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世纪科技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

合集下载

自然辨证法20世纪科技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

自然辨证法20世纪科技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
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自然辩证法课程
(1)爱因斯坦(1879-1955)相对论
1905年6月,《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相对性原理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物理学规律都是相同的,不存在一个 优于其他惯性系的绝对惯性系。 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真空中的光线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 动的,不管这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
科学意义
经典力学实现了力学现象的综合,电磁学理论实现了磁、电、光 现象的综合,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使力学理论和电磁学理论在更 高的层次上实现了综合。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 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 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自然辩证法课程
狭义相对论
“同时性”概念:“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发生的两个事
件,
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同时的。”因
此,同时性只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
速不变原理作为公理前提,并利 用同时性的相对性,导出了空间 坐标和时间坐标在不同惯性参照 系之间的变换关系式(在形式上 与洛伦兹变换相同),从而最终 把力学和电磁学在运动学水平上 统一了起来。
自然辩证法课程
1、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光学、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 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经典物理学被誉为“一 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庙堂”。
三大发现: (1) X-射线 (1895,伦琴) (2) 放射性 (1896,贝克勒尔) (3) 电子 (1897, 汤姆逊)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力,指出近代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由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技术。

认为生态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技术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化和谐,还要实现每一技术之间的生态化和谐,实现“技术生态”。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生态文明;生态技术剖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的过分推崇及不当运用,正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人是自然的产物。

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分离的过程就开始了。

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只能抓住自然之母的直接馈赠,从总体上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

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

从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依附关系看,人与自然无疑具有统一关系。

在这种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在其中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

随着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

灌溉的普遍使用使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人们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随着食物供给的逐渐充裕,村落的集镇化、城市化初露端倪。

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为此,大片的森林、草原被开垦,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这种负面影响还是局部的、可恢复的。

从总体上讲,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力),它对自然不能实行根本性的改造,自然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与自然处在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自此,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代替,以牲畜为动力的马车、犁耙和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被以煤、石油为动力的火车、汽车、轮船所取代。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学号:2013704057 姓名:张维杰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下: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的一切自然力的人。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任何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提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现代科技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简介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对这一任务主题展开探讨。

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挑战1.科技对自然观的颠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面临着挑战。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深入研究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奥秘,这些新的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了新的问题。

2.科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改变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

然而,这种控制力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原则,是否对自然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代科技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融合1.科技反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反思科技的价值和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科技发展也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关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幸福。

2.科技的社会作用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践需要与科技的社会作用相结合。

科技应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3.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启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新的启示。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然的宝贵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结论现代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们应该在科技的发展中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原则融入到科技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前景。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1 引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然而,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在当今社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说明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的形态出现。

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

科学技术兴起与自然观的变革

科学技术兴起与自然观的变革

科学技术兴起与自然观的变革摘要:通常我们对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态度被称为自然观,在哲学中,自然观可以看成是一种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认知和理解,它不仅仅是构成世界观的一部分,同时它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并指导人们更好更合理的改造自然;而科学技术的含义则更加广泛了,科学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人们解释了很多以前人们不能理解或错误理解的自然现象,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哲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哲学每前进一步,都依赖于和伴陪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同样,科学技术的每一步发展,也都凝聚着和渗透着哲学的指导,每一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1]。

自然观的形成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自然观的发展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科学技术的兴起也会检验并纠正那些错误的自然观[2]。

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观;兴起;变革;自然观的产生与科学技术的出现,以及自然观的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自然观形成后的内容与形式都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限制,而且自然观终会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技术的检验;同时,历史上每一次自然观的变革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人类只会使用一些简易工具的原始社会,人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自然才能生存下去,科学技术尚未出现,因此人们没有办法通过科学技术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只能运用简易的石制工具从大自然直接获得现成的生存物资,这时候的自然界对人类就像母子的关系一样哺育着人类,因而人类依赖自然,敬畏自然,并逐渐形成了图腾崇拜,信奉天神,宗教等的自然观;对于人们所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既充满好奇同时又深深的畏惧着[3]。

人类不敢挑战甚至征服自然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唯恐触怒天神或图腾,降下神罚,毁灭人类的生活,面对自然的灾难、或者是其他一些令人类恐惧的情况时,人类只能跪地祈祷天神或图腾息怒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就算是平时人们也会信奉一些宗教或者是举行一些敬神的仪式来祈求生活的一帆风顺。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总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以时间顺序介绍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1. 古代自然观: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

在古代,人们将自然界的现象和事件归因于神灵的力量和干预。

例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界是由四个基本元素(土、水、火、气)组成,并由神灵掌控。

