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母鸡》生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母鸡》生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母鸡》生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中所涉及到的生字内容。

第一个生字是“母鸡”,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母”和“鸡”。

其中,“母”是指雌性动物或植物,可以用于表达妇女、母亲等含义;“鸡”则是指家禽中的一种,通常用于提醒人们不要乱丢废弃物或劝导人们对动物爱护有加。

第二个生字是“园”,它是一个形声字,由“囗”和“元”两个部分组成。

园是一个封闭的场所,一般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们游览、休息、观赏等娱乐活动的场所。

第三个生字是“钳”,它由“金”和“甘”组成。

钳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夹取物品,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第四个生字是“鸭群”,这里的鸭子指家禽中的一种,而鸭群则是指一群鸭子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和活动。

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动物的特征,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类的群体活动。

第五个生字是“鸡蛋”,由“鸡”和“蛋”两个部分组成。

鸡蛋是指母鸡所产的蛋,是家庭中的常见食品之一。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第六个生字是“饲料”,它是指用来喂养家禽、畜牧等家畜的食品。

饲料应当具备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满足家禽、畜牧生物的需要,让它们健康成长。

第七个生字是“挑”,它是一个多音字,有挑选、搬运等不同的用法。

在这篇文章中,它指的是母鸡们用鸡嘴挑起饲料吃。

第八个生字是“棚”,它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一种建筑物,通常是在户外搭建,用来保护生长的植物、家禽等。

在文中,它指的是母鸡居住的棚子。

以上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母鸡》中所涉及到的生字内容,它们都是常见的汉字,可以通过阅读和使用来更好地了解和记忆。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疙(gē)瘩(d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

在文中形容母鸡的警戒状态,如“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

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这里母鸡的形象就像一个长满疙瘩的、充满警惕的守护者。

- 侮(wǔ):欺负、轻慢。

例如“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

”母鸡欺侮鸭子的行为表现出它性格中复杂的一面。

- 恶(è)毒(dú):阴险狠毒。

文中说“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种拼命炫耀的行为,在作者之前的眼中是有些“恶毒”的,当然这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描写。

- 聋(lóng):耳朵听不见声音。

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强调母鸡下蛋时叫声的吵闹。

2. 会写的字。

- 讨(tǎo)- 结构:左右结构。

- 部首:讠。

- 字义:查究,处治。

征伐,发动攻击。

研究,推求。

④索取。

⑤求,请求。

⑥招惹。

在“讨厌”一词中是“不喜欢,惹人厌烦”的意思,如“我一向讨厌母鸡。

”- 厌(yàn)- 结构:半包围结构。

- 部首:厂。

- 字义:嫌恶,憎恶。

满足。

在“讨厌”中表示憎恶,文中作者开始是讨厌母鸡的,因为它总是嘎嘎叫,还欺侮鸭子等。

- 坝(bà)- 结构:左右结构。

- 部首:土。

- 字义:截住河流的构筑物。

河工险要处、巩固堤防的构筑物。

平地(多用于地名)。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

部编版⼩学四年级语⽂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14母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是⽼舍先⽣另⼀篇脍炙⼈⼝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苦,塑造了⼀位“伟⼤的鸡母亲”的形象。

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的语⾔风格⽐较⼝语化,直⽩⾃然,散发着浓郁的⽣活⽓息,读起来令⼈感到亲切舒服。

学习这篇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读⾃悟,体会母爱的伟⼤,并通过⽐较⽼舍两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风格,加强语⾔实践。

【与⽂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汤圆是中国传统⼩吃的代表之⼀,是由糯⽶粉等做的球状⾷品。

⼀般有馅料,煮熟带汤⾷⽤。

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的⾷物,历史⼗分悠久。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种新奇⾷品,即⽤⿊芝⿇、猪油做馅、加⼊少许⽩砂糖,外⾯⽤糯⽶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甜可⼝,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汤圆煮在锅⾥⼜浮⼜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改称汤团。

然⽽,汤团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五元宵节必备美⾷。

⽽在南⽅某些地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不是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巩固⼀、照样⼦,写词语。

颤颤巍巍:细声细⽓:⼆、根据词语,选择“恶”的正确读⾳填空。

恶:wùèě可恶()厌恶()恶⼼()恶狠狠()凶恶()⽆恶不作()三、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从课⽂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

1.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

()2.趁⼈不防备的时候。

()3.戒备。

()四、在括号⾥填上适当的词语。

1.()是在院⾥,还是在院外,它()挺着脖⼉,表⽰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2.它伟⼤,()它是鸡母亲。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小英雄雨来》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

WTT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课文原文一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河边有个小村庄。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

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许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

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

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

雨来一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

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

糟了!眼看要追上了。

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

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二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

叫雨来上夜校吧。

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

房子很破。

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重点词语及生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朗读。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4. 教学准备
•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教具:课文课件、图片、小黑板等。

5.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前准备
1.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本篇课文。

2.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节:课堂教学
1.导入:呈现课文图片或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母鸡的了解。

2.分段精读课文,学生跟读。

3.梳理重点词语,板书相关词语及解释。

4.进行生字解释、课文填充等活动。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母鸡》为主题,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感受到
农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缺乏真实的了解,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实践,增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都有待加强,需要多加注意学生
的朗读训练,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偏重了对课文内容的传递,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寓意方面还有待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课文背后的含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

