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合集下载

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工程结构设计的探讨

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工程结构设计的探讨

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工程结构设计的探讨摘要:高层建筑上部荷载大,基础埋置深度也较深,地下室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本文是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工程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逆作法结构设计探讨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地下柱分析1 分析的顺序随着地下、地上工程的进展,确定地下柱的计算长度,及此时相对应的垂直荷载,计算出1根柱的轴力,再根据此轴力来设计柱的截面、桩断面、柱插人桩的部分。

一般情况地下柱的设计顺序如图1所示。

2 地下柱的配置地下柱的配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通常,地下柱设计为劲性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3 地下柱承受的荷载(见表1)表1地下柱承受的荷载种类注:○为需计算荷载以这些荷载为均布荷载,再根据柱的荷载承受范围,计算出作用于该柱上的集中荷载。

另外,逆作法的荷载需依据对应的工程进度表,由荷载渐增的施工阶段来求出。

(1)固定荷载按通常的结构计算中建筑物重量的步骤进行计算,对应于工程进度表中不同时点,计算该时点的固定荷载。

(2)临时堆积荷载包含以下内容:①固定式起重机荷载计算出起重机作业时底部反力;②作业荷载按均布荷载,由地下柱承受;③首层楼板机动荷载机械、车辆等驶人时的荷载。

(3)风载地上部分受到风荷载的水平作用力,导致首层柱轴力加大,计算出地下柱的轴力增大值。

(4)地震荷载地上部分受到地震荷载的水平、竖向作用力,导致首层柱轴力加大,计算出地下柱的轴力增大值。

另外,地下四周有裙房时,也不可将首层梁的应力分散来考虑,应假定地上建筑的荷载直接由主楼(塔楼)下的地下柱来承受。

水平地震力通过首层梁板传向地基四周的柱多假定为不起作用。

比较风载地震荷载的大小,采用最不利者。

4 确定容许压力地下柱钢构被作为临时支撑使用,使用期限随地下工程的规模而变,通常在一年以内。

容许应力依据工程条件,施工条件的变化而定,一般依据重要性来考虑。

二、地下柱设计设计地下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定截面形状,设定弯曲率,确定计算长度。

分析高层建筑中地下室结构设计的问题

分析高层建筑中地下室结构设计的问题

① 增加基础配重 。此种方法大致又有 以下几种情况 :增 加 a .
基础底板 的厚度;. b增加基础顶面覆土 厚度 I基础顶面采用重度 c .
而言,塔楼部分一 般在使
大且价格低廉 的填料 。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特 点是: 在增加基础配
重用 以解 决抗浮 问题 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增加 了基础的埋置深

二二 丰 二 二 == =}
图 1 基础形式
妻 E
r —一 一


a 下翻式柱 帽的平 板式筏板基 础;- 低板位 墚 板式 筏板基础 ;_低板 位’ 板式筏板 基础 一 b " c“ 墚
() 2 楼盖提 倡使用宽扁梁或无梁楼盖 。 一般宽扁梁 的截 面高 度为跨度的 1 6 1 2 宽扁梁 的使用将有效地 降低地下结构 的 / ~/ 。 1 2 层高。 从而相对降低了抗浮设防水位 。


用阶段不会存在抗浮 问题。但裙 房及纯地下室部 分经常会有抗
浮不满足要求 的问题。 此种情况. 我院 的工程设 计经验. 针对 结合
近 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的高层建筑也越来 城 越多 , 而人们对地下空 间需求 的不断增长 . 地下工程在整个 建设 项 目中所 占的比重还会越 来越 大。 由于地下工程材 料消耗大 、 建 造周期长 、 施工难度大- 结构设计的好坏将会对整个项 目的设计
2 增加 地 下室 的重量 . 2
增加地下室本身的重量有以下几 方面 的优 点: () 1增加地 下室 的重 量是解决地 下室抗浮 问题 的一 个直接 有效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还应 该结合地基 土 的承载 力而定. 不能 顾此 失彼: () 对主体结构 的地基 承载力进行深度 修正时. 加地下 2在 增 室的重量可 以提高主体结构 的有效 埋置深度.从而提 高了主体 结构修正后 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某转换层位于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某转换层位于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某转换层位于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摘要: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底部为商业或停车库等大空间布置、上部为普通住宅的高层建筑随处可见。

这类建筑,上部为住宅,多为剪力墙结构;而下部大空间则要求墙尽量少,导致部分剪力墙无法落地,需要在上部楼层进行转换。

结构转换型式的选择和转换结构构件的布置等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设计的安全和合理。

