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区别是什么
免疫系统的原理

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免疫系统由许多组件组成,这些组件不断相互接触,保护身体免受病。
原体、寄生虫、毒素的侵害,从而预防疾病。
我们解释身体的防御系统如何运作、如何构建、如何测量以及如何加强。
免疫系统可以防御细菌、病毒、毒素,还可以预防癌症!我们的免疫系统(也称为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保护我们免受进入我们体内或每天在体内形成的危险-无论它们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癌细胞、毒素还是其他异物。
没有免疫系统,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因此,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血癌)的人必须隔离生活几周,并接受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
在干细胞移植之前,使用高剂量化疗破坏骨髓细胞。
身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白细胞)——是在那里形成的,但由于药物的作用,这种情况已不再是这样。
如果这些人接触到细菌或其他病原体,他们就会患上重病,甚至可能死于简单的感冒病毒。
这就是所谓的药物只要有治疗的正作用就一定有副作用,而这个副作用的代价可能是致命的。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器官和蛋白质组成:人体防御系统不仅由白细胞组成,还由各种细胞类型、器官、信使物质和酶组成。
几乎每种激素(例如褪黑激素)、每种维生素和每种矿物质都以某种方式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免疫系统极其复杂,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先天性(病原体非特异性)和获得性(病原体特异性)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区别。
两者密切合作。
先天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包括身体从出生起就存在的所有防御特性,例如皮肤的屏障功能,泪液或呼吸道粘液物质的冲洗特性,可用于咳出病原体和异物(2)。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参阅下面“为什么皮肤、肠道、胃和眼泪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但许多吞噬细胞从出生起就存在,以及启动炎症过程或所谓的补体系统的能力。
后者由30多种蛋白质组成,可以对抗微生物(细菌、寄生虫、真菌)。
它们游离在血清中或与细胞结合。
获得性免疫系统:另一方面,获得性免疫系统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因此,它针对每天到达的病原体和异物制定了适当的对策和策略。
白细胞是什么?

白细胞是什么?白细胞是构成我们的血液的重要成分,它们在血液中以及治疗各种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白细胞。
一、白细胞是什么白细胞是一种遍布体内血管系统的一类细胞,是构成血液的一类成分,主要在血液中存在,也可能出现在体内组织液或其他细胞中。
它们具有吞噬性,可以把外来非物质性分子,例如病原体,杂质,病变细胞,临床上经常称“白细胞”。
二、对人体的作用1、抗病毒:白细胞有着很强的抗病毒功能,有利于抵御体内病毒方能的侵害,保护人体的健康。
2、抗菌:通过吞噬体内细菌,减少细菌对体内的危害,防止细菌在体内传播。
3、抗原:白细胞对于外界进入的外来物质有着很高的嗜好性,可以把外界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等物质快速清除。
4、免疫:白细胞能产生特殊的抗体,识别体内外物质,多次免疫后能形成特异性的免疫记忆,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三、影响白细胞数量的因素1、营养因素:一般来说,营养越良好,白细胞会越多,也会减少轻度的疾病或异常,而营养差的患者会有白细胞异常的情况出现。
2、遗传因素:某种基因变异和遗传可能会影响白细胞的数量,或者促使机体出现数量异常。
3、环境因素:一些污染物,化学性毒物和有害气体等,都可能对细胞数量产生影响,甚至出现白细胞数量异常。
四、改善白细胞数量的方法1、健康饮食: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减少烟酒的摄入,控制胆固醇的摄入,以及限制油腻食物的摄入,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量。
2、心理平衡: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可以维护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加白细胞的数量。
3、适当运动:定期进行锻炼和充分休息,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血浆活跃度,增加白细胞的数量。
4、改善环境:应该改善家居环境,避免有害物质污染,使空气室内湿度适宜,并且应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如此体内的白细胞数量便可以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白细胞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抗病能力的来源,正确地进行调节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使自身能够顺利度过艰难的寒冬。
吞噬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吞噬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白细胞(WBC):包括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因此,三者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为白细胞里面的两种不同细胞。
1.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8%。
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的功能:①吞噬消化作用:能吞噬并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②分泌功能: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③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特异性免疫应答;④杀伤肿瘤细胞。