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强调天地人三者的统一。

2. 中世纪自然观:中世纪的自然观念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创造了自然界,并将其视为上帝的杰作。

因此,人们将自然界视为上帝的秩序和规律的体现。

这种观念导致了对自然界的研究主要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神迹的发生为目的。

3.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念开始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

伽利略·伽利雷的天文观察和实验,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先河。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提出了日心说,并用实验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这一观点颠覆了当时的地心说观念,对自然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科学革命时期的自然观:17世纪的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观念的发展。

伴随着实验方法的兴起,科学家们开始通过实证研究和数学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工作奠定了经典力学和天体力学的基础,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运行机制。

5. 进化论的兴起: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对自然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达尔文认为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所导致的,这一观点推翻了当时的神创论观念,使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物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6. 现代自然观: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自然观念变得更加综合和复杂。

现代自然观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首先,科技的发展对人们对自然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的运作方式。

例如,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家能够观察到宇宙的更远处,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更微小的生物结构。

这些新的技术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美丽,并改变了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方式。

其次,科技的应用也对自然观的演变产生了影响。

现代科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例如,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加剧。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使得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并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对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为保护自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环境监测变得更加精确和全面。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远程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无人机可以探测到植被盖度的变化,这些技术都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管理。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使得清洁能源的开发变得更加可行,推动人们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这些科技的应用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拓宽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意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然而,科技的应用也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们对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发生了变化。

