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演化简史1

合集下载

地壳演化简史 (1)

地壳演化简史 (1)

2. 岩性特征和结构
岩性特征、结构和构造等是一定环境下沉积物
的表现形式。因此,是岩相分析的重要根据。
红色岩层——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还原环境;
交错层、不对称波痕——流动浅水地区;
鲕状赤铁矿和石灰岩——温暖气候下的动荡浅海;
竹叶状灰岩——波浪作用所及的潮上和潮间带、浅 海环境或风暴环境;
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 生物化石
指相化石(群)——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且 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群)。
标准化石和指相化石结合起来,是确定地层时代、 岩相和重塑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不同的化石指示不同的古地理环境。例如:
现代珊瑚的生活环境:水温20℃左右,水中没有混 杂的泥沙,水深不超过50—70m。 则: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不同的植物化石指示不同的陆相环境,如苏铁—— 气候湿热;银杏——气候温和等。
及铁锰结核。铁锰结核的物质来源可能与海
底火山喷发以及海底地下含矿热水喷出有关。
(4).非正常海相 淡化海
如现代的黑海,水域较深,陆地包围,大量淡水注 入,海水淡化。 水的垂直循环不畅甚至停止,因此海底为缺氧的还 原环境。生物死亡下沉,形成富含有机质黑色泥质 沉积。 古代地层中有含笔石黑色页岩相,大致相当此沉积。
年代地层单位
系——比统高一级的年代地层单位。
一个系分为2—3个统。系之间生物在目、纲范围内 变化。如泥盆系鱼纲发展,石炭系两栖纲发展。 一般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 或岩性特征等命名,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等。
界——根据生物门的演化阶段所划分的单位。
如中生界——爬行类;新生界——哺乳动物。 界以象征生物发展阶段的古生、中生和新生等命名。 一个界包括2—3甚至6个系。

地壳演化简史概要

地壳演化简史概要

第一节:概述
根据不同岩层所含化石的出现顺序确定地层相对顺 序的原理称为化石顺序律。这一原理是法国吉罗-苏拉威 1777年首先发现的,但由于当时的欧洲处于水成论和火 成论激烈争论的年代,所以这一原理并没有受到重视。 1796年,英国的史密斯独立的提出了“ 每一岩层都含有 其特殊的化石, 根据化石可以鉴定地层顺序” 的论断, 并成为这一原理的实践者。但是他两所确立的化石顺序律 还只是经验性的,直到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确立了生物进化论,才赋予化石顺序律以科学性。生物进 化不可逆性和阶段性的规律与化石顺序律的结合,奠定了 生物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概述
对地层的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丹麦学者斯泰诺 N 。他在《天然固体中的坚质体》(1669)一文中,论述了 地层、山脉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地层学的重要基础原 理——地层层序律,具体包括:
a、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 b、原始连续律,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 渐尖灭; 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
第一节:概述
欧洲人对化石和地层的细致观察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将贝类化石和现代贝类 进行比较,得出化石是过去生物遗体的正确结论。在其 《笔记》一书“地球和海”一章中,反复论述了是地壳 运动把含有生物化石的岩层抬升到高处。 科隆纳F区分了化石的保存类型,并将化石分为陆生、 海生两大类。在持化石生物成因观点的学者中,不少人 将化石与诺亚洪水联系起来。英国的伍德沃德J在《地球 自然历史初探》(1695)中提出全球性洪水造成大部分生 物死亡,化石就是它们的遗体。这种“洪积说”观点曾 为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概述
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 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古生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 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 武统…… 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 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 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 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z; 纪(系)的 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 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

地壳演化简史

地壳演化简史

的生长发育。
寒武纪时主要 是水的世界, 已经形成的古
陆上全部是童
山和荒漠,而 且彼此孤立、 分隔,不具备
1.气候变化方面
晚古生代
海域缩小,陆 地面积扩大, 浅海明显向大 陆转化岩浆侵 入,火山喷发, 大气中的氧含 量进一步增加
中生代
三叠纪的全球气候较为
新生代
第四纪以来, 干湿及冷暖交 替的波动气候,
地壳演化简史
小组成员:。。。。。


