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语言学开题报告
语言学开题报告范文

语言学开题报告范文1. 语言学论文开题报告怎样写怎样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预备工作当中搜集的材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与人员、组织支配和分工、也许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
课题在预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讨论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
比如我曾指点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讨论,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讨论”。
其次就是内容的撰写。
开题报告的次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讨论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次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讨论,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
比如我曾指点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讨论”,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快速进展的同时,她的文化进展怎样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
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许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
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讨论的内容。
课题讨论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讨论的是什么。
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点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讨论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调查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日、明天,结合佛山经济进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讨论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讨论的目的,应当叙述本人在这次讨论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点的“重走长征路”讨论课题,在其讨论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想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沟通、展现、解说,培育合作参加精神和自我展现力量。
语言学开题报告

1、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2、选题目的和意义;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
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
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
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1、研究文献:[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 [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d]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2. [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 [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1.2、理论观点综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语言学开题报告

1、课题的背景与意义J.L.Austin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主要针对20世纪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关于语言意义“真值”观,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能否被验证,而在于言语交际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Brown和Levinson从语用使用中的一些普通原则:礼貌现象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社会学家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B&L 建立了自己的“面子理论”来解释交际中的礼貌现象。
Leech 从礼貌原则方面进行研究,因为礼貌原则能成功地解释人们说话时的间接性,用礼貌原则补救合作原则。
顾曰国从多方面对礼貌原则进行研究分析,不仅从礼貌,语用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礼貌现象也做了研究。
礼貌是人们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一种现象,礼貌现象是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社会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做了大量的实地研究和理论探讨,但很少有人就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进行语用学分析。
故本论文试通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来说明礼貌策略是极其实用的,它对我们学习运用语言、有效地提高言语行为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首先进行礼貌策略的理论综述,其次分析言语行为的类别与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及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境恰当性,再次分析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最后分析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用效果。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在不同语境条件下,如何正确选择与使用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从而分析礼貌策略的实用性,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有效的提高言语行为能力。
课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Theoretical Review第一章:引言(introduction)第二章:现代学习的理论框架(Modern learning theory framework)2.1理论综述Theoretical Review2.1.1Leech的礼貌原则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2.2.2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与策略Brown &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 and strategy2.2现代学习的建议性框架Proposed framework of modern learning第三章:言语行为的类别与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与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境恰当性Contextual appropriateness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ategories ofspeech acts and speech act polite Strategies and Speech Act3.1言语行为的类别Speech act category3.1.1传统的句法分类Traditional syntactic classification3.1.2言语行为三分说Tripartite Mode of Speech Act3.1.3以言行事行为类型Type of illocutionary acts3.2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speech act3.3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境恰当性Contextual appropriateness of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peech act第四章: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Choice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conditions, the speech actand use their communicative meaning4.1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Under theDifferent contextual conditions, the speech act polite selection and use of thestrategy4.1.1对语境条件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xtual conditions4.1.2根据特定语境,选择与使用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a specific context,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speech acts4.2在不同语境中,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产生的交际意义Communicative meaning in a different context, the speech act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第五章: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用效果Pragmatic effect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speech act第六章:结论conclusion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Leech,G..N.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1983Gu,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14(2): 237-257Yule, George. Pragmatic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严辰松,高航,《语用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张庆翔,刘炎,《现代汉语概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1.本学期学习《语言学》,通过语言学课上老师认真的讲解,对语言学类论文的框架和基本的语言学理论有了掌握。
东北地方口语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东北地方口语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的开题报告1.项目背景和意义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东北方言的使用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作为地区文化的代表,东北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研究东北方言,构建一个东北地方口语语料库是很有必要的。
本次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从实际生活活动中采集、整理和分析东北方言口语语料,形成一个可靠的数据集,以便研究其语言的特点和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
该项目将为探索东北方言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等问题提供一个可重复利用的数据集,并为语言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数据和资源。
2.研究方法本项目将采用以下四个阶段的方法:(1)采集语料:通过分布式的调查问卷、面对面采访、录音、视频等方法,采集东北方言口语数据,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采集范围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区的城市和农村。
(2)语料整理:对采集到的语料进行处理和整理。
包括归档、清洗、切分、标注等的一系列处理过程。
(3)语料分析:对整理后的语料进行分析,包括音系、音位、音变、词汇、语法、句法、语用等多个方面。
(4)语料应用:将已处理的语料应用于东北方言的教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如方言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
3.预期成果本项目预计可以获得以下成果:(1)东北地方口语语料库的构建:构建一个记录东北方言领域的语音、录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口语数据的语料库,并开放数据供研究者使用。
(2)东北方言口语语料集的分析:对整理后的语料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包括语音、语音学、词汇、语法、句法等,并形成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语料库的应用:将语料库应用于方言的研究、方言文化的传承、语音合成等领域,推动方言数据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4.研究规划该项目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1个月):收集有关东北方言研究和语料库构建的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法和方案,组建项目研究团队等。
(2)语料采集(3个月):通过多种方式采集、记录东北方言口语数据。
语言课题的开题报告

