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宝鸡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宝鸡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中等城市案例分析—宝鸡设计艺术学院城市规划01班向洁华20125220107一.概述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

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

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

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

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连西安市、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千阳县、面积为18172 平方公里。

国家批准宝鸡为对外开放和二类陆路口岸城市,同时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枢纽城市,城市规模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城市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远期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将宝鸡建设成为陕西西部和陕、甘、宁、川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宝鸡市市域行政区划规划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一区两翼:一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一区两翼”构成了市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格局。

(2)五片: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区内的五个重点功能区,为宝鸡中心城市、蔡家坡镇—岐山县城、凤翔县城—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扶风县城—法门寺、马家镇—眉县县城—常兴镇—绛帐镇,为规划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在现状基础上呈由点到面发展态势。

(3)多点:市域南部秦岭生态翼、北部北山生态翼中的重点发展城镇,包括陇县县城、千阳县城、麟游县城、凤县县城、太白县城等城镇,呈点状集聚化发展态势。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PPT课件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PPT课件

► (3)为方便市民前往,宜选在交通可达性好的地 区。
► (4)要求场地干燥,应选在排水设施等城市基础 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
► (5)为方便服务市民,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宜靠 近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区,距离高校、文化研究机关 等较近则更为有利。
► (6)建设规模符合国家规范和相关技术规定。
► (7)为支持公益设施建设,尽量降低选址征地、拆
精选ppt课件2021
14
精选ppt课件2021
15Βιβλιοθήκη 某市旧区改造规划条件拟定► 开发建设单位申请在某城市中心区进行旧区改造, 建设商贸、办公建筑项目。该地段西侧为风貌性建 筑,集中成片,并有小游园一处,现已批准公布为 “保护近代西式住宅风貌为主的历史街区”的重点 保护区。拟改造规划可用地面积约3hm2,为历史街 区保护的建设控制地带,其中有几幢可保留的风貌 建筑(基地现状详见附图)。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初步研究后,认为该申请建设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的用地性质相符,但在改造中必须严格有效控 制,为此拟出了修建性详规的部分规划设计条件:
► 2) 规划居住区的南北向次干路不应与交通性干道直接相 连。
► 3) 小区出入口不应设置在交通性干道及主干路上。
► 4) 大型超市布局不合理,不应紧临交通性干道和主干路 的立交口。而且未与地铁车站紧密结合。
精选ppt课件2021
10
再看一个案例-市图书馆选址
精选ppt课件2021
11
►某市有一大型图书馆,拟从现占用的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迁出,市文化局持该项目建议书 批复等申请材料向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正式 选址申请,择址新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文化 设施,建筑面积控制在5~6万m2,图书馆应 设有观览厅、多功能厅、报告厅和较大的库 房,并要求场地干燥,不能靠近易燃易爆地 区,又要便于市民前往。

合肥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合肥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合肥市工业布局现状

中央继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 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 合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 将得到国内外投资者更 多的关注,更加有利于 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其 它省份企业的投资,从 而使得经济社会得以快 速发展。


1、合肥市现状工业用地主 要分布在各类工业园区;主 要集中在合肥市区周边, 2、合肥工业发展加速 3、合肥市已经进入工业化 中后期阶段 4、其产业体系既有综合性 又有特色性
合肥市的区位优势

合肥处于中国大陆南北交汇,东西贯通的中心优势区位,以合肥 为圆心,半径为500公里的范围内有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的 大城市和4亿人口。 作为长三角近邻和纵深腹地,合肥是全国重 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和通讯枢纽,是未来全国21个二级 交通枢纽之一。淮南线贯穿全境、合九、宁西、沪汉蓉铁路在此 交汇,随着宁西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时速达200公里,是国 家“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铜黄、合六叶、 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设、全国内河航运主要港口的定位、机场的 迁建和升级(有直达全国的20多条国内航线和直通香港的航班), 都将使我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为我市加强对 外联系和区域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增强城市集聚力,提供了 十分有利的条件。
发展现实基础