方 ,

CONTENTS
1.气候变化方面
太古宙
太古宙是一个 地壳薄、地热 梯 度 陡 、 火 山—岩浆活动 强烈而频繁、 岩层普遍遭受 变形与变质、 大气圈与水圈 都缺少自由氧、
远古宙
由于藻类植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早古生代
寒武纪时海洋 中十分温暖, 适合各种生物
日益繁盛,它
们营光合作用 不断吸收大气 中的CO2,放出 O2,使气圈和 水体从缺氧发 展到含有较多 氧的状态。
2.生物进化方面
在太古宙晚期的构造运动即阜平运动之后, 中国和世界大陆上都出现了小规模的稳定核
心,称为陆核,这是陆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
段。元古宙的构造运动,在中国称吕梁运动。 通过这些运动,陆核进一步扩大,形成规模 较大的稳定地区,称为原地台,在原地台上 开始沉积了类似盖层的沉积类型。由于沉积、 喷发、侵入、挤压、褶皱、变质、固结等作 用反复进行,陆壳某些部分更趋稳定,到中 元古代晚期原地台进一步扩大,在世界上终 于出现了若干大规模稳定的古地台。
加里东造山运动
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 (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3.地壳运动
晚古生代也是各大陆逐渐拼接
的时期。由于海西构造阶段的

第5章地壳演化简史

第5章地壳演化简史
原始水平率——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原始水平率——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岩层是由古老沉积物演化而来的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7.1 ×108 钾 表 × 铀 235U 铅 207Pb 同位素地质年龄40K5—1)Ar 1.5×109 氩 40 地质年代表( 306, 地质年代表(P—306, 化石层序律” “化石层序律” 238U 206 Pb 生物演化特征 14C 4.5×109 碳 × × 可按照地层的顺序判别地层的顺序 5.7×103 铀 铅 氮 14N 构造活动事件 由老到新,由低级到高级, 由老到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2011/5/28
5
第二节 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也称沉积相 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岩相(也称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三、构造历史分析 ):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 岩相分类: 岩相分类:化石可指示环境,重塑古地理特征 生物化石:化石可指示环境, 生物化石 : 四、地层系统 海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海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非正 岩性特征结构、构造:颜色、粒度、磨圆、 岩性特征结构、构造:颜色、粒度、磨圆、构造 常海相。 常海相。 有代表性的特殊矿物: 有代表性的特殊矿物: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泻湖向 海绿石——较深浅海环境 如:海绿石——较深浅海环境 陆相:残积、坡积、洪积干燥环境 湖积、沼泽沉积、 陆相:残积、、石盐——干燥环境 湖积、沼泽沉积、 石膏、石盐—— 、冲积、 石膏坡积、洪积、冲积、 风积、冰川沉积、冰水沉积、洞穴堆积。 风积、冰川沉积、冰水沉积、洞穴堆积。 白云岩——咸化海 咸化海、 白云岩——咸化海、泻湖环境

地壳演化史

地壳演化史
1.1 地壳的演化 第三个阶段:
( 20亿年以来)P125
以大陆合并与解体为特征的板块运动旋回阶段
500MaBP以来的坂块运动海陆分布
United Paleo-continent
650Ma(元古界)
514Ma(寒武纪5.7~5.1亿年 )
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 (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 (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
这是一个大陆张裂、海洋形成的年代
195Ma(侏罗纪2.03~1.44亿年前)
在早侏罗世,东南亚(Southeast Asia)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 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那大陆 (Gondwana)分隔两处。
152Ma (侏罗纪)
晚侏罗世,中央大西洋(Central Atlantic Ocean)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 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那 (Gondwana)也同时与西冈瓦那开始分裂。
After 50Myr.
After 50Myr.
After 250Myr.
歐洲和美洲大陸正在漸漸接近,大西洋消失,2億年後 將合併為超大陸「終極盤古大陸」。
1.3 生命的进化
寒 武 纪 以 来 的 各 地 层 界 线 上 绝 灭 新 动 物 群 和 新 植 物 群 的 出 现 和 绝 灭
• 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是一种无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 胞内没有任何带膜的细胞器。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以前称作“蓝 绿藻”的蓝细菌,是现存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群,以分裂生殖繁殖 后代。原核生物曾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们独占地球长达 20亿年以上。如今它们还是很兴盛,而且在营养盐的循环上扮演 着重要角色。 • 原生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Protista)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核的, 且几乎是单细胞生物。某些真核原生生物像植物[如矽藻diatom)] ,某些像动物[如变形虫(amoeba)、纤毛虫(ciliate)],某些既像植 物又像动物[如眼虫(euglena)]。】 • 真菌界【生物的一界。本界成员均属真核生物,它是真菌的最高 分类阶元。】 • 植物界【生物的一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其所需要的食物的 生物的总称。】 • 动物界【生物的一界。该界成员均属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 运动、以(复杂有机物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 有生物。动物界作为动物分类中最高级的阶元,已发现的共35门 70余纲约 350目,150 多万种。】

