合用在近海跨越海峡、海湾和岛屿及用于内陆跨越沙漠、高山、湖泊、沼泽和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的通信。

散射体的分布不是均匀的,散射能量主要指向电磁波原发射的方向。

接收天线收到的信号是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波束相交的公共散射体前向散射的信号之和。

电磁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其能量除一小部分被散射体散射和反射外,其余大部分能量都会被吸收或穿透大气层进入太空,使收到的信号非常微弱,从而给信号的接收带来一定的难度。

为保证可靠通信,需要采用高增益定向天线、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和抗衰落措施。

对流层散射通信及其应用

对流层散射通信及其应用

对流层散射通信及其应用对流层散射通信是一种利用大气对流层中的粒子对电磁波进行散射传输的通信技术。

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发送端发送的电磁波会被大气中的水蒸气、氧气、氮气等粒子散射,散射后的信号会被接收端接收并进行解调,从而实现通信。

对流层散射通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可靠性:对流层散射通信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可以在天空中的任何位置进行通信。

相比于传统的地面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能够克服地面通信中的地形、建筑物等障碍物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2. 高安全性:对流层散射通信利用了大气中的粒子进行信号传输,这些粒子的位置和运动都是随机的,使得散射通信的信号更难被窃听和干扰。

这使得对流层散射通信在军事、政府等需要保密性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高带宽:对流层散射通信可以利用大气对电磁波的广泛散射来实现高带宽的传输。

由于大气中的粒子密度较高,对电磁波的散射效果较好,可以实现较高的传输速率。

这使得对流层散射通信在需要传输大量数据的场景中具有优势。

对流层散射通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灾难通信: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地面通信设施通常会受到严重破坏,影响通信的正常运行。

而对流层散射通信可以利用大气进行通信,不受地面设施的限制,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加快救援工作的进展。

2. 极地通信:极地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地面通信设施建设困难,而且信号传输受到极地天气的干扰。

对流层散射通信可以利用天空中的大气进行通信,克服了地面通信的困难,为极地科考和探险提供了重要的通信支持。

3. 航空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可以在飞机和地面之间建立通信链接,为航空器提供实时通信服务。

在飞行过程中,航空器的位置和高度不断变化,地面通信设施无法满足其通信需求,而对流层散射通信可以克服这些限制,提供可靠的航空通信服务。

4. 科学研究:对流层散射通信可以用于天文观测和大气物理研究等领域。

通过对大气中散射信号的观测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大气中粒子分布、运动规律等信息,为气象预测和大气环境监测提供有力支持。

对流层散射传播特性及信号谱特性分析

对流层散射传播特性及信号谱特性分析
空间电子技术
2018 年第 5 期
SPACE ELECTຫໍສະໝຸດ ONIC TECHNOLOGY35
对流层散射传播特性及信号谱特性分析①
吴文溢,王万鹏,熊益波,王雷元,陈西宏
(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安 710024)
摘 要:文章介绍了 3 种对流层散射传播机制,并对不同参数下的对流层散射链路传输损耗进行了计算。 结果 表明,参数为 5GHz 频段和 100km 的典型散射链路,其传输损耗超过 200dB。 在广义散射截面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 对流层散射信号传输函数模型,重点研究了对流层散射信号的延迟功率谱特性;从实际散射链路出发,对不同基线 距离下的归一化延迟功率谱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基线距离越远,则波束宽度越宽,相应的归一化延迟功率 谱扩展越宽。
图 1 湍流非相干散射示意图 Fig.1 Composing diagram of two way troposphere
time transfer
1 对流层散射传播机制
大气层通常可以分为电离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其中, 对 流 层 位 于 最 下 层, 层 顶 高 度 约 为 10km ~ 12km,是自然界生物生存活动的重要空间。 在气象 特征方面,相比于其他两层,对流层中含有大量的水 汽,且温度平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电磁特 性方面,对流层中分布着大量的介电常数局部不均 匀体,这些不均匀体在电磁波的照射下,除了沿途的 大气折射外,还会将电磁波能量进行二次辐射,这种 再辐射即谓“散射”。 到现在为止,已经提出的对流 层散射传播机制理论有下面 3 种[1,4-6] :
播可靠度高,且采用窄波束的定向天线,抗干扰和抗 截获能力远超过卫星通信;此外,散射通信几乎不受 核爆、磁暴、太阳黑子、雷电和极光等影响。 这些优 势使得散射通信已经成为各国战略和战术通信网中 卫星、微波等其他通信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的数 据传输手段。 对流层散射传播的理论问题,一是传 播机制问题,二是传播特性及其改善途径问题。 对 流层散射通信具有典型的信道特性,这些信道特性

