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谈 寿 山 石 凋
19第十九节寿山石

第十九节寿山石寿山石因主要产于福州北郊30余千米的寿山而得名。
相传女娲补天余彩石,途经寿山、芙蓉、九峰三山,见这里的山苍郁滴翠、水潋滟清澈,激动之余,遂将补天余石尽撒在这山山水水之间,于是便有了闻名遐迩的寿山石。
历史文献记载和宋墓出土的寿山石俑证实了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大规模开采,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刻生产行业。
寿山石质地晶莹、凝脂如玉、色彩斑斓,享有“细、结、温、润、凝、腻”六德之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
以寿山石制作的印玺在古代就是权力的象征,明清时期的帝、后对寿山石情有独钟,使用寿山石制作印玺,其中田黄自古就有“石中之王”的美誉,寓有“福寿田丰”之意,乃石中极品,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更是无价之宝(见图3-2-186)。
伴随寿山石的不断开采,寿山石雕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明清开始文人雅士的介入,寿山石雕融合历史、文学、书画艺术,吸收了佛、道、儒诸家思想,蕴涵着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寿山石文化。
一、寿山石的基本性质(一)寿山石的矿物组成寿山石(Larderite)的主要矿物为迪开石、叶蜡石、高岭石、伊利石、珍珠陶土,次要矿物有石英、黄铁矿、硬水铝石、红柱石、绿帘石、绢云母等。
寿山石的矿物组成多样化,所以在印石中寿山石的品种最为繁多。
寿山石的质地与其矿物成分有一定的关系。
当寿山石完全由迪开石组成时,呈无色或白色,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当寿山石完全由叶蜡石组成时,呈白色、淡青色或浅米白色,质地温润、蜡质感很强;当寿山石主要由伊利石组成时,石性不稳定,易脆裂,工艺价值变低;当寿山石中含微晶质石英时,硬度增高,光泽增强;倘若含变余石英斑晶、黄铁矿或红柱石颗粒时,由于它们的硬度远远高于黏土矿物的硬度,不利于雕琢,工艺上称之为“砂钉”,它们的含量越多,工艺价值越低。
(二)寿山石的化学成分寿山石主要化学成分有:SiO:、A1203,、FeO、Fe203、TiO:,还有少量CaO、MgO、K20、Na20,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Mo、Zn、Cu、Cr、Ni、Co、V、Sn、Pb、Sc等。
寿山石的科学保养

寿山石的科学保养天生丽质的寿山石形成的年代十分久远,据地质学家考证,大约在距今2.08亿年至1.35亿年期间的晚侏罗纪时期。
在自然状态下,石形不易变,石色不轻改,在大地母亲的滋润下,在地底深处沉睡了漫长的年代。
但是从阴暗的地底深处被开采出来而暴露于阳光灿烂的世界,要怎样才能保其天生丽质永驻人间,这就成为寿山石收藏界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如何保护好手中的寿山石藏品,这需要具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
尽管收藏寿山石的人很多,能够科学妥善保养寿山石的人却很少。
许多人藏品颇丰,但却失之保养,不仅使寿山石失去原有的光彩,还给佳石藏品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因为寿山石是以地开石(集合体常具蜡状至玻璃光泽)、高岭石(集合体常具珍珠至玻璃光泽)和叶腊石(玻璃至腊状光泽)等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石种,多有油性,质地滋润,富有光泽,硬度较低。
一些石种在开采时,因爆炸和开采震动,结构遭受破坏,多裂纹、裂格,经过雕刻成品之后,如果不善加保养,日久天长就会丢失水分,油性也随着水分的丢失而降低,造成枯燥易损,尤其是高山石和质地较松的其它山坑石种,这种形象较易显现,还可能机理发生白蔗渣点或燥裂痕,甚至石色变暗,失去光泽。
为此,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保养。
一、寿山石丢失水分的原理地质矿物学研究表明,寿山石是以一些含水的层状硅酸盐类矿物为主要成分构成的。
根据寿山石的内部结构和构造,寿山石(特别是田黄)是一种黏土矿物的块状集合体,由于形成的原因,其内部有三种“水”,即:结构水、沉积水和吸附水。
(一)寿山石内部的结构水寿山石尽管存在地开石型、叶腊石型、绢云母型、伊利石型以及数量较少的以珍珠陶土或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矿物类型,但所有的这些组成矿物,都无例外的是含水层状硅酸盐的一种,他们的化学成分虽然略有差异,但晶体结构相似,物理化学性质也十分近似。
组成寿山石的含水层状硅酸盐中的水,主要是以(OH)根形成存在的结构水,它进入寿山石黏土矿物的内部结构,成为寿山石的结构水,因而,不容易被破坏。
寿山石石谱

鲎箕石
白高山石 红高山石
黄高山石 黑高山石 白水黄石
小高山石
新洞高山石
大洞高山石
掘性高山石