地壳演化史

地壳演化史

250百万年以后的超级大陆
The next Pangea, "Pangea Ultima" will form as a result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ocean floor of the North and South Atlantic beneath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 This supercontinent will have a small ocean basin trapped at its center.
出现原始脊椎动物淡水无颌类。
植物界仍是海生藻类繁盛时期,出现陆生半陆生 裸蕨类植物。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及古地理格局 古生代初期,北方各古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保持分裂状 态:北美和俄罗斯古陆间是古大西洋、俄罗斯与西伯利亚古 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海、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古陆、塔里木古 陆之间是古北亚海、华北古陆与华南古陆之间是秦岭海、北 美古陆、扬子古陆、澳洲古陆的外侧为古太平洋。南方冈瓦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的气候
泥盆纪开始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
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
植物分区现象。 形成劳亚古陆上的北方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 温带气候为特征)和冈瓦纳古陆上的南方植物群 (以温凉气候为特征)。 石炭-二叠纪出现一次持续5000万年的大冰期,但 只发生在冈瓦纳古陆内。 矿产:石炭-二叠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之一。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与世界古地理变化
晚古生代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称为海西
运动。它远比加里东运动显著而广泛,是造山作用
和火山活动广泛分布的时期。 石炭到二叠纪,在加里东时期联结在一起的北美古

地壳演化史

地壳演化史

动物界两次大飞跃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泥盆纪:三叶虫类减少,笔石类在早泥盆世后期已 全部绝灭。出现于志留纪末的鱼类此时繁盛,泥盆 纪——鱼类时代,为动物界发展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我国泥盆纪鱼类超过52个属,多数在江南发现。
动物从水中——陆上
石炭纪总鳍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晚古生代后期, 地壳运动强烈,环境多变,可以勉强用鳍代替四肢 在陆上移动。再进一步演化,终于形成两栖类。从 水到陆是动物界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第4节 早古生代(距今5.4-4.1亿年)
划分: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系,以大量三叶虫突然出现为标志。
最多的是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三叶虫时代”;其次为腕足
类动物;其他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古杯动物、腔肠动物(
如珊瑚)、软体动物(如头足类)、环节动物、牙形石、棘皮动物 、笔石动物等都已出现。
叠层石
叠层石(stromatolite)是前寒武纪未变质的碳酸盐沉积中最常见的 一种“准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由于蓝绿藻、 细菌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 捕获和胶结作用,从而形成了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因纵剖面呈 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如扣放的一叠碗,故名。

志留纪末期
古大西洋关闭,北美板块与欧洲板块对接,初步形成劳亚大陆;祁连海封 闭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其他古海洋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早古生代的气候
寒武纪至奥陶纪早、中期,大部地区较干暖
中国、巴基斯坦等,都有紫红色氧化圈砾石的砾岩等; 世界许多地区有岩盐、石膏等蒸发盐及鲕状灰岩、白云岩等。 中国长江中下游、西南及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有古杯动物灰 岩和古杯礁。古杯动物生活于不低于25℃水温的海水中。