2.靶细胞即目标细胞,为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目标。
靶细胞的前身有多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如HIV病毒)后即成为免疫系统能识别并之产生免疫应答的靶细胞。
靶器官也同样意思3.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3%,含有较少的细胞质和一个较大的细胞核。
寿命最短的淋巴细胞可存活几个小时,最长的可达数年。
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
在功能上T 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1)T细胞T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40%~60%,T细胞能合成和释放一些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具有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多种作用。
(2)B细胞B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0%~30%,当B细胞初次与某一抗原接触而被致敏后,一部分B细胞将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即抗体,释放入血液中;另一部分发展成为记忆B细胞,寿命可长达一年以上且保持特异性,当它们再次接触到同一抗原时,能被迅速激活为特异的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所表达的抗原特异性受体,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BCR)。
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分类

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分类
白细胞,又称白血球或白血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抗病毒、细菌等外来入侵者。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白细胞数量维持在4000-10000微升(μL)之间。
根据形态和功能,白细胞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淋巴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反应,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对抗外来病原体;T淋巴细胞可以直接杀死受感染的细胞或调节免疫反应。
2.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能吞噬和消化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和寄生虫感染的防御。
3.单核细胞:能吞噬和消化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并转化为淋巴细胞。
4.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抗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
5.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别负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需要注意的是,白细胞分类的比例因个体差异而异,正常值范围为:淋巴细胞40%-60%,粒细胞40%-70%,单核细胞3%-10%,嗜酸性粒细胞0.4%-8%,嗜碱性粒细胞0.2%-1%。
在实际检测中,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数值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
性别、生理状态等。
若检测结果与正常范围相差较大,建议咨询医生,了解具体原因。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

白细胞作用是吞噬作用、防御作用、抗菌感染等。
1、吞噬作用:白细胞可以灵活移动,快速生成,是人体最基本的防卫机制。
当人体受到外界的细菌病毒入侵时,白细胞会迅速作出反应,吞噬这些病毒细菌来保护人体健康。
2、防御作用:白细胞还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如淋巴细胞,往返于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之间,寿命也较长,发挥出强大的抵御能力。
3、抗菌感染:当人体出现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时,会发现中性粒细胞出现增多现象。
此时中性粒细胞作为白细胞的一种,发挥着抗菌抗感染的作用。
细胞(英文名:cell)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
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两类,但也有人提出应分为三类,即把原属于原核细胞的古核细胞独立出来作为与之并列的一类。
研究细胞的学科称为细胞生物学。
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
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细胞结构细胞壁分类在细菌、真菌、植物的生物,其组成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Cell Wall),而原生生物则有一部分的生物体具有此构造,但是动物没有。
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经过有系统的编织形成网状的外壁。
可分为中胶层、初生细胞壁、次生细胞壁。
中胶层是植物细胞刚分裂完成的子细胞之间,最先形成的间隔,主要成分是果胶质(一种多糖类),随后在中胶层两侧形成初生细胞壁,初生细胞壁主要由果胶质、木质素和少量的蛋白质构成。
次生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的纤维排列而成,如同一条一条的线以接近直角的方式排列,再以木质素等多糖类黏接。