语言课题的开题报告语言课题的开题报告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沟通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和认同的象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语言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课题的重要性,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二、语言多样性的挑战1. 语言灭绝的威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主流语言的普及和使用导致了边缘语言的衰退,这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
2. 语言失衡的问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特定语言的地位过于突出,而其他语言则被边缘化。
这种语言失衡不仅引发了社会不公平,也妨碍了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
三、语言教育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与认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语言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2. 交流与合作语言教育是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四、语言课题的研究目的1. 探索语言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通过研究语言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可以为保护濒危语言和地方方言提供参考,并促进语言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2. 分析语言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语言教育的有效性,可以评估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影响,为语言教育的改进提供依据。
五、研究方法1.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不同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教育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数据。
2.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语言多样性保护和语言教育的研究进展和理论框架,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探讨语言多样性保护和语言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六、预期成果1. 提出语言多样性保护和语言教育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提出针对语言多样性保护和语言教育的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模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模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英语的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英语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到学生的学习计划中。
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是基础,也是关键。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好英语,必须学好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媒介和手段。
然而,英语单词的数量是庞大的,新的单词不断涌现,这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以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法。
围绕词汇,通过背诵单词、熟悉词性、拼读发音等一系列方法,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简单的词汇训练往往难以满足英语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的需求。
对学生而言,理解词汇所在的上下文、了解以此为基础的各种语法结构以及掌握相关的语言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并且通过词汇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模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词汇的掌握及语言能力。
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 研究语料库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2. 探究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模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3. 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模式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实习操作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系统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时跟踪词汇教学的研究动态,从中寻找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模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的资料,并基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本研究所需的理论框架。
2. 实证研究法采用实证研究法考察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模式教学对学生词汇掌握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效果,通过调查问卷、测试、观察等方法获取和分析数据,以验证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英语语言学开题报告

英语语言学开题报告英语语言学开题报告一、引言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涉及到语言的结构、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其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英语语言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三个方面探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它包括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
在英语语言学中,语音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素、音位和音系等方面。
音素是语音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它指的是语言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音位。
音位则是某种语言中实际存在的语音单位。
音系则是一个语言中所有音位的集合。
三、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语法的学科,它包括句法、词法和语法规则等方面。
在英语语言学中,语法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等方面。
句法结构是指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排列方式。
语法规则是指语言中的规范和约定,它决定了句子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四、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义的学科,它包括词义、句义和语义关系等方面。
在英语语言学中,语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义和句义的分析和解释等方面。
词义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意义。
句义是指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语义关系是指词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位关系等。
五、方法与工具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其中,实地调查、语料库分析和实验研究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地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语言数据。
语料库分析则是利用大规模的语言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检索和分析。
实验研究则是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实验设计来获取语言数据。
六、研究意义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发展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上讲,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七、结论综上所述,英语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它涉及到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等方面。
语言学开题报告范文

