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6月第8卷 第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un.2007

Vol.8 No.2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3

郑伯红1,陈存友2

(1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从介绍国外世界城市研究的历史及背景入手,比较分析世界城市学说的主要观点,对若干代表性学派的研究范式之

争进行述评,沿着理论演化的脉络,提出中国城市国际化理论模式。

关键词:世界城市;跨国公司;城市网络 系统的世界城市理论体系在我国尚未建立,许多城市都以各自发展的需要来理解世界城市,由此造成全国目前70多个城市定位为建成国际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尴尬局面。因此,清晰而全面地阐述国外有关世界城市理论,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之弊端,便于沿着理论演化的主要脉络,探索中国城市国际化之路。

一、世界城市由来: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世界城市(world city ),又称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 )、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 city )。作为学术用语,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哥底斯(Patrick G eddes )在1915年所著的《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并从经济和商业等两方面将“世界城市”描述为在世界商务中具有异乎寻常优势的那些城市。1966年,著名英国城市规划专家霍尔(Peter

Hall )出版了他的著作“世界城市”

(The world cities ),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世界上主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从此拉开了现代世界城市研究的序幕。此后,相关的研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但研究重点仍集中于对具体城市的研究,侧重于各个城市的历史、地理和形态分析,期间研究视角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

1120世纪70年代:世界城市研究和世界经济发展直接联结起来

20世纪中,受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方法。它认为,空间存在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世界城市像铰链一样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铆合在一起,因而城市过程必须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加以考虑。新的方法开始将城市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从传统方法对于城市物质结构的重视转向对于构成城市活动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空间相互关系的重视,并试图通过对这种内、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探究城市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动因与机制。主要学术范围包括:

(1)对国际经济分工的研究。科恩(Cohen ,198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世界城市体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沃勒斯汀(Wallerstein ,1984)对国际经济,尤其是国际经济空间分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1982年,弗里德曼和伍尔佛(John Friedmann ,G oetz Wolff )发表了世界城市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世界城市的形成:研究与行动备忘录”,对世界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从此揭开了世界城市理论系统研究的序幕;1986~2001年,弗

里德曼单独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说(World -city Hypothe 2sis )”,系统研究了世界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城市的理论研究。

(2)对金融资本国际化的研究。这包括:迈耶(Meyer ,1986)利用世界金融中心及国际银行分行的相关分布数据定量地研究全球城市体系,但样本十分有限;里德(Reed ,1981)用主成份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划分了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的等级结构和类型,但使用的数据资料比较陈旧;司瑞福(Thrift ,1986)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和世界城市股票市场产生过程的实证研究;萨森和库伯(Sassen &K oob ,1985)对中心城市资本流动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3)具体城市的案例研究。金(K ing ,1984)对伦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累积(historical accumulative )”空间模式;与此同时,里默(Remner )通过对日本东京、大阪、神户等国际都市的研究,认为,按照世界城市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销售中心的原则,只有东京才是世界城市,而“阪神”大都市带则不是;霍尔在1980和1984年还分别研究了欧洲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历史上以国家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结构。

(4)对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的研究。1985年,纳威和斯坦布(Noyelle &Stanbach )首先研究了美国经济结构转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重点指出了高级商务服务的作用将这一过程称作“使世界成为单一地方”的过程;罗伯特森(Robertson ,1989)从文化国际化(从宗教到审美)视角进行的特别研究;2001年,萨森和丹尼斯(Sassen &Denials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为新产业综合体。弗里德曼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世界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世界城市的理念性模式,而其追随者萨森(Sassen ,1991,1994,2000)从微观的角度即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并被认为是对世界城市理论采用简明证明的综合方法。

2120世纪90年代:从传统的地方空间扩展到流动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使世界城市研究从传统的地方空间扩大到流动空间,从网络联结出发,先是霍普金斯和沃勒斯汀(Hopkins and Wallerstein ,1996)、波特(Porter ,2000)和迪肯(Dicken ,1992,2000)以及杰里夫里和科斯尼威茨

6

913

收稿日期:2006-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4CJL022)

作者简介:郑伯红(1966-),广东韶关人,博士后,教授。

(G ereffi,K orzenienwicz,2000)的研究,将“全球商品链”作为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著名学者卡斯特尔斯(Castels,1996)重新分析了世界经济基本框架形成的力量基础,构建了所谓城市发展的信息模式,据此提出“信息城市”的概念,并认为所谓的世界城市就是他所指的信息城市。

最近,大量的地理和区域科学文献都表明,服务业在大都市区经济重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Semler,P.K.2001; Perry,1990)。高级服务业分支机构的全球化,借助高度发达的全球通讯网络,而形成遍及全球的网络体系,世界城市正是这个网络的结点。很显然,全球服务公司的网络结构和关系测度,可间接反应出世界城市体系网络连接关系。因此,史密斯和提姆伯拉克(Smith and Timberlake,1995)强调将世界城市看成多层网络(全球经济系统、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控制的等级体系)的节点。他们重点论述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态和城市在这种网状结构变化中的相对位置(Amin&Thrift, 2002);毕沃斯托克和泰勒等(Beaverstock1998,Taylor& Beaverstock2000,2001)利用网络分析技术,根据美国律师事务所等全球性服务公司的办事处网络系统,提出了多个具有一定全球性或区域性服务功能的城市,并将它们定义为世界城市。总之,上述研究表明,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流动空间理论的建立将成为新世纪世界城市网络化研究的基础。