美军对流层散射通信及未来发展

美军对流层散射通信及未来发展

美军对流层散射通信及未来发展外军了望一FoRElGNFoRCESoVERV":W用于Promi★李冬房朝辉段俊宏摘要:本文介绍了对流层散射通信的概念,美军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应用,并对美军未来散射通信的发展作了分析和阐述.关键词:对流层散射通信美军AN/TRC一17《)一,对流层散射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是利用大气层中对流层中分布的不均匀介质如气旋云团等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来通信的,它能够传输话音,数据,图像,传真等信号,是实现超短波和微波超视距通信的一种传统的,成熟的散射通信方式.对流层散射通信是典型的变参信道,具94国防科技02007.7有接受信号电平弱,信号快速衰弱,幅度起伏变化大,多径扩散大的特点.对流层是大气层的一个区域,其顶部位于地面上空+多公里处,并在不同的纬度地区有所不同.在中纬度地区约为1O_-12千米,而低(高)纬度地区较高(低) 些.在对流层中存在大量随机运动的不均匀介质:空气涡流,云团等, 当无线电波通过这种存在大量不均匀介质的对流层时,电波将受到折射,散射和反射.作为一种超视距通信技术,其单跳通信与传输速率,发射功率及天线口径有关,跨距可达几百至上千千米.对流层散射通信是大气层通信技术中的一种,被誉为现代战场的"机动兵".众多军事通信手段中,惟有大气层通信在任何时候都不怕敌方摧毁,因为按照目前人类掌握的技术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将大气层摧毁.因此.大气层通信技术在现代军事通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到各国军队的高度重视.国外军事家断言,在现代战争情况下,作为战略通信网和战术通信网中的主要传输手段,对流层散射通信具有建站快,抗毁性强,机动性好,适应复杂地形能力强等特有的特点,是其他通信手段无法取代的.秉.发展二,美军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应用在美国,除了国防战略通信系统中早就采用了不少对流层散射通信线路外,对流层散射通信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跨越极区,海峡,湖泊,高山,沙漠等特殊地形进行通信.另外,在远程预警网中也应用甚广.在战术网中,对流层散射通信主要用于三军联合战术通信网(配备于集团军,旅级指挥机关)和保障战区的指挥通信网中. 1,美军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历史发展美空军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署多信道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旨在为联合三军战术网络提供远程扩展能力.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美军的100多个高数据率对流层散射系统首次在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把有史以来安装的最大的一个军事通信网络连接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中期,美军开始向陆军和空军交付并部署AN/TRC一170(V)2(重型)和AN/TRC一170(V)3(轻型)对流层散射系统.同时,美海军陆战队也配发了AN/TRC一170(V)5(轻型)对流层散射系统.重型对流层散射系统的最大计划工作距离设计为15O英里,最大可靠数据率为每秒4兆位.轻型系统更适用于战术作战,而重型系统主要用于扩展从支持基地到战术任务区域的通信.2003年3月,美军及其联军开始了"伊拉克自由"行动,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在第11通信旅和美海军陆战队中就得到了有效而广泛的应用.战斗期间,美军从科威特北部到巴格达曾一度部署对流层散射系统,为军队行动提供关键的远程"骨干"通信.2004年1月,第7 通信旅接防第11通信旅后,继续使用对流层散射系统.例如,第7通信旅的甲连和第72通信营部署了对流层散射通信/J,组,为海军陆战队第1陆战队远程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提供支持.在战术卫星终端寥寥无几时,美军通过部署对流层散射系统把关键的指挥控制链路延伸到了整个战区.2,对流层散射通信在陆军国民警卫队中的应用美陆军国民警卫队的第356通信连(重型)和第114通信连(轻型)参加了第一阶段的"伊拉克自由"行动,从2003年5月开始.这些部队在网络中安装了对流层散射系统,并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浩瀚沙漠里使用了这些系统. 