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 著化,承担赋役。
命州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一年一度或三年一次的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 搜刮出来,称为“刮户”。 以是否承担政府课役为标准,把人户分为课户和不课户两大类别。课户:凡有田产,户内又承担课 役的人口的人户,称为课户。无田产或有田产但依法免课的人户,称不课户,或免课户。这是隋唐 时期最主要的两大户口的类别。
清朝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规定“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 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这种保甲制所形成的保与都构 成了基层的都保制。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任上行“十家牌法”,以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 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宁海育婴堂最早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共 收养了数万名弃婴
叁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总结
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的特点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 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
户籍的演变过程
明代黄册
02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 会稳定。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贰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
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的关系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命州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一年一度或三年一次的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 搜刮出来,称为“刮户”。 以是否承担政府课役为标准,把人户分为课户和不课户两大类别。课户:凡有田产,户内又承担课 役的人口的人户,称为课户。无田产或有田产但依法免课的人户,称不课户,或免课户。这是隋唐 时期最主要的两大户口的类别。
清朝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规定“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 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这种保甲制所形成的保与都构 成了基层的都保制。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任上行“十家牌法”,以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 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宁海育婴堂最早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共 收养了数万名弃婴
叁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总结
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的特点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 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
户籍的演变过程
明代黄册
02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 会稳定。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贰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
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的关系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统编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1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客户增 多;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客户缺 乏有效管控对社会安定带来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第13课 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在甲骨文中“八日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 “以人八千,在驭”等数字比比皆是。《尚书·多 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 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 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 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 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第13课 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在甲骨文中“八日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 “以人八千,在驭”等数字比比皆是。《尚书·多 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 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 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 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 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5张ppt)

2、世界: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 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 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课标要求: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 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 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 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 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 取的重要措施。
链接: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东晋:
变化:初期分黄籍和白籍,此后发展为白籍均编入黄籍。 原因:西晋永嘉之乱,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为与本地土著 居民相区别故用“白籍”;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白籍入黄籍。
2、宋朝: 变化:户籍制度分为主户和客户。 原因:宋代城市化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①百姓入籍,成为“编户齐民”(编户制度);
②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
两汉 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③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
▲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
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
★自主学习:以时间为线索归纳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表现
朝代 秦汉 唐朝 北宋 明朝
制度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 里甲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 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课标要求: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 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 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 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 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 取的重要措施。
链接: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东晋:
变化:初期分黄籍和白籍,此后发展为白籍均编入黄籍。 原因:西晋永嘉之乱,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为与本地土著 居民相区别故用“白籍”;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白籍入黄籍。
2、宋朝: 变化:户籍制度分为主户和客户。 原因:宋代城市化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①百姓入籍,成为“编户齐民”(编户制度);
②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
两汉 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③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
▲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
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
★自主学习:以时间为线索归纳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表现
朝代 秦汉 唐朝 北宋 明朝
制度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 里甲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48张ppt)

齐民,是许多地位相同的百姓,在统治阶层的统 治下,有一定的身份,其权利为国家法律所保护,同 时他们也必须承担交税赋役的义务。齐民是隶属于国 家统治机构的百姓,是这一个庞大共同体的成员,但 他们并不能分享共同体的主权。主权是属于统治阶层 的,并不属于编户齐民的百姓臣民。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隋朝:大索貌阅
发展与完善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 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 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 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 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食货志》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隐瞒、脱漏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役及社会治理。 措施: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核定户籍,惩处不实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特点:元朝的户籍体现了户籍的属性和世袭性 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诸色户计”?
从这则史料中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由丞相或御史保管;汉承秦制,编户齐民
奠定阶段
(3)西汉实行定期人口调查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 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 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 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 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 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 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 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唐会要》卷85《籍帐》 唐户籍制度更加周密完备,体现在哪些方面?
立法更加详备;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
发展与完善
(3)宋朝:主户客户 宋初,统源自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
统编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上课课件1

