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现代叙事学

合集下载

叙事学原理

叙事学原理

叙事学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叙事学原理呀!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玩意儿呢!你看哈,叙事就像是搭积木,每一块积木就是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个场景,把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就能搭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城堡。

这不就跟咱过日子似的嘛,每天遇到不同的事儿,不同的人,组合起来就是咱独特的人生故事。

比如说,人物就是故事里的主角呀,就像咱生活中的自己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稳内敛,这多像咱身边的朋友呀!这些人物的行动和决定推动着故事往前走,就像我们自己的选择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样。

还有情节呢,那就是故事的脊梁骨呀!起起伏伏、弯弯曲曲,有高兴的事儿,也有难过的事儿。

这像不像咱的生活呀,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又会遇到些小挫折。

但正是这些情节让故事变得精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再说说场景,那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可以是美丽的花园,可以是热闹的大街,也可以是神秘的森林。

这多像咱生活的环境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氛围,不同的故事。

叙事学原理还告诉我们,故事要有个开头、中间和结尾。

这多明显呀,咱做事儿不也得有个先后顺序嘛!开头要吸引人,让人有兴趣往下看;中间要丰富多彩,不能平平淡淡;结尾呢,得让人觉得圆满或者留下点回味。

你想想,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不是都符合这些道理呀?就像一部好电影,能让你沉浸其中,跟着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

而且呀,叙事学原理还强调叙述视角呢!就好比咱看事情的角度。

有时候我们是主角,亲身经历一切;有时候我们像个旁观者,看着别人的故事发生。

这多有趣呀,不同的视角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咱平时聊天讲自己的经历,不也是一种叙事嘛!把自己的故事讲得精彩,让别人听得津津有味,这也是一种本事呢!总之呢,叙事学原理就在咱身边,无处不在。

它让我们的故事更有趣,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味道。

好好去发现它,运用它,咱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啦!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吗?你说是不是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叙事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叙事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初,最初是由文学学者提出并应用于文学研究中。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叙事学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用于文学,还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叙事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丰富了叙事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叙事学的发展。

1. 叙事的概念和特点叙事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讲述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文本形式,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叙事的特点包括情节、人物、时空背景、语言风格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叙事的结构和内容。

2. 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叙事在社会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可以用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建立联系、构建认同等。

叙事不仅是一种文本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叙事,个体和社会可以互相作用,交流信息,构建共同的意义体系。

3. 叙事的语言特点叙事的语言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叙事的语言特点包括叙述性、连续性、个性化等,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4. 叙事的文化背景叙事的文化背景是叙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种多样性丰富了叙事的文化内涵和研究内容。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分析、社会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叙事的结构、功能、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

叙事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文学研究、心理疗法、教育教学、广告营销等,这些应用领域通过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叙事学的发展趋势叙事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研究:叙事学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叙事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2. 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叙事学将更加关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者将更多地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收稿日期:1999-08-28①本文系作者《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一书的导言部分(有删节),该书即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李显杰,(1954—),男,湖南湘潭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及大众传播学研究。

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①李显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梳理、论证了当代叙事学和电影叙事理论的理论源头、基本框架和理论特征。

文章指出20世纪以来的两大思潮四脉流向对叙事学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和直接的影响:一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思潮;二是以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和斯特劳斯、弗莱的神话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诗学——神话学理论思潮。

进而区分了当代叙事学与古典叙事理论的不同理论特征。

文章认为,当代电影叙事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为主要研究特征的“语言结构表意说”。

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影像符号编码说”。

三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本文修辞策略说”。

四是以米特里、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叙事美学与艺术说”。

关键词:当代叙事学;电影叙事理论;背景与框架;理论特征;理论形态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1999)06-0018-11一、当代叙事学:背景与框架“叙事”作为人类认识和反映世界与自身的一条基本途径,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社会。

不妨说,当原始初民开始编织神话或发明“图画文字”用以描述事件传递信息时,就已经表明了叙事活动的滥觞。

因而,罗兰·巴特说:“……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

”[1](p2)另一方面,人们对“叙事”活动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也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心得笔记

叙事学心得笔记

“叙事学”学习笔记心得叙事是人的本性叙事的“人为性”故事——话语底本——述本叙事学的两种取径所指的叙事学能指的叙事学一、普洛普:“叙事功能”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00篇俄国民间故事虽然戏剧性的人物(dramatis personae)的名称(还有属性)发生了变化,但其行动方式或功能并没有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故事常常会赋予不同的人物以相同的行动方式。