2004年3月,第143通信连(重型) 和第321通信连(轻型)接防了第356和第114通信连.第143通信连建立的从科威特弗吉尼亚兵营到伊拉克南部的乌姆盖斯尔的链路,是"伊拉克自由"行动第二阶段网络中最为稳定的链路之一,第321连的系统和链路也同样非常可靠.第143通信连部署了8套AN/TRC一170(V)2对流层散射系统.根据地形情况的不同,训练有素的士兵能够在4—5小时内安装一套重型对流层散射系统.第143通信连总共能够安装4条150 英里的链路,每条链路的最大可靠数据率可达每秒4兆位.第321通信连部署了16套~—Emall:gfkj@—外军了望FoREIGNFoRCESoVERV1日W AN/TRC一170(V)3对流层散射系统.专业操作员能够在1—2小时内安装一套轻型对流层散射系统. 第321通信连总共能够安装8条100英里长的链路,每条链路最大可靠数据率为每秒2兆位.3,对流层散射系统在综合战区通信营中的规划应用美军对军以上梯队的通信兵率先开始了部队结构的重大变革, 即建立综合战区通信营(ITSBo ITSB设有3个连,每个连都包括有交换,视距,战术卫星,轻型对流层散射,电缆和数据设备.目前,对对流层散射通信资源规划了三种ITSB模型:轻型,重装和混装.专门就对流层散射设备而言,轻装营只有AN/TRC一170(V)3,重装营只有AN/TRC一170(V)2.而混装营既有轻型设备又有重装设备.根据当前提出的ITSB概念,现役组成部队有4个轻装营,3个重装营和2个混装营,国民警卫队和预备役也是类似的混编情况.目前的ITSB模型旨在将对流层散射用于远程交换机至交换机链路.在最终决定ITSB概念的执行时,应考虑战术/战略上的差异.那些完全装备轻型对流层散射设备的营,应当更多地锁定战术任务,而只装备重型对流层散射设备的营则应更多AN/TRC一(V)2对流层散射系统20077◆国防科技95外军了望…:唑FoRE●GNFoRCESoVERV●日W 地限于战略/支持基地作战.三,美军对流层散射通信的未来发展"沙漠风暴"和"伊拉克自由"行动都证明了陆军对流层散射系统的有效性.轻型及重型系统都可为通信计划人员提供所需的手段, 使其能够在不使用紧缺的卫星资源的情况下扩展数据率相对较高的链路.在不远的将来,美陆军远程通信既会使用轻型对流层散射系统,也会使用重型系统.不幸的是,轻型及重型对流层散射系统配备的仍然是比较陈l13的数字群多路复用/三军战术设备.美军将会对其进行技术升级,使得它们能够运行在不断扩展的全球信息网格(GIG)中.1,将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带宽增加至每秒4.096~t1~位以上AN/TRC一170目前的带宽处理能力严重限制了战区用户的所需服务.带宽增加后,将可改进向作战人员提供全面通信服务的能力,而且还可提高系统的使用率.此外,增加带宽还可改进远程及战术传输的效率,有助于满足联合作战环境下的通信需求.联合战术作战要求向卫戍部队以及途中_和已部属机动部队提供高速多媒体通信和信息流.当今作战人员所需的许多服务,如"捕食者"无人机,联合全球情报通信系统(JWICS),视讯会议(VTC),AN厂rYQ一127等,其数据文件大小有数百Kb至数Mb,必须要有散射通信示意图有效的带宽才能对其进行传输.在这些装备和临界电路中,绝大多数需要至少2—4MB的带宽才能运行.现有的AN/TRC一170调制解调器的带宽容量只有有限的2MB,因而与这些已增加的带宽需求不匹配.要在短时间内及时分发信息产品,如图像,情报信息,导弹预警,气象,记录报文业务,联合及单军种新闻,教育,训练,视频及其他所需的信息服务,美军需要大容量的AN/TRC一170能力.美国防部支持采购和使用升级型AN/TRC一170调制解调器,以便为作战人员提供大容量信息流,还可有效克服当前及所计划的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容量局限性问题.2,使用最新的FCC一100和FCC一100用于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升级96国防科技~'2007.7Promina交换机等多路复用设备对轻型及重型对流层散射系统进行升级和AN/TSC一93及AN/TSC一85战术卫星系统的"Charliemodel"升级类似,美军将会对对流层散射系统的调制解调器,合成器,上/下变频器,发射机,接收机和HPA进行最新的升级.因为在无法使用战术卫星资源的情况下,美军将继续使用对流层散射链路来实现远程交换机至交换机的连接.在对流层散射系统的升级中,美军将考虑可支持实时数据压缩的调制解调器和多路复用器,以代替有限的战术卫星资源.这样,不但可以将关键的任务设备解放出来,而且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可靠的通信能力.美陆军对流层散射系统的现代化,将为通信兵提供又一种支持作战人员的关键工具.随着战术卫星在ITSB营之间的调配整合,对流层散射系统将会成为远程通信中的一个更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最后,使用最新的FCC一100和Promina对当前的对流层散射系统进行升级,将可延长美陆军大量远程设备的服务寿命,还可扩展全球信息网格(GIG).因此,对流层散射系统在美陆军中前景光明. 豳。

