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央处理器(CPU)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第五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工业)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第五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工业)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 什么是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又可以分为哪几类?计算机硬件是指构成计算机实体的各个部件,包括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等。
计算机硬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中央处理器(CPU):负责处理计算机的指令和数据。
2.主存储器(内存):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3.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如键盘、鼠标等。
4.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输出,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5.辅助存储设备:用于长期保存数据和程序,如硬盘、光盘等。
6.扩展设备:如网络设备、声卡、显卡等。
2. 什么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又可以分为哪几类?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用于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资源。
2.应用软件:包括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娱乐软件等,用于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3.开发工具软件:包括编程语言、集成开发环境等,用于开发其他软件。
3. 简述计算机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
计算机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分别是: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中央处理器(CPU)和控制器/调度器。
•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如键盘、鼠标等。
•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输出,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存储设备用于长期保存数据和程序,如硬盘、光盘等。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处理计算机的指令和数据。
•控制器/调度器用于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件的协调工作。
4. 什么是计算机的位数?计算机位数的提升对计算机性能有什么影响?计算机的位数是指计算机中用于表示数据的二进制位的位数。
常见的计算机位数有8位、16位、32位和64位等。
计算机位数的提升对计算机性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内存容量:位数的提升可以扩大计算机内存的寻址范围,使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大容量的数据。
2.计算速度:位数的提升可以增加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提高运算速度。
电子商务设计师历真题解析

A. 数据仓库是一种可读可写的二维数据库
B. 数据仓库常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底层 C. 数据仓库中存储的是一个时间段的数据 D. 数据仓库组织管理数据的方法与普通数据库不同 7.()技术是从海量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A.数据库 B.数据挖掘 答案解析: C.数据仓库 D.联机分析处理
• • • B. =COUNT(E3:E10,">=60")和=COUNT(E3:E10,"<60") C. =COUNTIF(E3:E10,>=60)和=COUNTIF(E3:E10,<60) D. =COUNTIF(E3:E10,">=60")和=COUNTIF(E3:E10,"<60")
• 答案解析:
在Windows系统中,扩展名(12)表示该文件是批处理文件;若用户利用鼠 标来复制所选定的文件,应该在按下(13)键的同时,按住鼠标左键拖曳文 件到目的文件夹,松开鼠标即可完成文件的复制。
(12)
B.sys
C.bat
D.swf
(13) A.Alt
B.Ctrl
C.Tab
D.Shift
答案解析:
:
3.VPN 的含义是 ( ) 。 A.增值网 B.虚拟专用网
C.企业内部网
答案解析:
D.企业外部网
2.通过局域网连接Internet,需要设置TCP/IP协议的属性。对于固定IP的配置需要指定3个地 址,即本机地址,___(1)___地址和___(2)___的地址。
(1)A.默认网关 B.交换机
8.从网络环境来看,电子商务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以 ( ) 为基础。 A. Intranet C. Internet B. Extranet D. VPN
第2章 中央处理器

5.倍频 CPU的倍频,全称是倍频系数。 CPU的主频(核心运行的频率)= 外频×倍 频系数 6.前端总线 前端总线是CPU与主板北桥芯片之间连接的 通道,前端总线也称为CPU总线,是PC系 统中最快的总线,也是芯片组与主板的核 心。
7.HT(HyperTransport,超级传输通道)总 线 2003年AMD推出了HyperTransport(简称HT) 来完成CPU与主板北桥芯片组之间的连接。
8.QPI(Quick Path Interconnect,快速通道互连) 总线 CPU集成内存控制器后,Intel把CPU与主板北桥芯 片组之间的连接总线命名为QPI(与AMD的HT总 线相似)。QPI是Intel用来取代FSB(Front Side Bus, 前端总线)的新一代高速总线。
13.字长及64位技术 CPU在单位时间内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 长或位宽。 14.核心数 多核心处理器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多颗处理器的核 心,并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的处理器。 在服务器领域,多核心都早已经实现。 对于多核心处理器,又有原生核心和非原生核心之分,原 生核心是在设计和制造核心时就把多个核心做在一起,非 原生核心的多个核心是独立的,只是在封装时将多个核心 整合到同一块基板上,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48所示。原生 核心的处理器的性能要优于非原生核心的处理器。
18.节能技术 随着CPU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也带来了更高的功 耗,为减少CPU在闲置时的能量浪费,Intel和 AMD推出了各自降低CPU功耗的技术:Intel的 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智能 降频技术)和AMD的C&Q(Cool and Quiet,冷又 静)技术。 19.TDP热设计功耗 TDP(Thermal Design Power,热设计功耗)是指 CPU负荷最大时释放出的热量,单位是瓦(W), 它主要是作为散热器厂商的参考标准。
CPU简介LYF

双核心处理器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 同时也很好的控制了处理器的功耗与发热。而相对单核 心处理器来说,双核的优势在于支持多线程的系统和软 件,这些系统与软件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内核中的所有可 执行单元,理论上可以达到单核处理器性能的两倍。在 多媒体应用广泛的今天,双核心处理器确实有很大的实