15第十五章地壳演化历史

15第十五章地壳演化历史
7/2/2020
地壳演化历史
前寒武纪古地理
6
7/2/2020
前寒武纪古地理7
第十五章 地壳演化历史
1.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古生代( 6-2.5亿年前)
古生代可以再进一步 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 及二叠纪,经历了约3亿多 年时间。
两栖类、蕨类
这是地球上生物大规
模发育的时期,又是生物
种属发生的最古老最原始
的时期,也是地球历史上
生物大量出现的时期,所
以用“古生代”一词来概
无脊椎动物
括其时代名称。这个时期 大陆地壳大幅度增加。
古生代晚期的古地理 古古生生代代中期早的期生的物生面物貌面貌古生代晚脊期椎的动生物—物—面鱼貌类
7/2/2020
8
7/2/2020
古生代晚期的古地理
9
第十五章 地壳演化历史
14
中新世的古地理
第十五章 地壳演化历史
1.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2.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7/2/2020
15
第十五章 地壳演化历史
2.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开始了向自然的
索取,不仅造成了地表生态的极大的不平 衡和某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极大短缺,而且 造成了对原来地形的极大改变,以致我们 不得不把人类的各种活动当作一种改变自 然的营力来看待。这里包括人类对自然界 地壳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7/2/2020
29
7/2/2020
30
1.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中生代( 2.5-0.7亿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 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
三叶虫、腕足、笔石、 四射珊瑚等大量无脊椎动 物都灭绝,产生了以恐龙 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并 繁盛直到衰亡,陆生植物 苏铁、银杏、松柏等棵子 植物占了统治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非正常海相非正常海包括淡化海和咸化海。前者如 现代的黑海,水域较深,最深处达2400m,大部为陆地所 现代的黑海,水域较深,最深处达2400m,大部为陆地所 包围,有大量淡水注入,使海水淡化。表层水密度小,水 的垂直循环不畅甚至停止,因此形成海底缺氧的和滞流的 还原环境。水面浮游及漂流生活的生物死亡下沉,形成富 含有机质黑色泥质沉积。古代地层中有含笔石黑色页岩相, 大致代表此种沉积。 与此相反,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海,蒸发量大于淡水补 给量,内海海面降低,使外海海水不断溢入。由于不断蒸 发和海水溢入的结果,含盐量增高,形成咸化海。这种海 一般规模较小,海水较浅,不易形成还原环境,常形成缺 少生物化石的膏盐或白云岩沉积。
2.过渡相沉积(海陆混合相沉积) 发育于滨海地 2.过渡相沉积 过渡相沉积(海陆混合相沉积) 区。其中主要包括 三角洲相和潟湖相: (1)三角洲相在河流入海处,特别是在河流含砂 量大、海底较浅而且比较稳定的地区,常常形成 三角洲。三角洲相的特点是具有向海洋方向倾斜 的斜层理,以砂质沉积为主,陆生植物、淡水动 物和海生动物化石混杂一起。
3.地質岩層間的切割關 3.地質岩層間的切割關 係 上述兩條準則主要適用 於沈積岩或層狀岩石的 相對新老關係。但對於 不含化石的火成岩或變 質岩等的地層,則可利 用岩層或岩體與層狀岩 層彼此相互間的穿越及 切割關係,來決定其新 老關係。一般而言,較 新的地質岩體總是切割 或穿越較老的地質岩體。 換言之,切割者新,被 切割者老 。
三.地層對比(Corrlation) 地層對比(Corrlation)
所謂地層對比就是決定兩個或兩個以上地 區的地層層序,在時代上和地層位置上的 彼此先後關係。 分為化石對比(Paleontological 分為化石對比(Paleontological Correlation) 和岩性對比(Physical Correlation)兩種。 和岩性對比(Physical Correlation)兩種。
( 三)地質時代系統 地質時代單位與時間地層單具有嚴格的對應關係, 茲表列如下: 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 年代地質單位:宇、界、系、統、階 地層單位有大小等級的分別,最大的地層單位為 「界」,「界」以下分別為「系」,「統」, 「階」。而最大的地質時間單位為「代」,以下 分別為「紀」,「世」,「期
(1)滨海相发育于低潮 线和高潮线之间及其临近 地带的狭长滨海区, 在陆源碎屑物供应较多的 情况下,沉积物以碎屑物 如砾石、砂等为主. 如砾石、砂等为主. 由于海水时进时退,波浪 作用力强,所以磨圆度和 分选度较好,常具交错层、 波痕、干裂等,含海生动 物贝壳,但多破碎。
( 2)浅海相存在于海面到海 2)浅海相存在于海面到海 面下200m 面下200m 左右的浅海地区, 约相当于大陆架上的海洋部 分。 这一带的特点是波浪作用力 减小,阳光充足,底栖生物 繁盛,所以沉积物以陆源细 碎屑物质及化学和生物化学 沉积物质为主,富含生物遗 体, 地质时代的海相地层绝大部 分属于浅海相,一般是从砂 岩、页岩过渡到泥灰岩和石 灰岩,并常夹有Al、Fe、 灰岩,并常夹有Al、Fe、Mn 等胶体沉积,以及磷块岩等 生物化学沉积而成的矿产。
群: 比组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叫群。凡是厚度巨大、岩性较复杂而又具有