本文对某高层住宅项目地上与地下所用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了此类地下转换高层建筑的结构布置、结构选型、嵌固端选择、抗震等级等进行了研究。

地下转换高层建筑和地面建筑的结构设计要分别对待,按照相应情况使用相应的结构设计。

关键词:框支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结构选型;转换层;抗震等级1 工程概况本文以某高层住宅建筑项目为例,此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57355m2,总建筑面积185465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61000m2,地上建筑面积124465m2。

当中包含高层住宅、幼儿园、回迁房和地下车库等,其中6252地块项目由3栋高层住宅和2栋多层配套公建组成。

高层住宅地下两层均为大型车库(其中地下二层为核6级、常6级人防地下室),地上建筑分为三个单体(3~5#住宅),地面以下单体范围内设有夹层,地上8~16层,房屋高度为25m~51m。

本文讨论单体中5#住宅楼的结构设计。

对于高层住宅地上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下夹层以下由于停车库大空间要求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纯地库部分采用框架结构。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第二组,Ⅱ类场地土,设计特征周期为0.40s。

结构计算嵌固端取为地下室顶板,底部加强部位为地面以上两层。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转换层以下主楼及其相邻两跨结构构件抗震等级为一级,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非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为二级,其他纯地下室框架的抗震等级为四级。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摘要:随着建筑技术的成熟、建筑需求的增加,地下室的层数和面积都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地下室工程在建设项目工程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

本文通过相关工程实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伴随着各种功能的地下室或者是地下车库,很多高层建筑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将一些设备或者是消防池等设置在地下室,不仅仅更大程度的利用了建筑空间,节省了相关的成本费用,更大大深埋了地基,加强了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得整个地下室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避免了建筑价值的浪费。

二、地下室结构平面设计问题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如防火措施、管道设计位置、管道走向、排水采光工程等。

尤其是变形缝的设计与否关系到整个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好坏。

地下室的设计对于处理地下各种防火、排水等的处理是否方便影响重大,由于设置变形缝会使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变得困难,一般少设或不设变形缝。

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般会采用其他方法,如设置后浇带、在地上设缝、以及合理的采用一些混凝外加剂等方式来达到不设缝的目的。

如果上述方法无法解决,则需从地下室平面的布局入手,这时需要将地下室空间分割成多个小地下室,并将变形缝设置在通道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缝的数量,也可使其受力最小,出现问题时可及时补救。

在结构设计时,除了变形缝的设置十分重要外,采光通风井的设计也格外重要,这关系到是否能达到高层建筑的埋深要求。

如其位置设置不当,将不能有效的将上部的风力和地震作用传到侧壁和地面,会对建筑产生破坏。

三、地下室顶板的结构设计问题地下室顶板作为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一个水平约束支柱,其都厚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厚度要大于160mm,如若是人防地下室还需满足其他要求。

地下室底板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

地下室底板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

地下室底板无梁楼盖的设计地下室在民用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高层建筑),一般用作地下商场、停车场以及人防设施。

在多雨的广东地区,地下室底板经常承受水浮力作用,防水抗渗要求地下室底板板厚比较厚,板厚不少于250mm, 无梁楼盖是由楼板、柱和柱帽组成的板柱结构体系,楼面荷载直接由板传给柱及柱下基础。

无梁楼盖的特点是板厚比较厚,楼盖比较重,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浮能力,在施工方面,采用无梁楼盖结构形式有省砖模、楼面钢筋绑扎方便,设备安装方便等优点,从而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因此,无梁楼盖在地下室底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本文主要针对地下室底板无梁楼盖的设计,结合结构设计软件08版PKPM-SLABCAD,谈谈自己的一些设计心得。

一.由抗渗等级、设防水位、地下室侧壁壁厚初步定底板板厚1.由地下室的埋置深度确定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第4.1.4条3.侧壁与底板(基础)连接,底板(基础)视为侧壁的固定支承时,底板(基础)的厚度必须大于池壁,可根据地基的土质情况取1.2~1.5倍侧壁厚度,并将底板(基础)外挑;当侧壁与底板板厚一样时,底板可视为侧壁的弹性支座,对于外墙为悬臂式挡土墙,一般都按底板为池壁的固定支承,故相应部份的底板板厚需为侧壁厚度的1.2~1.5倍。