1、经济基础:2009年合肥GDP同比增长17.3%,增速分别高于全 国、全省8.6和4.4个百分点。 2、土地资源:合肥市域面积7029.48平方公里。合肥城镇密集区 范围包括市区以及周边乡镇,面积2329平方公里。合肥的市区面 积838.52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点支持的城镇化发展地区 3、水资源:合肥面临是水质性缺水问题,需要采取区域调水或 水质治理工程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提 出多项措施确保城市发展用水。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规划的实施, 提高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积极稳妥地推广再生水在农业、工业冷 却及生活杂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依靠科技进步,多渠道开发非 传统水资源,如雨洪利用、人工增雨等,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量。 4、其他资源条件:优良的城市环境是合肥重要的竞争力,早在 1992年,合肥就与北京、珠海一起被命名为首批国家 “园林城 市”,城市已经形成了“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 一体”的城市园林特色。合肥市的自然生态空间资源优越,北依 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以及一些小的水库,西近大蜀山,西南为 紫蓬山风景区,

多规合一案例分析

多规合一案例分析

多规合一案例分析多规合一(Integrated Planning)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规划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规划体系,以实现城市发展的协同与一体化。

下面以中国城市,深圳市为例,来进行多规合一案例分析。

深圳市作为中国的特区之一,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在城市规划方面,深圳市采用了多规合一的理念,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下是深圳市多规合一的案例分析。

首先,在城市空间规划方面,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4-2035年)》,该规划将城市划分为核心区、重点发展区、特色开放区和宜居宜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以确保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规划强调公共交通优先原则,通过地铁、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设,实现交通的密集化布局,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其次,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深圳市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建设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深圳市实现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规划中也强调了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创造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深圳市注重规划与环境的结合。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湿地保护区,建设生态景观带,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同时,注重减少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最后,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深圳市进行了多规合一的协调。

在规划中,注重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此外,注重规划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深圳市作为中国的特区之一,在城市规划方面采用了多规合一的理念。

通过综合考虑城市空间规划、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素,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协同与一体化。

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案例分析)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根据2000-2005年城市户籍人口变动曲线,规划采取线性回归和指数回归进 行趋势预测,得到的预测结果为: 县域户籍人口的回归法预测结果(单位:万人)

2. 暂住人口预测
2001-2005年太和县县域暂住人口数据(单位:人)
– 2004年太和县域暂住人口67870人,与户籍人口相比大约为43.45:1000; 2005年太和县域暂住人口75280人,与户籍人口相比大约为47.62:1000。 在已经充分考虑到随着城市吸引力增强导致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率提高的基础 上,推测规划期内的暂住人口比重相对稳定并逐渐上升,预计规划期内暂住 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大约为: – 2010年50:1000,2020年60:1000。 – 由此,综合增长率法确定的户籍人口规模,未来太和县域暂住人口规模为: – 2010年8.29万人,2020年10.72万人。
• 对县域人口总人口的预测从三个部分来进行: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外出务工人口。暂 住人口为外省市流入到太和的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外出务工人口为太和外出务工半年 以上的人口。县域的实际总人口为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之和减去外出务工人口。 1 .户籍人口预测 2000-2005年太和县县域户籍人口数据(单位:人)
② 再根据乘幂回归模型:
156
Y=AeB*t
式中,t为时间, 152 Y为县域总人口, 150 A、 B为系数。 取2000-2005年县域户籍 148 人口作为建模原始数据, 146 得到:A=148.85; B=0.0099; 模型中,相关系数R2=0.9973, 符合预测精度要求,可以进行预测。 得到指数回归公式: Y=148.855e0.0099t

大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探讨

大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探讨

大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探讨作者:金璐刘珊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05期摘要:大城市近郊小城镇由于其特殊性,在编制总体规划时,难以适用一般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

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市近郊小城镇上窑镇为例,详细分析了上窑镇的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特色和发展影响因素,探讨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小城镇;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1.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进一步发展和扩张,大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大城市近郊的小城镇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一般交通条件较好,发展较快,更多地表现出城市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它不仅是大城市向外扩张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还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特点目前,一般的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包括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

镇域层次,规划的内容通常包括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的分析和研究很少。

镇区层次,是规划的重点,包括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各项设施规划,涉及面比较广。

近郊小城镇一般位于临近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影响圈内,要承接大城市强大的经济辐射,镇域部分用地均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城市产业集聚区范围内,或发展与大城市配套的产业,或布局大城市的外迁产业等。

适用于一般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镇区、轻镇域”的规划思路对于近郊小城镇已经很难适用。

要更好地促进近郊小城镇的发展,编制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应该转变规划思路,统筹发展城乡产业和空间布局。

