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论我国在1997-2003年间的通货紧缩

论我国在1997-2003年间的通货紧缩摘要: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我国从1996年起连续20多个月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中在那一段时期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会导致就业减少、消费萎缩,会引发银行业危机,会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会严重制约货币政策的实施。
因此,如何及时适度地调动金融杠杆进行宏观调节,对缓解通货紧缩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货紧缩持续下降经济衰退需求不足一、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造成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部原因以外,内部原因是最主要的。
(一)政府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于1996年实现了“软着陆”。
但伴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日益加强,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政府加大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力度之后,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或出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误解,或出于本部门利益的需要,对正常的经济活动横加干预,要么是限制市场准入,要么是力图控制价格,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手段、动用一切资源来限制竞争,保护落后。
因此,政府作用的不当发挥和过度干预,是造成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有部门垄断:限制竞争与价格控制。
首先,在生产过剩领域国有企业无法退出;在供不应求领域,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国有企业仍处于垄断地位,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并导致通货紧缩不断恶化。
(三)财税政策相互矛盾:税收超经济增长的紧缩效应抵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
自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以来,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了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在增发国债的同时,还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
在名义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税率大大提高,企业负担明显加重。
(四)资金循环受阻:债务链迅速膨胀,银行“惜贷”严重。
一般来讲,经济下降或处于低谷时期必然会出现资金循环不畅,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债务链。
我国的债务链已经从企业间的“小三角”债转变为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之间的“大三角债”。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对策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对策一、问题提出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通货紧缩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虽然通货紧缩的出现可能会为一些人带来好处,但是对于经济系统来说,长期的通货紧缩却是一种不健康的状况。
通货紧缩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量不适宜造成的,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货紧缩的治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从通货紧缩的基本原理、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通货紧缩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对通货紧缩进行深入探讨。
二、通货紧缩的基本原理通货紧缩是指整个经济系统中所使用的货币的数量呈现持续性下降的趋势。
货币数量的下降,会导致经济系统中钱的价值不断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下降。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主要是由货币供应量的不适宜造成的。
1.1 货币供给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货币供给变少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变慢,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系统的消费和投资水平下降,最终造成通货紧缩。
1.2 存贷款需求下降存贷款需求下降也是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
当经济系统中的人们对于借贷的需求减少时,银行的贷款发放量会减少,从而造成货币供给量的降低,进而导致通货紧缩。
1.3 领导领导对于通货紧缩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过于紧缩的会导致经济系统中的投资下降,从而造成货币供给量的减少,最终导致通货紧缩。
三、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3.1 维持合适的货币供应量维持合适的货币供应量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基本对策。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可以防止通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
其中,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应该是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进行调整的,不能盲目地进行减少或增加。
3.2 调整领导领导是造成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因此,调整领导对于治理通货紧缩也是很重要的。
领导应当采取适当的经济,如实行适当的货币、财政,以及产业等,从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使各种市场机制相互调节,达到通货紧缩的治理目的。
3.3 加强监管机制通货紧缩除了受到货币供应量和领导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紧缩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通货膨胀与紧缩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摘要:通货紧缩是商品和服务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
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现轻度通货紧缩,但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又开始高速增长,从能源、原材料到食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上涨,表现出通货膨胀的迹象。
这段时期,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将向何方发展的问题,经济学界众说纷纭。
本文通过对1997年至今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指出了造成我国经济发展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甚至短期交替、共存,不能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原因,并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货币政策等方面对如何克服经济发展不稳定进行了对策探讨。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交替共生产业政策调整1、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概括来讲,关于通货紧缩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单要素说,即物价总水平下降说此论认为通货紧缩就是指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下降。
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茨认为通货紧缩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对通货紧缩的解释是,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每单位货币的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的上升。
其意指货币升值,即单位商品价格的下降。
(2)双要素说双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此论并不仅仅同意简单地用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来定义通货紧缩。
出现通货紧缩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商品和劳动价格的持续下跌,二是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
2、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通货膨胀的理解需把握住以下几点:第一,总供给相对总需求降低,但也可以表现为多种情况。
第二,通货膨胀可以由货币发行、需求、成本、经济结构、预期、垄断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最终影响人们对社会不信任程度的增加,动摇了对社会经济水平的合理预期,这便能够把经济因素中微小的不合理预期迅速放大,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第三,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它与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因素相关。
3、产生通货膨胀现象的不同诱因(1)增发货币引起的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上弯曲,在总供给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相交位置上移,代表总的物价水平上涨。
通货紧缩内涵界定及当前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通货紧缩的内涵界定通货紧缩,是指货币的购物力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过多而显著增长,引起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国民经济总量下降、货币供应过多、投资减少以及商品供给过剩等。
通货紧缩在经济学上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货币价值持续增值。
通货紧缩时,货币的购物力不断增强,导致价格下跌。
而货币的增值会对金融市场、国内外贸易和投资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2. 需求不足。
通货紧缩时,由于物价下跌,用户开始等待更低的价格再购物商品,使得市场需求继续下降。
3. 实际利率上升。
通货紧缩时,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增加,投资减少,扩大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
二、当前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如何应对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应对通货紧缩问题的策略:1. 财政政策调整。
政府可以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紧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使得经济总量增加,从而减轻通货紧缩的影响。
2. 货币政策调整。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货紧缩问题。
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来缓解通货紧缩所带来的影响。
3. 扩大内需。
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政策来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4. 加强货币政策协调。
国际社会可以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共同应对通货紧缩问题,避免造成全球经济不稳定。
