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12月1日
朱德人物事迹简单介绍

朱德人物事迹简单介绍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朱德人物事迹简单介绍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朱德

朱德 1955年被授予 元帅军衔
朱德简介 朱德字玉阶。四川省仪陇县人。一九0 九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 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一九一三年后在滇 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 国、护法战争。一九二二年赴德国留学,同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五年到苏联学习 军事,次年回国。一九二七年在南昌创办国 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 南昌起义,任起义 军第九军副军长。一九二八年参与领导湘南 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 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红 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主 席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 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
1940年初在晋东 南武乡县王家峪。左 起:罗瑞卿、吕正操、 彭德怀、朱德、聂荣 臻.
解放战争时期, 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司令。 1956年10月28 日,黄克诚(左)同 朱德在一起.
毛东主席将一级八一 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授予朱德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 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 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 予元帅军衔。是第一届国 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 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 员会委员长,中国共产党 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 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 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 政治局常务委员。
共 和 国 十 大 元 帅: 朱 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 人,军事家。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 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一个佃农家庭。原 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 幼年入私塾。1906年入顺庆府(今四川南 充市)中学堂读书。1907年在成都入四川 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1908年在仪陇 县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1909 年在昆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同年 冬参加中国同盟会。
最新-朱德生平经历简介 精品

朱德生平经历简介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
19201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192019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
192019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
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
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2年8月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里留学。
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
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
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
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
起义军南下广东后,主力在潮汕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他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和毛泽东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革命先辈--朱德

193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封大 锁生 产年 运返 动回 ,延 以安 打, 破提 国出 民“ 党南 对泥 陕湾 甘政 宁策 边” 区, 的开 经展 济
1940
红色之旅——闪闪红星下的建国之艰
展馆名称 朱德故居纪念馆 展馆位置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 展馆主题 文物保护 建筑面积 2560平方米 开工时间 1982.8 级 别 4A 纪念人物 朱德
在德国哥廷根留学时的朱德
革进 命行 军革年 第命夏 三工回 军作国 军。, 官 受 教 中 育年共 团初中 ,到央 培江派 训西遣 革南到 命昌四 军创川 事办军 干国队 部民中 。 1927
1926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 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后,主力在潮汕地区被国民 党军队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 立苏维埃政权
和军 进 山部 毛( 军 革队 泽不 , 命多 年 东久 为 根次 指改 建 据战 月 挥称 立 地胜 率 红 中 。国 部 军央 民万 )革 党余 第 命 年军 人 四 根 和的 上 军 据 毛“ 井 , 地 泽进 冈 任 奠 东剿 山 军 定 率” , 长 了 部、 同 , 基 向“ 毛 毛 础 江会 泽 泽 随 西剿 东 东 即 南” 领 任 成 部, 导 党 立 和创 的 代 工 福建 部 表 农 建了 队 。 革 西井 会 他 命 部冈 合 ; 1928 4 1929
朱德故里
地理位置:四川仪陇县马鞍镇
马鞍朱德纪念馆
简介:马鞍朱德纪念馆坐落于马鞍镇琳琅区,距新 县城新政镇60余公里。纪念馆有建筑面积2560多平方米, 园林面积13400多平方米。 故居室外还保存有朱德少年生活的遗迹、遗物。有 他在劳动中使用过的石碾、石磨,有他栽植的嘉陵桑, 有他和小兄弟们淘的琳琅井,这些珍贵文物,是研究朱 德光辉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 离故居不远,还有其小时就读的药铺垭私塾、席家 扁私塾遗址,以及朱德父母故居旧址、墓地、朱德故里 碑、朱德故居纪念馆等。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16《朱德的扁担》朱德简介

朱德简介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
四川仪陇人。
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
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
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
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
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
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朱德(1936)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朱德的资料