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白细胞是体内的一类重要细胞,也被称为免疫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对抗病原体的入侵以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白细胞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特点进行的,以下将对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进行简单介绍。
1、粒细胞粒细胞是一类具有颗粒状物质的白细胞,且细胞核中含有有几个明显的叶片。
根据颗粒状物质的不同,粒细胞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一种最常见的粒细胞,占所有白细胞的60%~70%。
它们主要负责吞噬、消化和清除体内的细菌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
在身体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同时自身也会产生一些毒素和消炎因子,通过这些生物活性分子的作用,协同其他细胞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2) 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的颗粒内含有许多酸性染料结晶,它们的比例一般在5%左右。
嗜酸粒细胞主要负责对抗过敏性反应。
当人体遇到过敏原时,嗜酸粒细胞会释放大量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3) 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碱性染料,占所有白细胞的1%~3%。
嗜碱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对抗寄生虫感染。
2、单核细胞(1)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一类较为原始的免疫细胞,也称单核吞噬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体内的病原体和废弃物质。
单核细胞的数量约占所有白细胞的 3%~8%。
(2) 核淋巴细胞:核淋巴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分泌抗体。
根据应激、感染或疾病的不同情况,核淋巴细胞的数量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1、抗感染作用白细胞的抗感染作用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在身体遭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或感染时,白细胞可以通过吞噬、消化或分泌抗体等方式将病原体杀死或消灭,从而有效地防止病原体继续侵袭和繁殖。
2、抗过敏作用白细胞的抗过敏作用主要是嗜酸粒细胞所负责的。
当身体感受到过敏原的刺激时,嗜酸粒细胞可以释放大量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导致皮肤发红、肿胀、瘙痒等症状的发生。
此时,如果及时引入抗过敏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反应。
白细胞杀死细菌的原理

白细胞杀死细菌的原理
白细胞杀死细菌的原理:
一、白细胞的作用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防御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
二、吞噬作用
1. 白细胞可以直接吞入并消化细菌,称为吞噬作用。
2. 吞噬细胞识别细菌表面的抗原后会向细菌扩张伪足。
3. 伪足围拢细菌并与细胞质融合,将细菌包裹在吞噬泡内。
4. 吞噬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消化并杀死吞噬泡中的细菌。
三、溶解作用
1. 白细胞还可以释放溶菌酶等活性物质溶解细菌。
2. 这些溶菌因子可以穿透细菌细胞壁,破坏其蛋白质、脂肪和DNA。
3. 导致细菌细胞核酸流出,细菌失去生存能力而死亡。
四、吸附作用
1. 白细胞表面带正电荷,而细菌为负电荷。
2. 白细胞可以通过电静力吸附细菌到其表面。
3. 大量吸附会改变细菌表面环境,进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白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协同作用,可高效杀灭各类入侵细菌,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线。
白血球讲解

白血球讲解
白血球,也被称为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反应和防御机体。
它们能够识别和消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白血球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 中性粒细胞: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白血球,通常占所有白血球的50%-70%。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消灭细菌和真菌。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通常占所有白血球的20%-40%。
它们包括B细胞和T细胞,负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通常占所有白血球的2%-8%。
它们包括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负责消灭细菌、死亡或受损的细胞,以及吞噬和清除颗粒物质。
4.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占所有白血球的1%-6%。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付寄生虫感染和调节过敏反应。
5.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通常占所有白血球的0%-1%。
它们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不明确,但可能参与对某些病原体的防御。
白血球的数量和比例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化,包括感染、炎症、药物反应、骨髓疾病等。
通过检测白血球计数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和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区别是什么?