通这过部统 分编内教容材同中样是“材课料程研的读重”和难“点相,关我史以事朝”等代内发容展,为培线养索学,生结分合析史史料料的,研研读读分史析实,的从能各力朝,代从组而织掌形握态“和论对从应史的出相,关史治论理结的合联”的系历来史进学行习讲方 法解,。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认识,从而培育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悟先辈的聪明智慧,并能够联系起来,使学 两环者节结 一合:讲历解代,户探籍究制其度关的联演、变特点。
《说中课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是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
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重中点国: 古了代解户中籍国制古度代与户社籍会制治度理发展历程、历代基础组织形态和其相关社会治理
高二年级学生对本部分的内容不是完全陌生,学生多少都会对此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本课内容时代性较突出,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1、说教材 2、说学情 3、说教学目标
4、说教学重难点 5、说教学过程 6、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是高中 历史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 与社会治理》中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 本课由“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 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历代 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三个子目构成,主 要介绍中国古代各王朝关于户籍管理和社 会治理的相关内容。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 具有重要意义
和身份证为切口, 法,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认识,从而培育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基层组织形态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及其发展、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内容。
进行说明,从而导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是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
悟先辈的聪明智慧,并能够联系起来,使学 两环者节结 一合:讲历解代,户探籍究制其度关的联演、变特点。
《说中课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是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
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重中点国: 古了代解户中籍国制古度代与户社籍会制治度理发展历程、历代基础组织形态和其相关社会治理
高二年级学生对本部分的内容不是完全陌生,学生多少都会对此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本课内容时代性较突出,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1、说教材 2、说学情 3、说教学目标
4、说教学重难点 5、说教学过程 6、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是高中 历史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 与社会治理》中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 本课由“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 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历代 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三个子目构成,主 要介绍中国古代各王朝关于户籍管理和社 会治理的相关内容。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 具有重要意义
和身份证为切口, 法,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认识,从而培育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基层组织形态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及其发展、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内容。
进行说明,从而导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是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精品课件1

7.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 雕刻着 理想、 信念、 追求、 抱负; 每个人 心中都 有一片 森林, 承载着 收获、 芬芳、 失意、 磨砺。 一个人 ,若要 获得成 功,必 须拿出 勇气, 付出努 力、拼 搏、奋 斗。无 论何时 何地, 都要牢 记:成 功,不 相信眼 泪;成 功,不 相信颓 废;成 功,不 相信幻 影;未 来,要 靠自己 去打拼 !
——摘编自《史记》
材料三 苍(张苍)迁于计相。 ——《汉书·张苍传》
萧何
沛公至咸阳,诸将 皆争走金帛财物之 府分之,何独先入 收秦丞相御史律令 图书藏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材料一 商鞅还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 制···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自15岁以上起) 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隋唐:减少隐匿户口 宋—明:以职业定户籍
秦朝的户籍除一般 百姓的户籍外,还 有宗亲贵族的宗室 籍、官吏的宦籍, 商贾的市籍等。
元朝的户口分为军户、民户、 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 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 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按照身份划分
按照职业划分
清:户籍管理与征调赋税彻底分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 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基层民众相互监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 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 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 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 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 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行 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 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新教材统编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PPT1