四年级语⽂下册第14课⼩英雄⾬来 四年级语⽂下册课⽂《⼩英雄⾬来》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

教学时,应放⼿让学⽣根据课⽂前“连接语”的要求⾃读课⽂。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下册第14课《⼩英雄⾬来》,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下册第14课《⼩英雄⾬来》课⽂原⽂ ⼀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条还乡河,河⾥长着很多芦苇。

河边有个⼩村庄。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层厚厚的的⽩雪。

风⼀吹,鹅⽑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家⼩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

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12岁的⾬来就是这村的。

⾬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

每到夏天,⾬来和铁头、三钻⼉,还有许多⼩朋友,好像⼀群鱼,在河⾥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浮,仰浮。

⾬来仰浮的本领最⾼,能够脸朝天在⽔⾥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肚⽪露在⽔⾯上。

妈妈不让⾬来耍⽔,怕出危险。

有⼀天,妈妈见⾬来从外⾯进来,光着⾝⼦,浑⾝被太阳晒得黝⿊发亮。

妈妈知道他⼜去耍⽔了,把脸⼀沉,叫他过来,扭⾝就到炕上抓笤帚。

⾬来⼀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

⾬来⼀边跑⼀边回头看。

糟了!眼看要追上了。

往哪⼉跑呢?铁头正赶着⽜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来听出了话⾥的意思,转⾝就朝河沿跑。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来浑⾝光溜溜的像条⼩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只听见扑通⼀声,⾬来扎进河⾥不见了。

妈妈⽴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的⽔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上露出个⼩脑袋来。

⾬来像⼩鸭⼦⼀样抖着头上的⽔,⽤⼿抹⼀下眼睛和⿐⼦,嘴⾥吹着⽓,望着妈妈笑。

⼆ 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作同志,说是孩⼦们不上学念书不⾏,起码要上夜校。

叫⾬来上夜校吧。

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 夜校就在三钻⼉家的⾖腐房⾥。

房⼦很破。

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的⼥⽼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

4年级《母鸡》刘锐

4年级《母鸡》刘锐

四年级下册第14课《母鸡》教材分析:《母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训练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文章,本课也是老舍的作品。

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所以,对比阅读是提高学生领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母鸡》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全文共10个自然段,结构清晰,语言严谨而又生活化,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

课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描写了作者对母鸡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

第一句在第1自然段,开篇就说:“我一向讨厌母鸡。

”另一句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课文第4自然段“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起过渡作用,这件事也是“我”情感转变的转折点。

借助过渡段,课文的脉络清晰可见。

全文用平实自然的话语,表现了母鸡的特点,塑造了母鸡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形象。

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首先,老舍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对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使母鸡的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前半部分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而后半部分,又具体描写了母鸡如何保护小鸡雏们的安全,为小鸡雏们找食,还耐心地教小鸡雏学习“啄食、掘地、洗澡”的生活本领,真实、生动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同时,从文字中流露的作者情感由“讨厌”到“不敢讨厌”,先贬后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变化。

其次,全文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自然流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等语句,加之儿化音的使用,读起来通俗易懂、亲切舒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母鸡》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母鸡》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母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课文《母鸡》的内容,了解母鸡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初步解释。

3.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并能根据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勤劳努力、勇敢顽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母鸡》的内容并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控制语速、语调,读出流畅自然的语音语调。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成语“豁然开朗”的含义。

2.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速、语调阅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1.课文《母鸡》课文PPT。

2.教师准备课文讲义。

3.板书内容准备:生词、重点词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展开讨论,引出话题“家禽”。

2.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母鸡会怎样,让他们畅想一番。

2. 学习课文(2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重点讲解生词和重点词语。

2.讲解词语“豁然开朗”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

3. 理解课文(15分钟)1.提问学生:母鸡在小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可以怎样理解母鸡的勤劳?2.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简单描述母鸡的形象。

4. 课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分组,任务:小组之间相互朗读课文并互相提问。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发音。

5. 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梳理词语。

2.鼓励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读课文《母鸡》,尽量流利朗读。

2.写一篇小短文,表达你对母鸡勤劳的理解。

以上即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加以复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谢谢大家的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忌赛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喜欢赛马。

赛马前,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马奔跑的速度,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时,这三等马各赛一场,谁的马赢的次数多,谁就获胜。

就是在这激烈的赛马场上,发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同学们想知道吗?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课文,思考:田忌与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样?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第一次赛马?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第二次赛马?
2、学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第一次赛马?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第二次赛马?
三、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能搞懂。

能不能完成任务?(能!)
1、出示学习要求:
①各人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接着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最后用___对齐威王的___。

由于______,所以田忌_____。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
四、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五、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划出来,想一想。

(出示)
①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善于观察)
②“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善于思考)
③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

(知己知彼)
2、小结:
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六、总结、积累
1、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5、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3、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三个历史人物。

现在请你来评价一下这三个历史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第二次赛马结束,假如田忌与孙膑再次见面,田忌会对孙膑说些什么?5.假如齐威王得知孙膑的用计过程后,他会怎样想?
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