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包括末梢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肝、肺以及浆膜腔内的巨噬细胞、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等。
细胞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所以,三者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为白细胞里面的两种不同细胞。
有没有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运输才需要能量。
如果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则不需要消耗能量,消耗的是因为浓度梯度的存有而产生的势能。
就好比水往低处流,不需要任何外力,但因为高处的水有较高的势能,利用这个势能推动,水总是往低处流。
生命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但精巧而且经济的生活方式,它不会无谓地浪费珍贵的能源。
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1.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
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分别有自身的遗
传物质DNA,编码一小部分必需的RNA
和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通过线粒体和
叶绿体专用的酶和核糖体系统实行
翻译。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蛋白
质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命活动中是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但这些蛋白质还远远不足以支撑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功能。
更多的蛋白质来自核基因组的编码,于细胞质中合成后被运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位点。
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细胞核以及它们自身基因组的双重调控。
所以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右图来自江苏高考题,题目底部。
2.中心体复制是不依赖于DNA的自主复制
所谓的中心能自主复制,指的是中心体的复制是在不依赖于DNA的条件下复制自身。
至于为什么能这样复制,曾是Science 2005年提出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的第63个问题:是什么机制赋予细胞成分在不依赖于DNA的条件下复制自身的水平?其中中心体就属于这类细胞成分。
这种独立性仍难以解释。
北师大的梁前进教授与2019-05-10发表在《科学通报》文章:《细胞器不依赖于DNA的复制——中心体自主复制解读》,协助成对染色体分离的中心体(以及其他细胞器) 可在自身合适的时间复制, 并且不依赖于DNA的自主复制机理。
至少能够从4个方面来解释这种“独立性”: (ⅰ) 中心体的“独立”复制建立在其与DNA复制-遗传物质稳定控制上游的总揽性统一基础之上,因而“独立”却不“孤立”或无本;(ⅱ) 多功能的激酶Plk1等核心调控因子及相关分子复合结构, 协调了中心体周期和染色体/DNA周期;(ⅲ) 类似“感应开关”效应的结构形成和转变起止模式, 精密地控制了不同细胞结构的产生过程;(ⅳ) 结构复制及其周期调控在有共同基础的框架内分化、适合, 以多环节、多途径过程产生特异功能体。
溶酶体在哪?
溶酶体几乎存有于所有动物细胞中,植物细胞内也有与溶酶体功能类似的细胞器——圆球体、糊粉粒及植物中央大液泡。
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功能不一样吗?
很多教辅资料上都是说,高尔基体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功能不一样的细胞器。
由此衍生出了这样的理解:在动物细胞内,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物(分泌蛋白等)的形成相关;在植物细胞内,与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形成相关。
这样的叙述在老教材也见过。
那么,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
下面看看新教材的说法: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实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这个功能是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共性,而不是动物细胞的专利!
事实上,对于植物细胞,即使没有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它的高尔基体依然承担着对内质网发来的蛋白质实行分类,加工,包装和运输的功能。
说到这里自然要说一下,需要经过高尔基体分类加工包装的蛋白质究竟有哪些?是不是只有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显然不是!除了分泌性蛋白质之外,膜蛋白、部分胞内蛋白(如溶酶体、高尔基体、内质网蛋白)也都像分泌蛋白一样经过内质网加工再通过高尔基体再加工和定向运输的。
下面再来谈下植物细胞会不会合成并分泌分泌蛋白?
猪笼草的消化液来自捕虫囊上的腺体,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腺体细胞与动物分泌细胞相似,如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高度发达。
猪笼草消化液含氧丰富,呈酸性,PH值为5~6,粘度较大。
其主要成分有酶、次生代谢物、微生物以及昆虫降解产物(氨基酸、肽类、铵盐等)、无机盐、糖类、酸等。
其中酶的种类较多,主要有蛋白水解酶、肽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酶、酯酶、核糖核酸酶、磷酰胺酶、脂肪酶与几丁质酶等,其中以蛋白酶、酯酶和酸性磷酸酶为主。
几丁质酶可能在植物消化食物以及吸收营养方面发挥作用。
食虫植物与动物类似,也由高尔基体分泌消化液。
这种含多种酶类的消化液由分泌细胞的高尔基体积聚,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囊泡直接排出膜外,而另一部分则暂时贮存有附近的小液泡内。
当受到捕获物的刺激后,贮存有液泡中消化液就迅速经过细胞壁分泌出来。
所以,植物细胞也会合成并分泌蛋白。
所以教材上说的“高尔基体是对内质网发送来的蛋白质实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和“发送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植物细胞,在此基础上能够再加上“高尔基体还与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形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