工程实例:工程概况:某工程位于中山东区,一层地下室车库,室外地面标高-0.100m,地下室底板板面标高-3.300m,设防水位为-0.300m.楼梯间在首层±0.00m处无楼板,楼梯间外墙为悬臂构件。

暂定底板板厚300mm。

工程埋置深度H约为(-0.100)-(-3.3-0.300)=3.5m,根据表4.1.4,底板的防水抗渗等级为P6;水头高度H1=(-0.300)-(-3.3-0.300)=3.3m,根据表1,H1/t≤10,t≥330mm,暂取板厚t=350mm 楼梯间外墙的计算模型为一端固端一端由的悬臂构件,通过构件计算得楼梯间外墙的合理壁厚为350mm,故与楼梯间外墙相连的底板的板厚取1.2~1.5倍侧壁壁厚,由于该工程地基土质较好,故该部份底板板厚t取450mm.二.板面荷载计算1、底板强度挠度裂缝主要受两种荷载工况控制,向下力(自重、一般使用活荷载)控制和向上力(浮托力)控制两种主要工况。

高层建筑地下室人防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地下室人防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地下室人防结构设计导言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对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尤其是人民防空地下室工程的建设得到空前发展。

在民用建筑设计中,高层住宅及写字楼由于使用需要,通常设置裙房以及地下停车场,主楼地下室与裙房地下室连为一体,形成大底盘结构,平时用作地下车库和设备房间,战时部分用作人防地下室。

此类地下室一般面积大,结构形式复杂,与平时使用关联较多,设计中在结构本身强度满足人防工程建设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平时使用时的功能特点和要求,统筹规划才能达到平战结合的设计要求。

特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繁华的商业地段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热点和焦点,其地下空间的利用离不了以防灾救灾为目的的人防工程。

设计主要难点和问题分析1.主要难点分析(1)嵌固位置的确定对于高层在进行结构分析之初就要考虑到结构嵌固端的位置。

由于其对于受力的计算以及模型的分析上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现在,建设的很多高层建筑中都已经设计了非常多的地下室以及层级不高的裙房。

在我国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进行了如下的规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层的嵌固端就是其下面设置的地下室。

在确定嵌固体应该安放的位置时应该考虑如下几点。

1)高层在建造地下室的时候,最常用的结构嵌固就是基础底板。

由于基础底板所拥有的无限刚的相关特点,因此将其选为底层的结构嵌固端是非常明智的,在进行施工时,建筑的首层就能够灵活地设计和建造。

如果在设计首层时,采用了无梁结构也不会对之后的计算产生任何影响。

然而,要是在高层下面建造具有防控功能的地下室,则就会对刚性产生一定的要求。

所以在墙体与顶板之久就要安置具有刚度的结构嵌固端。

2)地下室楼盖与楼板的要求的需要现浇梁板结构在楼板的厚度要求上不能够低于180mm,对于混凝土强度的要求方面,不能够小于C30,在配筋方面,应该选用双层双向配筋,而且单层单项的配筋方面不能够低于0.25%。

高层建筑分析--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高层建筑分析--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建设地点:深圳市福田区01号地块,益田路与福 华路交汇处西南角。 建设单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用地面积:18931.74m2。 总建筑面积:46万m2,办公:32万m2,商业: 6万m2,地下室:7万m2 规定容积率:20.00 调整容积率:20.53 建筑基底面积:12305.63㎡ 建筑组成:塔楼115层,地下室5层,裙房10层 建筑高度:588m结构顶高 结构形式:框筒+外伸臂桁架混合结构
塔楼分为塔顶,塔角, 塔底三个部分分别做照 明系统
8.立面、细部解析
左图为塔楼黄昏效果 右图为塔楼夜晚效果
8.立面、细部解析
左图为塔楼午夜效果 右图为塔楼节日效果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2.设计理念与特色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KPF建筑设计公司上海办事处负责 KPF建筑师事务所(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1976年尤金•科恩(A•Eugene Kohn)、威廉•佩特森(William Pedersen)和 福克斯(Sheldon Fox)创立的KPF建筑事务所,他们希望建筑是能够融合环境并且 改变环境的——这也是KPF创作的一贯宗旨。 全世界有200多座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是KPF的设计,在中国,包括108层的香港九 龙车站大厦、480米高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88米高 的上海恒隆广场等。
高层低温新 风措施(右图)
5.结构体系与工作性能解析
典型标准层结构布置
典型机电层结构布置
5.结构体系与工作性能解析
5.1 超限审核前后结构体系变化:
5.结构体系与工作性能解析
5.2 竖向的结构支撑

