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点评析题的做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试题评析怎么写

高中历史试题评析怎么写

高中历史试题评析怎么写
高中历史试题评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试题总体评价:对试题的整体质量、难度、区分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判断试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是否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2.试题特点分析:分析试题的特点和创新点,如考查角度、题型设计、材料选取、问题设置等,指出试题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3.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对学生在各题型的答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得分情况、失分原因等,以便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

4.教学方法启示:根据试题评价和学生答题情况,反思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5.试题难度及区分度评价:对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评价,分析难易程度是否合理,试题是否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

6.学生答题思路分析:针对学生答题中的典型错误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错误的根源和正确的解题思路,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启示。

7.答题技巧建议: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出一些答题技巧和建议,如如何审题、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把握时间等,帮助学生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8.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指出试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的命题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高中历史试题评析应该全面、客观、深入,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历史观点评析题的做法

历史观点评析题的做法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 文化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1.①示例一:信息:唐代诗人集中分布于 北方,宋代词人则更集中分布于南方。(4分) • 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才崛 起;北宋灭亡后,政治中心南移,大批北方 文人相应迁移到南方。(2分) • ②示例二:信息:宋代词人的数量远远超 过唐代诗人。(4分) • 说明:相比于严肃工整的诗,形式活泼的词 更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而宋代城市商业经 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
• 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 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 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 单点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到一个 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要点,但这些要 点是相互孤立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问题的多个要点,并能 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说明学生真正 理解了这个问题。 • 拓展抽象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从理 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 例题2、2010年40题第三问 •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 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 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 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以对 “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1)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1)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解题指导+选择专练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1.问题设计用语:提出一个论题(启示…)加以论述(说明…)2.解决方法思路:步骤一看问题首先看这个题目的具体要求。

步骤二读材料:读材料要做到读二遍材料,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1)泛读:泛读要达到目标: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

(2)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约150字左右;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5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六点:(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5)部分同学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2--4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

历史评析题的答题格式

历史评析题的答题格式

历史评析题的答题格式
历史评析题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

下面是一种常用的答题格式:
1. 评价目标
a) 对于单一事件/现象的评价:
- 事件/现象的性质和重要性
- 出现背景和原因
- 活动或行为的影响和结果
b) 对于时期/阶段的评价:
- 时期/阶段的性质和特点
- 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变化
- 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2. 评价标准
a) 根据历史事实和证据进行评价:
- 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选取的证据是否全面
- 证据的时间和来源
b) 根据人类价值观进行评价:
- 坚持正义、道德和人权的观点
- 自己的个人观点与社会一致性
- 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环境
3. 综合评价和总结
a) 对于单一事件/现象的综合评价:
- 按照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 总结事件/现象对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b) 对于时期/阶段的综合评价:
- 按照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 总结时期/阶段对历史的贡献和意义。

历史评析题步骤

历史评析题步骤

历史评析题步骤做历史评析题呀,其实就像一场穿越历史的探索之旅呢!下面我就来和大家说说我做这类题目的步骤哈。

首先呢,得仔细阅读题目内容。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呀!要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都找出来,像是涉及到的历史时期、人物、事件啥的。

有时候题目里会有一些小陷阱,你要是没看仔细,后面的分析可能就会跑偏。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注意到一个小细节,结果整个答案都有点歪了,所以这一步一定要认真对待!然后呢,就是要调动你大脑里的历史知识储备啦。

这就像是打开你的历史知识宝库一样。

把和题目相关的历史知识都想起来,不管是课本上学到的,还是你自己课外阅读积累的。

不过呢,这时候也不用把所有的知识都一股脑儿地全写上去,要挑选那些最相关、最有用的。

我通常会在这个环节花多一点时间,在脑海里好好梳理一下,哪些知识是可以用来支撑我的观点的。

接下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观点啦。

这个观点就像是你整个评析的灯塔,要明确、清晰。

你可以同意题目中的观点,也可以不同意,但不管怎样,都要有自己的理由哦。

这一步看起来很简单,但建议不要跳过,避免后续出现问题。

就像盖房子,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房子怎么能盖得稳呢?再然后呀,就是要用你之前找出来的历史知识来论证你的观点啦。

这一步可太重要了!要把历史事实和你的观点紧密地结合起来,就像用线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一样。

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不过在写的时候呢,要注意条理清晰,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我自己的话,会先列一个小提纲,大概写一下从哪些方面去论证,这样写起来就会更有条理。