用意义。而厂商同样看到了双核心处理器的无限商机,
CPU需要通过某个接口与主板连接才能进行工作。目
前,CPU采用的接口方式有引脚式、卡式、触点式、针脚
式等。而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针脚式的,对应到主板上就 有相应的插槽类型。CPU接口类型不同,在插孔数、体积、 形状方面都有变化,所以不能互相接插。当前主流的接口 方式主要有:Socket AM2接口,Socket 478接口, Socket
送以及输入输出的控制。
CPU和外围芯片都是集成电路(Integrate Ciruit,IC) 器件。自从1971年Intel公司制造出4位微处理器芯片以来, CPU从Intel 4004,8088,80286一直发展到今天的P4,其性
能和功能都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制造工艺也越来
越精细。
二. CPU的接口类型
比较高,非常超值,如图所示。
Athlon 64 X2 3600+处理器
千元以上的市场最值得购买的就是E6300了,E6300
实际主频为1.86 GHz,前端总线为1 066 MHz,二级缓存 容量为2 MB,外频为265.8 MHz,倍频为7,支持 MMX/SSE/SSE2/SSE3/SSE4/EM64T指令集。在媒体的测 试中,这款E6300在多项评测中都超过了AMD的旗舰产
目前双核心市场上主流的CPU产品有Pentium D,Pentium EE,酷睿和X2 K8。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案设计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定义与历史。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计算机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评估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了解。
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央处理器(CPU)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CPU的主要组成部分。
2.2 教学内容CPU的基本功能。
CPU的主要组成部分: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CPU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物模型或图解,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CPU的结构。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CPU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组成部分的理解。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CPU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存储器的基本功能和种类。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基本功能。
主要存储器类型:RAM、ROM、硬盘、固态硬盘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基本功能和不同类型存储器的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解,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存储器的结构和功能。
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存储器的基本功能和不同类型存储器的特点的理解。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存储器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输入设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输入设备的基本功能和种类。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输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4.2 教学内容输入设备的基本功能。
主要输入设备类型:键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输入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不同类型输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解,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输入设备的结构和功能。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主要功能是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控制和处理数据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主要功能是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控制和处理数据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控制和处理数据。
在计算机系统中,CPU类似于人的大脑,负责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与调度。
本文将对CPU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CPU的特点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速运算能力:CPU采用高速逻辑电路和微型化的结构设计,能够进行高速的运算和数据处理,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2. 复杂的指令集:CPU内部包含复杂指令集,能够根据不同的程序需求执行相应的指令,实现各种计算和数据处理操作。
3. 可编程性:CPU具备可编程的特性,能够根据程序指令的要求,按照特定的执行顺序和逻辑进行运算和数据处理。
4. 高度集成化:随着技术的发展,CPU的制造工艺逐渐进化,集成度不断提高。
现代CPU常采用微处理器架构,将多个功能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实现高度集成化和紧凑设计。
二、CPU的工作原理CPU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指令执行和数据处理两个方面。
指令执行阶段:CPU通过指令寄存器从主存储器中获取程序指令,并根据指令操作码译码后,将指令送往相应的功能部件执行。
不同的指令需要不同的功能部件配合完成。
数据处理阶段:CPU通过数据总线和主存储器进行数据传输,将需要处理的数据加载到寄存器中,然后对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
运算结果可以存入寄存器或者直接存回主存储器。
在CPU的工作过程中,时钟信号起着重要的作用。
时钟信号的节拍控制着CPU内部各个部件的协调工作,为CPU提供了统一的时间基准。
三、CPU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PU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未来CPU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核化:由于单核CPU的频率已经逐渐达到瓶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多个核心集成在一个CPU芯片上。
多核CPU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线程,提高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
简述计算机硬件的五大基本组成部分

简述计算机硬件的五大基本组成部分