对流层散射 快衰落 慢衰落

对流层散射 快衰落 慢衰落

对流层散射快衰落慢衰落在对无线通信系统中,信号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衰落的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其中,对流层散射是一种重要的衰落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对流层散射、快衰落和慢衰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法。

一、对流层散射简介对流层散射是指无线电信号在穿越对流层时,由于大气层的不均匀性,导致信号产生散射现象。

这种散射机制使得信号强度波动,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对流层散射具有以下特点:1.频率越高,散射效应越强;2.距离越远,散射衰减越大;3.季节和天气条件对对流层散射有显著影响。

二、快衰落与慢衰落的概念及区别1.快衰落快衰落是指信号在短时间内(如几毫秒)发生的强度波动。

快衰落主要由多径效应、大气闪烁和机动性引起。

快衰落的特点是:- 幅度波动较大;- 衰落速度快;- 具有随机性。

2.慢衰落慢衰落是指信号在长时间内(如几十秒至几分钟)发生的强度波动。

慢衰落主要由对流层散射、电离层散射和地球散射引起。

慢衰落的特点是:- 幅度波动较小;- 衰落速度慢;- 具有周期性。

三、影响快衰落和慢衰落的因素1.频率:频率越高,快衰落和慢衰落的幅度波动越大;2.距离:距离越远,快衰落和慢衰落的衰减程度越大;3.大气条件:大气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对快衰落和慢衰落产生显著影响;4.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信号传播路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快衰落和慢衰落的特性。

四、应对快衰落和慢衰落的方法1.快衰落应对方法:- 采用分集技术:如空间分集、频率分集等,提高信号的抗衰落能力;- 编码技术:如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实现信号的纠错和解码;- 调制技术:如自适应调制,根据信道条件动态调整信号参数。

2.慢衰落应对方法:- 信号预测: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慢衰落趋势,提前进行信号调整;- 慢衰落补偿:在接收端对信号进行衰落补偿,如利用均衡技术、信道预测技术等;- 链路自适应技术:根据链路条件动态调整信号传输参数,提高通信质量。

五、实例分析以陆地移动通信系统为例,当频率较高时(如1.8GHz),对流层散射导致的慢衰落较为严重。

对流层散射通信新应用韩飞1曹合修1冯强2

对流层散射通信新应用韩飞1曹合修1冯强2

对流层散射通信新应用韩飞1 曹合修1 冯强2发布时间:2023-06-15T03:47:43.067Z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2023年7期作者:韩飞1 曹合修1 冯强2 [导读]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优势十分显著,因此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军事、民用等领域,但对流层散射通信信道属于随参信道,具有较大的信号传输损耗,而且还会产生多径效应,存在明显的快衰落与慢衰落现象,最终对信号传输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在对流层散射通信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其信道特性,并对其应用加以创新,以此来发挥出对流层散射通信具有的重要作用。

本文针对对流层散射通信新应用展开分析,介绍了散射通信特点,探讨了对流层散射传播损耗,并提出具体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起到一些参考和借鉴。

1.66736部队;2.92146部队摘要:对流层散射通信的优势十分显著,因此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军事、民用等领域,但对流层散射通信信道属于随参信道,具有较大的信号传输损耗,而且还会产生多径效应,存在明显的快衰落与慢衰落现象,最终对信号传输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在对流层散射通信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其信道特性,并对其应用加以创新,以此来发挥出对流层散射通信具有的重要作用。

本文针对对流层散射通信新应用展开分析,介绍了散射通信特点,探讨了对流层散射传播损耗,并提出具体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起到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对流层散射;信道特性;损耗分析;应用对策对比其他的通信方式,对流层散射通信要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抗毁能力强、保密性能好以及通信距离远等方面,但在实际通信传播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损耗,因此需要明确损耗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应用对策,以此来发挥出对流层散射通信优势。