段: 组还可以根据岩性特征进一步划分为段。例如燕山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进一步对各时代的地层进行岩相分析,就可以基 本恢复古地理环境。 (一)沉积相的分类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以又在该环境中所形的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以又在该环境中所形的 沉积岩(物)特征综合。包括两层含义: 沉积岩(物)特征综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反映 沉积岩的特征,二是揭示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包 括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 气侯状况、生物发育情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 条件等。沉积岩( 条件等。沉积岩(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岩石成 分、颜色、结构等)、古生物特征(古生物种属 和生态)。
(2)潟湖相: 滨海地区部分海水为砂堤隔绝可形成潟湖。 )潟湖相: 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常堆积成砂页岩和泥炭层,具有薄而 水平的层理;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则往往产生白云岩、 石膏、石盐等化学沉积。
3.陆相沉积 3.陆相ຫໍສະໝຸດ 积大陆是遭受剥蚀的地区,但在相对低洼部位可以接受沉 积。和海相沉积相比,陆相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横向变化 显著,地层对比也比较困难。沉积物中以碎屑(砾、砂、 泥)成分为主,有时含陆生动植物化石。陆相沉积对于气 候和地形的反映十分敏锐,在不同气候、地形和外营力的 条件下便有不同类型的沉积,主要有残积、坡积、洪积、 冲积、湖泊和沼泽沉积、风积、冰川和冰水沉积、洞穴堆 积等。
1、地層層序 地質時代上某一 時間所形成的層 狀岩層稱為地層 (Stratum) 地層 形成時,一般多 呈水平或近於水 平狀態。先形成 的老地層在下面。 而後形成的新地 層則覆蓋在老地 層的上面,這種 正常的地層疊置 關係稱為地層層 序律。
2、化石層序 地層層序律只能確定同一地區 相互疊置在一起的地層的新老 關係。但在不同地區的地層之 間,它們的新老關係時,則需 利用地層中所含的生物化石來 確定。 一般生物多具有從簡單到複雜, 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趨勢;而 且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具有不同 的化石組合,相同時代的地層,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組合; 化石的形態與結構愈簡單的, 它所代表的時代愈老,反之則 愈新。這些就是化石層序規律 或古生物群層序規律。
地壳演化简史 1
一、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為指地球上各地質中,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為指地球上各地質中, 劇烈的構造運動、大規模的岩漿活動、海陸變遷 以及生物的興盛與滅絕等重大地質事件所發生的 時代。它包含兩方面:一為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 後順序,即相對地質年代;二為各地質事件發生 的距今年齡,即絕對年代。 (一)相對地質年代的確定 岩石相對地質年代的測定,主要依據下列方法:
自然地理环境可分为 大陆环境、海洋环境与 海陆过渡环境。大陆环 境又可分为沙漠、河流、 湖泊、冰川、沼泽等; 海洋环境又可分为滨海、 浅海、半深海、深海; 海陆过渡环境可分为三 角洲、泻湖等。 同理,沉积相也将可 分陆相、海相和海陆过 渡相这三大类型。
1.海相沉积 1.海相沉积 海洋是接受沉积的最主要最广阔的场所, 古代沉积岩层有很大部分属于海相沉积。 根据现代海洋来看,由于海水深浅不同, 物理化学环境(温度、压力、波浪作用力、 化学成分等)不同,生物环境不同,沉积 物也不相同。据此又分为滨海相,浅海相, 半深海相和深海相此外还有非正常海相。
组: 是地方性的最基本的地层单位。凡是岩相、岩性和变质程度大体一致
的,与上下地层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的,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比较稳定的地层, 都可以划分为一个组。组采用最初建组的地名(山名、村名等)命名,如华 北中寒武统包括徐庄组和张夏组等。 一 定的相似性,但又无明确界限可以分组的一套岩系,或者是连续的、在成因 上互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群。群也是用专门地理名称 命名的,如阜平群,五台群。 可以分成四个或五个段,分别称为雾迷山组第一段、第二段 可以分成四个或五个段,分别称为雾迷山组第一段、第二段。 上述地层的划分,主要以岩性为根据,仅仅反映一定地理范围的沉积过 程及沉积环境,只适用于一定地区,所以属于地方性的地层单位。
谢谢
台灣東北海岸龍洞的四 裬砂岩﹐為淺海沈積物
(3)半深海相和深海相存在于半深海(海面下约 200—2500m)和深海(约2500m 200—2500m)和深海(约2500m 以下)地区, 即相当于大陆坡及海盆底地带。 深海沉积物主要是由具有灰质和硅质硬体的微小 浮游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称为生物软泥 在大陆坡及部分深海地区,还有一种带陆源碎屑 的具有沉积韵律的沉积物,即浊流沉积物。 近年以来,广泛分布于深海底的铁锰结核,引起 极大重视。其中含有锰、铁、镍、钻、铜、铅等 40 种以上的元素。
(二) 絶對地質年代的測定(同位素地質年代) 絶對地質年代的測定(同位素地質年代) 自1896年發現鈾的放射性以後,本世紀早期即 1896年發現鈾的放射性以後,本世紀早期即 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以其具有固定衰變周期 的特點,來測定含放射性同位素礦物或岩石的形 成時代,以及它的同位素年齡。 一般絶對年齡多以百萬年(Ma)為單位,1947年 一般絶對年齡多以百萬年(Ma)為單位,1947年 英國地質學家荷姆斯(A. Holmes)編成了第一張完 英國地質學家荷姆斯(A. Holmes)編成了第一張完 整的地質年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