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

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

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现阶段,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为了能够缓解城市用地的紧张,城市建筑不仅注重地上建筑建设,更加注重开发地下空间。

这就使得建筑地下室开始出现。

在目前的高层建筑以及多层建筑中,都会相应的设置地下室,以增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应用空间。

而建筑地下室结构与地上建筑结构在设计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也更为复杂,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建筑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地下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高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整体质量。

标签: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引言:随着现代住宅建筑的发展,高层住宅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而高层住宅中通常会设置一层或多层的地下室。

该地下室的设置可用于作为机动车或非机动车车库,该做法即解决了现行规范对于住宅配套车位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结构方面对于高层建筑基础埋深的问题。

而地下车库同时也会设计成具有预定战时防空功能的地下室,实现一个地下室多种功能并存。

1、当下建筑地下室结构的设计特点如今我国建筑物规模不断增大,地下室在建筑中存在的功能性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最初的单一的储存功用到现如今的地下停车场以及各类大型商业场所、人防工程等多功效结构的结合。

这就要求地下室结构在规划设计方面符合更加高标准。

不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更专业的设计水准,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前瞻的设计理念。

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是建筑整体设计的根本,故而对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人员来讲,其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设计难度较大、设计要求较高、设计专业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等几个方面。

2、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2.1结构平面设计进行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之时,必须把防火功能、使用功能、管道、排水、采光等方面考虑在内。

如果地下室的长度比设计标准中的长度要长,必须和专业结构设计的标准相互结构结合。

明确是否设定变形缝,一般情况下,应该尽量少设置或不设置变形缝,因为变形缝的设置会导致变形缝处进行防水处理更加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实例分析摘要:结合工程实例,笔者从地下室基础、顶板、侧壁、底板四方面介绍高层建筑地下室的结构设计,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基础、顶板、侧壁、底板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建筑高度为 53.6m,主体结构为18 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室为 1 层,主要当车库使用。

该工程采用了预应力管桩,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1700kn,地下室底板采用平板式筏,抗浮水头 5m。

该建筑的抗震设计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

主体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都是三级,框支柱、框支梁为二级抗震等级。

地下室平时用于车库使用,战时可为人防工程,人防设计等级为6级。

2 地下室结构设计
2. 1 地下室基础设计
根据本工程地质报告的情况,本工程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500mm直径管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700kn,岩层承载力较高,可满足沉降的要求。

2. 2 地下室顶板设计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上设计了园林景观,需覆土0.5m,同时考虑到设备管线的高度及其保护土层厚度,最后确定覆土厚度为1.1m。

1)主楼室内部分地下室顶板设计
主楼室内部分的地下室顶板适宜考虑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因此考虑施工荷载后楼板荷载取为5kn/m2。

2)园林景观顶板设计
园林景观部分除考虑覆土的重量外,尚需考虑景观、道路及附属设施的荷载;本工程景观部分荷载取值为 4kn/m2,消防车道部分荷载较大,按照规范的要求应为 35kn/m2,但考虑到本工程地下室顶板上有1.1m 的覆土,荷载经过扩散后实际传导到梁板上的荷载已大大减小,经计算扩散后消防荷载取值可按 20kn/m2考虑。

3)人防地下室的荷载取值
由地下室一层为人防地下室,所以对于本工程中的露天顶板要考虑到爆动荷载影响,但鉴于人防地下室顶板的爆动等效荷载要比消防车作用的板面等效荷载大,因此人防地下室顶板的荷载按照六级人防顶板的等效荷载考虑,取750kn/m2,但在设计中不同时考虑这两种荷载的组合,仅需按人防爆动等效荷载进行地下室顶板计算。

2. 3 地下室侧壁设计
1)进行地下室侧壁设计时,侧壁主要考虑的荷载有:结构自重、
地面堆载及活载、防核爆等效静荷载、侧向土压力、地下水压力等,由于侧壁受有多种荷载共同作用,受力较为复杂,为了简化计算,在设计中可作如图 1 所示的合理的简化。

本工程地面活荷载取为q=10kn/m2,则折算土的厚度应为h=
10/18=0.56m,等代土压力采用公式σ0=γ1h1ka计算。

侧向土压力对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压力采用公式σs1=γh2ka,对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压力则采用公式σs2=γh3ka计算。

