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学科创新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学科创新教育论文范文一: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展示创新才能。
关键词:创新教育;激发创新活力;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
为此,笔者据自身的实践探索谈几点认识。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应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以平等的姿态去亲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商量,逐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与教师自由交往。
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拘束、不畏缩、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
其次,要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构建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语文活动、学法指导训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真正形成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造互动。
2.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创新品格,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为语文学习与创新提供内动力。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无不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中华历史坚韧朴实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教材中古今外的先哲贤士们为追求真理、寻求科学而不断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会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锐意进取,顽强地向创新目标奋进。
3.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教室的布置上,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名人名言、学习专栏相映成趣,板报展评篷壁生辉。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就是以开创性的个性为培养目标,以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为基础,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
全面地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认真反思,我们会尴尬地看到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所带来的学生的现实问题:1、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2、经验世界(生活、知识、情感)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3、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由于教材的陈旧,教学思想的守旧,教学方法的死板单一,知识的积累、连续性与考试的片面性对立等原因而造就语文的兴趣日益冷淡。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以教师的创新精神为前提。
一、更新语文理念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是通过立言不立人,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也不仅是人文知识的一种表现或表达方式,它更是人的生存空间,是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命的某种存在方式。
语文活动其实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
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
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教育与训练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即人的成长;教师在教导学生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自身内在创造力与生命力也得到了激发。
因此,语文教学应是学生与教师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的焦点在于课堂教学的主人是谁?是教师,还是学生?这是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自己口诺悬河,滔滔不绝,不能把学生看着僵死的接受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加速器,是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趣味性的点火器,是打开学生通向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精神,要靠教师激发和培养,这是不可忽视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封建思想以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现代美誉如一圈美丽的光环牢牢地套着我们。
为此,我们自负而骄傲地固守着高高在上的权威。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也称创造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
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创设民主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 鼓励质疑,勇于创新。
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判断,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二、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的创新教育。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就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思维,获得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宗旨,作为一名从世纪门槛上走进来的青年语文教师,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我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尊重个性化阅读,呵护创新萌芽任何一种认识过程,都同时伴着情感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全面地融入作品,与作家一起脉搏,一起心跳。
在这种感知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经欣赏者的视觉与听觉直入心灵,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不但获取语文内涵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生活体验及思维角度的不同,使他们形成了适合自身情况的阅读风格,并逐渐养成富有个性的自觉的阅读行为习惯。
对于同一篇文章,同一段语言他们有着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学生们对杜牧《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好,还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妙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生”更高远更有动感,而有的却认为“深”能与“寒”照应更能体现季节特征。
学生们对《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的不同认识。
《愚公移山》一课,学生们对愚公精神肯定的同时,对愚公的作法却有不同的认识,对搬家和移山也有不同的看法等等。
几乎每篇作品学生们的感受不尽相同。
情感的个性化,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阅读的个性化在于学生们具有独立的思维方法,这是创新的萌芽。
如何对待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支撑。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一、前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改革语文教学、提升语文素质和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迫切需求。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积极作用。
本文拟从创新能力的论述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两个方面,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初步探索。
二、创新能力的概述关于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关于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指人存顺利完成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刨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岿要的物质前提.它潜在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岛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改革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小竭动力。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创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丁深化教育改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索养以及环境意识。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其一,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造就一批“知识性”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千百万具有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
因此,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功能,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
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
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
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
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
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
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1)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地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
创新教育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论文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探微中学语文课教材内容丰富,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利用学科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活语文新课堂。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要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要教学生去开拓进取、除旧创新。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青少年培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性。
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要立足于课堂教学1、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标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
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去想,以取得成效。
这就是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救了落水的小孩。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才会提高,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
教师也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创设一种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实施创新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好奇地问,尽情地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的“火花”产生。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营造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情绪饱满,思维敏捷,灵感顿开,萌发创新意识。
所以说,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因为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自学地、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系列智力活动。
教师“冷若冰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句真心话语,一个及时的眼神,一份情感的投入,都会深深感染学生。
如:我在教学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时,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细细地想:“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此刻,在那缥缈的空中,有美丽的街市,有浅浅的天河,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正骑着牛儿在天街闲……”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描绘,叩开了学生的心扉,激起了感情的共鸣。
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构成了一幅自由美好、生活幸福的天上街市图,他们的整个身心被震撼了,处在一种感知、想象、创造美感的境界中,激起了学习的欲望,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
”由此看来,想象是激发知识的一种源泉,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酵素。
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新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的新陈代谢不断地加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
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按部就班一个不落,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创造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
“学贵乎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
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后,学生问:“五柳先生的生活习惯值得我们去学习吗?他每天不务正业,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东游西荡,天天喝的醉醺醺的,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人。
”这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他善于思考,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
二、弘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活动,因此,个性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来源。
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快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
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
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
如讲到《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的定义——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学生说,这种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实必定是有差距的,人的思想觉悟也不可能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社会上一定会有不法之徒出现,古人所说的大同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学生
提出这些想法,教师应当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阁楼。
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
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
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
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
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
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
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
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
版,闹的不亦可乎。
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出调查文章。
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它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