掘性高山石是从高山各矿床游离而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莹腻通澈,肌理含萝卜纹,外表亦有 石皮。掘性高山石中月白、黄红色者,颇似田石,惟因久埋山上砂土中,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掘性高山石难觅,较罕 见。 荔枝洞高山石石洞位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曾有株野荔枝树,石材又具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故以荔枝萃作为石 名。从 1987 年起,又有老人洞、青年洞、立冬洞先后出石,石质特优,为近 40 年来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石种,其中以 老人洞石尤佳。荔枝萃高山石晶莹通透,性坚,两石相击,铿锵作响,肌理多隐现萝卜纹,色以白为多,尚有黄、红、 灰及各色相间。 荔枝洞高山石是一千多年来,寿山石开采史中发现的最美艳,最妩媚动人的山坑石的极品,摩挲之,赏玩之,真令人心醉,从而 引起了石雕界与收藏界的轰动,价格不断攀升。 和尚洞高山石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寿山古禅寺的明代僧侣开凿。和 尚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土红。 玛瑙洞高山石石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玛瑙洞高山石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色泽为红、黄, 称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石农常在各山各洞采到 色质与玛瑙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嫩嫩洞比邻水洞,以初凿人嫩嫩而名,所产石亦冠此名。民国二年(1913 年),曾出珍石一批,故又名“民国二高山石” , 其石性淡凝通灵。嫩嫩洞高山石肌理含细萝卜纹,与水坑晶冻石相比毫不逊色,两者非有经验的鉴定家,殊难分別,惜 已绝产。 世元洞高山石又称“仙源洞高山石” ,世元洞位于大健洞后方,是清代张世元所凿的矿洞。世元洞高山石石性稍坚,惟色 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四股四高山石产于四股洞,石洞邻近嫩嫩洞,因四位石农合股开业,故名。四股四高山石石质比其他各种高山石都坚实, 透明度佳,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品。 鸡母窝高山石,又名金母屋高山石。其矿洞位于高山峰北侧,荔枝洞后背的山脊处,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 名。这里的地名就叫鸡母窝。说来奇怪,这个洞的矿脉也真像母鸡孵蛋一样,一窝一窝地夹在围岩之中。鸡母窝石多为 零星小块,产地与荔枝洞相近,质地稍逊于荔枝洞石,石性比较通灵,呈半透明状,其黄色石料,多有深黄色的小点结 晶体,有的石中还含有黑针点。鸡母窝石红、黄、白、黑、蓝各色俱全,是继荔枝洞石之后出现的优秀新石种。 自 1990 年 8 月开采以来,己开凿了 3 洞。石质近太极头石,晶莹通灵,性微坚,有红、黄、黑各色。在黄色石中偶见极 细的萝卜纹,并有石皮,极似田黄石。黑色石中,质佳者,颇似坑头牛角冻石。
地方课作业:寿山石文化

贰 寿山石价值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 宋代开始大量开采寿山石,并用于雕刻 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头刻印章
中国四大印章石
福建 寿山石
浙江 青田石
浙江 昌化石
内蒙古 巴林石
颜色艳丽
娇艳华贵
色泽湿润
通透灵动
寿山石收藏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 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 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 寿山石中的田黄石有“易金十倍”的价值 1982年,美国一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 黄石原石材
名字将这座山改叫寿山,把棋子变成的宝石叫寿山石。
肆 寿山石知多少
第一题 寿山石起源于哪里? 福建福州长寿村
第二题 四大印章石是哪四种? 福建寿山石 浙江昌化石 浙江青田石 内蒙古巴林石
第三题 哪种寿山石有易金十倍的价值? 田黄石
谢谢观看!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泰戈尔
成了鹅卵状的溪蛋石、溪管石以及 在水洞中堆积的牛角冻、水晶
冻、玛瑙冻及环冻;在山林中,就形成了
高山石、旗降石、
大山石、芙蓉石以及牛蛋石、鹿目田、鲎箕石、坑头田等彩石。
山中遇仙
还有一种说法,说寿山这地方起初不叫寿山。大山附近住着一个
樵夫,叫陈长寿。陈长寿喜欢下棋,棋艺高超。有一天他上山
砍柴,见两位白发老者在对弈,陈长寿就上前观战。两位老者见他
收藏重在趣味而不是价格。精神层次的享有是可遇 而不可求的。清代篆刻大家邓石如刻过一枚白文印 章,印文是“有好都能累此生”,在叶少波看来, “累”字体现了邓石如对自身艺业的痴迷、执着, 也是一种无悔的态度。
无论是收藏原石还是经过艺术家雕刻的作品,更多的应该 是为了艺术欣赏。 但如今,赌石成风 却大行其道。 艺术与投资挂钩, 显然就披上了一层更加神秘、隐晦的外衣。
补天遗珍“寿山石”!