科技的发展也为保护自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

因此,我们应该在科技的推动下,积极探索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发现: 三大发现: (1) X-射线 (1895,伦琴) ) 射线 ,伦琴) (2) 放射性 (1896,贝克勒尔) ) ,贝克勒尔) (3) 电子 ) (1897, 汤姆逊) , 汤姆逊)
自然辩证法课程
两朵小小乌云:(1 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 两朵小小乌云:(1)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 :( 迈克尔逊-莫雷所做的“以太漂移实验” (2)迈克尔逊-莫雷所做的“以太漂移实验”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
40年代,系统工程,一般系统论、控制论、 40年代,系统工程,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年代 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 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 年代 80-90年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 80-90年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孤子理论 年代 当代, 当代,探索复杂性科学前沿
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 速不变原理作为公理前提, 速不变原理作为公理前提,并利 用同时的相对性, 用同时的相对性,导出了空间坐 标和时间坐标在不同惯性参照系 之间的变换关系式( 之间的变换关系式(在形式上与 洛伦兹变换相同), ),从而最终把 洛伦兹变换相同),从而最终把 力学和电磁学在运动学水平上统 一了起来。 一了起来。
电磁学理论—— 微观、高速 微观、 电磁学理论 对经典力学的修补: 对经典力学的修补: 1、 G.Fizgerald 收缩假说 2、 H.A.Lorentz 洛伦兹变换
自然辩证法课程
物理学革命
(1)爱因斯坦(1879-1955)相对论 )爱因斯坦( )
1905年6月,《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年 月 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相对性原理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物理学规律都是相同的,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物理学规律都是相同的,不存在一个 优于其他惯性系的绝对惯性系。 优于其他惯性系的绝对惯性系。 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真空中的光线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真空中的光线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 动的,不管这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动的,不管这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1907年,爱因斯坦给出著名公式: = mc2 年 爱因斯坦给出著名公式: E 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广义相对论理论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1919年,广义相对论理论被验证 年
自然辩证法课程
狭义相对论 “同时性”概念:“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发生的两个事 同时性”概念:
件, 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同时的。 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同时的。”因 同时性只是相对的。 此,同时性只是相对的。 几个推论: 几个推论: 1、光速是运动速度极限; 、光速是运动速度极限; 2、距离在运动方向上收缩; 、距离在运动方向上收缩; 3、运动时钟变慢; 、运动时钟变慢; 4、质量随速度增加而增大。 、质量随速度增加而增大。
现代地学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赫斯的海底扩张说 威尔逊的板块学说
自然辩证法课程
生物学(生命科学) 生物学(生命科学)
50年代,发现DNA DNA双螺旋结构 50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年代 60年代 遗传密码破译, 年代, 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 70年代 生命起源新理论, 年代, 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 80年代 年代, 80年代,生物工程 90年代 克隆、 年代, 90年代,克隆、人类基因组工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
量子力学的自然图景
在微观领域引入概率随机性; 在微观领域引入概率随机性; 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以及伴随而来的主客体分界的模糊性。 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以及伴随而来的主客体分界的模糊性。 连续轨迹的概念 严格决定论的概念 定域的概念 不连续的量子跃迁概念 概率决定论的概念 整体论的概念 爱因斯坦与玻尔( 爱因斯坦与玻尔(哥本哈根学 派)就量子力学是否完备所发 生的长达30年的争论。 30年的争论 生的长达30年的争论。
自然辩证法课程
物理学革命
(2)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
1900年 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 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 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 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 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太阳系模型; 世纪初 太阳系模型 1912-13年 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 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 1923年 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 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 1925年 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 1925年,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 1926年 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1927年证明两者等价 年证明两者等价; 19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1927年证明两者等价; 1927年 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 玻尔提出“ 1927年,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玻尔提出“互补原 理”。
自然辩证法课程
1、时空观 (绝对、无关) 、 经典力学 2、相对性原理 、
物理规律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下, 经伽利略变换,数学方程式一样。 矛 盾 不 统 一
解决矛盾在逻辑上的两种可能: 解决矛盾在逻辑上的两种可能:
1、相对性原理不适合电 磁现象的描述, 磁现象的描述,存在一 以太” 个绝对参照系 “以太” 参照系。 参照系。 相对性原理成立, 2、相对性原理成立,但 是伽利略变换不适用于 电磁定律, 电磁定律,需要找出一 个替代的变换规律。 个替代的变换规律。
伦理学问题 法律问题 道德问题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
赛博空间Cyberspace 赛博空间 新型人际关系 人机关系 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
40年代出现计算机 40年代出现计算机 50年代晶体管计算机 50年代晶体管计算机 60年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60年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人工智能知识 工程,ARPANet, ,ARPANet,计算机网络 工程,ARPANet,计算机网络 80年代神经网络计算机再兴 年代神经网络计算机再兴, 80年代神经网络计算机再兴,因特网
自然辩证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2、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20世纪上半叶: 世纪上半叶: 世纪上半叶 相对论 量子理论 追求统一性 宏观、高速; 宏观、高速; 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 弱力、强力、 弱力、强力、电磁和引力作用的统一
20世纪中叶以来: 世纪中叶以来: 世纪中叶以来 早期出现一般系统科学:系统论、 探索复杂性 早期出现一般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 控制论(40年代);后来出现了一系列自组 年代); 控制论(40年代);后来出现了一系列自组 织科学理论: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 织科学理论: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 超循环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 超循环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 非线性、自组织性、 非线性科学的统一特性 非线性、自组织性、整体特性的 涌现性。 涌现性。
自然辩证法课程
重要分支学科 粒子物理学
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夸克 物质的“可分性” 物质的“可分性”: 有限或无限 相互作用的统一性: 相互作用的统一性: “物理学理论的终极”。 物理学理论的终极” 物理学理论的终极
现代宇宙学
爱因斯坦开创现代宇宙学, 爱因斯坦开创现代宇宙学,建立 静态宇宙模型。 静态宇宙模型。“一生中犯的最 大错误” 大错误”。 动态宇宙模型: 动态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理 60年代得到观测支持 年代得到观测支持。 论,60年代得到观测支持。 宇宙,我们的(观测)宇宙, 宇宙,我们的(观测)宇宙,开 宇宙、闭宇宙和平宇宙,200 ,200亿 宇宙、闭宇宙和平宇宙,200亿 光年,黑洞,有界无限。 光年,黑洞,有界无限。 有限和无限。 有限和无限。
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线性和非线性, 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线性和非线性, 有序和无序;非线性世界与线性简化, 有序和无序;非线性世界与线性简化,非线 性方法论。 性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课程
复杂性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 般 系 统 科 学 控制论 信息论 一般系统论 耗散结构论 协同学 突变论 超循环论 系统 学 系统 论 系统 论 系统 论 系统 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 学 学 自 组 织 理 论 混 沌 动 力 学 分 形 理 论 孤 立 子 理 论
生态和环境
50年代, 50年代,现代生态学 年代 60年代 环境问题、 年代, 60年代,环境问题、绿色运动 70年代 全球问题, 年代, 70年代,全球问题,联合国 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宣言》 80年代 地球系统科学, 年代, 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 90年代 联合国《21世纪议程 年代, 世纪议程》 90年代,联合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
科学意义
经典力学实现了力学现象的综合,电磁学理论实现了磁、 经典力学实现了力学现象的综合,电磁学理论实现了磁、电、光 现象的综合,狭义相对论的建立, 现象的综合,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使力学理论和电磁学理论在更 高的层次上实现了综合。 高的层次上实现了综合。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 、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 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 、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 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20世纪科技发展 第五章 20世纪科技发展 对自然观的影响
1、 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2、 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3、 现代科学的哲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