5. 推动结构性改革。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增强经济的韧性,从根本上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以上是针对通货紧缩问题的一些应对策略,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针对通货紧缩问题的具体应对策略也有所不同。
在全球范围内解决通货紧缩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6.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在应对通货紧缩问题时,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它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价格指数出现负值;二是负值状态持续半年以上。
自 1997 年10 月开始,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一路下跌, 1998 年 4 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负增长, 1998 年全年,这两个物价总水平都出现了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负增长。
进入 1999 年市场物价继续走低,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 3 、 2% ,居民消费价格下降 1 、 8% ,可见,我国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
一、形成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通货紧缩的出现,有其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
通货紧缩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导致潜在的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结构错位较大,大量的潜在的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沦为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
通货紧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特有的体制矛盾与结构矛盾爆发的结果。
(一)体制缺陷。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我国目前 90% 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独资形式,停留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形成的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水平上,只有 10% 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
实际上这种制度转化也是很不彻底的,表现在各投资主体的股权代理关系扭曲,企业资产控制权、资产剩余控制权,资产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残缺上: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的国家,授权企业法人和企业内部职工代理经营企业资产,这种承包经营是为了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产权的国有形式,其剩余控制权归属企业内部人,剩余索取权却归属于国家,这种典型的产权残缺使企业经营决策者为自己及内部人谋利益,追求企业内部人的效用目标,偏离所有者的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受到破坏。
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当央行采取过于严格的货币政策措施,如高息政策和限制信贷发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从而引发通货紧缩。
2. 生产成本上升:如果生产成本(如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企业为了维持利润率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推动通货紧缩。
3. 国际因素影响:如果国际市场上特定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导致通货紧缩。
为了治理我国的通货紧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调整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促进投资与消费,从而增加经济活力。
2. 稳定生产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措施来稳定生产成本,减轻企业的负担,避免价格上涨。
3.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打击价格操纵、扭曲市场竞争等行为,保障市场价格的合理与透明,防止通货膨胀。
4. 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方式,鼓励居民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复苏和通
货紧缩得到缓解。
5. 维持稳定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市场监管,稳定汇率,防止由于外汇市场的大幅波动而导致的通货紧缩。
这些对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和央行的协同配合,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通货紧缩的影响与应对

通货紧缩的影响与应对一、通货紧缩的定义及原因通货紧缩是指一种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价值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常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失误或者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
这种现象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以及经济活动减缓。
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1. 物价上涨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通货价值上涨,物价也相应地上涨。
这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相同的货币购买力减少,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成本上升,难以维持原来的利润率,有可能导致裁员或倒闭。
2. 投资收益下降通货紧缩时,由于货币供应减少,银行的利率也相应地上升。
这会影响投资的回报率,因为投资回报要比银行利率高才会有吸引力。
因此,投资者的回报率下降,投资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3. 失业率上升由于通货紧缩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可能会裁员或减少雇员招聘。
这将导致失业率上升,使整体经济活动减缓。
三、应对通货紧缩的方法1. 政治措施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应对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来缓解通货紧缩。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活动。
2. 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通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货紧缩。
这包括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购买国债等手段,以刺激经济活动并减轻通货紧缩的影响。
3. 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活动,以缓解通货紧缩的影响。
这将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需求和投资活动。
4. 其他措施企业可以采取减少成本的措施,如降低工资、取消奖金等,以减轻通货紧缩的影响。
此外,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控制库存等来降低成本,以维持原有的利润率。
四、结论通货紧缩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物价上涨、投资收益下降、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等措施来应对通货紧缩的影响。
因此,通过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缓解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维持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1)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通货紧缩是一种金融危机。
与通货膨胀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与每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
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价值持续升值的过程。
在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日本,通缩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复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特性:■通货紧缩的表现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
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
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效应比较从以下方面得以体现:通货膨胀效应———货币贬值;物价上升;预期收入看好;经济过热;失业率降低;但过快的膨胀之后是必然的紧缩。
通货紧缩效应———企业利润减少;个人预期收入降低;宏观经济悲观衰退;价格下降;币值上升;金融秩序混乱等。
历史上曾出现过通货紧缩,最典型的是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萧条。
■为何会出现通货紧缩与通胀相比,通缩是一个更让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头痛的问题,因为它更加难以治理。
通货紧缩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一是生产过剩。
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大量产品销不出去,造成通货紧缩的发生。
一些国家的经济尚未从根本上摆脱生产过剩的制约,以至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
因受到股市低迷、投资减少的制约等负面因素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这也是通货紧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互为因果。
正如一个胃病患者,说自己“消化不良”(需求不足)或“吃得太胀”(供给过剩)是一回事一样。
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一直复苏不力,这对依赖美国经济带动的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1,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就叫通货膨胀。
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就叫通货紧缩。
2,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的工具:
1.预算政策
2.税收政策
3.公债政策
4.投资政策
5.补贴政策
3,财政政策的优势: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的特点,在调节公平分配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货币政策的优势:通过货币供求总量的调整,可以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与储蓄关系。
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缓和和灵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
第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干预,因而这种调节作用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较大冲击,也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相结合的过程,政策实施起来灵活性相对较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直接和有效。
4,“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
“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
“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
具体应该采取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