补天遗珍“寿山石”!福州的民间工艺久负盛名,尤其是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名扬中外,被誉为“榕城三绝”。
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的寿山石而得名。
寿山石,以其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天雕神化、意境深遂、妙境入禅,在中国石文化历史上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它是中国博大精深石文化宝库中一颗无比神奇的明珠。
寿山石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是我国独有的名贵彩石,因出产于距福州40公里的北郊寿山村而得名。
自开发以来,经过1500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寿山石文化”,成为闽都“四大文化”之一。
原产地福州也被国家授予“寿山石文化之都”荣誉称号。
寿山石雕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各朝代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一些动人的寿山石传奇神话故事。
“娲皇混沌补青冥,遗石瑰琦映紫庭”。
女娲炼石补天是我国最绚丽、最扣人心弦的古代神话之一。
相传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时候,女娲驾着祥云遨游在苍穹之东,见到苍苍三山峰,泱泱寿溪水,竟打动了这位仙子之心,将补天用的斑斓彩石,飘洒在寿山的田野山恋之间。
这天上的彩石,洒在寿山溪一带,就变成了金光闪闪的石中之王——田黄石;飘洒在水涧、溪底的就化成百年稀珍的水坑石;更多的彩石飘洒在连绵不断的山岗上,便成了千年采之不绝的山坑石。
这就成了“天遣瑰宝生闽中,剖之斑斓具五彩。
”之佳话传奇故事。
关于“女娲遗石在人间”另有一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代天塌地陷,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曾经炼石补天,女娲补天之后,还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州寿山细林清幽,景致绝美,就把这些曾经用于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的大地,这就是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
寿山石田黄石传说更令人神往,因为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在整个地球上,只有寿山的水田里才会有这种珍贵宝石的存在呢?这是或许是女娲对寿山特别眷顾的结果。
二、寿山石的历史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现存的福建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寿山石收藏与鉴赏

寿山石收藏与鉴赏~2008-10-21 23:12:05 | 作者:雅蕴斋骨董店 | 浏览(44) 次 | 收藏 | 分享 | 送鲜花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具有稀有、美丽、珍贵、耐用等宝石的基本特征。
而斑斓的色彩、曼妙的纹理、通灵的质地,使其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生丽质。
其脂润如玉,柔而易攻的特性,更激发雕刻师创作灵感,化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所以具有真正收藏意义的寿山石雕作品,应具备三大要素:天生丽质、文化创意、精湛技艺。
天生丽质如上所述,精湛技艺,亦为世人所知,不再赘言。
惟独文化创意尚未为雕刻家所重视,故本文着重从文化创意的视角,看寿山石雕的收藏价值。
一、文化创意的沃土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其以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完整地延续下来,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光芒。
文化创意深深地根植于这片沃土之中。
中国是工艺美术大国,在近代工业社会形成之前的文化传统生活主要依赖于工艺美术的承载和体现。
传统的工艺美术,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表达文化诉求,采用各种材质进行创造性制作的总称。
所以,工艺美术品是民族理念的艺术形象载体。
工艺美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证,是博大精深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要发展工艺美术事业,就需要挖掘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
而谈到挖掘,就离不开文化创意,一旦赋予作品文化内涵,你的作品就有生命力。
因此,文化创意是工艺美术创新的基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沃土,只有根植于这块沃土上,才能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二、寿山石雕的文化创意寿山石是一种以产地命名的珍稀彩石。
它产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及其周边的山峦。
寿山石斑斓温润,玲珑可人。
而雕刻工艺师经过艺术加工赋予寿山石“清水出芙蓉”的清丽和灵性,使人赏之如醉如痴。
寿山石雕固然有其文化内涵,美妙神韵,但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却为数不多。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二.水坑(坑头)石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二公里,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头所产石,统称为「水坑石」或「坑头石」。