这就使得按照戏剧性的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成为可能。

行动方式1、沙皇赐给主人公一只苍鹰,该苍鹰背着主人公到达另一国度。

2、老人送给苏申科一匹马,这匹马载着苏申科到了另一国度。

3、巫师给伊凡一只船,船将伊凡运至另一国度。

4、公主给伊凡一个指环,一个年轻人从指环里出现,将伊凡背到另一国度。

31种功能1、家庭某一成员离家出走;2、对主人公发布某种禁令;3、违反禁令;4、对手进行试探;5、对手获得他想捕获的对象的情报;6、对手设置圈套,企图占有受害者的东西;7、受害者受骗,不自觉地帮助了敌人;8、对手伤害家庭里的某一成员;9、主人公接到请求或命令,被允许或被派遣出发;10、寻求者主人公同意或决定作出反应;11、主人公离家出发;12、主人公经受考验;13、主人公对未来施与者的行为作出反应;14、主人公获得有魔力的器物;15、主人公迁徙到被找对象的住处;16、主人公与对手交锋;17、主人公被留下某种标记;18、对手被击败;19、灾祸被消除;20、主人公归来;21、主人公被追逐;22、主人公从追逐者手中获救;23、主人公回家或抵达另一王国未被认出;24、假主人公提出无理要求;25、主人公被委派困难的任务;26、完成任务;27、主人公被辨认出来;28、假主人公或对手被揭露;29、主人公获得新的外表;30、对手受惩罚;31、主人公结婚或荣登王位。

研究俄国民间故事的四个原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一个稳定的、持续不变的因素,它们不依赖于人物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叙事学的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知识点总结一、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叙事是指用语言、音像、图像等手段将事件、情节、人物等组织起来并加以说明、展示的过程。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形式、规律和功能。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叙事形式。

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叙述者、叙述对象、叙述方式和叙述效果。

叙述者是指叙事的主体,可以是真实的人物、虚构的角色,也可以是写作者、历史学家、记者等。

叙述对象是指叙事所涉及的事件、情节、人物等内容。

叙述方式是指叙事的表现形式,包括叙述的结构、语言风格、叙述的角度等。

叙述效果是指叙事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包括读者、听众对叙事的理解、感受和思考等。

二、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指叙事内容的组织方式,包括情节、时间、空间和人物等要素的安排和衔接。

常见的叙事结构包括线性结构、环状结构、平行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等。

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叙事内容,从事件发生的起始点一直到结束点。

这种结构简单直接,适合于讲述清晰、连贯的叙事内容。

环状结构是以循环而不是直线来组织叙事内容的结构。

在环状结构中,故事从一个起始点开始,然后反复回到这个起始点。

这种结构能够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更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平行结构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多个故事并行展开的叙事结构。

这种结构适合于展现不同事件和人物的关联和对比,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非线性结构是指不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叙事内容的结构,包括回溯、倒叙、快闪回等方式。

这种结构能够使故事更具有悬念和张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指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手法和方法,包括描写、对话、铺垫、伏笔、转折、悬念等。

这些技巧能够使叙事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和引人入胜。

描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通过对事件、人物、情节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叙事内容。

对话是指通过人物的对话来传递信息和展现人物性格、情感等,使叙事内容更加具有张力和真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懂点现代叙事学,文学类作品轻松读一、叙事学在高考中的体现虽然高考阅读并不考查现代叙事学的相关概念,但是,从近年高考语文卷实际情况看,在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作品阅读测试中,或隐或显地涉及到现代叙事学的相关原理。

在题目设置中明显指向“叙事”相关常识的如: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年新课标I卷,小说《赵一曼同志》)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015年浙江,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2014年浙江,小说《走眼》)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011年浙江,小说《第9车厢》)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010年浙江,散文《静流》)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2008年浙江,小说《乌米》)2018年新课标I卷第4题大量出现了“陌生化”“切入”“时空”等大量文本叙事学用语。

在答案或答题过程中需要作“叙事”分析的如: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7年新课标I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2017年江苏卷,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II卷,小说《战争》)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答案第三个要点是: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2016年浙江,散文《母亲》)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2015年浙江,小说《捡烂纸的老头》)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2013年浙江,散文《牛铃叮当》)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2012年浙江,散文《母亲的中药铺》)无论考题是否涉及叙事学知识,如果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自如地运用“叙事”的相关原理,答题的角度会更多、更合理,分析表达的准确性、专业性会更强。

二、四角度入手,巧解文学作品阅读题1.从叙述者、叙述视角还原、体悟简单地说,叙述者是指在叙事文中“讲故事”的人;叙述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状态下,叙述者好像是上帝,他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身世心理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状态下,叙述者或退居故事中某个人物身后,让这个人物担当小说叙述者的角色,比如《祝福》中的“我”,《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只能表现他们所能观察到的情形,或如摄像一样,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

联系到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捡烂纸的老头》《母亲》均为第三人称叙事,表面上看,属于全知视角,事实上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也大致体现全知的角色,但都有“限制”。

比如《捡烂纸的老头》实际上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对老头的叙述描写,基本上是展现店里大家能够看到的情形,对于他的身世,特别是最后一笔“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叙述者似乎自己也不知道。

这样人物显得神秘、朦胧而不可接近,小说就有了艺术张力。

考题中的“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也就成了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