歌
新
生
命
的
诞
生
。Leabharlann 诗是完整
的
生
命
形
式
,
生
命
,
是
昌
耀
诗
歌
的
总
主
题
,
呈
示
生
命
,
是
昌
耀
全
部
诗
歌
的
根
本
目
的
和
内
在
逻
辑
。
•
9.如果是一组虽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 句子,就 要把握 它们各 自的主 旨或整 体所围 绕的话 题。仿 写一般 要求围 绕某个 中心话 题来进 行,但 也有自 拟话题 的题型 出现。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 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基层民众相互监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 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 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 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 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 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行 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 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实施者
内容
目的
政府(主体)主要在重大灾害时提供救济,
内容有:建立仓储系统;设
立救助机构
巩固统治,
宗族
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帮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助宗族内部成员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提 供日常生活的救助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新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新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b26cbaac850ad02df80416d.png)
民户、军户、匠户三种户计人数
你汉是王一 所位以君具临知天天下下的□塞帝,王户,口受多万少民,敬强仰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最得秦多图书,覆也。盖面最广,基本上涵盖了
隋税 监朝源察通 ,:过增 定推加 期行财 进政 行“输收 人籍入 口法的 普”,作查使用大。量的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匿户口,从豪元 民强之代 户家分各 是离种 所出来不 有,成同 户为的 计国家户中编户计数,分量输税类最供役标大,准,为赋国。役家起到了扩充
汉 设立常平仓制度,政府来调 节粮价,以备不时之需。
隋 隋文帝时期既有官方的粮仓,也鼓 励民间来设立公共粮仓“义仓。官 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
唐 政府开始设立专门的收容老人、小 孩和流浪汉的专门机构。如养病坊
宋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 兴起
鸠杖
中央:丞相主管户籍制度
地方:相应官员负责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等。编 纂成册。
监察: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隋朝建立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 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政府开始实 行“大索貌阅”,责令州县地方官吏检查隐漏户口,当面与户籍簿核实。 并规定,如户口不实,里正、党正流配远方,奖励百姓互相检举。
2汉、王了所解以历具代知社天会下救□济塞制,度户的口内多容少和,背强景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最得秦为图书沉也重。 的户计,也是其他不同户
隋税令朝源民通 , 为过增什推加伍行财,政而“输收相籍入牧法的司”,作连使用坐大。。量的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匿户口,从豪计 一强之的 种家分来 户离源 计出来;,历军,成来户为国被是家元具编户朝有,输廷特税所殊供役看地,为重位国,的家起到了扩充
教学 目标
1、了解秦到济制度 的内容和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作用: ①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 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②客 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
1.压缩语段,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卷“ 语言表 达题” 的重点 和热点 ,它要 求对文 段中的 信息进 行筛选 ,选出 主要信 息,剔 除次要 信息, 然后根 据题目 要求用 简要的 语言表 述出来 。
•
7.在这首 诗 中 , 诗 人 似 乎 是 一 个 冷 静 的 旁 观 者 , 又 似 乎 是 一 个 积 极 的 生 命 体 验 者 , 他 在 这 首 诗 中 开 始 他 的 征 服 之 旅 , 继 而 完 成 旅 途 。 继 而 完 成 了 自 我 超 越 。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客户增 多;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客户缺 乏有效管控对社会安定带来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户籍 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①户籍制度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 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制度、社会治安相结合;
③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④带有宗法伦理色彩; ⑤等级特权色彩浓厚。
•
2.有时, 定义题 所给材 料在交 待事物 或概念 时,为 了避免 抽象, 而让读 者有具 体可感 的印象 ,往往 会对事 物或者 概念进 行举例 介绍。
•
3.这些例 子,仅 仅是某 一事物 或概念 逻辑范 畴中的 一个或 几个现 象,不 属于事 物或概 念的本 质属性 ,应汰 除。
•
4.章回体小说是 中国古典 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 的“讲 史话本 ”发展 而来的 。“ 讲史”就是说书的 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 。讲史 一般都 很长, 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 讲完。
清人陆世仪说:“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 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
——《保甲书·广存》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
政区划的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 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 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 织原则的,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 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被称为 “治民之基”(《周书·苏绰传》)。
2.措施: ①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②灾荒赈 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③赋税蠲免: 减免赋税,减免徭役④医药卫生:发放药品和医 疗指导书籍,提供免费医疗⑤养济制度(抚恤鳏 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 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
3.特点: ①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②国 家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宗族救助、慈善 组织)③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户籍制度的影响 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
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 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 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 时社会经济发展; 但是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 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 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
宋
主户(税户)、客户(佃户)
元
职业划分户籍(诸色户计)、户籍世袭不得变动
明
职业划分户籍、黄册、户贴制度
清
基本沿袭明朝、管理相对松弛、康熙及后户籍永 停编审只登记人口数量
思考活动: (1)结合教材和材料,东晋和宋朝户籍变化背后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东晋:当时南方远远落后于北方,南渡的北方大 族(东晋政权的支柱)看不起南方,不愿泯灭南 北界限;东晋为招募流民进行生产,对侨人给予 免除赋役之优待。
第13课 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何为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 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户 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 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 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 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 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 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 径。
基层社会治理 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 要角色;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 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 济发展。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古代社会保障政策)
1.原因: ①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处境,往 往成为奴隶和农民起义的导火线。③政治原因: 历代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救济措施以图收买人 心、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④文化因素:儒家的 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
在甲骨文中“八日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 “以人八千,在驭”等数字比比皆是。《尚书·多 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 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 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 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 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时期
具体史实
战国
“伍”、无论男女
秦
分类登记制度(民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
主管官员(中央:丞相;地方:专职人员) 登记内容、定期人口调查
西晋
重建户籍,“黄籍”
东晋
“黄籍”(南方土著)、“白籍”(北方移民)
东晋后期至南朝 “土断”(白籍土著化)
隋
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唐
管理更严、三年一造、“刮户”
•
5.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 中的一 回。在 每次讲 说以前 , 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 就是章 回体小 说回目 的起源 。章回 体小说 中经常 出现的 “话说 ”和“ 看官” 等字样 ,正可 以明确 看出它 与 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
6.昌耀是 一 个 孤 独 的 诗 人 , 他 自 始 自 终 有 着 一 种 震 动 人 心 的 忧 郁 和 伤 感 , 而 隐 藏 在 这 背 后 的 是 诗 人 对 生 命 本 真 与 尊 严 的 追 寻 和 捍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