经计算地下室 1 层的侧壁板厚取为 350mm。

2)侧壁的构造要求是,在与土壤接触的侧壁混凝土保护层取为40mm,地下室内部的混凝土则取为 15mm。

把地下室侧壁的水平钢筋配置在外侧,而竖向钢筋配置在侧壁内侧。

为了有效控制本地下室的侧壁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强度等级并不宜取得高,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工程混凝土强度等级取为 c30。

同时,本工程还设置了多道后浇带,有效的减小了地下室混凝土开裂。

2. 4 地下室底板设计
1)地下室底板主要以抗渗和抗浮计算为主,地下水位按50a 一遇考虑取在室外地坪,抗浮水头 5m,抗渗等级 p6。

地下室底板所处土层为淤泥及淤泥质土,承载力较低不能作为持力层,故本次设计地下室底板按倒楼盖设计,采用无梁楼盖的方法计算,采用经验法,经计算地下室底板厚 600mm。

2)地下室底板的钢筋布置要合理。

地下室底板同一方向的梁板
面筋应布置在相同标高上,没必要把两个方向的板面筋布置在梁面筋以下。

这是由于基础梁两个方向的面筋本身就存在高差,而若把底板双向的面筋都布置在基础面筋下,则会造成底板面筋的面筋保护层过大,造成窝顶情况出现。

3)抗浮桩的验算与设计
抗浮计算无统一的计算公式,该工程抗浮计算按下式:
g+nra>1.1fw
式中,g 为柱底传来恒载标准值即建筑物自重包括覆土自重(向下);n 为柱下抗浮桩的桩数;ra 为抗浮桩的单桩抗浮承载力特征值;fw为与柱对应的受荷范围内地下水浮力标准值(向上)。

该公式中荷载标准值对应于桩的特征值,相当于基础地耐力计算式,概念较为明确,且在验算建筑物之抗浮能力时不应考虑建筑物上的活荷载。

水浮力标准值 fw= hw×10×a,hw为水头高度,即抗浮设计水位与地下室底板底之间的高度;a 为水浮力的作用面积。

因地下室抗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若考虑不当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且补救较为困难,所以抗浮验算时安全系数取 1.1。

另外,在设计中有许多对抗浮有利的因素在公式计算中无法体现,且均未予以考虑。

如黏性土的阻水作用,地下室侧壁的侧阻作用,底板与土壤的粘结力和吸力均未记入,上部建筑物及地下室的整体刚度很大,上部建筑物的压重在地下室部分的扩散作用均未考虑,这些有利因素均可作为安全储备。

该工程桩基抗浮验算时分两种情况,一种为柱下抗浮桩,另一种为非柱下抗浮桩。

对于柱下抗浮桩(取⑥轴交 f 轴处柱下桩计算)建筑物自重及覆土自重的标准值 g=1755kn,而该处承受的向上的水浮力标准值fw=1037kn,g>1.1fw,说明在有柱子的情况下,建筑物的自重及覆土自重比受到的水浮力大很多,足以满足抗浮要求而无需抗浮桩。

因此,对于柱下桩可不考虑抗浮要求,仅需满足竖向抗压承载力就可以了。

对于非柱下抗浮桩 (取⑥轴~⑦轴交 f 轴~g 轴中间处非柱下桩计算),由于其承受的建筑物自重较小,g=489kn,fw
=1037kn,g>1.1fw。

因此,非柱下桩必须考虑抗浮要求。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数据及土层情况,经计算确定该工程抗浮桩的单桩竖向抗浮承载力特征值ra=680kn。

因此,根据上述抗浮计算公式g+nra>1.1fw,89kn+680kn=1169kn>1.1×1037kn,满足抗浮要求。

3结语
地下室作为整个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决定着整个建筑结构是否具有稳固的基础,在一些高层建筑中,地下工程的造价甚至还比上部结构造价要高。

而由于地下室的特殊位置,其结构设计是较复杂的设计问题,要考虑以及涉及的内容繁多,甚至对于一些关于地下室结构的设计问题目前还没得到思想一致,如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上部结构刚度对地基基础的影响程度等。

鉴于地下室
的复杂设计因素,这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在进行地下室结构设计时应把握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协调原则,从技术以及经济方面去深入研究地下室结构的设计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晓鹏.satwe 计算软件在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15):53-54.
[2] 都军花,梁丽芳.建筑工程中地下室结构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5(9):179-180.
[3] 杨照夫.金马同盛大厦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24):28-29.
[4] 文华.论述地下室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j].建材与装饰,2008,(6):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