一、散射通信特点在对流散射信道当中,有着电波多径传播现象存在。

对于多径传播,其所产生的衰落均为快衰落。

在对流层散射信道上,不仅有着快衰落,信号电平中值的慢起伏较长,因此也将其称之为慢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系统具有集中远程监控功能, 每端站配备计算机用于系统设备的监视和控制, 也可通过控制台远程登录对设备进行操作和维护。 2.1.3 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段:C 频段; 业务速率:256kb/s~34Mb/s; 通信业务:话音、数据、IP 数据、视频(对 2Mbps 以上速率); 天 线:抛物面天线,天线口径和数量可根据用户通信需求进行选配;
发射功率:400W; 最大功耗:≤10kW; 接 口:ITU-T G.703、以太网接口;
工作温度: 舱内设备:0℃~+40℃; 舱外设备:-40℃~ +45℃。 2.3 轻型散射通信设备 2.3.1 概述 轻型散射通信设备是一种中小容量、 超视距无线传输设备。 由 1 台用户复用设备、 1 台散射通信低频设备、1 台散射通信高频设备、1 套天馈系统和其它配套设备组成。
2.1 固定式散射通信系统 2.1.1 概述 固定式散射通信系统是一种超视距、远距离、中大容量无线群路通信系统,可用 于岛屿之间及岛屿对岸、海上平台之间以及平台对岸、人防、采矿等固定站点之间的 超视距通信。
图 2 2.1.2 功能特点
固定式散射通信设备外观
具有单跳达上百公里的通信能力; 通信容量大,最大可达 34Mbps; 系统具有传输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的能力; 系统采用积木式配置形式,可根据用户需求,在标准配置的基础上灵活选配 天线、功放等;
4
图 4 2.3.2 功能特点
轻型散射通信设备外观
采用单天线、单发射机、单接收机技术体制,系统结构大为简化,应用更加 灵活。 设备可固定使用或装车机动使用。 2.3.3 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段:C 频段; 业务速率:256 kb/s~2048kb/s; 支持业务:话音、数据、图像、IP 通信距离:≥60km(2048kb/s 天线,1.8m 天线) 发射功率:40W(射频单元出口); 天线:1 面抛物面天线(1.2m~2.1m 可选) 2.4 背负式散射通信设备 2.4.1 概述 背负式散射通信设备是一种超视距、中小容量、可背负的无线通信设备。设备小 巧轻便,主机设备和天线分别放在 2 个箱体内。可用于用户超视距点对点应急通信, 也可用于车辆无法进驻现场的超视距应急救援。
对流层散射通信及在人防中的应用简介
目 录
1 对流层散射通信基本介绍 .............................................................................. 1 2 典型的散射通信产品介绍 .............................................................................. 2 2.1 固定式散射通信系统 .................................................................................. 2 2.1.1 概述 ........................................................................................................ 2 2.1.2 功能特点 ................................................................................................. 2 2.1.3 主要技术指标.......................................................................................... 3 2.2 干线散射通信车载站 .................................................................................. 3 2.2.1 概述 ........................................................................................................ 3 2.2.2 功能特点 ................................................................................................. 3 2.2.3 主要技术指标.......................................................................................... 4 2.3 轻型散射通信设备 ..................................................................................... 4 2.3.1 概述 ........................................................................................................ 4 2.3.2 功能特点 ................................................................................................. 5 2.3.3 主要技术指标.......................................................................................... 5 2.4 背负式散射通信设备 .................................................................................. 5 2.4.1 概述 ........................................................................................................ 5 2.4.2 功能特点 ................................................................................................. 6 2.4.3 主要技术指标.......................................................................................... 6 3 典型应用方式................................................................................................ 6 3.1 点对点应用 ................................................................................................ 6 3.2 组网应用 .................................................................................................... 8 4 沈阳市防空应急机动指挥信息平台散射通信系统介绍 ................................... 8 4.1 项目概况 .................................................................................................... 8 4.2 系统组成 .................................................................................................... 9 4.3 系统功能 .................................................................................................. 12 4.4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12 4.5 系统特点 .................................................................................................. 13 4.6 系统应用 .................................................................................................. 13
图 3 2.2.2 功能特点
干线散射通信车设备外观
3
采用载车、油机、全部通信设备和天线全部装载在一辆通信车上,集成度高, 机动性强。 通信容量大,最大可达 34Mbps; 具有天线自动展开、自动收藏和快速对准功能; BITE 功能; EOW 功能,便于链路建立和维护; 支持多跳中继功能。 2.2.3 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段:C 频段; 业务速率:256kb/s~34Mb/s; 通信业务:话音、数据、IP 数据、视频(对 2Mbps 以上速率); 天 线:2 面 2.4m 抛物面天线,增益:≥38dBi;
1
由于对流层散射通信具有上述诸多优点,是中远程、超视距条件下一种性价比较 高的优选通信手段。散射通信系统可用于指挥所或通信网系中干线节点之间的远距离 群路信息传输;也可用于用户群的业务到远距离节点的信息接入。支持话音、数据、 图像、视频和 IP 等业务,可实现全天候通信、特别是在非常条件下,由于其信道的空 域封闭特点,三抗(抗干扰、抗截获、抗侦收)能力强,能保证传输信息的安全,特 别适合人防部门全天候、平战结合的应急通信指挥需求。 2 典型的散射通信产品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