二、世界城市的主要理论

纵观上述历程,在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的半个多世纪里,有六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一是霍尔(Hall),他认为“世界城市”是“主要政治权利中心、国际最强势政府和国际商贸等全球组织的所在地”。并据此选择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和德国的莱茵鲁尔区、荷兰的兰斯塔德区作为他的研究例证。二是金(Anthony K ing)和泰勒(Peter Taylor),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路径,把世界城市放在世界体系中来考察,认为世界城市乃其特定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依据对早期欧洲社会变革的研究,他依次列出了威尼斯(意大利)、安特卫普(比利时)、热那亚(意大利)和阿姆斯特丹(荷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分别为当时世界霸权国家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因此称之为霸权城市。他们还进一步为后来的各历史时期标定出了这类城市,即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伦敦和20世纪的纽约。布劳戴尔的思想扩展了我们对于世界城市这一概念的理解,即在考察世界城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该城市与其所在国的关系,更要注意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三是哥特曼(G ottmann),哥特曼是第一位在实证研究美国东海岸城市基础上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概念的著名学者。他不仅提出了判别大都市带的一系列指标,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大城市在大都市带的职能分工,认为“脑力密集型”产业乃世界城市的最重要标志。令人惊讶的是,他将北京、墨西哥城、圣保罗和汉城作为潜在的或正在形成当中的世界城市,而将香港和新加坡划在圈外。四是弗里德曼(Friedmann),他是第一个对这一研究命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作为这一研究的里程碑,弗里德曼在其近20年的学术生涯中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7大著名论断和假设,迄今仍然是研究世界城市的最重要基础。五是司瑞福(Thrift)接受了弗里德曼的基本思想,但更强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世界城市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它拥有的公司总部的数量,而更在于这些公司总部的等级和级别。他据此选择了两个指标来分析世界城市,即公司总部数量和银行总部数量。依据这两个指标在数量和级别上的不同组合,他将13个世界城市分为三级。六是萨森(Sassen),她将世界城市称为全球城市,是那些能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运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和通讯设施的地点,是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地。她着重于微观角度,即企业区位选择角度,论述信息时代世界城市所具有的集中控制功能。她认为,从全球层面上看,全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发展所起的关键动力在于其集中了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使它们具有全球控制能力。

三、世界城市研究范式比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弗里德曼(Friedmann)理论大大推动了世界城市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世界城市的论战,争论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城市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崭新现象,还是“连续的”历史发展的产物?争论双方形成两个不同的学术路径,分别称之为不连续城市发展理论和连续城市发展理论。前者称为突变学派,后者称为连续学派。

11突变学派

突变学说是世界城市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假说”为代表。“世界城市假说”把城市化过程与世界经济力量“直接”联系起来,为世界城市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其实质是关于新的国际分工的空间组织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进入到一个不同于先前历史的崭新阶段,新的国际分工决定了世界城市的形式。弗氏将“新的劳动分工”与以前的分工格局严格区分开来,从而突出世界经济发展表现出的突变性特征。尽管在弗氏假说中也隐略提及历史继承问题,但在其分析构架中很少有关于历史研究的影子。这种历史“不连续性”被认为是弗里德曼假说的基本前提,其中以下两点尤为重要:(1)弗里德曼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空间二元性,在分析中采用了他独特的核心———边缘分析方法,分析世界城市等级体系的重组,并以此为背景探讨世界城市体系的资本、劳动问题。他将世界经济的空间过程总结为三种尺度上的极化过程:核心地区发达国家与边缘地区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地区之间(包括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差异。(2)弗里德曼认为核心区世界城市的形成过程是“世界控制能力的产生过程,而且这种控制能力的产生充分表现为少数关键部门的快速增长,包括企业总部、国际金融、全球交通和通讯、高级商务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伴随的就业结构调整就是弗里德曼强调的国际空间分工。弗氏理论不乏强有力的支持者,包括司瑞福(Thrift)、斯托珀(Storper)、沃克(Walker)和萨森都对弗氏理论进行了认定和补充。

21连续学派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金(Anthony King)、泰勒(Peter Taylor)和杜姆(Chase Dumn)等,他们都采用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世界城市问题,其中以金和泰勒最具代表性。

金和泰勒以伦敦为例,研究殖民过程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并以此反对弗里德曼假说,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从时间上的不完整性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等方面驳斥了弗氏假说,并在批判突变假说的同时,建立了“殖民城市发展理论”。他抛开弗里德曼所谓新的国际劳动空间分工假说,从连续的历史角度充分考虑城市实体环境的变迁,以揭示殖民过程在加速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城市体系形成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金和泰勒区分了“世界的(world)”和“全球的(global)”的不同含义,而在弗里德曼那里这两个词是可以混用的;金在承认国际经济环境、国际分工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内部结构产生影响的同时,更加强调这种变化的连续性。据此,他们将城市国际化过程延长到500年前。认为,资本的国际化

7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