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名人的话或者历史文献里的语句。

这就像是给你的答案增添了一些调味剂,会让你的答案更加丰富、有说服力。

但是呢,也不要过度引用,不然就有点喧宾夺主啦。

最后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检查自己的答案。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检查一次,真的,确认无误是关键。

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呀,语句是否通顺呀,论证的逻辑有没有漏洞之类的。

专题03 历史小论文【观点评析类】题型与方法讲解-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03 历史小论文【观点评析类】题型与方法讲解-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2021高考历史真题(广东卷)
【参考答案一】 观点:我非常认同《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目标一,应该寻找中 华民族的光荣历史,重视历史传统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国民精神品格 的作用。 论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 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等为核心 的中华文化圈。 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一直处 于被侵略挨打和屈辱求和的历史地位,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东亚病夫”成为了当时世界强国对中国的蔑称。 1931年,日本发 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1932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应运而生。 通过寻找我国的光荣历史,有助于激发学生民族复兴的思想,培养他 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为中华之复兴而自觉奋斗的精神,有 助于唤醒当时的中华国民抗日救亡的意识,对后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也起到了一定的思想促进作用。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历史教材要符合 时代要求,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分析: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 碰撞,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认识西方文化,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与宣传进化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袁世凯的尊孔 复古、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这些论调在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逐渐归于理性,青年学生既要汲取传统文化 中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30年代以来日本侵华加剧,民族 危机空前加深,这一目标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了解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可以培养其对本民族运动的责任自觉。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 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历史选择史实,自拟观点进行论述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历史选择史实,自拟观点进行论述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历史选择史实,自拟观点进行论述类试题的
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如下:
1. 确定观点:首先,明确自己支持的历史观点。

例如,关于辛亥革命,你可以选择支持其正面影响,如推翻满清政权,开启民主革命等;或者选择反驳其负面影响,如革命过程中的暴力行为,革命后的政治动荡等。

2. 收集史实:针对所选观点,收集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证据。

如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你可以找到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的事迹,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律文件。

3. 分析史实:对收集到的史实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意义。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你可以分析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及其影响。

4. 论述观点:根据史实和分析,有条理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可采用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方式,使得论述清晰易懂。

5. 总结:在论述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强调自己的观点为何正确或为何需要改进。

注意: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

同时,注意文字表达的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

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

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高考要考的科目有很多,其中历史是比较容易复习的,重点就是学生要善于整理好学过的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技巧一:审题①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游览,了解大意。

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②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a.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

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

b.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得有效信息的捷径。

c.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技巧二:找联系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①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

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连接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恩格斯认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前提,雇佣劳动才有可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我同意这一观点。 明中后期,中国江南地区的某些丝织业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 雇佣关系。然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僵化,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些资本主义萌芽没有 顺利发展成为机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6世纪初,英国手工工场已经出现了雇佣劳动,但英国远没有出现资本主义 的生产方式。后来,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工场 手工业时期,技术积累提供了技术基础;黑奴贸易、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等有 了充分的资本原始积累;18世纪末,英国海内外市场扩大,直接推动了工业 革命;英国社会环境的宽松,人口、资本自由流动;加上丰富的煤铁资源;近 代科学发展等综合因素互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机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确立。 恩格斯的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只有具备了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各方面 的有利前提,雇佣关系才能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 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 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 单点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到一个 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要点,但这些要 点是相互孤立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问题的多个要点,并能 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说明学生真正 理解了这个问题。 • 拓展抽象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从理 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 41、比较图9、图10,提取两 • (1)考什么: 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 知识:地图、东汉与唐代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的经济、政治、民族等; • 能力:识图能力、比较、 联想、概括归纳等能力 • (2)对学生要求 • ①会分析题,迅速准确抓 住答题方向; • ②内容:东汉与唐代的社 会特点(包括政治、经济、 文化等) • ③能力:观察、比较、迁 移、归纳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 •
图7 所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
• • •
• • •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 (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 相官邸 •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 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 •
1、考什么 立意:本题通过中英两国标志性建筑的图 片比较,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运 用所学知识,恰当描述两国标志性建筑的 不同特征,并比较和评析各自所反映的政 治制度。试题形式新颖,问题设计开放, 突出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考查立 意。 2、“比较”要求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 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 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 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 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 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 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 例题2、2010年40题第三问 •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 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 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 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以对 “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
• • •