计算机硬件通常由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内存(RAM)、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等)、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和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
第一章: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大脑,它负责处理计算机中的各种运算和逻辑操作。
CPU通常被称为计算机的“心脏”,一般包括控制器和算术逻辑单元两部分。
第二章:内存(RAM)
内存(RAM)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和程序的临时存储器。
内存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CPU快速读取和写入数据的场所,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等)
存储设备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设备,包括硬盘、固态硬盘、U盘等。
它们的作用是保存计算机中的各种数据、程序和操作系统等内容。
第四章: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
输入设备是计算机中用于输入信息的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入设备将人类语言、图像、声音等形式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息。
第五章: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
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中用于输出信息的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字信息转化为人类可以识别的形式。
以上是计算机硬件的五大基本组成部分。
五部分相互协作,构成了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为计算机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中央处理器CPU

同的封装做简单介绍。
1.DIP封装 DIP(Dual In-line 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是20世 纪70年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流封装。它们的引脚直立在 矩形集成电路的两个长边上,通常为8~40脚。当时主要有
多层陶瓷双列直插式DIP,单层陶瓷双列直插式DIP,引线
框架式DIP等。由于其封装度很低,占去了很多有效的安装 面积,所以它的性能很差。例如Intel公司当时的4004, 8086,80286,如图2.1.1所示为Intel公司的第一代处理器 4004。
图2.1.1 DIP封装的Intel 4004处理器
2.PQFP封装 PQFP(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塑料四方扁平封装) 是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引脚由方形集
成电路的四边引出扁平封装PQFP。它有208根I/O引脚,0.5
mm的焊区中心距和28 mm×28 mm大小的外形,使其封装 度大大提高,适应了高频的需要。例如当时的Intel 80286, 它也是当时的最后一款16位的处理器,如图2.1.2所示。
仅暂时存储原始数据,而原始指令只由一级指令缓存来存
储。
由于L2 Cache是CPU晶体管总数中占得最多的一个部
分,高容量的L2 Cache成本相当高。所以Intel和AMD都是 以L2 Cache容量的差异作为高端和低端产品的分界标准。 5.指令系统 CPU是靠执行指令来计算和控制系统的,每种CPU在
3.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包括寄存器和内部数据总线。寄存器用于暂 时存放数据,由于控制单元访问寄存器所用的时间比访问 内存的时间短,采用寄存器可以减少其访问内存的次数,
从而提高CPU的工作速度。
通常用户对计算机发出的各种指令(包括外部设备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CELERON系列处理器
Celeron中文名称为赛扬处理器,是Intel公司为满足 低端市场需求而推出的低端处理器产品。 赛扬系列处理器与同期的Pentium和Core 2处理器使 用相同的核心。赛扬处理器是将有缺陷的其它处理器 (如奔腾、酷睿、迅驰)屏蔽缺陷部分而来,或者直 接削减二级缓存,仅是Intel 为了进攻低端市场而设 计的入门级CPU,凭借其良好的超频性能和便宜的 价格,赢得了许多用户及超频玩家的喜爱。
5. 制作工艺
CPU“制作工艺”指得是在生产CPU过程中,要进行加 工各种电路和电子元件,制造导线连接各个元器件。通常 其生产的精度以纳米(以前用微米)来表示,精度越高, 生产工艺越先进。在同样的材料中可以制造更多的电子元 件,连接线也越细,提高CPU的集成度。 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制造 工艺的趋势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发展,密度愈高的IC 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 度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进 步,主要是靠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芯片制造工艺在 1995年以后,从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 米、0.15微米、0.13微米、90纳米、80纳米、65纳米, 45纳米,32纳米,一直发展到目前最新的22纳米,而15纳米 将是下一代CPU的发展目标。
最初Core 2采用65nm制造工艺,核心时钟频率从 1.8GHz到3.0GHz,采用LGA775接口,支持 1066MHz到1333MHz前端总线,二级缓存为2M或 4M,支持硬件防病毒技术、节能省电技术和EM64T 等。2008年1月20日起,Core 2采用45nm制造工艺, 核心时钟频率从2.6GHz到3.33GHz,采用LGA775 接口,支持1333MHz前端总线,二级缓存为6M。
2. 前端总线频率FSB(FRONT SIDE BUS)
FSB是指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总线,又 称前端总线。“前端总线”这个名称是由AMD在推 出K7 CPU时提出的概念,但是一直以来都被大家误 认为这个名词不过是外频的另一个名称。我们所说 的外频指的是CPU与主板连接的速度,这个概念是 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而前端 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由于数据传输 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 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 目前PC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 333MHz、400MHz、533MHz、800MHz、 1066MHz、 1333MHz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 代表着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量越大 CPU的功 能。
2. PENTIUM系列处理器
Pentium是英特尔的第五代x86架构之微处理器,于 1993年3月22日开始出货,是486产品线的后代。 Pentium本应命名为80586或 i586,后来命名为 “Pentium”(通常认为“pentium”是希腊文“五 (penta)”加拉丁文中代表名词的接尾语“ium”的 造词),是因为阿拉伯数字无法被用作注册商标。 i586被使用在英特尔竞争对手所制造的类80586的微 处理器。 Pentium D和Pentium Extreme Edition是Intel公 司早期双核处理器,采用90nm工艺制造,采用 LGA775接口。目前市场Pentium系列处理器以双核 系列处理器为主,插槽类型以LGA1155、LGA775 为主,主频从2.5G到3.0G为主,制作工艺以45nm为 主。