语言学开题报告范文语言学开题报告范文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础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涉及语言的结构、功能、演化等方面,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和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七万年前的非洲。
人类通过声音、手势和面部表情等方式进行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语言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复杂的交流系统。
语言的起源与人类大脑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大脑的语言区域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使得人类能够产生和理解语言。
二、语言的结构语言的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语言的结构包括音韵、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
音韵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音韵系统。
词汇是语言的核心部分,它由各种词汇项构成,每个词汇项都有自己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语法是语言的规则系统,它规定了词汇的组合方式和句子的结构。
语义是语言的意义系统,通过语义,人们能够理解和表达具体的概念和思想。
三、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功能是语言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语言的功能包括交际功能、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
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建立社会关系和实现合作。
表达功能是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见和态度。
认知功能是语言的认知作用,通过语言,人们能够思考、记忆和理解事物。
结论: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和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语言的起源、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功能,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语言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文化的本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 Theoretical Framework
1. Theory of semantic prosody, collocation, collig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2. Corpus linguistics. 3. Statistics
III. Research Questions
After the lexical items are selected, Wordsmith is used to extract the keywords with its concordance lines at a span of 5:5. Then colligation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oncordances. Within the colligations, semantic prosodic behavior of the items are interpreted and concluded. In this course, both quantitative computation and qualitative selection are appli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will b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V. Research Methodology
1. Instruments Wordsmith will be used to extract the desired occurrences of the target item. Besides, SPSS will also be used to carry out chi-square tests for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utput of the Wordsmith program.
IV. Research Significance
1. The article is hoped to be of some help and reference to the graduate students. 2. It may also provide implications about English vocabulary instruction,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corpora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5.
EFL learners' constructing grammatically correct but unnatural and unacceptable sentence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scholars' sight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to lexico-grammar. The former emphasizes the mastery of syntactic rules, but the latter advocates that form, meaning and function are associated. So to approach a word and its use from lexico-grammar perspective, one has to consider the immediate linguistic context, i.e.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s for the word.
A Contrastive Study of Semantic Prosody and Colligation in Two Corpora ——the Master’s Dissertations of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Academic Dissertations of Native English Scholars
VI. The Outline of the Thesi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Aims of the Present Study 1.2 General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ory about Collocation 2.2.1 Concept of Collocation 2.2.2 Combinations of Grammar and Lexis 2.2.3 Importance of Collocation to Language Learning 2.2 Review of Semantic Prosody 2.3 Review of Colligation 2.3.1 Concept of Colligation 2.3.2 Classification of Colligation 2.4 Interrelationship of Collocation, Semantic Prosody and Colligation
By xxx A proposal submitted to the supervisors committee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ar.24, 2007
Thesis statement I. Research Motivation
2. Data Collection The Master’s dissertations will be collected from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H) and the dissertations from native English scholars (AD) will be collected from Internet, which has been tested availably. The size of the two corpora is about 1,000,000 words, if necessary, add as many as possible.
3. Research Procedure Firstly,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semantic prosody and collig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is rarely accessible to speakers' intuitions and can only be discovered on the basis of consistent collocation patterns in large corpora. All the studies so far mainly deal with one or several words that seem to be randomly selected, that is, a word-by-word inspection. All together, only dozens of words have been proved to carry an obvious negative or positive semantic prosody. Therefore, a reliable way to approach semantic prosody in a non-native corpus is to study those words whose semantic prosodies have been revealed.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the four lexical items chosen for the present study are two verbs, happen and incur, and two nouns, career and effect. They are chose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 they have been proved to carry obvious semantic prosody by previous research, which we can both make a basis on and a comparison with. Second, nouns and verbs have more variations of colligation comparing with other grammatical forms. This may provide us more chances to detect any difference.
1. Are there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on semantic prosody and colligation in two corpora? If there are, what are they? 2. Are there any abnormal collocations? If there are, what are they? and why? misapplied, or deliberate?
2.5 Role of Corpus in the Study 2.5.1 The History of Corpus Linguistics 2.5.2 Use of Corpora in the Analysis of Collocation, Semantic Prosody and Colligation 2.5.3 Key Terms of Corpu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hapter 3 Methodology 3.1 Instrument 3.2 Data Collection 3.3 Research Procedure Chapter 4 Results of Corpora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4.1 Study of happen 4.1.1. Semantic Prosody of happen 4.1.1.1 Happen in MH 4.1.1.2 Happen in AD 4.1.2. Colligations of hap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