第二种观点答案: 材料第二段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西方的崛起是1500年以后的事情, 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 1500年前后,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农业、 手工业技术先进,商品经济发达,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传统 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和航海水 平;文化方面早期“西学东渐“为中西文明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国综合 国力强大,世界贸易中心,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一时期的欧洲刚刚从中世 纪进入文艺复兴,总体水平落后于中国。 三大发明传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科举制度为英国文官制度 所借鉴,伏尔泰借鉴儒家思想提出了开明专制理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近代科学体系形成,地理大发现推动世界市场初步 形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代议制民主制度开始确立,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 的崛起。 这一观点是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认识到文明交融对西方崛起的影响,但对 西方文明崛起的内在因素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 文化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1.①示例一:信息:唐代诗人集中分布于 北方,宋代词人则更集中分布于南方。(4分) • 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才崛 起;北宋灭亡后,政治中心南移,大批北方 文人相应迁移到南方。(2分) • ②示例二:信息:宋代词人的数量远远超 过唐代诗人。(4分) • 说明:相比于严肃工整的诗,形式活泼的词 更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而宋代城市商业经 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
年份 1820 中国 228600 189740 241344 239903 740048 占世界份 额( %) 11.5 1870 1913 1950 1973 3873352 1998
32.9
17.2
8.9
4.5
4.6
材料二
G20各主要国家2010年GDP数值(单位:万亿美元)。
比较材料一、二图表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经济地位变化的信息, 并依据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观点一:西方的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 展的结果,其他地区文明则是在欧洲文 明影响下发生的。 • 观点二:近代欧洲崛起是1500年以后的 事情,是其他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
• • • •


答案一: 材料第一段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西方的崛起是自身文明发展的重要结 果。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孕育西方崛起的内在文化基因。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为近 代后世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为西方崛起的精神因素, 古罗马“共和”“法治”观点对西方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在基督教的统治下,虽然黑暗。但政治权力是分散的。王权受到来 自教权、贵族、城市的制约,孕育一定的民主因素。教会在推动欧洲的文化教 育事业方面也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推动了欧洲“人“的发现。新航路开辟拓展了新 兴资产阶级的空间,使“世界”被发现,也有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的扩大, 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理性的成长和思想解放, 工业革命直接促成了西方的崛起。 可见,西方的崛起是自身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但是这 一观点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色彩 ,忽视了其他地区文明对欧洲的影响。
• 41.①示例一:信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 我国GDP占世界份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分) • 说明: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封建势力的阻碍; 中国政局的动荡;自然经济的制约。(4分) • ②示例二:信息:改革开放后,中国GDP总量呈上 升趋势,到2l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分) • 说明: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家 政策的推动(五年计划的实施,改革开放的实行); 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4分)
方法总结 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首先从引导 语、标题、图例(注)与专有名词提 炼信息,信息通常是最表面化的历 史现象,简单列举即可; B.自己对材料观点的认识:解释原因 或者揭示本质;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表数据包含了多种信息。 材料一 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百万元)。
41.(12分)政治制度的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和源泉。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图1 美国的政治架构图示 图2孙中山设计的中国 政治架构图示
• 2013年课标卷41题信息提炼题型
• 主要类型: • 1、地图史料,提炼信息,说明(分析)原因 型; • 2、图片史料、提炼信息,揭示本质型;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03年
嘉峪关魏晋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 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 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 【参考答案】: • 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 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 济文化交流密切。
三、考查能力目标
1、材料阅读与概括能力;(从材料中提 炼观点的能力,这是做好这道题的基础) 2、能否熟练、流畅运用基础知识论述历 史问题;能否体现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能否运用一定史观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性、逻辑性,、 专业性与流畅性);
四、解题步骤:
1、观点提炼:仔细阅读,理解材料主旨,概括 核心观点,规范、表述核心观点。 2、观点选择:选择史实掌握最充分的论点;选 择能明确无误用一定史学观点分析的观点; 3、进行评论: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层次清楚;
典型试题的答题模板----小论文题型:
一、试题举例(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 1、2010年40题第三问“对恩格斯资本主义历史 前提的的看法”; 2、2011年41题 评析“西方崛起”; 3、2012年41题 费正清的“刺激-反应理论”;
二、小论文题型的命题特点
1、一般以学术新观点入题,呈现文本材料; 2、提炼材料中一点或两点观点,或提出自己 的观点进行评析。 3、要求成文表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 次清楚,表述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