3.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探讨3.1强化宏观层面战略性研究小城镇由于其特殊性,面临着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双重矛盾,需要以开放的视野将小城镇置于更大的区域进行多重考量,深入分析小城镇在各个区域层面的角色定位以及和周边城镇的关系,深入理解和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的引导与要求,明确其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与建设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区。

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通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

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 案例分析 例题

城市规划原理 案例分析 例题

实例一某企业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占地面积24500平方米,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打算利用区位优势,将一部分多余的工厂用地出让,建设住宅.经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达成协议,由房地产开商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住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核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该用地使用性质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现场调研,并分析了周围建设情况和各种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向市政府作了请示,经市政府批准后核发了“两证一书”。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现场调研后并作了分析,根据该用地所处具体位置和具体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

由于该用地“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根据规划法的规定,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由市政府审批的,要调整必须经过市政府的批准,才能改变用地性质。

因此,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合法又合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核发了“两证一书”,这是正确的,不是多余之举。

实例二某区属企业位于工业区内,占地8400平方米,由于设施老化,产品落后,最终破产倒闭。

区政府想利用原厂区土地开发住宅,并将获得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经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被驳回,理由是该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工业用地,不能改变用地性质.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考虑到这个企业位于工业区内部,如果建设住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子女上学、购物、文化娱乐等,另外,周围的工厂企业产生的废气、粉尘、噪声等将对居民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能开发建设住宅。

但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区政府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将位于居住区内的某些工业企业搬迁到这里,然后开发建设位于居民区内已腾出的用地,利用这方面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

这样做,可以收各得其所的效果。

实例三某中学有两个校址,一处位于城市中心区,占地40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中心区外围,占地8000平方米.根据国家规范,两处均不满足中、小学用地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州风貌区位关系图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一.概述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

全市辖6县4区。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

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

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现状: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2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

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2.城镇职能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想家园。

城镇名称职能类型功能定位鹿寨工业型柳州都市圈东部的工业扩散基地,湘柳线上新的区域增长中心,广西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融安工业商贸型柳北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林产品加工、贸易和旅游服务基地。

城镇名称职能类型功能定位融水旅游、工业型柳北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带的组成部分;柳州重要的旅游城镇和以木材加工、建材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基地、物资集散基地。

三江旅游型柳州市重要的旅游和区际商贸中心。

柳江工业型柳州的重要卫星城镇。

柳城工业型柳州都市圈北翼的工业重镇。

3.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镇、浮石镇、和睦镇、雒容镇、丹洲镇、大良镇)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

4.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市域人口规模市域总人口预测结果为:2010年420万人;2015年450万人;2020年480万人。

市域城镇化水平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结果为:2010年51%;2015年58%;2020年62%;市域城镇人口预测结果为:2010年214万;2015年260万;2020年300万。

5.分析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要兼顾工业生产,还要保护其历史与文化内涵,在市域层面的总体规划中,柳州的城镇体系规划以“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主,应该是合理的。

柳州作为区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起到带动其他小城市的作用,其他小城市也随着发展契机而加速繁荣。

在一个以工业为主打产业的区域内,有主有次无疑是较好的城镇结构体系。

次中心城市鹿寨、融安定位为工业和工业商贸城市,融水、三江定位为旅游城市,柳江、柳城定位为工业城市,城市职能都是在原有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的先天因素下定位的,不具争议性。

6. 评价在区域发展步伐的控制上有待斟酌,过于强调工业的发展,追求经济增长、追求城市规模迅猛升级,在短时间内就想将柳州打造为特大城市,其他小城镇打造为大城市。

系统的工业城市职能定位是会刺激区域内经济迅猛发展,但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斟酌和规划考虑较少,这样将会带来经济过度增长而环境代价加剧的恶果,建议应当先规划出生态连环系统,再规划工业城镇体系。

三、中心城区层面分析1.城市性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山水风貌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125 万人;远期(2020年):160万人。

3.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2004—2010)为126平方公里;远期(2011—2020)为168平方公里。

4.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规划期内城市围绕现有城区由内向外有序拓展、延伸,紧凑发展。

远景城市应以向东北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城市整体布局城市整体布局为: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结构格局。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内部整合+向外有序扩展”。

