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教学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探讨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感,体会陆游的才华。
5. 情感教育联系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执着的奋斗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结构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陆游《书愤》的赏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书愤》的情况,考察他们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书愤》赏析文章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意识,评价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陆游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陆游的诗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以“学习陆游,立志报国”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从陆游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书愤》,了解作者背景,注释诗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声朗读《书愤》。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齐声背诵《书愤》。
6. 作业布置6.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其他著名的诗歌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示儿》等,进一步感受陆游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2. 学生自主阅读陆游其他诗歌,分享阅读心得。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书愤》一诗中,陆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语文实践1. 学生模仿陆游的诗歌风格,创作一首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九、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作者抒发的悲愤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2)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2)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视频,展示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
(2)提问学生对南宋历史的了解程度,引出诗人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2)讲解《书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重点分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两句,体会诗人年轻时的壮志豪情。
(3)讲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过往战斗经历的回忆。
(4)分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两句,理解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5)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体会诗人借诸葛亮的典故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5、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早岁”与“如今”的对比,“塞上长城”与“镜中衰鬓”的对比,分析这些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激发学生对《书愤》一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陆游的生平背景。
2. 介绍《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解释“书愤”的含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书愤”的含义。
教学步骤:1. 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
2. 讲解《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提问:什么是“书愤”?4. 分组讨论:结合陆游的生平背景和《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解释“书愤”的含义。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理解《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采用讲解法,解读《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朗读《书愤》一诗,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讲解《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1. 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解读《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1. 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提问:从《书愤》一诗中可以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3. 分组讨论:结合《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思想内涵。
第四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书愤》一诗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书愤》一诗的理解。
2. 欣赏其他陆游的诗作,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书愤》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诗歌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1)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特点;(2)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析诗歌,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4. 诗歌背景与文化内涵的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也掌握了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书愤》的意境和情感;(2)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及列锦的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及列锦的手法;书愤中“愤”的内涵和根源。
教学难点列锦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式——以问题形式层层推进,梳理诗歌内容及欣赏诗歌;合作探究式——探究列锦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忘不了你的人是我
1.导入:南宋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
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
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很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
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陆游的《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2.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于国势危机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他诗作鲜明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3.背景介绍: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赋闲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二、让我轻轻地靠近你
1.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⑴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⑵学生齐读(两遍)。
2.欣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
⑴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全面的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
⑵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①文题解读:书:书写。
愤,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②诗歌大意:
首联: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曾记得25年前,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的楼船战舰。
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颈联: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尾联: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
千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③情感基调:抑郁,悲愤。
三、发现最好的你
1.诗歌中每一联的内容——“书”什么?
明确: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尾联“书”敬仰孔明、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就全诗来看作者所“愤”何事——“愤”什么?
明确:所愤之一为“世事艰”。
“世事”即指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二为“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
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
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三为“镜中衰鬓已先斑”。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为“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有谁比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将帅三军,北定中原”。
“愤”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国/愤己)——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
3.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为何“愤”?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这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中含“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的风格。
四、掀起你的盖头来
1.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由六个纯名词的叠加(罗列),就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作用: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凝练性和含蓄性,扩大了诗歌的容量,达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
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了审美情趣。
2.列锦的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3.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纯名词意象的叠加一特点?
明确: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五、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
1.小结:在本诗当中,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爱国主义的诗歌主题在我国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诗人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把它融入到整个生命当中,成为陆诗的灵魂。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句式仿写,表达你对陆游爱国情怀的理解。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
读陆游,我懂得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读陆游, ____________ ;读陆游, ___________;读陆游, 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