水坑石亦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仅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
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
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凝腻富光泽,但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珍品。
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黄色为最罕,明色胜暗色。
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和田黄一样保值;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所采莹洁佳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由于坑头占位于高山峰之下,同属一矿脉,故凡水坑所产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水坑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
色白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过度油养反而会变暗或牙黄。
市门所见莹澈灵白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
据长居福州的石商表示,曾访问过当年开采水坑的老石农说,其实水坑所产冻石,从来只有白、灰黑或灰赭色,并无所谓红、黄或桃花点;也就是说水坑石,除了白色水晶冻、鱼脑冻、环冻、天蓝冻及带灰赭色的牛角冻、鳝草冻和灰黑色的坑头冻外,并无真正的黄、红水晶冻、黄冻、桃花冻或玛瑙冻,寿山石书上所说的并不确实。
谈寿山石的加工史

李岐山发表《闽侯县月洋等地印章石矿调查 报告及开采计划》。
民国 28 年 陈子奋著《寿山印石小志》。
民国 30 年 冯华记、马桢记寿山石商号 17 件寿山石雕 作品参加福建省工商品展览会。 民国 32 年 8 月,开采寿山狮公洞。 民国 34 年
越光明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黑暗所带来的恐惧感。黑卡,我希望它就是一张卡
寿山有山、寺、石 3 宝,成为旅游胜地。
嘉靖年间(1522~1566 年) 福州有青芝田图章店,雕刻和出售寿山石印 章。 万历年间(1573~1619 年) 重建寿山广应院。 崇祯年间(1628~1643 年)
礼部尚书曹学佺发现田黄石价值。
越光明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黑暗所带来的恐惧感。黑卡,我希望它就是一张卡
石农黄光伙等 3 人挖成鹿目格坑洞。 民国 35 年 石农黄大嫩兄弟挖成马背洞。 民国 36 年 石农王财修挖成旗降洞。石农张可亮发现老 岭石。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7ca
寿山石的加工古已有之,下列为为简要的寿 山石加工史:
新石器时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福州先民开始利用寿山石制工 具和饰品。
南朝:福州人开始以寿山石雕为殉葬品。
唐朝:唐光启年间(885~887 年)寿山村建成 广应院。寺僧采集寿山石雕制香炉、花瓶等供佛
用品。 宋朝:高山和尚洞为寿山石第一洞。挖洞采
石,官取造器。 元朝:王冕以花乳石刻印,寿山石为印石首
民国 11 年 石农黄其恩兄弟发现善伯洞石。 民国 14 年 石农王盛铨挖掘柳坪洞。 民国 17 年 石农王盛尊挖掘大山洞。
民国 20 年 石农黄琪源开采琪源洞。 民国 22 年 龚礼逸著《寿山石谱》。 民国 23 年 张幼珊著《寿山石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寿山石雕
徐玮
寿山石产于福州北郊的寿山、月洋两乡境内,是一种天然的叶腊石矿,质地脂润,品种丰富,色彩瑰丽,形状各异,柔而易攻。
寿山石雕起源于1500年前的南朝,石文化源远流长,雕刻艺人辈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寿山石雕刻队伍不断扩大,而寿山石资源日益枯竭。
摆在每个从艺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探求和提高寿山石雕的水平,创作出具有较高水准的石雕作品,才不愧于大自然给予的恩赐。
下面略谈几年来在寿山石雕刻实践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寿山石雕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创作题材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等,雕刻技能有圆雕、薄意雕、印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表现手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
继承传统,首先应苦练基本功。
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美术水平,如绘画、雕塑、书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勤于实践,向老前辈、老艺人学习,掌握各种刀法和技能技巧。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身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并将现代绘画、工艺、美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寿山石的雕刻上,才能不断地创造出好的精品。
有了扎实的传统基础,还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新工艺。
没有创新其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创新尤为重要。
这方面我经过多年的探究和实践,对一些工艺复杂,雕工精细,刀法表达难的海品类的创作下
了比较大力气进行研究,创作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