5.中心城区各类用地的布局形态柳北片:以生产性区域为主,配以为其服务的生活区,加上新规划的火车北站站前区组合而成的城市分区,以整治、整合为主。

柳西片:以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区域。

北部以整治为主,逐步向南适当有序拓展。

城中片:以居住、商业为主的综合城区,城市的中心片区,建设重点是环境整治,改善城市面貌。

柳东片:新兴的综合城区,城市新的市中心,合理的规划,高品位、高档次建设,严格的建设管理。

柳南片:新兴的城市生活区。

整治、整合与扩展相结合,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6.分析柳州城市性质定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山水风貌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根据现有的文化产业背景和区位因素决定的,着力发展工业和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美誉。

城市用地规模围绕现有城区由内向外延伸,远景城市向东北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城市用地规模稳步扩张,比较合理。

从用地规划图上看出城市各类用地都呈分类集中的态势,利于居住环境和工业污染相分离。

在广西主要工业城市的定位下,柳州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比例较大,符合实际情况。

7.评价工业用地布局呈包围中心城区态势,且西北片区最为集中,从风玫瑰图看出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南偏南风,这样居住区将处于工业区的下风向,污染城市环境。

建议污染严重的工业迁至东北未开发片区,减少污染物对城区居民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市用地布局中商业用地的比例很小,只有城中片有集中的商业用地区域,随着柳州快速向特大城市发展,势必会需要在各个城市生活片区中增加公共城市空间,及商业用地,到时用地将会成为限制。

建议在各个片区规划出商业集中区域用地。

Part2.中等城市案例—宝鸡一.概述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

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

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宝鸡市市域行政区划 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面积为18172平方公里。

国家批准宝鸡为对外开放和二类陆路口岸城市,同时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枢纽城市,城市规模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城市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远期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将宝鸡建设成为陕西西部和陕、甘、宁、川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规划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一区两翼:一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一区两翼”构成了市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格局。

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

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

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连西安市、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2.城镇职能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商贸型、矿业型、旅游服务型和农贸型等6类职能。

(1)综合型城镇:共10座,为宝鸡中心城市、凤翔县城、扶风县城、岐山县城、眉县县城、千阳县城、陇县县城、麟游县城、凤县县城、太白县城。

(2)工业型城镇:共10座,为蔡家坡镇、柳林镇、长青镇、绛帐镇、常兴镇、草碧镇、东风镇、陈村镇、马家镇、南星镇。

(3)商贸型城镇:共8座,为益店镇、两亭镇、黄牛铺镇、县功镇、横水镇、段家镇、槐芽镇、桃川镇。

(4)矿业型城镇:共6座,为崔木镇、天堂镇、坪坎镇、三岔镇、太白河镇、鹦鸽镇。

(5)旅游服务型城镇:共6座,为汤峪镇、凤阁岭镇、召公镇、祝家庄镇、唐藏镇、河口镇。

(6)农贸型城镇:共48座。

3.城镇规模近期(2015年),宝鸡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远期(2020年),宝鸡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

市域城镇形成五级规模等级结构:(1)市域中心城市:为宝鸡中心城市,规划城市人口130万人。

(2)市域次中心城市:为蔡家坡镇,规划城市人口25万人。

(3)县域中心城市:共9座,为凤翔县城、扶风县城、岐山县城、眉县县城、陇县县城、千阳县城、凤县县城、麟游县城和太白县城,规划城镇人口2—20万人。

(4)重点镇:共10座,为柳林镇、长青镇、益店镇、草碧镇、两亭镇、绛帐镇、常兴镇、汤峪镇、东风镇和黄牛铺镇等,规划城镇人口0.5—2万人。

(5)一般镇:共67座,规划城镇人口0.2—0.5万人,4.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0%,城镇人口为205万人;远期(2020年),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5%,城镇人口为235万人。

5.分析宝鸡城镇体系结构区分明确,“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比较全面,利于实现。

“一城 4.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城市发展方向 近期以向东发展伸为主,同时为北上跨越台塬地区发展进行准备。

远期以向北发展为主,建设蟠龙组团,为城市远景发展框架打下基础。

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中心城镇与生态区布局十分得当。

市域内又分为五个城镇片区,疏密适宜,各级城市定位也很合理。

市域内综合性与工业型职能的城市占多数,大型的中心城市均为综合型,形成一个市域中心城市、一个市域次中心城市、9个县域中心城市、10个重点镇、和若干其他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十分细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