酷睿i5处理器建基于Intel Nehalem微架构,与Core i7支持三通道存储器不同,Core i5只会集成双通道 DDR3存储器控制器。另外,Core i5会集成一些北 桥的功能,将集成PCI-Express控制器。接口亦与 Core i7的LGA 1366不同,Core i5采用全新的LGA 1156。处理器核心方面,代号Lynnfiled,采用45纳 米制程的Core i5会有四个核心,不支持超线程技术, 总共仅提供4个线程。L2缓冲存储器方面,每一个核 心拥有各自独立的256KB,并且共享一个达8MB的 L3缓冲存储器。
Intel 以前制造过的赛扬处理器版本有Celeron2、 Celeron3、Celeron4、Celeron J,现在活跃在市场 上的有CeleronM、CeleronD、及采用新一代酷睿架 构的赛扬双核处理器:Celeron E,这将使更多用户 以更实惠的价格体验到INTEL的双核处理器。 目前市场Celeron系列处理器以双核系列处理器为主, 插槽类型以LGA1155、LGA775为主,主频从2.4G 到2.8G为主,制作工艺以45nm为主。
第二章 中央处理器(CPU)
2013.3
概述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 CPU,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 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 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 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CPU工作方式为: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取 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并执行指 令。所谓的计算机的可编程性主要是指对CPU的编 程。
型号
Core 2 Duo Core 2 Quad Core 2 Extreme
制作工艺
45nm 45nm 45nm
核心频率
2.6~3.5GHz 2.5~3.16GHz 2.6~3.2GHz
接口
LGA775 LGA775 LGA775
前端总线
1066MHz 1333MHz 1333MHz
二级缓存
6M 8M 12M
Intel官方正式确认,基于全新Nehalem架构的新一 代桌面处理器将沿用“Core”(酷睿),命名为 “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称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Core i7(中文:酷睿 i7, 核心代号:Bloomfield)处理器是英特尔于 Intel Nehalem微架构为基础,取代Intel Core 2系 列处理器。Nehalem曾经是Pentium 4 10 GHz版本 的代号。Core i7的名称并没有特别的含义,Intel表 示取i7此名的原因只是听起来悦耳,“i”的意思是 智能(intelligence的首字母),而7则没有特别的意 思,更不是指第7代产品。
1. 主频
CPU的主频是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说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这个多 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频”。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 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 有直接关系。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 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 较低的现象。 说到处理器主频,就要提到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倍 频与外频,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也是MHz。外 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绝大 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 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 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倍频即主频与外频 之比的倍数。主频、外频、倍频,其关系式:主频=外频 ×倍频。
4. 指令集
所谓指令集,就是CPU中用来计算和控制计算机系 统的一套指令的集合,而每一种新型的CPU在设计 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他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 而指令集的先进与否,也关系到CPU的性能发挥, 它也是CPU性能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主要包含以下指令集,MMX、SSE、SSE2、 SSE3、SSE4、EM64T、RISC、3DNow!+等。
3. 缓存
在计算机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中,介于中央处理器和 主存储器之间的高速小容量存储器。它和主存储器一 起构成一级的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和主存储器之 间信息的调度和传送是由硬件自动进行的。目前技术 发展到二级三级缓存,每级缓存比前一级缓存速度慢 且容量大。 缓存容量大小直接影响CPU与外界的数据通讯,因 此缓存越大,可以表明CPU数据传输能力越强,同 时价格也越高。
2.1 CPU发展简史
根据CPU的字长和功能,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 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 第2阶段(1971——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 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 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 第3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80286。 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 4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 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 代,通常称为第5代。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 与之兼容的AMD的K6系列微处理器芯片。 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 通常称为第6代。
4. CORE I系列处理器
2009年6月,Intel公司公布了新的CPU命名规则, 为简化命名方式,将处理器重新命名为Core i 3、 Core i 5、Core i 7,分别代表低端产品、中端产品 和高端产品。目前Core i 系列CPU已经发展到第三 代,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Core i3可看作是Core i5的进一步精简版,最早采用 32nm工艺版本。Core i3最大的特点是整合GPU (图形处理器),也就是说Core i3将由CPU+GPU 两个核心封装而成。由于整合的GPU性能有限,用 户想获得更好的3D性能,可以外加显卡。值得注意 的是,即使核心工艺是Clarkdale,显示核心部分的 制作工艺仍会是45nm。整合CPU与GPU,这样的 计划无论是Intel还是AMD均很早便提出了,他们都 认为整合平台是未来的一种趋势。而Intel无疑是走 在前面的,集成GPU的CPU已在2010年推出,俗称 “酷睿i系”,仍为酷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