如我创作的《谁与争锋》的作品,描述海鲜一族的题材,巧用朱砂性高山石,将色彩、花纹与龙虾相近的主体部分雕刻成一只大龙虾,用写实的手法对龙虾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刻划。
大龙虾的前部和尾部各刻一只对虾,上部头尾各刻一只螃蟹、海虫寻,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另将大龙虾背部的白巧色刻成小八爪鱼,增强了整体的动感和生气,使人赏心悦目。
整体作品主题突出,造形优美,构思奇巧,刀法多样,刻工精细,观赏效果好。
既把龙虾、对虾、海虫寻等相互抗争,时而打斗、时而觅食、时而嬉戏的场面刻划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又能将龙虾老大的“敢为天下先”的地位烘托出来。
二、一专多能,因材施艺,点石成金。
寿山石题材的选择和立意与每位创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水平高低、技能的熟练、手法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有着广阔的题材内容,只要我们通过认真观察体验生活,美到处都会有的。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和“教材”。
对于优秀的石雕创作者来说,既要是某一题材的专家,又是多面手,做到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技艺全面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依材施艺,妙合天然。
特别是在当今寿山石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更要“惜石如金”。
“观颜察色”运用寿山石自然色纹,通过形象刻画巧妙塑造一定形象的作品。
创作前首先必须认真相石,而后依石构思创作题材,应尽可能利用石料的体积、外轮廓、色块、利用得好尤如画龙点睛。
即使石头中有杂色杂质,依质布局,因色取俏,处理得当,也可化腐朽为神奇。
有了一专多能的本领,还要充分把握好每一块石材,才能做到因材施艺“点石成金”。
否则只能创作自己擅长的单一题材,
对不适合自己特长的石材,即使创作出来也不够理想,有的甚至还糟踏了石材,那就更谈不上充分体现人物的神态,草虫的趣味,山水的意境等等。
如我的期创作的作品《竹溪六逸》。
一块石有黑、白、黄、红四色,如何作呢?黑色部分有砂质,开始本来要把黑色除掉,但我却将其保留下来,布近景石,自然逼真;白色刻竹,黄色雕人物,红色做亭台楼阁,内容十分丰富。
我用高浮雕、镂空雕、圆雕,精雕细镂,利用寿山石丰富颜色,表现六逸做诗,品茶、行吟,构思中讲究立体感与空间感,层次清楚,内涵丰富,力求意境生动自然。
刻划人物性格,掌握特定环境情节,注重亍感情表露。
细致地刻划竹林外境,白云袅袅,流水潺潺,以衬托六逸休闲于山林之间的愉悦心境。
三、寿山石作品当随时代。
寿山石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都有其时代特征,并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社会的发展以及石雕艺人的艺术水平和创作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
千余年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南、宋时期出土的寿山石猪、石佣等,它形态古朴、线条简略,雕工粗陋,正是最早寿山石文化的开始;元、明时期,寿山石就以独特的石钮装饰雕刻艺术作为印章而面世,为寿山石发展又推进了一步;清代寿山石发展进入昌盛时期,雕艺更加成熟,雕刻艺人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比前代提高了,
能按寿山石材的形态,色质的不同,分别雕刻印章、人物、动物、文具、器皿等。
如乾隆帝印玺《田黄三链章》就是此时期的雕刻杰作。
清末石雕艺人林元水、林清卿、林友清等一批老艺人都以其独特的雕刻艺术,为寿山石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0年代是寿山石坛欣欣向荣、
花团锦簇的大好形势,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大师和杰作,如周宝庭的《古兽》印钮、林寿堪的《松鹤》、郭功森的《九鲤连环卣》、冯久和的《群猪》、陈敬祥的《求偶鸡》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60年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出现了特定作品——高大的工农兵形象以及大型的《长征组雕》等,都是这一时期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特殊环境下出现的历史性作品,十分珍贵。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寿山石雕艺术也得以振兴。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一大批从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为寿山石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他们的作品题材新颖、格调清新、时代感强,对传统石雕艺术有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成为寿山石雕的骨干力量。
九十年代经济繁荣、国富民强,寿山石文化发展达到了空前,石雕艺人团结一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寿山石文化的宽阔领域和丰富内涵,讴歌了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寿山石文化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紧跟时代,不断探索,充分发挥每位石雕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潜力,就能创造出时代感强,思想性和艺术性好的石雕精品。
让寿山石雕艺术这棵大树永远常青,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