而解答此题时,突破叙述者的“限制”,进行联想,还原老头的生活与心理,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比如《母亲》,作为一篇回忆性、怀念性的散文,通常应该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但是本文的核心故事特别是三次对话的叙述完全是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除了“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一句透露作者与母亲的关系之外,似乎并没有表达作者自己的心理和情感。

而用了全知视角之后,却又在三次对话的同时三次强调“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对母亲为什么“不能去”的心理似乎也不明白。

特别是结尾:“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作者只是以母亲的举动来收束,似乎叙述者对此也难以理解。

这样,高考考查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才是有价值的。

解答此题,就要立足于母亲的言行举止,在看似冷峻的叙述中还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倾向,这样才不会脱离作品而作抽象的评价。

2.从叙事频率、节奏、结构角度解析叙事频率体现的是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比如《母亲》一文中,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从叙事频率的角度,可以看出“出现了三次”之于表现人物心理、结构效果和主旨表达,具有渲染和强调突出的作用。

叙事节奏即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

场景、概要、延缓、停顿、省略是叙述节奏的五种形式。

这里主要结合《母亲》一文来说说“场景”。

作为叙述节奏的形式表现之一,场景是对于发生事件的如实叙述,主要形式有人物对话、事件描述。

《母亲》中母亲与行人的对话是这篇散文的主要场景。

文中的对话,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基本对等,没有“加速”,但从其内容和分行排列的效果看,对话场景在增强现场感的同时,突出了母亲的急迫心理,加上对话出现三次,给读者“节奏明快”的感觉。

这样的对话场景与文中其他描述部分特别是文中加横线的部分形成了一种反差。

把握了对话场景在节奏上的作用,在回答“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这一考题时,就不难理解参考答案中的“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这一容易失分的关键点。

叙事的结构包括由句子和句子、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

从叙事结构角度看,《母亲》中的三次对话,也可看作一种“间隔”,起到了结构全文的线索作用。

而在《捡烂纸的老头》考查中,“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设问涉及的是小说结构方面的“反差”和“比例”设计。

反差是指两个衔接较近的事件在情感色调、意味指向等方面的融洽度和一致性。

作者开头用较多笔墨来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铺垫。

“叙述比例”主要是指同一故事中的不同事件的分配比重,通过叙述比例的运用,故事就会为读者呈现各种不同的“面貌”,从而增添其艺术魅力。

小说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思考天地。

这样的叙事结构安排,充满了艺术张力。

3.从话语模式分析现代叙事学中的话语模式研究,主要是研究叙述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

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人物语言主要采取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方式。

直接引语主要包括人物对话和独白;间接引语是作者转述人物的言语。

《捡烂纸的老头》《母亲》的话语模式,是采取直接引语的方式。

《捡烂纸的老头》中,结合人物的动作、神态引述人物的言语,如: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表面上看,老头的语言是对话,而事实上成了独白——这也从一个角度突出了老头的孤独、怪异,触发读者对他人、对社会的深层思考。

《母亲》中,对人物语言的叙述也是运用直接引语的方式,如第三次母亲与行人的对话:“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对话中少有引导词,不待叙述者介绍,就仿佛把读者直接带到了对话现场;对话分行排列,行人简直无法应答的情形,凸显了母亲对火车急于了解的心理;而母亲对火车的痴迷和行人对她的亲自去看看的劝说,与叙述人反复强调的“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一语,又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突出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丰富了其形象。

4.从叙事角度把握散文小说化、小说散文化的特点近年浙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对写人记事的文本选取上,无论刻意与否,巧合与否,客观上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

如2010年选用的李丽娟的散文《静流》,就有人认为是小说,而2015年汪曾祺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似乎又像散文,至于2016年的《母亲》,有专家评论说:“这篇怀旧散文首次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作者借用小说笔法叙事,写法别致。

”如果简单地“用读小说的方法读小说”“用读散文的方法读散文”,对于《捡烂纸的老头》《母亲》之类文章的解读,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

如果从叙事角度来观照,就更容易把握其文体特点。

从叙事的角度看,简化情节、类似随笔和小品是汪曾琪小说的重要特点。

如上所述,《捡烂纸的老头》开头不避其繁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真正进入故事之后,只有一点小波澜就戛然而止了。

而淡化情节的表现还体现在运用了不少非叙事性话语,即叙述过程中插入了一些叙述人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

把握这样的叙事特点,对于题目“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的解答就更有方向。

而《母亲》是一篇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真实,真实之中,情是第一位的。

通常情况下,散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抒发情感。

但在《母亲》中,叙述人与作者“我”似乎分离了,作者“我”似乎没有出场,只是叙述人用全知视角来呈现母亲的言行,作者有怎样的情感或看法,似乎都看不见。

作者用小说化的叙事,似乎淡化了情感,却丰富了母亲这一形象,特别是更适合揭示母亲的复杂心理。

阅读这篇散文,就要从叙述人呈现的故事中,捕捉母亲的性格,进而发掘塑造母亲这一形象的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散文的情感和主题。

总而言之,结合具体作品,把握一些现代叙事学知识,不失为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