朱德的资料1. 个人简介朱德(1886年12月1日 - 1976年7月6日),原名朱彤,字小千斤,曾用名朱健行,字铁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出生于湖南湘潭,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杰出领导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朱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之一。
2. 早年经历朱德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
他自幼聪明好学,以刻苦努力著称。
青少年时期,朱德对社会不公和民众的痛苦有着强烈的感受,决定投身革命事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朱德积极参与并成为了一名拥有丰富军事知识与经验的革命者。
在革命期间,朱德参与了一系列反对满清统治的军事行动,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加入中国共产党1920年,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指导下,朱德逐渐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中。
他走上了与农民和工人一道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道路。
4. 在红军中的角色朱德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是中国红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后来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朱德在红军中起到了军事和政治双重领导的作用。
他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实行军事民主,赢得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支持。
他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使他在红军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5.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等重要职务。
他为巩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时期,朱德着重发展国防力量,改革军队结构,并支持各项重要决策。
朱德一贯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积极推动经济建设,支持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工业化建设。
他也关心士兵的生活福利和军事教育。
在朱德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6. 终生奉献与逝世朱德在革命事业中一直坚持奋斗,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德生平经历简介

朱德生平经历简介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
192017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192017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
192017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
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
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2年8月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里留学。
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
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
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
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
起义军南下广东后,主力在潮汕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他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和毛泽东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2. 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1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2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3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
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 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 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 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 母亲的决心。
1、快速浏览全文,标记好自然段;
2、根据学法指导,找出叙事主线, 并沿着叙事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层 次。
1、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根据“总---分---总”把文章划分为三个段落
引出第回一忆部的分内(容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总叙
寄其哀
第二部分(第2-13段)详略得当地记叙叙
❖第三部分(第14-17段)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
响,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颂其德
总叙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本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交代文章的写作缘由:母亲去世,点名 文章中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回忆母 亲勤劳的一生,表达我的悲痛和怀念之情。
总领全文。
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 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 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毛泽东的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人的挽联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给下列红字注音
佃农( diàn )
祖籍( jí )
仪陇( lǒng )
溺死( nì )
横蛮( hèng mán ) 不辍劳作( chuò )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1885—19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诞生在马鞍场琳琅寨。
朱家坐落在半山坳里的一处独立家屋。
这是一个“客家”家庭,他们的祖先是从遥远的广东韶关迁移来的,在这里落户已经是第八代了。
朱德同志从四五岁时,就帮助母亲劳动,到八九岁就能挑能担,能耕能种了,从学塾回家,母亲总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他把书本一放,就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时候,便整天跟着母亲在地里劳动。
1892年,他刚刚上学,是跟一位姓钟的先生读书。
1893年,他转到丁先生那里读书,丁先生是榜上题过名的秀才,他的私塾就设在一个有高楼和花园的大院里。
朱德同志勤劳聪慧,刻苦用功,在这里两年,他读了《诗经》等10几本书。
到了9岁,朱德同志随着伯父和幺叔,搬到相距六七里地的大湾去住了。
搬到大湾,朱德同志到席聘三先生家去读书,席先生家离大湾有8里地,一天要来回跑四趟,响午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还得快跑,傍晚回来,怕天黑了,也得快跑。
朱德同志说,“所以养成走路快的习惯。
”
正当朱德同志开始长大成人的时候,他的心田得到席先生甘泉的浇灌,席聘三先生很有骨气,很有朝气,深通人情世故,他屹然立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是一个奇特而又卓越的人物。
他的思想是开明的,他对历史上有些称王称霸的英雄是持轻蔑态度的;他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更常常骂得狗血淋头。
他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虽然学富五车,却不肯报考,连一个秀才都不是,从20几岁教书,到那时已是70多岁了,他是一个真正的白丁,却是一个真正的好先生,朱德同志是年纪幼小的一个学生,他的聪颖才华,受到先生的赞赏。
他在这儿听讲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
但一个好的教育家,他不仅仅将学问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着学生,席聘三先生成为朱德同志新思想的启蒙者。
席聘三先生不是封建堡垒的护卫者,他爱喝酒,酒后放言高论,他说“人不做事业就没有什么用。
”“要能做事业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道路好走。
”“神仙不是人做的事情,那是没有路走的人去做的。
”
于是,寻找道路,成为朱德同志思考的问题了。
他想:状元是点不成的,这样的文章,不知哪一年才点得上。
他受“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立志要去做一个军人。
朱德同志对新文化感受力很强,他如饥似渴地研究科学,他靠自修,开始学数学。
两三年前他已是一个珠算能手,这种算账清帐的本领,对于他学数学有很大的帮助,一直学到比例、开方。
他都没有怎么觉得困难。
更重要的是新思潮这一线光明,一旦冲破黑暗,他的心灵就像展开翅膀一样飞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